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10篇

2018-08-17 04:4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10篇

  《西晋原来不风流》是一本由王方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7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说起魏晋这个混乱动荡年代,就来了点儿八卦精神,记起那时期几位赫赫有名的美男子。诸如“竹林七贤”之一“真名士自风流”的嵇康,“掷果盈车”的潘安,“谁家璧人”的卫玠。他们天生丰神俊朗的一副好容貌女子们从古咏赞至今,攫取了多少过往伊人的目光呀!这些一代美男子,即使艳绝风流亦如何,他们终敌不过西晋滚滚动荡风尘的裹挟,俊美生命早早地凋零在乱世里。

  西晋从武帝起至愍帝止,终其51年的短短历史。这个有如昙花一现王朝,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闹哄哄,混乱与动荡一起。纵观西晋历史,这样一些从建立王朝伊始,人人以私念为重,毫无家国之心的王朝统辖者统领下,家国焉能久存乎?魏晋司马氏一族,司马炎的三位前辈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凭他们的英明神勇,为子孙司马炎清理曺魏一族,随着曹魏的日渐式微式弱,司马炎伺机出手,一举逼宫篡魏成功,是为西晋武帝也。西晋司马家族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历史徐徐地拉开了大幕……

  难得这本《西晋原来不风流》把西晋如此纷乱的历史,用一些亦庄亦谐的语言作了清晰的梳理,让人对这段动荡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曹魏末年,西晋代魏,灭东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然而好景不长,西晋随着那句“何不食肉糜”名言主人惠帝接任开始,“南风酷烈”“八王之乱”便依次上演,直至人、国与家一起消亡,乱哄哄的出出闹剧亦终了场。看这西晋全部四位皇帝当中,除了武帝病死算得一个善终外,其余三位(惠帝、怀帝、愍帝)不是被毒死、就是被饿死杀死无一善终,做皇帝至这样,真是可怜可叹可悲呀!纵观西晋朝代,在这个乱哄哄的朝堂上,竟然找不出一位忠臣良将,每个派系都为一己之利争斗着、杀戮着,一些正直人心呢?正义社会价值观呢?是什么导致整个社会缺失生存的养料秩序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大量缺失、流失正直人心,而被私心利欲所填满,那么,这个时代离消亡不远矣!

  像那西晋一代美男纵有如玉颜容又焉可久留?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和个人灵魂狭隘里,他们成了那个无常时代的陪葬品!

  整个西晋的历史,我看来像极一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利角逐闹剧。只是,这出历史闹剧这样使人沉思。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些年通俗说历史成了热门名词,当年明月火了,雾满拦江红了。百家讲坛让一大批人走上了通往名人的快车道。但是在通俗说史的背后,历史有被人当成小姑娘打扮嫌疑。一是有些历史不容戏说,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存在着一些谜团细微之处和吊诡之处是今人说难以透彻明白的。而今天很多历史专家却用80后90后的眼光来打量历史,将网络流行名词嫁接在历史上就称之为通俗说历史。这是通俗说史之所以后继乏力重要原因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西晋原来不风流,是一本读来不错的历史书。一是对于历史的考据非常的严谨,不但有很多历史上都是重大转折时刻描述,对于细节也抓得很清纯。西晋短短几十年历史,找到的素材却十分的丰富。在当下对于历史戏说的风潮下,这本书近四百页的篇幅十分详实。语言风格诙谐生动,但是没有对于网络名词的生搬硬套

  对于西晋人们多是了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了解都是一个风流倜傥文采恣意的时代。无数牛人都如同天空闪烁的群星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飘然飞过。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到西晋背后的苍凉残酷。由于西晋历史太过于短,因此历史爱好者往往选择性的忽略掉了当时的战乱政治斗争。而这本书就是选择政治斗争作为出发点。从司马懿谈起西晋政治乱局的根源所在。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西晋经司马兄弟苦心经营政权来得真是不容易。而西晋在司马炎当上皇帝之后,也确确实实过上了一段国泰民安日子。好景不长,东晋迅速的由于皇帝带头过上奢侈萎靡生活家事上的糊涂走上了衰亡。在古代国事往往和家事混同一体。而当时西晋在获得政权后缺少一个严谨的官僚组织也是遗憾。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个稳固证券基础和社会结构,而西晋却使得很多人没有上升通道,是门阀政治最为流行的时代,无怪乎当时有大批的清谈客了。

  捧读历史可以知兴衰,这本书在目前良莠不齐的历史书籍中是值得推荐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三):西晋为何不风流?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西晋时,曾作如下评论

  司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础。他们在表面上虽然是开国皇帝,却只是坐享其成花花公子,对醇酒和美女,要比对国家社会更有兴趣和更有心得

  ……

  一个新兴的政权,一定会比旧政权具有更高的政治能力。可是,晋王朝例外。因为事实上政权到司马炎手中时,已传到第三代,犹如曹丕时已传到第二代一样,恰恰进入危险瓶颈时期。司马炎与曹丕同是花花公子,但曹丕有一英雄父亲,在老爹的熏陶下,再加上自己已具有的文化人纯洁气质,使他虽然堕落,尚可维持一个最低水平。而司马炎则彻头彻尾的是一个酒囊饭袋。老爹和老祖父的恐怖政策士大夫或杀掉或驱入清谈,没有留下一个政治家或一个稍有才能干部帮助他治理国家。在一个新政权中,开国元勋往往是一代精华,靠才干取得尊荣。只有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腐败的一群无耻之徒。他们跟司马炎属同类人物,除了知道谋求自己的享受外,不知道人类还有崇高理想和崇高的责任

  结合柏杨先生的评论,再看本书,可见作者亦庄亦谐笔调之后的良苦用心。因此,这绝不是一本戏说历史或恶搞历史人物的著作。它自始至终是严肃的,无论行文中夹杂着多少“不正经”。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四):西晋本来不风流

  西晋大文学家陆机在被司马颖(“八王之乱”八王之一)杀害前曾发出以下的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其实在他出生几百年前就有另外一个人发出过类似的感叹,这个人就是秦朝丞相李斯,他这样感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野兔,岂可得乎?”,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隔了几百年,生平经历的事也大不同,但他们的最终结没什么两样。

  我不想重谈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这样的老调,但确实,自从有了君王,有了国家,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死于政权更跌,死于国家动荡的人,其实只是在不断地重复一样的故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为了争夺政权,除了极少数的平稳过度,各种流血事件可谓此起彼伏花样百出,君杀臣、臣杀君、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真是穷尽了各种彼此杀戳的可能性,而在西晋,在短短的几十年(公元265—316年)里,类似的杀戳更频繁、更惨烈,最终演绎著名的“八王之乱”,在八王相互杀戳的同时也敲响了西晋灭亡的丧钟。80后美女作家王方所著的《西晋原来不风流》正是反映的西晋并不“风流”的真相

  西晋之所以能与“风流”挂上钩,自然是因为著名的“竹林七贤”,且不说他们能不能代表当时社会生活的常态,“竹林七贤”本身其实就是当时“不风流”的魏晋产生的怪胎。关于“竹林七贤”,王方在《西晋原来不风流》里这样评价

  “魏晋之交最著名的偶像团体,当属‘竹林七贤’,但其中真正信念坚定,忠于自我的,就只一个嵇康而已,其余山涛、阮籍都是玩票的性质,剩下的王戎之流更不用提。”

  著名才子刀尔登在他的《中国好人》的《陶潜》篇里,更是对那些即使称得上“真正的隐士”的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

  “如此爱山,如此爱水,止于观赏,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竟然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是件奇怪的事,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考察,没有一个人去建立新知的体系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毫无体察,一点儿也不觉得什么惭愧,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一直到两千年后,才出了一个徐霞客。”

  在魏晋唯一的亮点“竹林七贤”倒掉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说说西晋本身了。曹魏、西晋的早期紧接着“三国”的尾巴,所以无论是《晋书》还是王方的《西晋原来不风流》都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开始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但其实无论是蜀、吴的灭亡,还是曹魏政权的落幕,都不必细说的,这些在“三国的”已经演绎的很清楚,唯一应该记住的也许就是司马炎逼退魏元帝曹奂(公元265年)简直就是曹丕逼退汉献帝(公元220年)的翻版。而无论当时他们怎么觉得更配得上这个位置,也会觉得这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

  司马炎亲眼看着曹魏的灭亡,他把曹魏灭亡的原因归结于曹魏天子缺少同姓诸王的有力支持,所以甫一上台便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但是司马炎只看到的这样做的好处,没看到这样做的坏处,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亲兄弟为了争夺政权彼此相互残杀的例子并不少见(所谓“煮豆燃豆萁”的事件他一定知道,他自己的上台也更是逼退亲兄弟的结果),更别说远一点的同姓了。相比于他,几百年前的汉武帝更有远见,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很巧妙地化解了这个潜在的威胁,而事实上,正是司马炎的这种缺乏政治远见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司马炎既缺乏政治远见,偏偏又立了一个智力有些问题太子司马衷(不然怎么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名言),竟然幻想这个未来的皇帝能安度几十年在位的时光,然后把帝位平稳地交给更聪明孙子司马遹。他没想到,他一闭眼(公元290年),他那智商不高的儿子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也立即成为了傀儡,一场血雨腥风同时上演,并缓缓拉开“八王之乱”的序幕

  无论是司马炎刚刚去世不久的“南风酷烈”(指贾南风,皇后),还是后来的“八王之乱”,基本演义了“三国演义”的模式,A比较强大,B、C比较弱小,于是B、C联合,A覆灭以后,B、C之间再展开惨烈的斗争。在“南风酷烈”中,太后党、皇后党先后覆灭,结局自然是一颗颗人头落地。在“八王之乱”中,八王竟有七王惨死,只有司马越没有死在刀下或者被毒死,最后还是忧惧而死。

  王方在评论“八王之乱”(包括“南风酷烈”)时,这样说:

  “这一段的政治斗争,毫无正邪可言,上起诸王,下至群臣,纷纷扰扰,争斗不休,或求一己私利,或图一时之快。”

  “各朝断代纪传体史书中,通常会有一章忠义烈传,专门记录忠臣义士的壮举。我估计,房玄龄先生领导的晋史撰写组在写到这一章时相当尴尬,无从下笔。”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持续了十多年的争斗,所谓的“八王”没有一个笑到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正如真实的历史演绎,正如作者王方所言,当“八王”为了蛋糕打得头破血流、身首异处的时候,那块蛋糕早已破损不堪,最后吃进嘴里的还不是他们。

  西亚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虽然充满了杀戳,但也不乏“花边”,在王方的《西晋原来不风流》中提到的就有:韩寿之“韩寿偷香、王祥之“卧冰救鲤”、左思之“洛阳纸贵”、石崇之“绿珠坠楼”、潘安之“美貌”等。

  无论后人怎么对西晋的历史怎么定性,西晋的历史总之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你很难想到,这样一段纷乱的历史竟能被一个年劲的80后女孩疏理的如此清晰,在王方的文字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她作为一个80后作者的活泼俏皮而不见大多数当代历史作者的愚腐和晦涩,但同时也可以见识到她文字背后的功夫。在《西晋原来不风流》里我们可以看到,她最少是熟读《晋书》、《史记》、《易经》、《诗经》、《资治通鉴》等古典名著,我相信假以时日,她会不断地有新的历史著作问世。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五):西晋真的不风流

  西晋真的不风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一个大分裂时代,其分裂时间之长、世道变换诡谲、英雄枭雄奸雄数量之巨,恐怕战国之后无出其右。提到魏晋时期,最容易使人联想到“魏晋风骨”一词。与汉朝的敦实厚重、三国的慷慨悲歌、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清丽内向完全不同,魏晋时期以率性洒脱、玄远放达著称,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时尚审美追求。在这种背景下,魏晋终成中国历史上最奇异另类的绝版时代,当然也成为最受争议的一个时代。

  正是因为这么多的争议,才给了人们更多书写魏晋历史故事的想象发挥空间。本书正是以司马懿为起点,司马家族为主线讲述了曹魏末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如何相继控制朝政,直到司马炎如何篡夺政权,消灭曹魏,最终以晋代魏。以及如何灭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晋武帝司马炎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而西晋又是如何成为短暂的王朝,最终走向动荡分裂的。以人带史,以史喻人,作者以正史材料为依据,以文史典故为辅料,书写了西晋风云人物各种别样的黑色幽默。笔调活泼诙谐,叙事轻松流畅,在愉悦的阅读过程渐渐读懂了西晋,也读出了作者那种家国大情怀。

  魏蜀吴三国归晋,西晋在中国历史上维护了51年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但这个统一的王朝却没有赢得后人的高度评价,反而招致很多的指摘。如果仔细阅读《西晋原来不风流》,或许可以看出作者调侃言语下透露出的几个原因:

  从政治上看,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挟天子以令天下,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先后分封宗室郡国并都督诸州,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实行占田制、荫客制,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无限扩张,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晋武帝一死,八王兴乱(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失去了维系统一的重心,又再一次陷入分裂;从社会上看,世家大族把持权柄,门第观念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严重的;从思想上看,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老庄玄学的盛行导致儒学的衰退;从生活上看,士人们行为洒脱旷达,追求率性与自由,挣脱了礼教的束缚。这所有的一切导致后来正统人士的批评,认为魏晋时期,礼崩乐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放荡不羁,热衷于玄学清谈、吃药喝酒和栖逸山水,以致误国误天下。

  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于巴蜀起义,经匈奴刘渊举事,东莱豪族王弥起兵,历十余年混战长安、洛阳相继陷落,建立仅半个世纪的西晋就此灭亡。司马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可谓苦心;晋武帝一统华夏,可谓威武。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令人不禁叹息!

  西晋风骨传谈千年,但西晋真的不风流!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六):她的情怀

  李白大神向往众声喧哗、自由不羁的西晋,通过诗文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他常用西晋典故,还常提羊祜、山简等名臣。

  其实西晋一统天下到山河破碎,不过区区几十年,能让大神如此惦记,自必有其不同寻常之处吧?

  常有人问,为什么读史?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我说不清,大抵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西晋的历史是怎样的历史?

  我觉得两个字可以形容:热闹。

  从乱纷纷群雄争霸的三国统一而来,魏晋南北朝唯一处于统一的时期,世家大族林立,游牧部落内迁,然后就是八王之乱,十六国萌芽。真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段乱世”。

  乱世出英雄,乱世的历史更加热闹。

  从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开始,到权倾天下的司马师、司马昭,再到晋武帝司马炎,中间风流人物数不胜数。

  我最感兴趣的当数司马炎时期。晋武帝司马炎本身就是个颇具偶像剧男主气质的帝王——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有钱有貌,“宽惠仁厚,深沉有肚量”,情商高,德行好,会笼络臣下……好吧,这是人君的气质,所以,顺利成为世子,进而篡魏自立改国号“晋”。

  身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司马炎对发妻杨艳真还是不错的。少年夫妻、情深意笃也罢了,司马炎做皇帝后,要选后宫,杨艳虽然不愿意,但“身在体制内,就要按体制办事(王方书中语)”,就给他选相貌一般的,他也……接受了;杨艳要求智商不太够的司马衷当太子,他也同意了;杨艳要求悍妇贾南风当太子妇,他……也同意了;杨艳临终前要求自己的堂妹当皇后,司马炎又接受了……

  这么看,几乎是“你的要求我都不会拒绝”的狗血偶像剧剧情啊!!!

  哈哈,当然,历史不会这么简单。

  更何况是一个王朝的建立,更何况是帝王家的事情,司马炎要这么简单,哪里驾驭得了众臣,成为开国君主?

  所以看到这本《西晋原来不风流》,就忍不住拿起来看,想看作者究竟怎么去写这段历史。这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作者真真妙人,嬉笑怒骂,亦庄亦谐,把这么热闹的历史抽丝剥茧,细细理来。从三国时曹魏大将军、太尉、丞相司马懿入手,写到沦为怀安侯、光禄大夫的司马业刷盘子洗碗、给狩猎队当前导直至被杀。虽然像坐在对面讲故事的老者一样不时开个玩笑、弄个比喻,可依然很冷静地在分析西晋这个短命王朝之所以的短命的原因。她写:西晋灭亡的原因是整个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恬不知耻!

  她写司马师:什么叫屋漏偏逢连夜雨,早不造反晚不造反,偏偏我刚动过手术的时候你起来造反。

  她写司马炎:很努力要照顾好每一个人。但问题是,有点儿好过头了,好到在某些关键事情上失去了原则。

  她写黑皮悍后贾南风:真心是魔鬼面孔+天使身材的真人限量版啊!

  她写名臣羊祜:羊大胡子前半生的事业是坚持当待业青年。后半生的目标很专一——平定东吴。

  她写可怜的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可能是天下最痛苦最倒霉的人,傻没傻到看不见、听不见,感受不到痛苦的地步,所以后半生活在地狱里……

  她写世间总有那么一些事,放在个人身上叫时运,放在王朝身上叫气数,放眼天下叫形势。

  她写虽然生命诚可贵,但人之为人,还是需要一点殉国殉义殉情的迂腐,需要在内心的神坛上供奉一点高于一己私利的东西……

  的确,西晋是短命王朝,但作者在分析西晋兴衰原因后,写:无论是风流还是放纵,是叹息还是痛恨,西晋这段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一再审视的宝贵遗产。

  让我觉得,作者还真是有些情怀的。

  而且,看历史故事,从中看过去知未来,还能看得忍俊不禁,也是高规格了吧?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七):西晋,真的不风流

  这几年,通俗历史满大街都是,明朝火了,清朝热了,楚汉红了,民国更是红得发紫……在一本本新鲜出炉的新作中,却找不到一本好玩的西晋历史书——所谓的好玩,指的是脉络流畅、史料靠谱、条理清楚、叙事得当、文采斐然。

  这不奇怪,那段历史太难写了,英雄辈出的三国逐步偃旗息鼓,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老谋深算者渐渐日薄西山,怀揣野心的各路人马都想在乱世捞取一杯羹,杀戮层出不穷,权力几经转手。我们看不清真相,亦静不下心来去剖析真相。人们更多地是掩耳盗铃地搁置那些流血的纷争、扭曲的欲望,去歌颂“竹林七贤”、“魏晋风骨”,以抚慰本就所剩不多的热情。

  不是我不关心西晋。我很希望有那样一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游一般,带着我拨开所有浮华与氤氲,亲眼见到那些被隐匿的真相。可惜迟迟不见。

  终于,我等到了王方的这本《西晋原来不风流》。

  不得不说,我是笑着读完这本书的,因为王方的文字太逗了,她把这段历史写得活灵活现,每个人物都按照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演足了该有的分量。

  但是,笑到最后的未必是赢家,掩卷回想,竟然有想哭的冲动。因为——三国离乱七十秋,群雄纷纷逞权谋,司马家事天下事,西晋原来不风流。

  风流者,有才而不拘礼也,是自由不羁,众声喧哗一代风气。王方给我们讲述的,恰恰是西晋“不风流”的一面: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名士死伤殆尽;国家初建二十年内接连两次大规模战争,无数小规模民族冲突;统治阶层贪污腐败,自相残杀;一代人前半生举世狂欢,后半生经受战乱流离……统一天下仅二十余年,西晋便山河破碎,宣告灭亡。

  究竟是人心整垮了西晋,还是西晋沦落了人心?

  司马氏建立的王朝为何短命而亡?

  一开篇,作者就把这样重量级的问题抛给了我们。然后,随着她的一支生花妙笔,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穿越之旅:司马懿的步步惊心;司马昭的勃勃野心;曹氏后裔的没心没肺;皇室亲族的虎视眈眈……政权在崩溃,道德在丧失,欲望在膨胀,阴谋在酝酿。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看似嬉笑怒骂闲话家常,却是道尽血雨风霜。

  最后,王方睿智地总结出西晋短命的原因:第一,缺乏治国理论和积极心态,清明公正和艰苦奋斗这种强国必需的精神武器,在西晋很难看到;第二,缺乏制度创新,诸多制度已经显露弊端,统治者却无心改革;第三,吏治腐败,赏罚不明,贪污腐化,贿赂公行。

  刘知几说,著史者应有三种功夫:史学、史识、史才。也就是说,写历史的人,不但要有丰富渊博的学问、自成一家的见识,还要有融会贯通的才能把它们完美地表达出来。读完《西晋原来不风流》,我想,王方做到了。她不但给我们讲述了西晋的故事,还帮我们理清了西晋的脉络,诊治了它的顽疾,让我们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清清楚楚看到前人早已写好的历史教科书。

  前人有言:不能以史为鉴,必将重蹈覆辙。无论风流还是放纵,叹息还是痛恨,西晋这段历史,都是值得我们一再审视的宝贵遗产。而王方的这本书,正是最好的“西晋历史入门指南”,它带着我们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宝藏大门,窥探到一片新天地。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八):标题党也可以有营养

  作为一个中文专业出身的人,不得不承认最初是被本书的标题吸引的。

  正如同最惯常的思维一样,提起魏晋,首先想到的是竹林七贤,嵇康旷逸,临死前尚能抚一曲广陵绝响;作者却说,西晋不风流。阮籍猖狂,畅然物外尚能一通穷途之哭;作者却说,西晋不风流。刘伶豪迈,不穿衣服却能反问“你们为何如我裤中?”;作者却说,西晋不风流。词气旷达、衣履风流、清谈雅韵,这是中国式审美精神的顶端,敢问这样一个时代,作者怎么都说不风流,那究竟什么才算得上风流?

  于是我怀着极大的挑刺情绪,一页一页读了下去。

  很快我就明白了这不风流的原因。嵇康固然有才,但是这个政治斗争纷至沓来的时代没有因为他的才华而庇佑他,阮籍固然不羁,但他的畅然物外却是以牺牲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代价。

  我们看到的思想开放自由,玄学兴起、释道兴盛,背后却是政治斗争,是战争连绵,是民族冲突,是吏治腐败。其实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沦入到人性的黑暗时期,人们才会对“人性”是什么进行翻天覆地的拷问。这才是放荡不羁魏晋风流的真相。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要说西晋不风流。

  作者用看似戏谑的语言,剖析出的历历真相,最后竟让我再也笑不出来。也许历史总是残酷的,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倾慕,只是寄托在一种隔拢望月的美好上,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中原本残酷见血的部分。

  转过头去想看看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能够抵御这个时代给人带来的光鲜亮丽的诱惑,如此冷静理性地摆出这一道真相大餐,这时候又让我跌破了眼镜,作者居然是个女的……并不是否定女生应当有如此缜密细致的才华,实际上这正是我认为的绝大多数女性的优点,我所惊讶的,在于作者竟然能选择从这个政治角度这个角度来看待魏晋,实在令我十分佩服。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好读很吸引人,史料运用也相当靠谱。如果你想了解一下西晋历史,不妨从这里开始下手。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九):昙花一现的西晋王朝

  历史一向是我的软肋,从一开始接触历史,我就对历史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爱无能。虽然一度想学习,但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更让我心仪的是言情小说。这本书是为数不多,不讲爱情,却被我看进去的书。

  作者对西晋的兴衰进行了深度剖析。序言中说,李白诗句中对西晋的风流人士颇为向往。诚然,在当时大环境影响下,产生了一批批文人雅士。但从整个社会风气来讲,却是奢靡腐化,这也就造成了西晋王朝如昙花一现。

  本书从司马集团的兴起开始,为大家呈现了一副完整的历史画面。

  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华夏,很多人说是捡了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的便宜。诚然,没有司马懿长久的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为之奠定基础,没有司马师,司马昭掌握军政大权为之铺垫,晋武帝成事确实不易。但晋武帝也是有其政治头脑的,这一点在灭吴时,表现尤为突出。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可以说是在战略上做足准备。他一方面采取施恩政策,厚待吴军,逐渐瓦解军心。另一方面操练军队,积极练兵。最后仅以四个多月就取得胜利,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终结。也就迎来了西晋短暂的统一。

  而统一前后,司马炎由俭入奢的重大转变,为其灭亡打了坚实基础。从明帝开始,社会逐渐蔓延起一种奢侈腐化之风,而到了司马炎这里,又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斗富风气,攀比风气,世族做大,以私人利益为主。导致西晋走了下坡路。究其原因,司马炎灭吴之后,高枕无忧,磨灭了进取心。他在位期间,也有短暂的太平盛世,即太康之治。重视生产,兴修水利,使百姓过了十年太平日子。

  晚年的司马炎,为了能让孙子继承帝位,听从皇后意见,立痴儿为太子。当然,也许是司马炎怕老婆,也或者是深爱着皇后杨艳,因为他实在对她处处言听计从。在这一点,晋武帝倒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男主原型。

  司马集团,在晋武帝时期可以说是达到权利的顶峰。然而,当事物达到顶峰,就是他消亡的开始。

  西晋灭亡的策动者是长期受到压迫歧视的匈奴。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司马集团多年经营,到晋武帝统一华夏,如此苦心建立的王朝竟然短命而亡,不禁令人叹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使得西晋走向灭亡,但最主要还是士族背叛,士族在无法得到最大利益的情况下,宁愿选择背弃,说到底还是因为奢靡腐化,导致人心涣散,只认钱不认人。

  本书作者是从一个政治角度看待整个西晋,以及整个司马集团兴衰。所以才有了西晋原来不风流一说。初读本书,被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所吸引,用时下流行的语言去诉说一段历史,可以说是一大亮点。

  作者用她独特的语言,为我们详尽诉说了一段枯荣起落,读这本书,收获颇多。

  《西晋原来不风流》读后感(十):豆瓣阅读上架中篇<项羽和刘邦: 命运交错的对位曲>

  豆瓣阅读作品链接 http://read.douban.com/ebook/1341399/

  陈胜、吴广,不过瞬间风光;齐韩燕赵,家国旧梦难圆;最终是两个楚人——刘邦和项羽围绕着时代裂变的核按钮(从分封建国到中央集权)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一位美人,一个流氓;百二秦川,十年生死;终于,灿烂的,熄灭了;卑微的,神圣了。

  尝试以复调音乐之对位法为外在形式,两大章节相互独立而又紧密交织,来展示和讨论秦末汉初那段激流时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