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最近状态不太好。
“ 没关系,安稳睡去”
文 / 谭敏
一。
“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感到疲倦,那一定是因为你走到了瓶颈。”
第一次打出这句话,是在一年前的一个下午。
那时候我转行没多久,正坐在20平米的格子间里,透过18楼的窗户,呼吸着广州焦躁的空气。
头顶的空调已经调到了16度,在三档风速的加持下,制冷的效果依然不如人意,眼前的文档只写了34个字,在抽了半包烟后,键盘上的手指还是僵硬无比。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我感觉自己掉进了某种瓶颈。
这种动弹不得的感觉其实并不陌生,它和论文里卡壳的章节、恋爱中憋屈的时刻一样,是又一场关乎放弃的自我战争。
只不过那一次,我没有打赢。
在和空白的大脑僵持了整整一天之后,我最终合上了笔记本,像一只被用过的避孕套,干瘪的挂在椅子上。
不得不说,当一个人消极起来的时候,总能产生比平时更强烈的磁场,强烈到不在办公室的同事都能隔着微信察觉到我的不对劲:
就像你看到的这样,哪怕明知道对方的询问是好意,我还是下意识的回了上面这句不痛不痒的话。
一个“好强”的人总会习惯性地拒绝所有潜在的帮助。
而“没意思”则是一个万能的借口,
你可以用它来粉饰自己正在面临的一切问题。
尽管你自己心里清楚,所谓的“没意思”,背后真正的含义,其实是“没想法”、“没状态”、“没动力”……
更客观的来说,它其实是没办法。
二。
一直以来我都很认同一个说法。
一个专业的写作者绝对不会依赖所谓的“灵感”,
因为它只能决定你的上限,不会影响你的下限。
想法的下限是由知识积累决定的,状态的下限是由业务能力决定的,而动力的下限是由肌肉记忆决定的。
所以换句话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一旦你面对眼前的困难束手无策,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专业。
但偏偏还不够专业的人,自尊心往往特别的强。
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向来是一把双刃剑:
它能让你吊着一口气不放弃,也会让你憋着一口气不求助。
现在回想起来,在刚进公司的那段日子里,我从未开口向任何人求助,每天面对着电脑埋头苦写,以平均每周被毙稿五篇的方式死撑。
直到试用期的最后一个月,老板走到我的工位前敲了敲桌子,示意我出去单独聊聊。
那天具体的聊天内容我已经想不起来,但有两句话我始终印象深刻。
一句是开场白:
“要不,还是算了吧。”
一句是结束语:
“如果你还想继续尝试,那你就应该多和别人请教,因为一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有些事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做不好的。”
这两句话在当时听起来格外刺耳。
但也正是这两句话,把我从那个进退两难的处境中捞了出来。
人总是这样,只有在被人戳破自己的尴尬处境之后,才有可能放下身段,全力以赴地去争取。
也只有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原来真正的全力以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三。
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这个道理似乎每个人都懂。
但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线,却还没有强过自己的自尊心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一下也就过去了。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
失业三个月,不愿意和家人朋友开口,借着高额的网贷维持生计;重度抑郁症,没有接受任何药物治疗,躺在床上日复一日的失眠;哪怕遭遇了不公和诬陷,也不想麻烦身边的朋友出来澄清,一边抵抗着网络暴力,一边化解着内心委屈。
其实这种情况下就已经有点傻了,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无非两种:
一是你没有挺过去,最后潦草收场。
二是你挺过去了,但你也会觉得孤独。
说到底,人就是一种高度敏感又极度脆弱的群居动物,会因为主动示弱而感到羞耻,也会因为过份坚强而感到心酸。
最后。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每当公司来新的实习生时,我都会把自己当初惨痛的入职经历说给他们听。
不仅是为了活跃气氛,也因为我能从他们不断的叹气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每次说完之后,他们都会哈哈大笑,然后撂下一句“原来你也有这种时候。”
而我希望他们能比当初的我更早地明白:
“有时候看起来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
而坦诚说没有办法,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毕竟,我们曾拼了命地去证明自己,从没人看好的地方走到现在,经历过许多难以启齿的窘迫。
而这一切努力最终的目的,不是让自己不需要帮助,而是让自己值得被帮助。
晚安。
作者/谭敏
插图/ 日升 日飞
歌曲/ 小宇
问两个问题:
点在看了吗?
星标我们了吗?
关注我们
立志成为,较温和(柔)的年轻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