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仪式 第一季》的观后感10篇
《非凡仪式 第一季》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18-08-18(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凡仪式 第一季》观后感(一):仪式证明存在,仪式给予希望
BBC rituals三集,绝对难忘 第一集葬礼婚礼出生成人。 葬礼,印尼部落在家里停尸十五个月,视死如生,葬礼要配得上生前地位要求特别豪华,持续七天,花费十几万英镑,上千人参加。还有每年把先辈拉出来换裹尸布拍照发脸书的行为…不卫生啊
《非凡仪式 第一季》观后感(二):我们是一样的人类
人永远都是社会的动物。
仪式让平凡的人有那么些不平凡。让我们相信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相信人类有意义。
仪式赋予我们存在的理由。帮助标记漫长的岁月。让苦难的人抬头挺胸满怀期待地走向新的苦难生活。
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长着不同的样貌,分属不同的边界清晰明争暗斗的国家。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见上一面,我们可能见面了也无话可说。但同为人类,我们始终分享着同样的感情与烦恼。
我们渴望爱情,害怕寂寞。想要纪念过去,又在为未来发愁。偶尔我们思考,究竟活着是为了什么。
于是我们创造出大大小小的仪式,创造出一些脱离了日常生活轨迹的东西。
不然,每天醒来就能一眼望到晚上的生活太容易让我们自暴自弃。
仪式,就是我们的信仰。
信仰,告诉人类我们不平凡。
《非凡仪式 第一季》观后感(三):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
伴随着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仪式感”这个词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但“仪式”,听起来却似乎是个不论时间还是空间上都非常遥远的词。它应该要么属于几百年前的先祖,要么属于地球上某个角落的原始部落。
但仪式其实从未远离过我们。不论是传承几千年的古老仪式,还是人类为了满足新时代里的新需求而发明的新仪式,都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个对过年祭祖毫无兴趣的年轻人,却可能是音乐节里最活跃的那一个。他只是从未意识到,这些现代发明同样是仪式。而他对于仪式的选择,表现了他内心的归属:他更认同参加音乐节的同好,而不是抬着神像游街的村民。这与他信不信神、孝不孝顺可能都没什么关系。
所以,究竟什么是仪式?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Harvey Whitehouse认为,仪式是一种因为别人这么做了,所以我们也要这么做的行为,我们通过这样的“模仿”,来表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如果你不想跟一个群体有关系,参与他们的仪式就是毫无意义的。就像如果你不认同音乐节那群人的理念,即使你很喜欢音乐和露营本身,也不太可能去参加音乐节。
除了模仿,仪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没有实际价值”。动物也会模仿,我们的近亲大猩猩的模仿能力已经被诸多实验证实了,连乌鸦也都可以模仿人类的一长串动作,以便从箱子里取出食物来。但人类胜出动物的地方在于,可以大规模地去模仿那些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行为。而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人类发展出了时尚、宗教和文化传统。
我们参加一个仪式,不仅仅是为了盛宴和华服(你为之花的钱够你买更多),也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祖先和神的敬仰(一个人在寺庙或墓地就可以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对那些我们在乎的人透露这么一个信号:我认同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我将忠于集体而非个人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讲,仪式本身就是一种宣誓、一种信仰。
反过来,仪式也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领袖们利用这一点来巩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为此他们需要“创造”很多的故事(我相信你已经听够了),还需要(说服大家)投资很多象征性的资产(建筑、服饰、食物……)。
所以不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仪式都意义非凡。
为了展示那些地球上最壮观、最震撼、最奇特的仪式,BBC联合英国开放大学拍摄了这一部纪录片,《非凡仪式》,记录了那些目前存在于世的精彩仪式,它们有些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有些却是这个时代的创造物。哪一些还能流传到下个世纪,我们都不知晓。但能够了解此时此刻地球上还有这么多精彩的仪式在发生,有些我们甚至还有机会能亲自前往参与体验,已属幸运。
第一季按不同的主题拍摄了三集,足够宏大和新奇,已经成功引起了我对续集的强烈兴趣。(注:不知为何腾讯视频引进的版本变成了四集,多了一集《加入仪式》并调整了顺序,尽管内容都是一样的。不过我认为原版的顺序更合理,建议科学上外网观看。)
第一集《生命循环》(CYCLE OF LIFE)
有三件事,在任何文化中都占据了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出生、结婚和死亡。每一种文化都为这三件事创造了不同的仪式。在这些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上,仪式给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将我们连结在一起。
巴西的雨林里,人们相信生产是非常凶险的过程,婴儿可能会被已故的先祖带走。于是一系列的仪式被发明出来以保护新生儿:用药草给它洗澡,穿耳洞以打开它对世界的感官,用植物染料画在他身上以表示家人对它的爱。(这里用“它”是因为在很多文化中婴儿只能算“半人”,它们需要经过一系列成人礼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在中国贵州,长角苗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赶到一起举行相亲仪式。他们用大量女性祖先的头发将自己装扮起来,唱着从七世纪起流传至今的情歌,希望能够得到意中人的青睐。
额,相亲的没有这么小啦在印度尼西亚的Torajans村子里,一个家庭为自己故去的父亲借债17万英镑用来举办地球上最繁复的葬礼。而那位已故的父亲,在家里被如常侍奉到葬礼才下葬。15年后,他的尸体被挖出来,供亲人们凭吊。如今的人们甚至会对着这具干尸拍照发到朋友圈,以便不能回来参加这个仪式的亲友们同样有参与感。(下图请做好心理准备)
这真的是干尸……同样是死亡,无人送终的日本老人看好了一个商场底楼的高科技墓地,决定在死后将自己的骨灰放置在这里闪耀的霓虹牌照后面,以便每天都有僧人为自己祈祷念经。看守的僧人说:“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作为寺庙的角色,就是在变化的时代中满足人们的需求。”
看起来“人”还挺多的,应该会很热闹第二集《盛大集会》(GREAT GATHERINGS)
除了所有人类都会经历的三件事,地球上还有无数的集会,将人们大量聚集在一起,以活跃社区,加强人们的归属感。对于全球几十亿人而言,通过与成百上千人共享一种经历和体验,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并连接到那些超越自我的事物上面。
在意大利的中世纪古城锡耶纳,17个社区常年处于敌对情绪中。但一个叫做Palio的盛大赛马仪式不仅巩固了人们对各自所属社区的忠诚,还将这种敌对情绪通过比赛释放了出来,从而维持住了和平。当地人说:'the Palio is war'。虚拟的战争可以带来真实的和平,没有比这个更珍贵的了。
人们在教堂为赛马祈福在秘鲁,人们被巨大的安第斯山脉所分离。一年一次的雪星节是这个地球上最高的大型仪式,在此期间,八个部落的人们需要共同攀登到4800米高的地方,举行从印加时代就流传下来如今又融合了天主教传统的仪式。人们在这里为别人跳舞,部落身份和情谊得以延续。
攀登本身就是仪式的一部分在马来西亚,朝圣者们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上,背负起沉重的负担,刺穿双颊,去履行自己对神的承诺。通过这样做,他们对神和自己的社区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守信之人,并且愿意为了自己的家人和集体做出伟大牺牲。
他不是马戏团的,只是在妻子难产时许下愿望,如果妻女平安就会一生都这样做来还愿。美国内达华州的火人节,每年有一个星期,伤心的人们会聚集到一片沙漠上共同建立起一座城,他们在这里劳作,交流,将最痛苦的记忆写下来放在木制寺庙里,直到仪式结束大家共同将这一切都付之一炬,再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全新被创造出来的仪式,却获得了很多人的热爱。人们喜欢这里的社区感,也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来度过那些痛苦。
Burning Man Festival第三集《变化的世界》(CHANGING WORLD)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仪式如何能与时俱进留存于世?人们又是如何发明新的仪式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印度耆那教的价值观仍旧在吸引着年轻人的加入。大学商科毕业的女孩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这门宗教,为此她需要通过一个非常“可怕”的仪式:将头发一根根用手拔下来,更“可怕”的是,这个仪式每四个月等头发长长就需要再来一次。她看起来那么柔弱,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去接受这样痛苦的仪式。正是这些年轻人的加入,在给世界上的各大宗教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改革的希望。
在塞内加尔,传统的护身符、药剂和部落舞蹈在国民运动——摔跤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来为自己增添信心。
在格陵兰,因纽特男孩成年的通过仪式是:他必须独自在冰天雪地中捕杀到一只海豹。这原本是为了生存而发明的仪式在如今生活已经十分现代化的因纽特人中并无实际意义,但对于那些还恪守着这一传统的人而言,这是维持自己因纽特人身份的象征。
与之相比,巴布新几内亚 Kaningara 年轻人的成年礼更挑战。他们需要在身上切割出成百上千条伤口并通过特殊方法让伤口结痂留住形状,以象征自己获得了鳄鱼的精神和勇气。这样的纹身将跟随他们终身,而如今,这样的传统又和基督教信仰融合到了一起。
还有前面提到过的火人节、高科技墓地……人类将会不停创造出新的形式或仪式,而这些新的内容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传统,与流传至今的古代庆典一道,赋予人生之意义。
在观影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弹幕表示自己不理解某些仪式为什么这么古怪、这么恐怖。但外人看我们,也同样有可能认为是古怪的、恐怖的。比如,欧美人就很难理解中国的闹洞房、坐月子、哭丧等习俗。接受并且尝试去理解这样的不同,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正常的,别人是错误的、反常的,是这个全球化时代极为重要的交际准则。
人生而孤独,但仪式教会我们去爱,去依靠,去归属,去放手,去离开,去继续前行。在这个貌似虚无的人类世界中,仪式解答了我们的需求和欲望,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意义。
References:
《非凡仪式》腾讯视频版(没有版权的外网资源我怎么能在这里告诉你呢?请自行谷歌)
《非凡仪式》BBC官网专题(大量干货喔)
Harvey Whitehouse: What is a ritual?
《非凡仪式 第一季》观后感(四):豆瓣9.1,这部不下饭的神作让人大开眼界
大开眼界
大家好,我是生活要有仪式感的小仙儿。
在绿意盎然的热带雨林,男人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让自己身上挨几刀。
在炎热的沙漠,数以千计的人们合力建造起宏伟的神殿,但是最终目的竟然是要烧掉它。
在遥远的国度,如果去世的人“入土为安”了,那他的后人反而被世人认为不孝。
这个时候,只能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了。
这些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是当地人神圣的仪式。
那么,世界上究竟哪些稀奇古怪的仪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非凡仪式》,看看不同地方的人们究竟有哪些“闪瞎人眼”的操作。
《非凡仪式》
C出品的纪录片一共4集,目前豆瓣评分9.1,它以惊人的细节解密了全世界神秘非凡的仪式。
看过世界不同地方独有的仪式的时候,小仙儿甚至有大家不在一个地球之感。
世界不同地方的风俗和文化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今天,大家就来一起长长见识。
01
痛并快乐着
古老的仪式往往和痛苦挂钩。
但是,这些承受痛苦的人内心却都是开心的,难道他们都是抖M?
24岁的布米是一个漂亮的印度姑娘。
这一天,她穿上新娘华服,带着朋友们细心为她画的妆容,准备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个男人。
但这并不是她的丈夫,这也并不是她的婚礼。
布米在这一天将要成为一名尼姑。
她是一名耆那教教徒。
成为尼姑,意味着她要放弃自己尘世中的姓名,尘世中的财产,尘世中的人际关系,包括父母、朋友。
从这一天开始,她将以乞讨为生,但也从这一天开始,她在印度会备受尊重。
成为尼姑,有一个最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她需要忍受自己的头发被一点点拔去,这象征着她将舍弃自身得失。
女孩浓密的秀发被一撮一撮拔去,她的母亲在下面看着忍不住痛哭流涕。
但是布米却面带微笑。
在采访中,心中满足的她表示自己并没有感受到痛苦。
18岁的约翰来自巴布新几内亚塞皮克河边的卡宁格拉部落。
这一天,他将要迎来自己的成人礼。
相传,卡宁格拉的祖先曾经用鳄鱼的鳞片划伤了自己,从而获得了鳄鱼的精神力量。
所以,卡宁格拉的成人礼就是要在男子的身上划伤几千道伤口,也就是鳄鱼的纹路。
预警!!!密恐患者请快速划过。
密恐患者请不要因为这张图取关我们
这虽然听起来就非常的痛,但是约翰却很期待成人礼的到来。
因为,没有经历过这些疼痛,他的人生就不完整。
在纹伤痕的时候,约翰终于忍不住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人们把疼得快晕过去的约翰扶到了外面,原来他的苦难还没有结束。
胸口纹完之后,他的后背也要纹上鳄鱼的尾巴。
当整个仪式完成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
曾经痛苦无比的约翰,在清醒过来后又恢复了兴奋的表情。
他说,当姑娘们看到他身上的伤痕时就会知道,他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可以结婚的那种。
为什么这样“折磨”人的仪式经久不衰?
为什么每个受到“折磨”的人在面对采访的时候,都是满面笑容?
并不是说他们是抖M,而是因为恰恰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疼痛让“受刑者”找到了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02
激发潜力的不仅仅是危险
人的潜力有多大呢?
一战末期,法国的一位飞行员因为看到一头棕熊,跳到了机翼上,机翼离地是2.5米,而跳高的世界纪录也不过2.45米。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家惊叹于人们在遇到危险时爆发出的惊人潜力。
但其实,仪式也有同样的力量。
拉杰什是一名印度教徒。
5年前,他的妻子难产。
他对着自己信奉的神明起誓,如果神能保佑母女平安,他愿意背负一辈子的赎罪架。
最终,他的妻子平安产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拉杰什需要实现自己的誓言。
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每年都会有时间给这里的印度人举行仪式。
拉杰什就是要在这几天背着赎罪架去到神的脚下。
赎罪架是重达140斤的大架子,而拉杰什的体重只有50公斤。
他将要背负着赎罪架徒步5公里,最终再登上100米高的272层楼梯。
而在这之前的48天,他需要斋戒,每天只吃清淡的一顿饭。
但是,凭着对神的信任,身体单薄的拉杰什还是完成了任务。
他面对采访的时候表示,只要自己还活着,那么每年都会来背赎罪架。
仪式让人们相信自己。
因为相信,所以做到,所以伟大。
03
关于放手的新旧仪式大比拼
仪式是文明的一部分。
新的文明又会诞生出新的仪式。
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黑石城,这里出现了一个名为火人节的聚会。
起初,这项活动只有十几个人参加,但是很快,火人节就变成了七万人的集会。
每年的8月底,人们来到黑石城的沙漠。
有人改装汽车,千奇百怪的造型在沙漠中格外夺人眼球。
有人合作修建神庙。
很多人都是新手,他们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亲手修建着宏伟的神庙。
神庙落成之后,人们把承载着自己痛苦回忆的小物件摆放进神庙,并开始冥想。
玛丽是一位年轻的漂亮姑娘。
她刚刚结束一段混乱的恋爱关系。
她把自己的悲伤记录在纸上,放在了神庙之中。
当夜晚将要来临的时候,玛丽画上了夸张的眼妆。
她是集会点灯者的一员。
这个身份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夜晚,沙漠上的一切建筑都在大火中慢慢消失。
而大家合力建造的神殿,被最后一个点燃。
望着冲天的大火,看着在大火中代表着自己痛苦回忆的物件慢慢消失,人们脸上或多或少都带着如释重负。
建造神殿的负责人是一个儒雅的老人。
他说,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我们吃饱了撑的,但是哪怕只有一个人从这其中获得救赎,那么,我就愿意接受这样的侮辱。
而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村子里,孝顺的儿子为了给自己去世的父亲办上一场隆重的葬礼,借了17万英镑的巨款。
他的后半生都将要为偿还这笔债务而努力。
在葬礼举行的日子,其实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当地如果人死之后,并不会马上入殓,而是将尸体使用福尔马林处理,仍像生前一样和家人相处。
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时候的人还没有去世,只是病了。
只有当葬礼举行的时候,亲人们才可以开始痛哭。
花费了17万英镑的葬礼顺利完成,老人也被放进了家族的墓地。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
几年后,老人的墓地被打开,经过福尔马林处理的尸体又出现在了日光之下。
后人们来为老人换衣服了。
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刻。
不能来现场的后人将通过朋友圈感受这个仪式的氛围。
在这之后,后人们还会继续为老人更换衣服,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这样漫长的仪式,正是当地人对去世人放手的过程。
美国的火人节是把痛苦焚烧,而印度尼西亚的葬礼则让复杂和漫长的时间冲淡了痛苦。
他们表面看来都铺张浪费,但是却同样能安慰人心。
这些千奇百怪的仪式,让我们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和文化。
但是不是奇怪独特才能称之为仪式,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仪式更是处处可见。
生日吃长寿面,结婚办典礼,就连每天出门前精致的妆容都是一种仪式。
《小王子》中说:“仪式感的存在,是它让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
仪式的重点不在于过程是否独特,而是仪式感是否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力量和慰藉。
仪式感,是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活着的存在。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非凡仪式 第一季》观后感(五):死后在家停尸18个月,恐怖片都不敢拍的丧葬仪式
人生需要仪式感。
节日的鲜花,生日的包,是不少女孩的期盼。
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有些地方的仪式,不仅另类,还重口。
在约翰内斯堡,
男孩的成人礼是冒着生命危险扒火车兜风;
在毛利人婚礼上,
新郎新娘和宾客各个面目狰狞;
热带雨林,
男孩最期待的是在身上挨刀子;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究竟世界上还有哪些“匪夷所思”的仪式,请走进今天的——
《非凡仪式》(2018)
在派爷眼中,完美的人生无非就是——
出生时的啼哭,离别时的微笑。
出生的喜悦时刻,孩子带着哭声来到世间。
在日本,人们相信婴儿的啼哭能驱邪。
于是便有种流传400多年的哭泣相扑。
画风嘛?很谜!
职业相扑选手,抱着出生不久的婴儿,以恐吓吓哭对方婴儿为荣:
对这一骚操作,婴儿父母更是双手奉上。
他们觉得,哭泣的孩子长得快。
长得快不快,派爷不好说,但派爷知道,哭泣的孩子有奶喝。
聊完生,再谈谈死亡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
纵观全球,葬礼是最常见的仪式之一。
它,让人们共聚一堂,悼念我们所爱。
印度尼西亚的托拉查人,有着世界上最繁复的葬礼。
人死后,要在家安放18个月。
他的家人每天为他奉上两次食物,对他的照料一如生前。
按照这里的传统,遗体只有被带离家门,才算是死亡降临的时刻。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不怕遗体腐烂。
别怕,早有预防。
虽然看着有点瘆人,但也是为了让家人缅怀其对家庭的贡献。
下葬仪式也很特别——
棺材要不停摇晃,让他灵魂摆脱尘世牵绊。
寨子里的人齐聚一堂,举行各种活动。
热闹程度不亚于一场嘉年华——
仪式不仅教导我们如何去爱,更告诉人们如何释怀。
用狂欢去消解悲伤。
但释怀,并不意味着遗忘。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要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生理死亡,一次是被遗忘。在托拉查人眼中,生命的轮回并非终结于死亡。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的仪式——马聂聂。
我们常说死者要入土为安,但托拉查人对此却有不同的想法。
以下某些图片不下饭,请斟酌观看
每隔1年,他们就会把死者从坟墓中挖出来。
为其更换裹尸布,并对尸体精心打扮,借此表达家人对死者不曾停歇的爱。
不能来现场的后人也能通过朋友圈感受这个仪式的氛围。
在他们看来,这是寻求先人庇护的方式:
对死者精心照顾,会为生活带来好运。
在出生和死亡之间,是成长!
仪式标记我们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
我们的传统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这里的男孩要忍受全身被刀割的成人礼。
全程没有麻醉,参加仪式的人甚至可以听到刀割破皮肤的声音。
通过这样的仪式来证明——他们已经准备好成为男人。
这种成人礼起源于传说,曾经一位村民用鳄鱼的鳞片,割破皮肤留下疤痕,从而获得鳄鱼的力量。
虽然过程痛苦,但最终却让人兴奋。
因为,他已经成为了男人。
成长,无非就是知道忍受痛苦和承担责任。
这种看似的残酷的仪式,最终给予人们的是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和割肤差不多,在印度,想要成为耆那教修女,女孩同样需要经历痛苦的洗礼。
她的头发将被人一根根徒手拔掉——
借此象征这些女孩已经完全抛弃世俗和个人欲望。
随着时代发展,仪式也在与时俱进——
在日本,就出现了十分后现代的电子坟墓。
这里,不仅明亮,而且崭新。
科技感更是十足。
乍看之下,既朋克又魔幻。
人们可以将死者的骨灰存放在这个高科技墓地的其中一个小格子里。
不过因为位置不同,小格子的价格也各不相同。
服务嘛,也十分贴心:
每天两次,有专门的庙宇住持为灵魂祷告。
即使你无依无靠,死后也不怕无人为你祈祷。
与日本相隔千里之外,印度尼西亚松巴岛上。
每年2到3月,这里便会进行一场十分暴力和血腥的仪式——帕索拉。
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不同部落的骑士们,在光秃秃的马背上,借助手中的长矛将对手打下马。
作为惊心动魄的“生死游戏”,受伤甚至重伤在帕索拉节上很常见,偶尔还会死亡。
即使会受重伤和死亡,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参与者更以流血和死亡为荣。
因为他们相信——
为确保丰收,必须以血祭(人血)取悦众神。
换言之,在帕索拉上。
你受伤越重,流血越多,那你家大丰收的可能性便越高。
受伤,不是耻辱,而是荣耀。
历史在继续,人类在发展。
每天,都有不同的仪式在进行。
有些仪式在我们看来,或许另类和夸张。
但这,都属于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热带雨林,男孩成长为男人,要忍受刀割;耆那教修女要忍受被拔头发的痛苦。
这痛苦和选择,恰恰是孩子到成人的蜕变——
成年,意味着隐忍和责任。
看似大尺度的马聂聂,和中国的清明节、墨西哥的亡灵节类似,表达的是对先人的缅怀。
仪式本义是好的——
它凝聚力量,教会人们爱、成长和释怀。
不过,有些仪式却变了味道。
帕索拉,到最后会演变成不同部落之间的私斗,大家互扔石头,互相攻击。
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或许是我们对仪式应有的态度:
好的仪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不好仪式,移风易俗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