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精选
《教育的情调》是一本由马克斯·范梅南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的情调》精选点评:
●小而美。范梅南!
●不可多得的“专业”书,它没有专业的理论。但它很专业。专业到,你必须时常拿出来对照和反思自己。(看完就回归到了第一天去幼儿园上班的样子,那是最完美的状态的开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我们去关注每个孩子的表情情绪
●我果然对量化实证研究有偏见
●我特别看重的,但是经常无法跟人说清楚的教育工作中对于人的敏感和观察的那个部分,原来有个名词叫做「教育现象学」 !
●教育现象学代表作
●一种有别于科学研究的研究视角,强调体验、观察、实践的人文视角,有思辨的精彩,也有情感的触动。
●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本书。读来,只觉得老师难当,为人师,更像为人父母。也曾有过厌学厌师的时期,现在来到老师当年的年纪,也能理解他们的不完美。
●教育,是探讨成人如何与孩子相处的学问。
●这才是谈“教育”,敏感和直觉才是核心,而不是硬邦邦的理论。“里尔克回忆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手在桌子下面摸索什么东西,好像手本身有生命一样。它像一个陌生物体,在一个不同的神秘世界中拥有着它自己的脉搏。”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一):一本柔软的书
书中重点提到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追问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不是只有学点理论知识可以拥有,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去体悟。
这样的教育机智其实和人的天性有关。那些天性敏感的,特别在乎他人感受的老师,这种教育的敏感性会更好。
由此观之,那些天生自我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老师,教育的敏感性会低很多。
所以,做老师有的人就是天生的。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二):情感与技术
教学策略和教育技术滥觞于当代,教育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范梅南先生讨论教育现象学的这本小书可以说是逆流而上,为现实中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但不是一切的反对我们都需要支持,也不是一切的反对我们都要反对。这本书“希望从技术主义、教条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中拯救‘教育学’的思想“,摆脱以经济和投资的观点啦看待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点,让教育不再量化,而是感性化。因此,教师的敏感和机智就相当重要。当然,这儿的敏感和机智,在汉语语境中,其实不如感知和智慧那么好理解。因此我们就需要共情地去理解孩子的体验,从而关注教育现象中的纪律、秘密、希望、氛围、表扬、好奇、宽恕等等。但是读完我只有一个疑问,虽然在书中已经提到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具备这种敏感和机智?书中说大部分是天生的,同时也能通过反思获得,但是一位没有敏感和机智的老师,会反思么?一位已经具备敏感和机智的老师,需要读这本书么?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三):“看”与“在”
《教育的情调》,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什么是情调呢?很容易让人想到情意、情味。
对,有情调的教育,当中就有情意、有情味。
用“看”与“在”两个字理解教育的情调。
“看”是敏感地感受他们感受的情境(体验到的世界)帮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积极体验;
“看”是因了解孩子是如何体验生活的而回望审视自己的(具体的)生活方式;
“看”是用教育学的眼光看——保存、保全、尊重、保护,非常亲近同时保持一定距离用心照看;
“看”是从心到眼睛的情绪流露与期待,给予孩子特定时空的重视;
“看”是看出每一特殊的情境中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予以区分;
“看”是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我,看是更敏锐地观察,自己放弃虚伪的掩饰;
“看”是看到孩子眼中的我们。
再说“在”。
言行不一致、伪装失败就没有真正地“在”;
心不在焉,只剩下一个躯壳和孩子们在一起,也不是“在”;
本身体现着他所教的学科,和所教授的知识融为一体,这就是“在”;
让孩子以积极正面的方式体验到学校带给自己的感受(气氛),让一间教室充满亲切、安全和探索的气氛,此即为“在”;
心怀希望,把孩子看成生活的希望,让希望出现在孩子们中间就是“在”;
对孩子负有责任感,责任带来不断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引导,就是“在”;
关注个体的体验,从而在此时此刻做出一个是适切的行动就是“在”;
感受到课堂里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对个体体验保持敏感,对提问表示赞赏和嘉许而非扼杀好奇心,这就是“在”。
生命在场,就是“在”。
“看”到了,就是“在”。被“看”到,也是“在”。
这本1981年初版的小册子,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示。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四):文字也是可以有温度的
不同于科学取向的研究,一位专家型教师总是有不可言说无法用文字理性分析的特质,这可以理解为教师的实践知识,也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机智。本书没有一味地讲理论做实证,而是通过一些小故事的分享来让我们理解生活体验。文字也是可以有温度的,这也正是教育现象学的魅力所在!
看完本书,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什么是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管理人员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是一种反思的能力,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学生的能力。
教育的敏感性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强调的是能够意识到在具体的情境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机智是能够非常细腻地理解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的体验,从而即刻回应“对这个孩子,此时此刻我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它不仅仅是一门技巧,还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
比如握手给老师提供一种感受孩子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教育的敏感性是能够感受并分辨出这是一次害羞的握手、一次胆怯的握手,还是一次充满活力的握手,能分辨出这个孩子是心不在焉还是充满自信;教育的机智是老师知道此时应如何巧妙地回应:该提及什么,该回避什么,该如何做。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往往不能用一种直接和简单的方式来描述,可以用间接的方式描述,通过小故事展现出来。
二、如何提高教育者的敏感性和机智?
教育者的敏感性和机智不仅需要脑袋里的智力,还需要融于身体的“体知”,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们世界的体验中去。
好的老师确实具有一些天生的素质和能力,但教育机智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关于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文本阅读和反思来生成。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五):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
最害怕看的就是纯理论的书籍,枯燥无味,也许是自己的脑洞不够发达,理解不了那么深奥的思想。看了一些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最头疼遇到千篇一律的话题,没有新鲜感。这本《教育的情调》还是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的,一本薄薄小小的册子,却有着无尽的吸引力。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字优美,举例生动,将理论内化为生动的语言,可以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不得不说一个优秀的作者拥有着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文字内化为表现美的一种方式,好的教育感悟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榜样,虽然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和文字打交道,但对于创作,内心还是有所怵头的,虽然自己觉得写作很重要,但提起笔总是很难,一再的推迟,不知错过了多少值得纪念的美好。还有一点顾虑就是自身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太平常,文字的匮乏让我羞于起笔,但开始就是开始,之后也发现它没那么难了,难得的是挤出的时间和自在的心境。
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机智与敏感,要个别学生个别对待,走入到当时的教育情境中,真正地关心孩子的所作所想。范梅南教授将以上思想发展为一门学问:教育现象学。它和以往的教育学观点不同,不是关注一些量化的过程和结果,如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关注更隐性的方面——孩子的内心体验,总之,它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和孩子相处的学问,这是教育现象学对我们现行教育最可贵的建议。
身为在校教师,我很希望自己是一个关注孩子内心的教师,是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能够时刻拥有教育的机智和敏感,不断走在学习的路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会有所追问,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给教师的活动空间有多大?很多需要耐心观察的心灵问题,被日常的教学琐事所占据,在焦头烂额中,很少有心思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当分数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的教育标尺时,有谁会过多关注他内心的真实体验呢,或许这是教师的不能两全之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活动的空间范围内,做一个善于观察,机智行事的教师,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最大程度上发展自身才能,用真诚和善良去温暖每一颗成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