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

2022-03-30 03:3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处和生活的智慧。字面上看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知不是行,行也不是知,两者合二为一,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王阳明历经宦海沉浮,在贵州龙场悟道,在以后的官宦生涯中把他的所学所悟都用在了实践中。无论是作文还是治军,修德还是治学,他都取得了当时还是以后四百年无人能出其右的成就。他的思想看似简单,但实践起来颇有难度。现在的教育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灌输,而往往忽视它的实际运用,结果造成很多知识资源的浪费。 空谈的多了,实干的少了,结果是社会上出现很多精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做梦很清闲,实干很困难。知行知识,有知无行,等于空想空谈,有行无知,只能是低浅的下意识行动。知行合一,才能让思想和梦想变成现实。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二):王阳明记事年表

  附录及全书总结。《知行合一王阳明》主要为王守仁生平记事,另引列了少量诗文词句,而有关阳明先生的“哲学上惊人的大发明”,不过P099~P104短短五页而已!故,若意图深入了解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或领教其行文章法,此书并非上选。

  全书如下午三点钟 茶馆里说书先生的讲演稿,且不够引人入胜的那种。作者力图广征博引,却行文晦涩,泛泛之言如初高中生的作文,较之尚不过多些文雅的用词,且每篇文末的“升华主题”不免会倒某些人胃口。阅读此书大概花去三个半小时,了解了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读毕却无法肯定地说 了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阳明先生仍然躲在那苍白文字的后面,并不真切的样子,就像棉花的核怎么也剔不干净。作者本人对王阳明知之甚少,却非作出一副笃信门徒的语气。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三):《知行合一》读后感

  九月读的第一本书,先前从《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已有所了解,但仅仅限于事迹,这本书好在分类描述王阳明的一生,读罢很有收获,有两点:一是其妹婿(同时也是王学的大弟子)与王阳明关于《大学》中知行的问答,知行本就为一,知是行源,行是知功,只是后人不察乱行,或是空谈不为,古人才强调了知与行,无奈被后人生生拆解,失去了知行合一的宗旨,另一个是王阳明授命剿匪,平乐川、龙川贼寇,所做的檄文,声文并茂,不费一兵一卒即召降贼寇,很是钦佩 书中对王阳明的心学叙述不是很多,书中对王阳明的家庭和生活成长颇多描述,王阳明生于诗礼世家,深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兼明师娄一斋和许璋倾授,生性夙慧且爱专研,集儒教和佛教之所长,历经坎坷,终成一代圣人 题外话:书中作者所叙,有些地方略觉偏见,比如说门第之论,至今日这种情况在老一辈人识人时候也在使用,想略发表个人一些感想:正如贫富差距一样,正常情况下家族财富是靠几代人的不断积累,良好的家风也需要一个传承迭代,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家庭有很大联系,作为底层操作的配置甚至起到关键性作用,引如今比较火的《九型人格》,其形成也往往来源于幼年的成长,重要性犹如二八原则,但后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人是没法选择出身的,家庭一般的情况下,如若想有作为,关键在乎个人有立志实干存志向引导,有时还需高人指点,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遇到不合理的想法要及时更新替换,建立知识库与知识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不停步,终会有所作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四):王阳明和他的“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由王勉三所著,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作品。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并辅以32页相关稀见图片,图像、遗迹、作品等等,均包举无遗。

  王勉三,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研究王阳明的著名学者,其《王阳明生活》《知行合一王阳明》(初版书名为《王阳明生活》)一书,被后来出版的许多重要的王学著作广泛证引,影响颇大。

  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或许大多数今人听来都有些陌生,但在古时,是有很多非常高的评价的——

  明穆宗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纪昀,字晓岚,《四库全书》总纂官:“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国父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北大校长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的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五):文武全才王阳明

  关于王阳明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作者是王勉三,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研究王阳明的著名学者,其《王阳明生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被后来出版的许多重要的王学著作广泛证引,影响颇大。虽然《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字数比较少,仅仅只有14.4万字,但是介绍了王阳明的家庭、幼年、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让读者从方方面面对王阳明个人以及他的学说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还有王阳明的诗词文章以及关于王阳明的配图,都有助于让读者更加了解王阳明。书中有很多生僻字,确实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很少见到,还好都有注音。书中有很多文言文的内容,阅读起来略让人感觉不流畅,例如书中的《瘗旅文》,通篇都是文言文,但是书中没有白话文的解释,因此会让一些读者并不能完全理解《瘗旅文》的内容。书中最后王阳明年谱,可以让读者再次了解王阳明的一生。

  一、书中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内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为了表明自己是“君权神授”,自己的出生往往都会被神话。比如皇帝出生前,有龙钻入皇帝母亲的腹中,天空中飘着五彩祥云,出生后屋中有异香等等。我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两个圣人是孔子和王阳明,半个圣人是曾国藩。作为两个半圣人之一王阳明的出生也不同常人,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正如书中所写的:王阳明的母亲妊娠十四个月,王阳明才诞生。王阳明的祖在睡梦中,天上五色云里中有一神人抱着一个可爱的婴儿交给了王阳明的祖母,王阳明的祖母梦醒之后王阳明出生了。即便王阳明是圣人也犯过错误,一段时期,王阳明好像入了魔似的,天天总在发“仙迷”,几乎除了学道修仙以外,简直在没有别的事情放在心上。好在王阳明最终迷途知返,开始授徒讲学,王阳明践行了自己教育主张中的人贵于无过,而更贵于过而能改。

  二、书中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现如今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有极大帮助的。《三字经》中的子不教,父之过就体现了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从书中我们看到,王阳明本来就聪敏异常,加之从小受到家庭中良好的教育,再复感受祖父、父亲的道德、文学影响,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三、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让人痛心。封建社会的皇帝一人掌握着一切权力,朝臣们不得不听从与皇帝的命令。王阳明的母亲早逝,是祖母把王阳明抚养长大。从政后离开祖母,因祖母年事已高,王阳明多次想辞官回家侍奉祖母,但是皇帝都不准与,让王阳明剿匪平叛。王阳明从政治生活走向军事生活,最终王阳明也未能见祖母最后一面,但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王阳明,还受到朝中奸佞的谗谤,造成皇帝对王阳明并不信任。王阳明死后没有得到君主的什么报酬,但是地方百姓立祠祭祀,深受人民的爱戴。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六):要成事,先立志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名军事家。

  王阳明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

  王勉三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比较详尽的描写了王阳明的一生。从1472年至1529年从王阳明的出生到逝世的事迹。

  王明阳是一位奇人,也是一名在上进中求索的人。

  正所谓成其事立其志。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位伟人。

  有一点值得学习,那就是王阳明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决定成为圣人,王明阳一生波折起伏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并为之接近。

  有关王阳明前期有很多神话的事件,不妨了解一下,还是十分奇异有趣。

  王阳明的诞生就有种怪异与趣闻。

  奇一:阳明母亲居然怀胎14个月,如果放到现在10个月就刨腹产了。

  奇二:阳明的祖母梦见仙人送子,故给阳明取名为云。

  奇三:阳明五岁还不能讲话,后经一和尚点化其家人将“云”的名字改掉,方可说话。

  奇四:阳明被一名相士面相说可以成为圣人,阳明就开始了逐圣之旅。

  这些事迹颇有神话色彩,让我们进入平凡人的视角。

  王阳明年少时就颇具才华,一次与大人们郊游,诗兴大发便提出作诗,众人还在思考之际,阳明已经作诗完成,并惊艳众人。

  王阳明的科举之路并不一帆风顺。身披天才之名却在科考上屡屡碰壁,阳明并不是不在乎而是心胸开阔,他不局限于科考,而重在增长学识。这方面就可以看出王阳明在第三次考试中获得榜眼也有一定的道理。

  王阳明有两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一名是教文的娄一斋,一名是教武的许璋。得到两位先生的言传身教是王阳明的幸福。也为了他的前程打下基础。

  王阳明的生命长河中缺少不了他军事学家的名头。剿匪,平逆这不都显示着他的军事才能。

  王阳明是一名极为忠孝之人,因自己祖母年事已高,想回家侍奉,而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皇上最终也没有放王阳明返乡。

  王阳明可谓多才多艺,对多个方面都有涉猎。并对每个方面都十分的精通。

  王阳明的成就离不开他的教育环境,也离不开他立下的远大志向。

  行走在当今的社会,要么碌碌无为的过着一生,要么就去过“轰轰烈烈的一生”。虽说轰轰烈烈不一定滋味着成功,可却证明你去拼过,为之而努力过,也许期间你走错了路,去错了房间,总有一天你会回到属于你的那条线上。

  立志很重要,如果当初王阳明没有励志成为一名圣人,那么会有知行合一的哲学吗!我想也许会,可几率会小一些。如果,王阳明在求仙问道的路途上走远而没有折返,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知行合一的学说。

  周恩来曾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说明他的所做所行。

  现今社会既要努力又要立志。为了自己的梦无愧于心就好。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七):从曾国藩到王阳明: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你想太多

  尽管在混迹官场、平定战乱的同时还能著书立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流派,但在很长的时光中,王阳明只是作为一位事功不俗的将领,以及传承心学的思想者被记录和书写。

  他的真正走红还只是这几年的事,日本作家高濑武次郎为其撰写的传记被翻出,王勉三的《王阳明生活》数次再版,而畅销书作家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则凭借着对读者口味和时代潮流的精准把握,彻底炒热了“王阳明”这个人物IP,瞬间收获大量拥趸,各种著作和标签更是霸屏朋友圈,力透公众号,阳明先生自己能不能体察到“翻红”不说,阳明心学早已经与“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契合成为一体。

  像王阳明这样事功卓越同时影响深远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最与其接近的莫过于近代的曾国藩,同样是征战沙场、宦海沉浮,还能利用空余时间思考人生,表达出可以上升至哲学层面的人生智慧。若经初浅接触,很容易为其显赫名望和不凡生命所折服,感叹一句:“这简直是开挂的人生啊!”

  为何二人能在哲学并不受重视的此时代获得新生?究竟是“吹尽黄沙始到金”还是“人心思齐偶像生”?这倒是颇值得玩味的话题。

  1

  当鸡汤变成信仰,不一定是时代的幸运,更可能是个体的沉陷。

  当王阳明及其心学成为思想界的流行标签,“知行合一”也被许多人挂在嘴边做口头禅,甚至在个人书架上也能见到成排整齐的《传习录》或是《王阳明详传》,但同所有哲学家一样,我们无法苛求每个参与谈论的人都真正通读过原著,我们只能顺着一条浅显的线索,去寻找王阳明走红的真实动因。

  王阳明的思想,从少年时期的“读书做圣贤”,到青年时代“心即理也”,再到龙场悟道时集心学之大成,成就自己的“王学”体系。他的思想也跟随着自我生命的进展不断修正和精炼。

  与此同时,他对现实社会的体验进程也在坎坷曲折中前行,结合起原生家庭的优渥富足与父亲的位高权重,王阳明的仕途并不顺利。从某个层面来看,过于旺盛的表达欲望既促成了他的年少有为,却也直接导致了他被贬龙场,即便最后取得了平定江西和宁王叛乱的业绩,但他担任的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都算虚职,从来没有进入过内阁中枢。谥号“文成”也是被之后的隆庆皇帝授予。被奉为“完美人格”的王阳明,为何生前如此不受待见?一言概之:言多必失。

  这可不是本人信口胡诌,当时的桂萼等大臣向嘉靖皇帝多次上书,评价王阳明“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宜免追夺伯爵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

  从《传习录》中与门生的对话可见,王阳明自己也察觉到了这份嫌弃,以至于发出“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的感慨。

  这其实也不算个事,思想学术本就百家争鸣。所谓“集大成者”,有时也就是融合了儒家“持中”,佛家“皆空”和道家的自在潇洒,同时也在无意间偶合了西方唯心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论述。

  如此,阳明心学便获得了被各种引申和解读的可能,其中的叛逆气质被扩大,他的胜利功勋也成为这些解读的有力支撑,反叛传统,不被世俗待见,却又能以成就惊艳众人,这可不是宣扬个性的时代最需要的人格偶像?他的著述中那些看起来很有智慧,彰显个体价值的词句,也便可以在浅浮快捷的媒介中引领潮流、大行其道了。

  至于他究竟对着竹子想了些什么,在官场被贬或被轻视而郁闷,以及是否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其实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2

  从粉丝应援的程度来看,曾国藩与王阳明可谓“各有高下”。曾国藩在清末乱世之中战功显赫,不仅深受朝廷厚爱,从行军选将到治国齐家均体现了深厚的儒学修为和稳重气质,因此深受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喜爱,《曾国藩家书》也一刷再刷。

  王阳明则显得叛逆和轻灵许多,学说中的“鸡汤”风格显然也更符合网络时代的媒介传播,因此有了比曾国藩更多的神迹和故事,出生时的“天降梦兆”,新婚夜的“论道忘归”,十八岁“守仁格竹”,之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再到他与父亲的互动交流,带兵打仗征服叛军等事迹,时常被传诵得神乎其神。

  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想必都不会相信这些附着于思想者的“神迹”,哲学思想也对战场和官场并无太大助益。但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些传言呢?

  经济学中的“幸存者偏差”可作为其理论支撑,大众总是要从成功者身上寻找到“致胜之道”,却全然不顾其中的概率。王阳明、曾国藩的事功和学说流传至今,自然已是成功。而此刻的马云、王健林等首富不也正享受着这种待遇么?

  另外一层心理其实也很简单,只是说出来有点残酷,那便是为自己的平庸找到一个借口。

  暗地里发挥作用的阶层分化与资源悬殊早已注定了大多数人的平凡,但很少有人能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败,而总要给成功者赋予更多超越人力的要素,以此来证明他的成功是如此幸运和罕见。

  我等常人只能责怪命运,而绝对不能反思自己是否贪婪,是否屈服于惰性,是否根本没努力到拼天赋的程度,就早早地对自己的欲望和劣根性摆出投降的姿势。

  哪有那么多天赋异禀?哪里找专属于人生的开挂APP?一方面要肯定这些古代先贤们努力生活的同时还写作表达的勤奋,一方面也要看透世人制造出的多彩迷思和神奇幻象,同时承认自己的平庸。

  别怪阳明太能说,不过是你想太多。人云亦云皆太易,稍不留神露浅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八):考状元不是我的人生终极目标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选拔人才方式——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结束,在长达1282年的历史上,一共选拔了638个状元,185名武状元(也有其它版本)。

  考状元,当大官,这是封建社会无数读书人的第一要事,有的人为此在这条道路上奋斗终身,闹出了范进中举之类的笑话。

  有一个人,却在11岁的时候,说出了“读书希望登第做官,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罢!读书希望学圣贤,才是第一等事呢!“这一让老师惊异、让祖父欣慰,让后人称赞不已的语句。

  这是何等的志存高远,让我想起来周恩来总理小时候那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这个孩子就是王阳明,若干年后,创立了王学。

  最终,成为中国两个半圣人当中的一个。

  在豆瓣读书搜索栏目输入”知行合一“四个字,显示”67“,表明有67本王学相关书籍。其中也包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这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王勉三。书封上的作者介绍聊聊数语:

  生卒年不详的王勉三,是民国时期研究王阳明的著名学者,他写的《王阳明生活》一书,被后来出版的许多重要的王学著作广泛证引,影响颇大。

  上网百度也找不到更多介绍。

  不由得猜测,其他那60多本王学著作,一定也从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中,汲取过营养。

宝物王阳明及王学

  作者开篇用“宝物”一词比喻王明阳及其学说,对国人不重视,在海外发扬光大的当下状况感到惋惜,特此撰写本书,让更多阅读,希望大家拿回宝物,为我所用。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件宝物的价值,引用了几位大家对王阳明的评论:

黄梨洲说:有明学术,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学脉绝矣!前夫阳明者,皆阳明之导河;后夫阳明者,皆阳明之华胄。要皆以“王学”为中心。 梁启超说:至于“王学”的大概,可以说,“王学”是中国教、印度佛教的结合体。”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结婚所生的儿子。”“实在说来,明末的一百年内“王学”支配了全中国,势极伟大;我自己很得力于“王学所以极推尊他。

  有黄梨洲、毛大可、梁启超等大家的评论,为其背书,对我来说,作者的意图达到了,因此对王阳明的身份就更添了一些认同。

  作者在导言的最后,再次做了简单全面的概况:

阳明不仅仅是一个大哲学家,而且还是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的文学天才、教育主张、军事学识、政治才能,在在均能与他的哲学相媲美。别人纵博而不能专精,他却是愈博愈专愈精,他所以能超越前人之处即在此。

  看到这里,大家都会赞同作者的看法:王阳明就是一个全才啊,他的学说值得研究。

从生活入手研究王阳明

  经历即生活,从生活入手研究王阳明,符合梁启超的言论:

  以谓欲治一家之学,必先审知其人身世之所经历,盖百家皆然。

  《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就是这样安排的,从王阳明的幼年生活与家庭写起,到晚年的最后生活,将其一生之中的重要经历、重要成果,按先后顺序,一一罗列。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也曾经历过徘徊。

一会儿抱着极端入世主义;一会儿又抱着极端出世主义。一会儿要学文;一会儿又要学武了。一会儿报国心极重;一会儿又一切都不愿管,只抱个人享乐主义,入山修道了。。。。。。你看他刚才把一切抛开,专致力于研究兵法,预作他日为国效忠,这是何等爱国精神的表现!可是,不久他就变了宗旨,又去弃武习文了。——依然又去研究哲学了。

  这与他年轻容易冲动,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有关。

  幸运的是,他的各种尝试,没有受到外界阻挡,也不妨碍他28岁考取二甲进士第二名。

  之后,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步入政治生涯。

  虽然是官二代,王阳明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遭人陷害被贬到贵州龙场,反而成就了圣人王阳明,38岁,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可谓,大器晚成。

  我想,这与他从小树立的远大理想有关。无论我做什么,初心不变。

民国书籍的特色

  正如作者所言,虽然引经据典,但是难免有一些纰漏,其中免不了一些道听途说,毕竟,历朝历代以来,咱们的老祖宗对圣人总会有一些添油加醋的神化,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表明了他的态度,值得肯定。

  但是对于王阳明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王阳明的说法,我个人持保留态度。哪吒晚生,相信的人会多一些,毕竟非我同类 。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此类内容,一笑而过即可。

  《知行合一王阳明》书中,插入历代以来王阳明的画像,包括日本、韩国的王阳明形象;也有一些与王阳明有关的实物拍摄照片,比如王阳明故居、阳明洞、王阳明墓等地的照片;此外,还有一些古籍中记载王阳明的文字和书籍图案。

  其中,王阳明家书《与郑邦瑞尺牍》纸本与王阳明《象祠记》卷纸本,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家王阳明变化多端与遒劲有力的行草书与草书作品。

  《知行合一王阳明》书中,有一部分内容应该是现代出版时候添加上去的。只为了让王勉三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一民国时期的著作,内容更丰富,以此弥补书中个别词汇艰涩的遗憾。

  毕竟,近百年前的作品,虽然已经采用了白话文形式书写,在一些遣词用语上,用的还是旧体,比如:鼎祚。籍此,让我们对老祖宗的风俗又多了一些了解,比如委禽、丁外艰。

  此外,书中多处引用王阳明的部分上疏、书信以及文章,对文言文感兴趣的读者,值得一读。

  更因为作者年代久远,书中观点在当下仍然值得肯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一书籍的价值。

  两千多年历史朝代中的那几百名状元,被人记住的有多少呢?读过《知行合一王阳明》之后,俺至少记住了一位,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可是说实话,要不是因为儿子王阳明,谁又记得住他呢?

《王阳明大传》的作者,著名阳明学家冈田武彦曾说过:阳明学经过三百年的磨难,终于进入了生气勃勃的年代。不仅如此,由于当今社会人心驰于形下,流于机械,道义淡薄,要想陶冶品性,修养精神,那就只有求助于阳明学。这就是有识之人众口一致地希望振兴阳明学,青年志士竞相讴歌阳明学的原因。

  可见,无论是民国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阳明学的价值都一直被人肯定,也一直受到大家的追捧。

  那个说出“读书希望登第做官,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罢!读书希望学圣贤,才是第一等事呢!”的王阳明,最终如愿以偿。

  @擦亮星,爱生活爱旅行爱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