《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10篇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是一本由(美) 凯特·克利斯 著 / (美) M.萨拉·克利斯 绘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一):世上只有妈妈好 ——读《世界上最坏的妈妈》有感
世上只有妈妈好
——读《世界上最坏的妈妈》有感
文 梁征
近日,我阅读了作者凯特·克利斯和绘者M.萨拉·克利斯共同创作的《世界上最坏的妈妈》,全书分《世界上最坏的妈妈》《你也哭鼻子吗?》《给你织顶圣诞帽》《我的秘密朋友》《噩梦快走开》五册,凯特•克利斯以独特的方式,观察孩子心理变化,白描亲子关系。书中除了有很多小兔子充实而又快乐的童年生活,还有很多美图引人入胜,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
在这套书的五个小故事里,一个比一个温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充沛的想象力,一只活泼可爱,爱好广泛,聪明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兔妈妈的育儿智慧让家长们懂得了陪伴、奖励和沟通的重要性。
书中,对于小兔子,兔妈妈采取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陪伴。对于小孩的成长,父母的陪伴尤为重要。陪伴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不仅要陪,还要伴。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过多的是做好了陪的文章,但对于伴却不敬人意。小孩子其实最缺乏大人的陪伴,我们要力争成为他们的小伙伴,走进他们内心,只有当他把自己的秘密与你分享的时候,这样才可以说做到了陪伴。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要学会奖励。兔妈妈不仅奖励了小兔子,还履行着她的承诺。他们为小兔子的每位朋友量身定制了独特的造型帽子。因为这是小兔子的请求,他就必须为自己的要求付出努力。看到这里,我对兔妈妈表示无限佩服。她清楚地知道孩子自己才是成长中的主角。他善良的意愿都应该得到奖励,这对于小孩善心的培养体验很独到,值得家长们尝试。
有时候,有些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喜欢自言自语,就会产生许多担心。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有了假想的小伙伴,一定是因为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交不到现实中的小伙伴。其实, “假想同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普通的现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办法引导孩子学会社交技巧,帮助孩子学会沟通,更快适应社会交往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假想同伴”,有“假想同伴”的孩子说话,交流的机会更多,沟通能力就会很变强。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呵护孩子的“假想同伴”就是呵护孩子宝贵的童年。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有朋友陪伴的日子,虽然可能会被遗忘,但教他们学会如何沟通,如何交到朋友。
看了这些故事,你一定会怀疑“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个称号怎么会落在小兔子妈妈头上呢?这哪里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分明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难道不是吗?作为一名家长,只要我们陪伴孩子一起翻开《世界上最坏的妈妈》阅读,我们一定可以在书中找到“世界上最坏的妈妈”的答案,并在书中寻找到各自的快乐。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二):陪伴,原来就是爱最好的样子
不知不觉,孩子就五岁了,偶尔突然冒出一句话:“宝宝要妈妈陪着宝宝,陪一千年。”听了我抱着她,亲个没完;可这是当妈妈的都知道,这是母女关系的高光时刻,大部分的时候孩子是这样的:
“宝宝要让家里乱一点!”哗啦……你在一秒钟前刚刚整理完的玩具倒得满地都是。
“宝宝不想洗头!不想洗澡!”等把他摁到澡盆里,一大盆子热水早凉了,而外面刮着冬天的瑟瑟寒风。
“妈妈宝宝害怕!宝宝要小兔子陪宝宝!”半夜你以为他快睡着了,他爬起来打开所有大灯一顿找,地上重新堆满了毛绒玩具……
各种崩溃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套书里的兔妈妈,她的经历跟你我一样。
她家有只超级调皮的小兔子,跟你我家里的宝宝一样。这只小兔子——
在妈妈让他收拾东西时,跑到马戏团老板那说我有“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还卖出去了100张票,让大家一起来围观自己的妈妈;(《世界上最坏的妈妈》)
在生日时说自己不是小宝宝了,不再哭了,还要找所有不哭的小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你还哭鼻子吗?》)
有个隐形的朋友哈利,所以吃下午茶,吃下午茶时得多要一份曲奇,不想洗澡时直接甩锅给哈利,说“肥皂泡会弄到哈利的眼睛里”;(《我的秘密朋友》)
自己戴上圣诞帽就算了,还想让妈妈给每个小伙伴织一顶。(《给你织顶圣诞帽》)
被噩梦弄得焦虑了,于是在卧室里到处贴满了纸条,还支起天罗地网,要把“噩梦”抓住…… (《噩梦快走开!》)
这么一个小神经病,你能怎么办。
兔妈妈的办法很好,只有两个字——陪伴。
陪伴两个字,说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拆开来说,不仅是陪在身边,更是做他的伙伴。你是他的妈妈或爸爸,却也是他身边的朋友,他可以平视你,不必仰望,可以与你分享自己的秘密和脆弱,还有快乐和忧愁,他知道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你只会微微一笑,他也知道你特别仗义,无论发生什么,就在那儿,不会离开。
所以每个故事都有了个温暖的结局——
熊兔孩子把妈妈卖到了马戏团,大家一看是个普通的妈妈纷纷要求退票,兔妈妈机智地带着大家来到了小兔子的房间里,让大家参观世界上最脏最臭的房间,成功救场。故事的最后,小兔子好像意识到自己的恶作剧有点儿过,可妈妈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妈妈!”
小兔子找了一圈一个不哭的小孩都没有找到,兔妈妈告诉他“哭有时候没有理由,就算长大了,你也还是会时不时哭上一把”。 最后生日聚会如期举行,大家都没有哭。只有兔妈妈看着已经长大的小兔子,在一旁抹起了眼泪。
更多温暖的情节不过多剧透,只要看了书,相信每个妈妈都会有所共鸣。
这五个温暖的故事,来自一对美国的姐妹淘——凯特·克利斯和M.萨拉·克利斯。她俩在一间屋子里同住了18年,姐姐11岁、妹妹10岁那年,她们就开始合作创作绘本了,后来,凯特负责写故事,萨拉负责画图,二人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获得过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图书奖、美国插画家协会原创艺术金奖、美国银行街年度最佳童书奖等多个奖项。小兔子和妈妈的故事开始于2006年,后来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四本。
书中的插画同样引人入胜,不但细节丰富,还画出了时间的流动感。《噩梦快走开!》里画出了课堂的场景,仔细一看,小兔子的同学们都各有性格:
第一张图,天鹅在看着关于“迁徙”的书,小猫在吃纸杯蛋糕,小狗旁边的小箱子上画着一只猫。
下一个课堂场景图,天鹅用羽毛笔画着什么东西,小猫在看关于纸杯蛋糕的书,小狗研究起了猫,长颈鹿埋头在关于“高楼大厦”的资料里
最后一个课堂场景图,天鹅估计是旅行回来了,带来了东方的寿司,小猫的纸杯蛋糕成功出炉,小狗面前放着份关于“小坏猫”的报告,长颈鹿的高楼图纸出来了,他的脖子都直起来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细细欣赏小兔子的房间:墙上有各种暖暖的贴画,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小兔子长大的一点一滴,
墙上有世界地图,地上有一艘小帆船,船里有两只兔子,他一定热爱旅行。
当然还有属于孩子的恶趣味——满板吃过的口香糖标本,搭在一起的衣架、满地奇形怪状的石头、快堆到天上的盒子……
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自由自在,充满变化。
但是在孩子需要力量和温暖时,旁边永远都有个妈妈,在陪着他,做他最温暖的港湾、最忠诚的伙伴。
于是她在小兔子说自己被噩梦纠缠时,认认真真地告诉他,它是你的噩梦,你要自己去战胜它,你可以的。
她在小兔子说“我们给每个人织一顶圣诞帽”时,熬着夜把送给小朋友们的圣诞帽织好,让这个家里的爱,温暖每一个人。
她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但一定会在孩子真的需要她时,告诉他“我在”
有这样的妈妈,是多么幸福啊。
这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三):陪伴,原来就是爱最好的样子
不知不觉,孩子就五岁了,偶尔突然冒出一句话:“宝宝要妈妈陪着宝宝,陪一千年。”听了我抱着她,亲个没完;可这是当妈妈的都知道,这是母女关系的高光时刻,大部分的时候孩子是这样的:
“宝宝要让家里乱一点!”哗啦……你在一秒钟前刚刚整理完的玩具倒得满地都是。
“宝宝不想洗头!不想洗澡!”等把他摁到澡盆里,一大盆子热水早凉了,而外面刮着冬天的瑟瑟寒风。
“妈妈宝宝害怕!宝宝要小兔子陪宝宝!”半夜你以为他快睡着了,他爬起来打开所有大灯一顿找,地上重新堆满了毛绒玩具……
各种崩溃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识?《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套书里的兔妈妈,她的经历跟你我一样。
令人崩溃的房间,是不是似曾相识的场景?她家有只超级调皮的小兔子,跟你我家里的宝宝一样。这只小兔子——
在妈妈让他收拾东西时,跑到马戏团老板那说我有“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还卖出去了100张票,让大家一起来围观自己的妈妈;(《世界上最坏的妈妈》)
在生日时说自己不是小宝宝了,不再哭了,还要找所有不哭的小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派对;(《你还哭鼻子吗?》)
有个隐形的朋友哈利,所以吃下午茶,吃下午茶时得多要一份曲奇,不想洗澡时直接甩锅给哈利,说“肥皂泡会弄到哈利的眼睛里”;(《我的秘密朋友》)
自己戴上圣诞帽就算了,还想让妈妈给每个小伙伴织一顶。(《给你织顶圣诞帽》)
被噩梦弄得焦虑了,于是在卧室里到处贴满了纸条,还支起天罗地网,要把“噩梦”抓住……
(《噩梦快走开!》)
这么一个小神经病,你能怎么办。
兔妈妈的办法很好,只有两个字——陪伴。
陪伴两个字,说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拆开来说,不仅是陪在身边,更是做他的伙伴。你是他的妈妈或爸爸,却也是他身边的朋友,他可以平视你,不必仰望,可以与你分享自己的秘密和脆弱,还有快乐和忧愁,他知道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你只会微微一笑,他也知道你特别仗义,无论发生什么,就在那儿,不会离开。
所以每个故事都有了个温暖的结局——
熊兔孩子把妈妈卖到了马戏团,大家一看是个普通的妈妈纷纷要求退票,兔妈妈机智地带着大家来到了小兔子的房间里,让大家参观世界上最脏最臭的房间,成功救场。故事的最后,小兔子好像意识到自己的恶作剧有点儿过,可妈妈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妈妈!”
小兔子找了一圈一个不哭的小孩都没有找到,兔妈妈告诉他“哭有时候没有理由,就算长大了,你也还是会时不时哭上一把”。 最后生日聚会如期举行,大家都没有哭。只有兔妈妈看着已经长大的小兔子,在一旁抹起了眼泪。
更多温暖的情节不过多剧透,只要看了书,相信每个妈妈都会有所共鸣。
这五个温暖的故事,来自一对美国的姐妹淘——凯特·克利斯和M.萨拉·克利斯。她俩在一间屋子里同住了18年,姐姐11岁、妹妹10岁那年,她们就开始合作创作绘本了,后来,凯特负责写故事,萨拉负责画图,二人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获得过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图书奖、美国插画家协会原创艺术金奖、美国银行街年度最佳童书奖等多个奖项。小兔子和妈妈的故事开始于2006年,后来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四本。
书中的插画同样引人入胜,不但细节丰富,还画出了时间的流动感。《噩梦快走开!》里画出了课堂的场景,仔细一看,小兔子的同学们都各有性格:
第一张图,天鹅在看着关于“迁徙”的书,小猫在吃纸杯蛋糕,小狗旁边的小箱子上画着一只猫。
下一个课堂场景图,天鹅用羽毛笔画着什么东西,小猫在看关于纸杯蛋糕的书,小狗研究起了猫,长颈鹿埋头在关于“高楼大厦”的资料里
最后一个课堂场景图,天鹅估计是旅行回来了,带来了东方的寿司,小猫的纸杯蛋糕成功出炉,小狗面前放着份关于“小坏猫”的报告,长颈鹿的高楼图纸出来了,他的脖子都直起来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细细欣赏小兔子的房间:墙上有各种暖暖的贴画,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小兔子长大的一点一滴,
墙上有世界地图,地上有一艘小帆船,船里有两只兔子,他一定热爱旅行
当然还有属于孩子的恶趣味——满板吃过的口香糖标本,搭在一起的衣架、满地奇形怪状的石头、快堆到天上的盒子……
这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自由自在,充满变化。
但是在孩子需要力量和温暖时,旁边永远都有个妈妈,在陪着他,做他最温暖的港湾、最忠诚的伙伴。
于是她在小兔子说自己被噩梦纠缠时,认认真真地告诉他,它是你的噩梦,你要自己去战胜它,你可以的。
她在小兔子说“我们给每个人织一顶圣诞帽”时,熬着夜把送给小朋友们的圣诞帽织好,让这个家里的爱,温暖每一个人。
她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但一定会在孩子真的需要她时,告诉他“我在”
有这样的妈妈,是多么幸福啊。
这哪里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四):孩子成长中的“最佳女配角”
在大多数以儿童为主角的图画书中,都会有一个“女配角”存在。她们的主要任务当然是陪伴小主人公成长。
有时候,她是主人公心事的倾听者;有时候,她是主人公自我成长的见证者;有时候,她是主人公克服困难、探索世界的支持者;有时候,她是主人公寻求安慰的庇护者;还有时候,她是主人公与成人社会既定规则发生冲突的直接代表,是主人公试图挑战甚至摆脱的权力者。这就是很多图画书里的妈妈,她们的身份多元,任务艰巨,形象多变;是她们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像她们日常中推动着孩子的发展一样。
在这套书的五个小故事里,我们将认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他爱好广泛,活力十足;他善良,聪明,喜欢与人交往,乐于助人;他性格开朗,很有自己的主张。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五六岁孩子典型的特征。至于他的妈妈,在每一个故事里,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看看,这位“世界上最坏的妈妈”都做了什么吧。
在《给你织顶圣诞帽》中,圣诞节就快到了,暴风雪也会随之而来,细心而又巧手的兔妈妈为小兔子织了一顶温暖又造型独特的帽子。小兔子很开心,简直舍不得摘下来。不过,善良的小兔子还牵挂着他的朋友们,就请求妈妈也为他们织帽子。假如遇到这样的请求,我们会怎样回答呢?我们可能会说:那是他们妈妈的事情。又或者说:我照顾你一个已经很累了,还要管别人……可是兔妈妈的回答是:“宝贝,这个主意太棒了,我要再奖励你一块胡萝卜蛋糕。”
我们会奖励孩子的听话、勇敢、聪明,可是我们会奖励孩子自找麻烦的善良吗?兔妈妈不仅奖励了小兔子,还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她的承诺。他们不仅不露痕迹地为小兔子的每位朋友量身定制了帽子,还为他们设计了独特的造型。不过,既然这是小兔子的请求,他就不能袖手旁观,他必须为自己的要求付出努力。看到这里,我实在是佩服这位兔妈妈。她清楚地知道谁是孩子成长中的主角——是的,是孩子自己。他善良的意愿应该得到嘉奖,但善良的行动却必须是他自己的付出,这样的善行才是孩子成长中真实而完整的体验。
《我的秘密朋友》让我们知道小兔子不仅有真实的朋友,还有看不见的朋友。这种“虚构的朋友”有时候会让父母担心,但聪明的兔妈妈却知道这不过是小兔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段历程。孩子需要在自我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寻找沟通的渠道,需要达到安全的平衡。这时候他需要一点想象力的帮助——虚构出一个朋友可以帮他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帮他缓解社交的压力。我们也向兔妈妈学到了“假戏真做”和“耐心等待”这两大育儿秘诀。
小兔子在成长中也会面对很多挑战,在《你也哭鼻子吗?》这个故事里,他像所有幼儿一样,简单而偏执地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长大了就不会也不该再哭。兔妈妈却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需要,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体验自己的情绪,并且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才是长大的表现。
长大也少不了面对压力。如果你看了《噩梦快走开!》这本,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和挑战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小兔子感受到的压力变成了干扰他睡眠的噩梦。此时,兔妈妈坚定地鼓励小兔子直接面对噩梦,用自己的力量赶走它。当小兔子真正战胜了压力时,他也就战胜了噩梦。
看了这些故事,你一定会怀疑“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这个称号怎么会落在小兔子妈妈头上吧!想知道答案,就赶紧翻开《世界上最坏的妈妈》吧!小兔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面对自己,面对成长的压力,还要学会适应规则,适应来自成人社会的规定。当妈妈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要求他遵守规则时,矛盾就产生了。兔妈妈用她自己的方式让小兔子在发泄情绪之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兔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也收获了教训。不过,在这里,兔妈妈到底有没有权利处理小兔子的“垃圾”,我还是有疑问的,我们也不妨和小读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听听小读者的观点吧。
五个小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充沛的想象力,看到了小兔子的成长,也看到了兔妈妈的育儿智慧。如果你仔细观察图画的细节,还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我就十分关心小兔子的日常游戏。我发现他喜欢收集,而且收集的范围很广泛,除了昆虫、石头之外,他还会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嚼过的各种口味的口香糖;
我发现他很喜欢玩搭建游戏,不仅用积木搭建,还用纸牌盖房子;我发现他很喜欢画画,而且把整个家都当作了他的个人画展,他不仅喜欢画小画,还会用分格放大的方法画大画;我发现他很擅长做手工,这点可能受到巧手妈妈的影响,他自己制作生日帽子、聚会装饰,还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小兔子家的装饰也很有特色,镜框里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图画,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剪影画和照片。
所有这些既能表现小兔子充实而又快乐的童年生活,又能带给小读者观看乐趣的内容,你发现了吗?它们就藏在图画当中,等待我们的大小读者一起去发现呢。
作为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的研究者,我向你推荐这套书,我相信亲子阅读中的小主角和大配角,都会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百千学前儿童阅读研究院、南师大儿童图画书研究中心
孙莉莉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五):开学后每个不想上学的孩子,不管多大都该来读一读《噩梦快走开》
最近得到一套有趣的绘本,是美国作家凯特·克里斯的著作,由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8月第一版,其材质入选《北京市绿色印刷工程——优秀出版物绿色印刷示范项目》。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图书奖、美国插画家协会原创艺术金奖、美国银行街年度最佳童书的称号。
在这套名为《世界上最坏的妈妈——儿童安全感与幸福力培养绘本》系列的5本书里,最让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噩梦快走开》了,也许是因为最近自己接了太多“不想上学”孩子的心理咨询的原因吧。
咨询做的多了,就会发现一些规律,很多是家长看不到的内容,比如每个孩子都是想上学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是什么拦住了自己;比如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孩子的家长,在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时说:他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些……太多有意思的现象,促使我不吐不快。
小兔子,你的恐惧,只有你自己能战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适应障碍的孩子内心,都发生了什么吧。
导致他们不想上学的原因,各不相同
因为身体不适不想上学,因为挨批评了不想上学,因为想和妈妈在一起不想上学,因为不适应学校的环境不想上学……
细细的咨询之下,发现孩子们不想上学的原因各不相同,就算是相同的一个原因,其中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千百个适应障碍的孩子,就有千百个不想上学的感觉。
做父母亲的在这其中产生的高焦虑,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父母亲接纳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和焦虑的心态,形成的反应不同,给孩子的感受不同。也就影响着孩子前进的步伐。
每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内心里,都有着强烈的想上学的愿望
无论什么样的原因,都只是拦住孩子上学脚步的“拦路虎”而已。细细地询问下来,每个孩子都是向往学校的,只是他们自己都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拦住了他。
但不可否定的,是每个有适应障碍的孩子内心都有强烈的想上学的愿望。正因为他们想要上学,又面临着一个困境不能去,所以孩子们内心才更加焦虑,更加的无助。
话说回来,假如孩子不想上学,他就不要去好了,为什么还要表现出躯体症状?为什么还要呈现出情绪激动?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看到这一点,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懒,不愿意上学。他们想要上学,只是在他们和上学之间,有一些什么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着没被成年人看到的困境
所以当家长一再强调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孩子既委屈难过,又有愤怒,还有愧疚不安。
他们内心有着没有被成年人看到的委屈,积压起来,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现实的压力和成长的压力堆积在他们心里,越来越多,越来越无处消解。
于是这些压力就转变为攻击自己内在的武器,或对外释放,或对内捣乱。左冲右突的结果,就使得孩子无法正常的适应社会,表现出了不能上学的行为。
一般来说,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困境,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被理解的,他们自身的状态就会更好一些。
现实中是家长只懂得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对于他们心底的感受经常不知该如何贴近。
这也就造成了亲子之间的误解,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困境,孩子不懂得家长的愿意付出,这种关系的不匹配,形成了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之一。
当我翻开《噩梦快走开》这本书,我发现,作者告诉我们怎么应对孩子的困境:
接纳孩子的噩梦状态——心理边界要做好
当小兔子做了噩梦,妈妈过来安慰他,然后就去睡觉了,留下小兔子自己面对睡了一半的夜晚。
我在想,我们现在的家长们会怎么做?我们可能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或者把孩子带在身边安抚,总之要看到孩子安稳地睡觉了我们才能去睡。
这样的家长就会被孩子的行为突破心理边界,孩子通常会认为自己有特权,可以不用自己面对困境,因为家长会大包大揽的。
然而处在安全岛上的孩子却并不会一帆风顺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相反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小心思,搞出一些让父母亲啼笑皆非的小故障。这就是心理边界的意义所在。
允许孩子想办法摆脱困境——寻找掌控感
第二天小兔子在房里放满拒绝噩梦的告示牌、第三天小兔子在房间里布满陷阱捕捉噩梦时,妈妈并没有阻止他这种把房间弄乱的行为。
也就是说,妈妈对于小兔子主动阻拦噩梦的行为是允许的。这个支持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孩子要为自己的困境做些什么,而不是一味地等待、依赖家长等。
尽管孩子的行为很无厘头,但妈妈给了孩子尝试的机会,等同于给了孩子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去抵挡困难的机会。
虽然这些行为都不管用,但孩子可以为这件事情做一些什么的时候,他内心的状态是会有一些希望、掌控感、成功的期待的。
而这些恰恰是心理学层面,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内容。当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困难做些什么,无论有没有现实的用处,他内心会更安定些。
鼓励孩子面对困境——安全感的支持
能为自己的困境做些什么,也就是安全感得到支持,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因为当孩子对于某件事情产生了畏难情绪,会缺少掌控的感觉,导致困境出现。此时孩子内心是不安全的,是有危机感的。
于是就象一个溺水的人四肢乱扑腾一样,他们总要为自己的困境做些什么,才能够心安。
这些有病乱投医的做法,就是暂时降低其内心焦虑的方式。
人的潜意识为了保护这个人不被高度焦虑伤害,所以用不停地为自己做些什么来缓解焦虑水平,从而达到对事情有更多掌控感的安全感觉。
绘本中的兔子妈妈允许小兔子为摆脱噩梦纠缠而弄乱房间,其实是给到了孩子能够为自己的困境做些什么的机会。
事实上,家庭中的父母亲也能够允许孩子,为了提高在某件事情上的掌控感而做些什么。
正向解读孩子面对困境时的心态——积极心态
当孩子在努力做些什么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不去阻拦,还要和孩子讨论,看到孩子在积极的为自己而努力。
正向的解读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带来孩子面对困境的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走下去,相信明天是有希望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中,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内心充盈着阳光,不惧怕压住自己的困难。
想要做到积极教养孩子,需要家长自身的修炼和成长,心智模式的提升。
在陪伴孩子度过这个难熬的“不想上学”阶段,家长如何提升心智模式,帮助到孩子呢?
亲子关系中,人际边界清晰
孩子有困境,是孩子的问题,家长反思教养方式,改进并完善。重要的是家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家庭中有希望,家人们各自照顾好自己,各自完成自己的事情。出现问题互相帮助、提醒,但不包办、替代、催促。
把人际边界做清晰,不容易,尤其是亲子关系,非常多的出现高焦虑的替代包办训斥强迫等行为。
就象小兔子的妈妈说:“他是你的噩梦,你一定要盯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要再来打扰你。”
面对孩子要求帮助自己赶跑噩梦的请求,有多少家长会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舍身照顾孩子,却不一定得到预期效果呢?
家长降低自己的焦虑
想要做好人际边界,就需要家长降低自己的焦虑。
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家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孩子就学会做好自己的作业。
假如家长把目光全部投注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忙着思考自己的小心思。
家长降低焦虑可以有很多方法,仔细一想就可以想很多,比如逛街、听音乐、瑜珈等方式。然而关心则乱,孩子有困难,还不如家长自己受点难为呢,他们通常比孩子的焦虑水平还要高一些。
做孩子最有力量的支持者
我们不是不允许家长心急,而是家长的高焦虑会带给孩子一种无力感,无法从内心真正给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想要支持到孩子,就要象小兔子妈妈一样,把孩子的表现看做是正常表现中的一个过程,内心充实可靠,提供最有力量的支持,陪伴孩子一起走过困境,走过适应期。
把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爱护表达给他
孩子们通常对家长有误解,认为家长对自己的事情不够上心,对自己的支持不够大。但这只是他片面的感受,家长们莫不是为了孩子情愿赴汤蹈火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误会呢?
是因为家长没有习惯表达自己的理解、担心、爱护、心疼等对孩子的情绪。他们更多表现出急躁,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没办法。
当心理咨询过程中,引导孩子看到家长的辛苦,引导家长吐露对孩子的心疼与呵护之情,孩子们常常会释然,会轻松许多,他们会因此而感觉到内心力量满满,感觉自己是被支持的。
正是因为兔子妈妈愿意承托着孩子的情绪感受,允许孩子表达并用慌乱的行为缓解焦虑,能够坚决支持孩子对抗噩梦,小兔子才会有那些勇敢的能量,最终独立打败了噩梦。
孩子的内心力量,来自于家长足够的理解与爱!
入学适应障碍的孩子和家长,都来读一读这本《噩梦快走开》吧!我们的公众号是:童心之路!
《世界上最坏的妈妈》读后感(六):宝宝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妈妈大可不必害怕,专家说这是好事
一天,朋友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我好害怕,都说小孩眼睛干净,我怀疑女儿遇到了‘脏东西’!”我忙一问究竟。
朋友的女儿小布丁今年三岁半,刚刚上幼儿园不久,最近总是对着空气说话,有一次居然尖叫,说“妈妈,你坐在丫丫身上啦!”
我跟小布丁聊了聊,孩子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丫丫是她的好朋友,是个喜欢哭鼻子的小女孩。无论她走到哪儿,丫丫都陪着她。
“丫丫在哪呢?我怎么看不见呀。”
“就在你旁边,她在对你笑呢。她说她喜欢你。”
我摸了摸小布丁的小脑袋,陪她一起搭起了乐高。小布丁自己搭一块,也在旁边搭一块,说是给丫丫搭的。朋友突然失控,大叫起来“哪有什么丫丫,根本没有人!”一边说一边把中间那一堆乐高拆了。小布丁一下子就大哭起来,怎么哄都哄不好。
等这场混乱过去,我悄悄地告诉朋友,小布丁不是撞见了脏东西,更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她应该是只有了一个“想象中的好朋友”。
想象中的好朋友又叫“假想同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尔姆·辛格教授曾经做过调查,大概三分之二的七岁儿童都曾有过假想同伴。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也可能有过类似的幻想小伙伴,只是成年后遗忘了。
多数儿童自两三岁起就会产生“假想同伴”,有的孩子甚至1岁半时就有了“假想同伴”。
不仅学龄前儿童拥有“假想同伴”,研究人员发现,小学生、中学生也有假想朋友,甚至高中生有时候也承认自己有“假想同伴”。而大多数孩子成年后都会遗忘自己的“假想同伴”。
迪士尼儿童心理电影《头脑特工队》里,小主人公莱利就拥有一个童年的小伙伴“冰棒”,这个粉色的,棉花糖做的长鼻子大象是莱利幼年时幻想出来的“假想同伴”,在莱利12岁时,冰棒几乎已经被她遗忘了。
另外还有一本更加详细的关于“假想同伴”的绘本,是《儿童安全感与幸福力培养绘本》系列中的一本,叫做《我的秘密朋友》,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童书绘本作家凯特·克利斯的作品。其中对于孩子的假想同伴描述得非常详细。
小兔子最好的朋友叫“哈利”。小伙伴都叫他想象的哈利。翻遍全书,哈利的形象都没有出现过,可是他对小兔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假想同伴”的类型
从介质上区分,“假想同伴”有两种,一种是别人看不见的,完全由孩子自己想象出来的同伴形象;比方说《我的秘密朋友》中小兔子的朋友哈利以及《头脑特工队》中的冰棒。
另一种是现实中存在的,依托于客观实物的“假想同伴”,比方说有的小朋友会把玩偶,小毯子,甚至一盆花当做自己的朋友。著名的儿童读物《小公主》中萨拉父亲留给她的洋娃娃艾米丽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物“假想同伴”。萨拉认为艾米丽能够了解自己的悲伤,聆听自己的故事。
如果按照孩子和“假想同伴”的互动模式来说,“假想同伴”又被分为三个类型:
合作者: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做事的小伙伴。
知己:孩子倾诉心事的对象。
替罪羊:当孩子犯了错,承担替孩子背黑锅的角色。
有时候孩子的“假想同伴”可以同时承担以上三种角色。比如小兔子的哈利会陪着小兔子四处玩耍,这时候是合作者和知己的角色。但有时候小兔子不肯睡觉时,也会推到哈利头上,因为哈利需要人陪,所以小兔子也不能睡觉;小兔子不想洗头时,会告诉妈妈,是因为哈利不想洗,他怕肥皂弄进了他的眼睛。
对“假想同伴”的误解
许多家长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喜欢自言自语,就会像我的朋友那样产生许多担心。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居然有了假想的小伙伴,一定是因为性格孤僻,不喜欢与真人交朋友。
还有的父母认为是因为孩子社交能力落后,交不到现实中的小伙伴,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自己“想”出一个小伙伴陪自己玩。甚至有父母发现孩子有“假想同伴”时,还会带孩子去求医。这都是对“假想同伴”极大的误解,“假想同伴”是一种儿童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非常普通的现象。
另一个对“假想同伴”的误解是父母认为这种“假想同伴”会令孩子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区别,长此以往周围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孩子。研究“假想同伴”的科学家发现,孩子对真实世界和假想出来的世界区分的分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明白在哪些人面前介绍自己的“假想同伴”是安全的。
在《我的秘密朋友》中,小兔子开始上学了,他让哈利跟自己坐在同一张椅子上,吃饭时也让哈利独自坐在教室,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发现小兔子的“小秘密”啦!所以担心孩子分不清现实完全多余,有些孩子甚至只有在独处时,才会叫出自己的“假想同伴”。
“假想同伴”的益处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系教授乔丽·泰勒就对假想同伴做了深入的研究。她通过有无假想伙伴的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假想伙伴细节方面特征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通过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探讨“假想同伴”的影响。
认知方面:有“假想同伴”的儿童更有想象力。在游戏中,他们善于运用想象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在耐心等待的能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与“假想同伴”的交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抽象化和概括化,这无疑促进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有“假想同伴”的孩子说话,交流的机会更多。无论是直接跟“假想同伴”交流,还是试图把“假想同伴”介绍给旁人,都需要更多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人格方面:孩子在与“假想同伴”交流互动过程中,逐渐学会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加以区分,而且孩子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增强。拥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在人格特质上还表现为拥有“利他”性,他们愿意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
也就是说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会更多地为想象中的小伙伴考虑,去思考他可能会需要什么,并设法满足他。
社会性方面:能够与“假想同伴”平等互动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他们会站在“假想同伴”的立场上思考对方的感受,这使得他们在社会技能上发展得更好,更容易被同伴接纳。
这一点在《我的秘密朋友》中表现得很明显,小兔子在家时,会为了哈利跟妈妈要额外的饮料和点心,但是到了学校,当同学过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时,小兔子却说,哈利不想吃,他很“体贴”。这充分表明了小兔子很清楚如果他为别人看不见的哈利拿了额外的蛋糕,会让同学觉得不开心,这就是一种共情能力。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有“假想同伴”?
1、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假想同伴
无论你觉得孩子和空气对话有多么诡异,被孩子看不见的朋友弄得有多头晕脑胀,都不可以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告诉他别再胡闹了,或者别再演戏了,那儿根本没有人。
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要知道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朋友,但朋友就是朋友,想象出来的朋友和现实中的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是一样的,可能想象中的朋友还要更加亲密一些。
2、学会和孩子的“假想同伴”和平相处
考虑到“假想同伴”对孩子心智发展的诸多益处。父母应该放下成见跟孩子的小伙伴和平相处。
如果孩子坚持要双份饮料和点心,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想你的朋友吃不下一整份甜点,你可以跟他分着吃。”而如果你不想为了孩子想象中的朋友多放一把椅子,也可以像兔妈妈一样,让小兔子和哈利坐在同一张椅子上。
当孩子非要做一件事,而拒绝和父母沟通时,也可以藉由劝说“假想同伴”来说服孩子。比如孩子坚决不肯理发,妈妈可以说:“我想你的朋友也一定喜欢你清爽的样子。”
当孩子的“假想同伴”要离去时,可以参考兔妈妈的做法。
小兔子说,哈利搬走了,有了自己的家。兔妈妈平静地回答:“如果哈利想来家里玩,我随时欢迎。”对待孩子“假想同伴”越宽松,孩子也会觉得人际交往是很轻松的事情。
3、假如孩子喜欢利用“假想同伴”做替罪羊,家长要学会对孩子想象出的小伙伴更加宽容。
有的孩子喜欢利用“假想同伴”做替罪羊,一旦做错事,就推到“假想同伴”的头上。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心理原因——他一定是非常害怕被责怪。因此家长需要学会对孩子的假想同伴说“我原谅你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了解,做错事是可以被原谅的,下次他就不会用假想同伴来做替罪羊了。
比方说,孩子打碎了碗然后推到假想同伴的头上,他告诉妈妈,“碗被打碎了,我想是我的朋友做的。”此时妈妈要回答说,你的朋友一定很难过,他没有亲口告诉我,但是我很高兴你说了,让我们一起来把地板收拾干净吧。这样孩子就能了解到,做错事并不会被惩罚,而且说真话还会得到表扬,下次他就不会把责任推到遐想同伴头上了。
最后,再来谈谈假如没有“假想同伴”,要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假想同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这么多帮助,一些父母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担心没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在社交技巧上略逊一筹。
事实上,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巧,更快适应社会交往的方法除了拥有“假想同伴”,还有很多。比如:
1、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父母可以刻意教孩子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比如:高兴、难过、懊恼、生气等;以及一些描述别人心理状态的词,比如“他觉得”,“他想”等等,当孩子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交环境中了。
2、跟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玩假装游戏,比如,过家家,给病人打针,模拟上班等游戏,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在玩假装游戏时,可以通过模拟复杂的社交环境,人为地制造社交冲突,让孩子有机会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
3、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当孩子发生社交冲突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排解孩子不良情绪后,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别人的感受。比方说,孩子抢走了小伙伴儿的玩具,之后被小伙伴推倒了,坐在地上哭泣。这时妈妈应该先把孩子安抚好,然后引导孩子想一想,如果换了是他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被同学抢走了,他会不会很生气?
换位思考能力其实就是共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孩子,社交能力一定不会差。
总之,无论有没有假想同伴,父母都有办法引导孩子学会社交技巧。在此提醒各位爸爸妈妈,呵护孩子的假想同伴就是呵护孩子宝贵的童年。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总是有朋友陪伴的日子,虽然可能会被遗忘,或沉入了潜意识里,但能给予孩子力量,教他们学会如何交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