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热门的带薪实习,有多少烧钱套路?
文:小狼女
01
带薪实习的背后
新闻微博博主淄博头条,分享过关于一个关于IEC带薪实习项目的案例:
山东理工的一名学生,听了师兄师姐和项目负责人的宣讲,激动的一晚上没睡觉,觉得这是体验美国生活最好的方式。
他千方百计说服父母,不顾辅导员劝阻,推掉了9门专业课,2019年6月来到了美国威斯康星的鹰河小镇,开始了80天搬砖生活。
不否认的一点,他的英语口语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美国人也很热情,要是遇见善良的同事就会很好玩。但负面影响更重,比如他因为推掉了专业课的学习,做缓考手续,这么一去,留下了非常多烂摊子,也受到了学业警告。
再说钱的问题,项目报名费3500+2900$,大概就是¥20300,签证费160$(¥1120),机票往返7000,交通费500(申请签证,往返机场),加起来人民币3.2万。
这是出国前的费用,算下出国后房租,一个月也就3080¥,80天下来是8316元。
住的跟青年旅社没差别,四个房间,住15个人。吃的方面,能花10¥买到个苹果算幸运,一个洋葱,一个玉米,超市打折时能花10¥买到也算有口福。
至于打工方面,IEC能保证你第一份工,不能保证你其他的。爆料人称,他加起来纯收入也就24360元。
80天过后,他总结说:我是花了1.5万元,买了一次去美国做劳工的人生体验。
此外还有很多坑,比如房东非得说按照90天收租,再比如有些地方吸大麻不犯法,自制力差些绝对就上瘾了。
正值寒假,不少大学生都会开始自主做一些事情,每个人对大学的憧憬都不一样,不少教育机构就是利用小白的憧憬心,发展他们的宏图大业。
人们对物质能理性,普通家庭就不会去想买保时捷的事,但放在教育这件事上,总是不由自主地发疯。
02
所有事都要掂量下成本
我认识一个妹纸,读大一,最近也在纠结这事。
带薪实习,顾名思义,就是你交个钱,公司会帮你对接出国项目,到国外体验国外大学生的生活,比如你常常在电影里看见的part time,还有不菲的小费。
项目费大概就2万元左右,其他签证费等杂费加起来4万元左右,妹纸读英语专业的,觉得这种体验非常珍贵,压根按捺不住激情,交了预报名费5000元。
关键是家里拿不出来其他钱,妹纸想去借,但都是学生,哪能筹到这么多钱。
后来我和她分析了下利弊,成本等问题,妹纸后来也没有报名。
没入坑的关键肯定不是因为我,主要是家里拿不出钱,她也借不到那么多钱。
也幸亏借不了,否则她最轻松的大学人生,将在非常恐怖的压力中度过。
其实很能理解,Z世代的孩子,要的不是优秀,而是和同龄人不一样。当教育机构按着营销套路进入校园做宣讲,年轻的灵魂瞬间被吸引。
接着,他们带着滤镜去憧憬自己在外国别样的人生,成本思维对这群孩子来说还是太早了些。
理想主义没错,可是当理想主义需要的成本太大,甚至需要别人承担的话,那真的没必要。
03
中国人面对教育不理性
发疯这事不只是孩子,家长面对教育也难以理性。
像我一个朋友,孩子定下了目标,要本硕博连读,算了下成本,需要70万,她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70万作为她人生中的目标。
这事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我朋友不是身价3个亿那种。要赚70万,意味着她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要卡在这个目标里。
我一直觉得,孩子定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父母来承担成本。父母基本的义务完成了,再看看家底能给孩子多少,量力而为,就够了。
孩子的目标是什么,那父母的目标就是什么,这样就是绑架。孩子的想法一天一个新,你哪里能承担那么多?
这是典型家长不理性的层面。
其实这些项目的本身没错,都是为了满足学生们想到外面世界体验体验的需求。家里要是有足够的钱,花个几万去体验下没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当小白们带着滤镜憧憬未来,当小白们的体验欲望日渐膨胀,这份欲望和憧憬就要家长们来承担。要是承担不了,先进的社会就会提供一样东西 —— 消费贷。
消费贷和教育机构合作,就变成了教育贷,这也是2019的爆雷之一。
2019年,教育机构跑路的不少:
在线英语学习平台“朗播网”陷入欠薪风波;真人在线钢琴陪练机构于斯钢琴疑似跑路;老牌英语机构“韦博英语”疑似跑路,涉及近万名学员、超亿元金额的新闻更是将问题推上舆论高点。
而教育贷,就是你不够钱报名,你就申请教育分期。这个分期坑就坑在,不是提供教育的机构来给你分期,而是他们和金融机构合作,你的债主是金融机构。这个教育机构不上课,老师罢工,跑路,但你依旧要还钱。
很多人啥都没搞清楚就报名,带着滤镜憧憬,脑子一股热,哪里管得了那么多。结果,不理性的结果就是受重伤。
04
好的教育资源很多
这个时代没必要倾家荡产
可能很多人认为,教育资源的差异会对孩子影响很大,越贵的教育资源就越好,越能打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我不否认这句话前半段,但教育资源的价格和质量并不是绝对正比,选品能力反而是拉开教育差距的重点。
什么叫选品能力?
这包括你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有搜索资讯做判断的能力等。
拿我自身来说,读书时也曾带着滤镜去看教育产品。当时学校来了个同声传译组,听他们吧啦两小时,我就恨不得当时手上有1万块砸过去报名。后来打电话给爸妈,爸妈不懂,找了我同样在广州读书并工作的表哥咨询。
我哥倒是聪明,没劈头劈脸说我,就是问我报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得知后,分享了他的一些经历,当时也不是特别认同,就觉得没戏了。
后来我拿着零花钱去报了一个法语班,1000元,没告诉任何人,算是填补了内心的遗憾。
我报了法语班后,穷得要命,暑假没敢回家,打工赚钱去了。后来又有新的东西吸引走我的注意力,法语课其实没上几节。
现在看回去,其实那时我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没有概念,就是光靠幻想和憧憬。你会觉得你需要一个环境,你需要认识更多优秀的人,你还觉得花了那点钱,自己就和同龄人截然不同。
但那真的是我需要的吗?很明显不是,我的专业不是语言学,我学法语是无目的无目标的,学了也没用上。因为缺乏自我认知,缺乏搜索资讯的能力,很多选择就傻。
我唯一庆幸的是,1000元的试错成本,总比1万元好。
连岳先生也曾说,现在是个好时代,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好好利用,并不需要倾家荡产。
现在知识付费相对透明,经过2019的大洗牌,留下来的东西不差的。这个时候考验的也是你的选品能力。
会选择,也是一种学习。
真正好的教育案例,取决于两点:一是提供教育那方是真的优质;二是学的那方,能习出结果。
能写出漂亮文章,解出好的数学题,给人家讲历史讲的明明白白,这是习的结果,这步很难,这也是很多人想通过付费来逃避本质的原因。
而我还是那句,看看自己的家底,估摸下试错成本,再做抉择。
全文完,同意点个“在看”!
作者:小狼女,青年成长博主,商业观察者,累计输出200多篇作品,陪你度过不安时光。关注易简读书(y),用阅读对抗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