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读后感摘抄
《嵇康之死》是一本由陈滞冬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嵇康之死》读后感(一):嵇康虽去,广陵不散
历史类书读的不多,学力所限,无法在浩瀚的书海选择要读的史书,干脆就少读了。而两晋南北朝这一段更显杂乱的历史,也就无心关注了。但关于《与山巨源绝交书》、《思旧赋》是读过的,竹林七贤也是知道的。古琴曲《广陵散》也曾听过,但从没明白这铮铮琮琮的旋律想要说些什么,更多的是听高山流水了。 也没对读库的小册子上心,只因书小,便于放到包里,有空时翻翻。未曾想,只这一翻,就被击中了,一口气读完。忽然明白嵇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的那种深深的悲哀。又找来管平湖先生《广陵散》,静听,听蔡邕的聂政执剑而舞。岁月静好的下面永远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印象中的两晋,只有天天喝酒的竹林七贤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哪里知道会有那么悲哀惨烈藏在文字之下,而这惨烈也曾浸染我老家田地里的某一块青砖。 老家的村名叫古城,儿时常在田间地头遇到青砖,前不久终于在故纸堆里知道早在南朝宋,老家是西苞信侨置县城。所谓侨置就是原来的城池被侵占,居民流亡后,朝廷指定一个地方作为临时县城。从衣冠南渡的西晋末年,到唐朝贞观初年废县,那几百年间,那个如今叫古城的地方,一半以上时间都是拉锯混战的前线。 恍惚间,那些青砖走到一起,走成了一座城,不倒的城。
《嵇康之死》读后感(二):跨年所读,甚是沮丧
跨年而读的书,读得人沮丧,书带着作者鲜明的观点,有些史实可能有问题,但不影响是本好书。
历史上,庄子也好,陶渊明也罢,其实多少都带着避世思想,陶渊明更是在进出之间徘徊。唯有嵇康,是不妥协的,独立而清醒,不拥抱权贵,也不鄙视世俗,保持着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以打铁为生,是真正可以称为士的人。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屈?这样一个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最后死于言论,而且是来自给朋友的绝交信,这种陷害和撺掇,真是呜呼哀哉啊!
书中开始的两章论述了嵇康之死的前因后果,大笔墨叙述当时环境及嵇康的生存状况,作者在逻辑上鲜明的亮出自己观点
完全没有政治兴趣而又有世俗影响力的文化人必然为专制者所忌恨,因为政治上的不合作与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其实才是抗议于瓦解专制主义的有力方式。这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回想这几年的各种事件,以及很多的老师远离政治而隐居,开始以某种手工业为生,真是魏晋士人之风又要再现人间啊!
没钱,有文化,底气还足的人,嵇康之外,举世无双。为何说嵇康死,广陵散绝也?《广陵散》这章节则以小见大,从现象挖到本质, 既说《广陵散》的命运,也梳理了皇权在不同时期的渗透程度。
而竹林七贤确实后人的想象成分居多,很难经得起考据,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嵇康的精神内核。正如作者所言 “竹林七贤”是一场成功的创意宣传计划 。
作者毕竟不是史学家,本书不是史学学术,更多的是杂文。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历史也是客观存在的,耐不住深究,但足以引以为鉴。
《嵇康之死》读后感(三):读《嵇康之死》,我的一丢丢感想
竟然陪我从2019年跨到了2020年,也算是很有仪式感了吧(拼命为自己的拖拉找借口)
室友觊觎我这本书好久了,终于可以在她回家之前交给她啦,她特别喜欢嵇康,从我告诉她我买了这本书时她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我纳闷,现在看完《嵇康之死》,我有点明白了,试问,这样一个“七尺八寸”“龙章凤姿”“在人群中一望而知其为非常之人”的男子,谁会不喜欢呢?
彩虹屁吹完了,我也有几点思考的。
1.嵇康这个人,离世之后,关于他的故事愈发离奇精彩,人们始终保持着对他的好奇,却又在当时专制主义下不敢明摆出自己的好奇,人们也将他看做是思想自由的一种象征,却只敢将这样象征自由的人变成一种符号,变成一种故事进行传唱,始终做不到身心如一如嵇康般自在过活。其实我在想,是否嵇康对于追求个人信仰的精神真正感染到了某一个人呢?许多人通过那些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去了解他,是否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有过一点点思考呢?他们会不会从嵇康短暂的一生中体会到人在死后也可以拥有强大无比的力量呢?
2.后人借着前人的故事来了解从前的事和人,这些故事大多都是许多元素杂糅在一起的,真实性不可考究,但确实,我们都愿意看我们想看的东西,尤其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在思想逐渐固化的时代,人对于过去的反思都寄托在了这些不可过分考证的故事里,喜欢一个只好饮酒作乐的知识分子,总比崇拜一个不与当权合作的高洁之士更能让人心安理得一些。
3.嵇康始终是一条线,这根线连接着许多人,从吕安向秀到钟会到向涛再到后来的袁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多少都被嵇康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理智所吸引,有的人是与嵇康一样,本身就洁身自好,怀揣崇高的理想,而有的人却只想借用嵇康给自己立个有学识的人设。嵇康的这根线,也牵动着《广陵散》在后世的影响,后人对这首曲的若即若离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嵇康矛盾的感情。
4.正如陈老师所说,“竹林七贤”是一场成功的创意宣传计划,这个话题以超高的点击量和正面的调性,将嵇康这个形象永久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弱化了嵇康的政治态度,反而以“酒”为诱饵,引发后世文人对大隐隐于市的自在豪情的共鸣,这不就是一场成功的情感营销嘛!
5.这本书,让我对史学类的书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嘻嘻嘻~希望以后还可以看更多这样的书,我觉得我史学素养太差了……
上面都是虾叭叭,我会看努力更多的书提升我的素养,争取把我的想法表达的更清楚一些!
《嵇康之死》读后感(四):嵇康之死
读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读书感受更是私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写作是写作者的奖励。一点感受,记录一下。
且不论作者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过分表达对读库的热爱,只谈读书的感受。
《嵇康之死》,是一本我读得很沮丧的书。
沮丧的原因之一在于自己语文、历史差劲。书中引用的古文大多读不懂,除了长段引用,作者一般不解释,是认为大家都能读懂,不需要解释。每次读到古文就觉得自己很文盲。作者讲到的历史人物,我大多不认识,对于历史朝代的更替也不熟,除了知道电视剧里的元明清、四爷、八爷,真的需要恶补历史。(书里提到了一些古代的刑法, 正巧因为学了法制史,感觉有点亲切,还是需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
沮丧的原因之二在于嵇康的死因。
嵇康的好朋友吕安被兄长诬告“不孝”(当时是大罪),被判流放。钟会趁机伪造书信证据,牵连嵇康,在审理中把嵇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上升到政治正确的高度来加以评判,结果自然是嵇康必死。历史学家认同“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但历史记载总说“司马昭杀嵇康”,是的,是司马昭杀了嵇康。
嵇康令司马昭必须杀他的原因,很可能是他提出了一种知识分子不与权势合作的另类生存方式。嵇康说自己“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生平,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以锻铁为生,生活是很苦的,但他始终不愿为官。固执于自己的理想,坚守于自己的尊严,足以让专制统治者感到恐惧,并绝对不能容忍。嵇康做出了一个文人不依附权势而过有尊严生活的榜样,司马昭消灭掉这个榜样,就是杜绝嵇康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产生的人格、精神上的巨大吸引力。
读书的过程里一直想起《局外人》,想知道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做自己”而不受到外界的干涉。如嵇康一般生活,为什么不行呢?想起一句话,过自己认为对的生活不是自私,强迫别个过自己认为对的生活才叫自私。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愿我们都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且不干涉他人的生活。
书的后半部说起了《广陵散》和“竹林七贤”。《广陵散》与嵇康的联系紧密,因嵇康之死,这首曲也被认为“弹之不吉”。曲子并非嵇康所作,时代造就了它坎坷的命运。如今,还能听到曲子已是有幸,虽不知与古曲有多大差别。
讲“竹林七贤”的神话,其由来是为重新宣扬嵇康,却完全消解掉了嵇康的精神气质。
唉。心情惆怅到不想细说。
《嵇康之死》读后感(五):竹林七贤之嵇康:为何古痴今狂终成空?揭秘嵇康被杀的真正原因
据说嵇康临刑之际,顾日影而弹琴曲《广陵散》。叹息一声,《广陵散》从此绝矣,从容赴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中说到,嵇康是因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了“非汤武而薄周孔”而被司马昭诛杀。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是嵇康的性格导致他被杀,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嵇康被杀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个因素的综合。在陈滞冬的《嵇康之死》中亦有详尽描述。归纳概括为三个主要原因:个人、社会、政治。嵇康“卷入私人恩怨”,“性格孤傲得罪当权者”“受政治牵连”,如此种种才导致被杀。那么接下来我来一一分析这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嵇康被卷入吕安与哥哥的嫡庶之争,因信获罪
吕安是吕巽的弟弟,他们出身官宦世家。早在嵇康在认识吕安之前,嵇康就先认识了哥哥吕巽,二人十分要好。嵇康甚至把吕巽当做自己的至交。后来通过吕巽认识了吕安,和吕安“情投意合”,志同道合。
吕安的妻子十分貌美,他哥哥非常垂涎,于是就设计,把她灌醉后奸淫。吕安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愤怒,想去告官揭发哥哥做的这等丑事。嵇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极力劝阻吕安不要去高官。
有学者认为嵇康是在和稀泥,其实嵇康比吕安更清醒,更了解形势。
嵇康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吕巽是司马召最信任的人,如果吕安去告官,吕巽可以和司马昭勾结,串通其他官员,结果一定对吕安不利,吕巽肯定会借势打击吕安。
因为想到这一层,嵇康才去劝说吕安的。但是当时这件事已经在吕家闹得天翻地覆,吕安和哥哥吕巽势不两立。
吕安是庶出,吕巽是嫡出,这场战争其实本质上是嫡庶之争。
嵇康因为和吕安吕巽关系都比较好,所以他就出面做和事佬。他先抚慰吕安,让他不要去告状。安抚好吕安之后,他又去找吕巽谈话,希望吕巽能够爱惜吕氏家族的声誉,息事宁人,不要把这件事情闹到人尽皆知。
吕巽当着嵇康的面赌咒发誓承诺,绝对不会报复吕安,并以自己父子的名义发誓,绝对不会不伤害吕安,嵇康见他这么诚恳,选择了相信他。
于是嵇康又去劝解吕安。重言慰解,权衡利弊给吕安分析,吕安最后才没有去告官,决定息事宁人。
谁知道这个吕巽竟是个奸猾狡诈之人。他看嵇康安抚好吕安之后,马上亲自出手指控吕安殴打母亲,以不孝之罪状告吕安,并且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暗中派人把吕安抓到狱中关起来。
如此一来事情不仅闹大了,而且完全反转了。
魏晋是以孝治天下,不孝在当时是大罪。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如果主张以忠治天下,当权者的立脚点不稳,立论就比较难,办事也比较棘手,所以一定以孝治天下。
吕巽又是吕家的嫡长子身份,他以这样的身份去告自己的弟弟吕安,如果证据确凿,那么吕安一定是被判罪。结果就是吕安被流放到辽东。
流放在当时,仅仅只次于死刑。
嵇康看到吕安被诬陷入狱,他出庭作证,想要证明吕安是被冤枉被诬告的,但是,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吕安被流放之后,嵇康深深地自责,为此他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和吕巽绝交了。
在这封书信里,他对吕巽说:
足下阴自阻疑,密表系都,先首服手诬都,此为都故信吾,吾又非无言,何意足下苞藏祸心耶?都之含忍足下,实由吾言。今都获罪,吾为负之。吾之负都,由足下之负吾也。怅然失图,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意是,事情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吕安他非常相信我,他之所以容忍了你的恶行,是因为他听了我的劝说。谁知道你竟然暗地里包藏祸心,有意要构陷他。他现在被定罪,都是因为我辜负了他的信任,而我之所以对不起他,是因为你背弃了对我的承诺。事已至此,我们的朋友之意已决。
吕安跟吕巽的嫡庶之争,嵇康被卷了进来。本来这件事情尚不能导致嵇康之死,但是,这件事因为钟会插手,所以整件事情的性质迅速发生了转变。
2、个人原因:嵇康性格孤傲清高,得罪钟会,钟会借由信件打压嵇康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自己,“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游山泽,观鸟鱼,心甚乐之,”“若道尽途穷则已耳。”
这些户其实就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不想受到权势的打扰,只想过真实平静的生活。这种理想几乎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心智正常,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人的理想。
嵇康和别人最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在自己短短的40年的生命中,努力地践行,甚至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为了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他甚至甘愿选择做铁匠。他这种性格势必会跟当权者产生矛盾。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导致嵇康死亡的一个关键人物:钟会。
钟会是曹魏开国元勋,官至太傅的丞相钟繇的庶出幼子。他从小聪明博学才能出众,在当时的京城洛阳是有名的贵公子,相当于于今天的王思聪。
钟会这个人年纪虽小,但是心机颇深。他本来有机会担任更大的官职,但是他却屈尊在司马召的幕府中做一个类似于管账的工作。他这样做其实就是要讨司马昭的欢心,果然,这个马屁拍到了点子上,他确实被司马昭当做心腹。司马昭不管大事小事,都会让钟会参与谋划。
钟会年少的时候就听说过嵇康的名望,但是他不敢去见。嵇康名气太大了,他觉得自己太卑微。后来他官做大了,自信心爆棚,突然就觉得自己可以去拜见嵇康了。
但是他这个人又特别招摇,他去见嵇康的时候,叫了一大帮洛阳城里有名气的青年才俊,一群人风风火火地到嵇康家里。当时嵇康正在锻铁,根本没理他,看都没看他一眼。
钟会站了一会儿,自讨无趣,颜面扫地,正准备转身离开,这时,嵇康停下手中的活,高声地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非常机智,马上应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件事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钟会这个人心理比较阴暗,锱铢必较,嵇康生性倨傲又当着众人的面不给他面子,他当然记恨在心。他自恃才高八斗,所用计谋无所不中,被嵇康这样不屑的态度当众羞辱,心中的怨恨,怎么发泄怎么排解呢?钟会便寻找机会想要狠狠地报复嵇康。
这不,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吕安被流放的时候,写了一封信给嵇康,言辞非常激烈,就是这封信害得嵇康丢了性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段话:
顾影中原,愤起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四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级。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踏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岂能与吾同大丈夫之忧乐哉?这段话明显就是要打倒当时的政治权威,要改造一个旧世界,重建新秩序,重新诊断国家恢复理想的能力。这样的话说出来,一定会因言获罪。一个带罪流放的罪犯,说出这样的话来,是想干嘛呢?并且还在信中还邀请嵇康和他共同参与谋事,所以嵇康受牵连在所难免。
3、政治原因:嵇康与当权者不合作,自成一派,司马昭容他不得,只能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嵇康因信被捕关在狱中,有太学生3000人上诉请求,以嵇康为师,又有豪俊之士跟随嵇康一起入狱。所以,嵇康入狱事件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事件。
作为当时的执政者,如果不采取暴力手段的话,有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这些读书人快速解散,信服呢?所以这样去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嵇康因为吕安牵连被捕,主持嵇康这个案件庭审的人正是钟会。
钟会早就想整嵇康了,现在天赐良机,他马上亲自跑来主持嵇康的庭审,摆明了就是想要借这个案件置嵇康于死地。
按理说吕安因为被流放,所以即使说了出格的话,心怀怨恨,发泄情绪,对嵇康而言,最多就是交友不慎,罪不至死。
但是钟会肯定不会放过他。钟会在审理这个案件的时候,故意绕过了吕安书信这个关键点,反而把嵇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加以评判,这样一来,嵇康必死。
钟会对嵇康案件最后下结论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是这样记载的:
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在古代社会,杀人必须要有借口,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了诛杀嵇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无非想说:
①现在是太平盛世,全国人民一致认同司马昭的统治,但是嵇康却用行动来表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
②嵇康既然不被现行体制所用,自创一套生存方式,那他就破坏了社会和国家的团结与和平;
③不杀嵇康就没有办法维护现行体制的纯洁性。
所以,嵇康必须要杀。他本来作为一个文人雅士,可以安居余生,但是却卷入了政治网罗之中,最终难逃一死。虽然表面上看“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但是历史上记载的是“司马昭杀嵇康”。
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们都看到了历史真实性的那面。作为独裁者的司马昭,他用维护现行体制纯洁性的理由,借钟会之手除掉嵇康。嵇康对独裁统治者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司马昭容他不得。
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能够真正威胁到皇权专制绝对权威力量的,正是像嵇康这类通达事理,理智健全,并且有文化号召力,尤其还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不合作者。司马昭特别不能容忍,嵇康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秀人物,他不仅采取了不合作的政治态度,他甚至还给出了一种实实在在可以践行的生活方式。哪怕在旁人看来,嵇康的生活方式比较艰难,但是,毕竟他能够独立于权势之外,能够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心灵自由。
如果天下的仁人志士都像嵇康这样,不把体制当成体制,也不审时度势,不合作,效仿嵇康,那么这对当权统治者就构成了致命威胁。
追求权势独大的统治者,诸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们一定看到了思想自由对于权势的威胁,所以司马昭一定会杀掉嵇康这类人。
司马昭怕嵇康才智过人,蛊惑群众,造成社会动乱。因为在嵇康因吕安书信受牵连而入狱后,有大批的追随者,请愿者。
司马昭一定消灭这个榜样,一定要杜绝嵇康领袖人物。嵇康对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产生了人格和精神上的巨大吸引力。
事实证明,司马昭杀嵇康,确实对其他的追随者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向秀是嵇康年轻时候最亲近的朋友。继嵇康事件之后,向秀仓皇失措,不知道如何自处。在那年的冬天,他就放弃了隐居的生活,参加了当地的推举计划,去做官了。
向秀其实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朝廷表示,他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并且愿意和当权者合作,他愿意做出妥协。
司马昭当时听说向秀来到洛阳,还特别召见了他,并且嘲讽他,你以前不是说要当隐士吗?现在你为什么要委屈自己跑到这里来?
向秀说,古代最有名的隐士,也不过是脾气倔强之人,不足以让我过分仰慕。
向秀就说这话当然是为了自保,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司马昭听了很高兴。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想要的就是这一天,独立知识分子终于对权势投降了。
嵇康被杀。“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雅音于此绝矣。”
嵇康所叹息的是不依附于权势,不囿于流俗,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文人精神从此绝矣;是感叹自己已经到了道尽穷途的境地,因此从容就死,在所不惜。
后人对嵇康的为人行事的精神的景仰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大约是看到伟大的灵魂,而自己是平庸凡俗之子,希望借由嵇康得到一点点的激励。
一代名士嵇康,因为个人性格清高孤傲,得罪了极有势力又心胸狭隘的钟会;因为社交,卷入了吕安与哥哥的嫡庶之争,因信获罪;更因为自己身体力行追求真正的隐者生活,不与当朝的执政者合作,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只留下后人一声叹息:不知风度为何物,古痴今狂终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