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摘抄

2020-01-18 23:0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摘抄

  《从南极到北极》是一本由[瑞典]斯文·赫定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此书名为《从南极到北极:斯文·赫定环球探险记》“环球探险”几个字一出,便觉得这本书里的故事应该是充满未知与发现,惊险与奇幻的。本书上半部是斯文·赫定个人数篇游历欧亚大陆经历组成,下半部则是作者讲述的别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可以是其他冒险家,也可以是一只信天翁。斯文·赫定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书中包含了斯文·赫定在冒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各种故事信手拈来,历史、地理、个人经历、人文风俗、自然风貌等众多内容,压缩到他极其流畅的叙述中。关于高原的一章,斯文·赫定告诉我们将左手放在地图上后如何辨认山川与河流,尤为生动有趣。

  当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出门有导航有地图有定位之后,世界的面目看上去变得无比清晰之后,对比一百多年以前斯文·赫定所处的世界仍然是未知的,需要脚踏实地的去看去听才行。然而,我们真的比斯文赫定更加清楚地看清这个世界了吗?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

  之前没有读过斯文•赫定的作品,而且《从南极到北极》我看书名第一感觉是内容或许会有点艰涩,也可能偏学术性…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开篇就很好读,毕竟当初作为瑞典“青少年教科书”,实际上在作者和译者的笔下,成人阅读起来很轻松。就我个人而言觉得不论是当做游记、环球科普书籍,还是作为放松心情的闲暇读物,都是可以的。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跟着作者一起回顾一百多年前的一些场景,也加上一些几百年前甚至公元前事件的想象,对那个年代的地理、交通、气候、文化、工业、农业等等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些章节甚至也会细到从作者想象的角度去重现一个市集几百年前的样子。文中穿插着一些旧地图和以前的老照片,在笔者的文字描述下,阅读的画面感还是比较强的。与此同时,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斯文•赫定的另一部作品《我的探险生涯》产生了较大的兴趣。这也算是阅读的另一个收获吧。下一次重读此书,应该还会有不同的感受。 附一些翻译片段:p65 任何一个没有亲自在沙漠中旅行数周的人,都很难想象走向一个绿洲的距离。绿洲之于沙漠漫游者,就如同一个有着避风停泊处的宁静岛屿之于航海者。众多的绿洲就像空旷的苍穹之上的星群,就像人生中欢快而欣欣向荣的时刻。 p200 中国人更愿意考虑过去的生活而不是未来的生活。他们对于祖先的崇拜几乎取代了对祖国的感情,他们当然会爱自己的家乡,但对于这个国家的其他部分则没有什么情感。 p256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一个又一个蓝色清冷的夜从东方降临,我们将一座座山抛在身后,无边的平原就像冰冻的海洋。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大自然和勇敢者“总能找到办法让人自觉渺小”

  “大自然总能想到办法让人自觉渺小。”《极盗者》的这句台词,极适合为这本书的读后开个头。

  首先,我想说明,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整体观感——丰富而杂乱。如果不看序言而进入正文,大概会觉得奇怪,上下两部分的叙述方式和重点,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较之于下部的各种历史故事、探险故事、动物志…,上部显然更可称之为探险日志,而不是一本中学课外读物。但是,如果看过序言就能理解,这本书的上部才是作者的见闻,而下部则是他受邀写作的教科书中必须借由引用、编辑来充实的部分。

  其次,关于上部,作者在1894年至1908年间的探险经历。如果(你的)地理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晰,在看这篇书评时,又恰巧没有正式开始阅读,那么,我建议先按照目录的提示,把赫定的足迹在地图上勾画一下,应该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跟上赫定的脚步,毕竟他记述的是三次探险经历,而并非在欧亚大陆一笔画了个圈,尤其这本书并没有按照他的探险时间进行编纂,否则大概会奇怪他为什么会从伊朗乘船前往俄罗斯。赫定在上部详细记录了他在欧亚的探险见闻,尽可能标明时间、地点、人物,读者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他在说什么,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尽量核实。我一直刻意使用“探险”字眼,是因为对于他在沙漠、西藏等各种险象环生的情况下的描述印象深刻——陌生与未知的世界,刺激着探险家的神经,经由文字传达给阅读者,也带来了巨大的战栗,顿觉蜗居在安全范围内的自己的渺小。

  再次,关于下部,赫定的头脑探险部分。尽管我简单粗暴地使用了“课外读物”来概括,但也要说明,在可读性上依然不错。尤其在阅读南北极探险故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地理发现之间的关系。尽管并非新鲜话题,但在阅读过程中,这样的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联系到这本书的教科书背景,我想,它确实很适合中学生阅读。

  最后,也许是初版的原因,印刷和编辑上还有一点小问题,我拿到的这本,在27至30页部分有明显的印刷歪斜,后文还有个别不影响阅读的漏字。特别提出下。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百年著作中的探险热情

  “我讨厌旅行、我恨冒险家”,写完这句话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将自己的忧郁留在赤道无风带,埋头于结构与神话研究之中,不再踏足和探险有关的旅途。二战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变得触手可及,“做探险者并不如一般所想的那样辛勤工作努力多年,发现一些前所未知的事实;目前的探险不过是跑一堆路,拍一大堆幻灯片或记录影片,最好都是彩色的,以便吸引一批观众,在一个大厅中展示几天”(《忧郁的热带》),探险成为了一门生意。但时间回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批人怀着对发现世界的热情,踏上通向未知世界的探险之旅,其中就包括斯文·赫定。

  作为一名杰出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全身心投入于探险事业,终身未娶。伴随着探险,他也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南极到北极》一书。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在上半部分中,读者可以跟随斯文·赫定的脚步,体验百年前的探险之旅,从斯德哥尔摩到印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青藏高原的藏人打交道,参观东京和富士山。斯文·赫定曾多次在亚洲开展探险,这一部分也倾注了他最多的感情。在下半部中,斯文·赫定结合同时代其他人的探险记录,介绍了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北极的情况,让无法远行的人们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想象广阔而遥远的世界。

  毫无疑问,斯文·赫定的亚洲探险之旅充满了艰辛,而他却未曾放弃探索的热情。在帕米尔高原,他和旅行对员在风雪中穿行,不时能够见到狼群的足迹;他曾4次尝试爬上慕士塔格山的峰顶,却都铩羽而归;1985年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沙尘暴的袭击、饥渴难耐的折磨以及与队友的生离死别。这些痛苦未能让他放弃对亚洲的探索,而在之后的经历中,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楼兰古城的发现,让他进入最伟大探险家的行列,也让“斯文·赫定”成为西域考古学术史中绕不开的名字。

  略有遗憾的是,本书的中文版未能给读者带来完美的阅读体验。第83页“但狼的眼睛和牙齿在黑暗中冲着他闪烁,他用刀子刺上了他们。但它们知道他不久就会无力反抗”中,“他们”可能是校对过程中的疏漏。书中数字写法的不统一是另一个问题,如第148页“它有20条支流,其中的四条和普通的溪流一般”,第211页“我们骑着马离开西宁,跟着的是3个骑手和6匹马。...在那里我们将马换成两辆笨重的两轮车,...每辆马车配一头骡子和两匹马”,231-232页“12只最好的白隼陪伴在他身侧,...将一只隼放出来”,这一情况并非只有这3处,不知道是因为英文底本如此,还是在翻译和校对中的疏忽所致,或是有其他未说明的原因。也有一些个人觉得译文中略显生硬之处,便不再一一举出。

  100多年过去了,读者依然能够通过斯文·赫定的文字,感受到他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五):【豆瓣荐书团】一些碎碎念

  首先非常感谢豆瓣的赠书,居然幸运的抽到了我哈哈哈哈。下面简单粗暴说一下我对书的看法。

  从书的阅读方便度来看,这本书有502页,非常的厚,如果能分成上下两册的话,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会更加的方便。(当然,很多厚的书都有这样的通病),真是因为太厚了,我只能在家里才能看。(啥时能有个电子版呀?)

  从书的内容上看,正如其名从南极到北极,斯文先生从斯德哥尔摩一直游历过许多国家,其中他们大多集中在亚欧大陆。书中不仅描述着斯文先生的所见所闻,而且还会时不时的穿插一些当地的历史事迹和风土人情,这是我喜欢的地方之一。还有就是书中的地图和一些其他的图片,地图实在是太太太重要了,如果书里面没有地图,我估计要去找地图才看得懂。还有就是翻译其实挺流畅的,不会看了感到懵。

  从阅读难度上看,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如果是对地理不太感兴趣的人估计会对着这本书苦大深仇(狗头保命),里面设计的国家和地名非常的多,想要弄清楚斯文先生到底是怎么个走法,我很多次都有种想把书上的地图从书中剥离出来的想法。(因为对很多的地方的具体方位不是太清楚,所以总是想看看某地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我的一些阅读笔记

  综上,这本书只能算得上课外读物,对考试的参考价值不大(没办法,考试方式不同ƪ(˘⌣˘)ʃ)不过你不会后悔读过这本书,特别是当你学过一些大山大河大海岛屿等的地理知识后,读这本书会有莫名的亲切感。(XX原来还是这样子的)

  下面是部分阅读笔记:

  其实如果只是靠斯文先生一个人他是走不了那么多的地方的,正是因为有资金来源,还有陌生人或者有关部门的善意帮助,他才能走这么多地方,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给那么多人看到。普通人恐怕不可能有斯文先生这么丰富多彩的经历,不过通过书本,我们也算间接跟着斯文先生到处游历了吧?

  第一章 穿越欧洲 不得不说默罕默德二世还是很有想法的,占领了神圣智慧教堂不是拆了重建,而是充分利用,这点感觉比现在做得还好。((/∇\*))法提玛的经历跟中国古代那种大家闺秀的经历估计差不多,这样的女子在古代大多都是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斯坦布尔的巴扎里面的商贩的销售方式和现代很像,看来讨价还价从很久以前就有了。 第三章 穿越高加索、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 科曼莎那位叫阿迦·哈桑的阿拉伯商人真的好有钱!作者的经历感觉就像做梦一般…… 第五章 吉尔吉斯草原 很难想象中如果人在这个草原上独自行走,遇到狼群而没有武器会是什么样的下场。斯文在文中所描写的其中一位旅行者,如果当时没有同伴刚好来找他,他估计没有命了。感觉吉尔吉斯人挺热情的,不过他们的“拜加”(赛马会)挺残忍的,参加比赛的人不会受伤吗? 第六章 从波斯到印度 在锡斯坦,明明当地人利用他人的帮助来对抗瘟疫,却因为狭隘的思想,最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真是怒其不争。

  未完待续……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马可·波罗是假的,斯文·赫定是真的

  有一种职业在当下几乎是不存在的,却是很多天真的小男孩童年时代的梦想,这个职业叫做探险家。

  贝尔那种荒野求生,算不上探险,看起来更像是美食家之旅。张昕宇和梁红,算是当代中国探险家的代表,但对于旅途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在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探险家们早就有着充足的准备。在120年前,面对未知的世界,探险家这个职业完全是在赌命。尤其是对于欧洲人来说,东方的神秘吸引了很多人。譬如那位被国人视作盗贼的斯坦因,买下了著名的敦煌文书。

  当然,最出名的欧洲探险者,当属马可·波罗,虽然多年来,关于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中外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定马可·波罗是个十足的骗子,通过道听途说的冒险故事,编成了一本游记。

  当然,认为马可·波罗真实存在的学者也有自己充足的理由。比起薛定谔式的马可·波罗,另一位来过中国的冒险家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未曾窃取过中国的文物,与当时的国民政府关系还很融洽,这就是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从南极到北极》这本书的副标题《斯文·赫定带你发现地球》,才是本书的真正标题。因为这哥们没去过南极,也没去过北极。在那个时代,地球并没有被全面探索,所以探险家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足够的勇气才能挑战的。本书分为两部分,上部是根据赫定的冒险经历写成的,下部是赫定根据其他冒险家的游记,文献资料写成的。至于为什么要写别人的,待会再说。

  赫定一生中五次到中国,去过塔克拉玛干,装备齐全,就是没带够水,差点死在沙漠里。去过西藏,乔装打扮,在临近拉萨的时候,被劝退,因为藏族人不欢迎欧洲人去他们的圣地,威胁赫定,如果想要靠近拉萨,就把他和随行的人就地斩首。

  不过,赫定在日喀则见到了当时的班禅。1907年,他的探险队在洗澡考察了一座山峰,那是恒河的源头,这座山峰叫做冈仁波齐。当然,他在中国最大的发现就是楼兰古国,这一段书中没有交代,需要看赫定的另一本书《亚洲腹地旅行记》。

  很多人要问了,那这本书没写楼兰,都写了什么。《从南极到北极》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从欧洲到非洲,到亚洲和美洲,涉猎的地方很多。没写楼兰,因为这是一本教科书,不是学术著作。本书的原版主要是给孩子看的,所以,也可以翻译为《写给瑞典孩子的世界地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下部是关于其他冒险家的经历,只看本国探险家的故事,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哥伦布一类的探险家。

  本书虽然有五百多页,但可读性很强,很适合在阅读的过程中,手边放一个地球仪,边读边找。另外,对于想通过西方的视角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斯文·赫定大概是对中华文明很有感情,写了很多内容,比印度的篇幅多很多。

  本书适合跟孩子一起读,虽然会遭遇十万个为什么。书中涉及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丰富,并没有太复杂的难度,翻译也很好理解,不拗口。对于现如今小孩子来说,赫定这样的冒险经历实属难得,这也是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之一。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

  “从南极到北极,从大漠到深海,从古城到荒漠”,很开心这是一本完全在我阅读舒适区内的书。从序言中读到《从南极到北极》在瑞典曾是使用了数十年的地理教材,阅读中一直在念叨这么好玩的教材就不怕被学生一口气读完吗?虽然自认为地理还不算差,但还是要坦白读这本书时作弊了,是抱着地球仪看完的呀。

  书比预想的厚一些,500页,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斯文·赫定在欧亚大陆上的探险之旅,虽然明确了各段旅程时间,但也很难从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来理清,从地理空间来看整段旅程更为合适,自西向东横跨整个欧亚大陆,从斯德哥尔摩出发最远至日本。下半程涉及范围则更为广阔,由欧洲⥤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海⥤北极直至南极,很多地方斯文·赫定并未踏足,所以主角发生了变化,他们或是历史中真实存在旅行者探险者们,或是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之类虚构形象,或是一只能感知风向规律的信天翁。

  比起下半部分穿插着地理知识讲解的历史场景还原,更喜斯文·赫定在亚欧大陆的非凡冒险。探险之旅从其故乡瑞典启程。最开始对柏林、维也纳等欧洲城市风貌描写和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补充,以及关于沿途地形地貌变化的描述让我觉得甚无趣,只感觉无非是一些浅显地理历史知识干巴巴的罗列而已。当斯文·赫定的足迹到达君士坦丁堡后,书里的一切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圣索菲亚大教堂顶上十字架被移除立上新月,蒙着面纱的帕夏妻子迷失在聚集着各色人种的大巴扎中,浓浓的异域风情真让人心驰神往。曾被一个认识的旅行业姐姐吐槽我就是喜欢这种“老旧破”的地方,还真是一针见血。接下来作者一路辗转,足迹踏遍高加索、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吉尔吉斯草原、印度、塔克拉玛干沙漠、西藏、中国东部、日本、朝鲜,再跨越西伯利亚返回欧洲,交通工具包括火车、轮船、驼队、马车、马匹、小舟……真无所不有。场景描写虚实结合、古今穿梭,既有斯文·赫定穿越波斯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险象环生,几近丧命,为偷入藏区伪装为朝圣者的冒险;也有包括佛教、种姓制度、马可波罗东游等历史部分的补充讲解;而关于各国人文风习的描写内容亦颇有趣味。客观来讲语言算不得十分优美,内容也不深入全面、甚至可以说有点儿散,但趣味性很强,是很好读的一本书。

  其中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段发生在阿拉伯地区,斯文·赫定路费用光可以径直去到陌生阿拉伯富商家住宿 ,走的时候还可以带走邮车队及装满银币的袋子。果然是谜一样的阿拉伯人。只想说,这样的探险叫上我好吗,能吃苦会拍照的那种。(再一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那段,还是算了吧

  “在斯文·赫定所处的年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追求的目标。”与其说是人类的征服地球,不如说是西方世界的“征服地球”,这不仅是诸如斯文·赫定之类探险家一次次向未知世界发起的探险,也是对东方、拉美、非洲的殖民,亦是闯入尚无人迹处对其生态系统的破坏。或许,这场冒险并不能称为有趣。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从南极到北极

  / 01 /

  前段时间,豆瓣鉴书团征集读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征,结果却被选中,没几天,斯文·赫定的这本《从南极到北极》就到手了。

  这本书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诞生于同一时代,那个时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前段时间忘了是在哪儿看到的关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介绍,谁料想,这本书还没找到,而赫定的《从南极到北极》就先到手了。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赫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就,后半部分则是根据其他探险家的经历而编写,比如哥伦布、利文斯通、沙克尔顿等等。

  书中除了一些地理常识以外,我觉得最吸引人的要数赫定自己所经历的那些新奇而又充满惊险的故事和他搜集到的与当地有关的那些传说和史料了。

  / 02 /

  在旅行中,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也遭遇过各种各样的事儿。在达科曼莎,他曾受到阿拉伯富商阿迦·哈桑的热情款待,并在临走的时候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资助;在沙漠中,他们曾经遇见过可怕的豺群,但在白天却找不到它们的洞穴,这些豺和鬣狗一样,白天隐蔽,晚上从隐蔽之处走到商路上寻找掉队的骡马。他们还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险些丧命。

  虽然经历过种种困难,但是旅途之上也并不全是危险,那些无与伦比的风景也让赫定大开眼界。他们曾在午夜的冰川上欣赏如银白色气球一样的挂在山巅的满月,雪地上闪烁着令人炫目的白,头顶则是在山间快速变换漂浮的云;他们也曾在博斯普鲁士海峡随波逐浪,而在船的四周,白海豚和鼠海豚从海底不断跃出,在波浪中翻起美妙的跟头。

  / 03 /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还是各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吉尔吉斯人为了保护眼睛,防止患上雪盲症,时常会把一束马毛挂在额头和帽子之间,或者用木炭涂黑眼窝和鼻子,而他们的最高首领后特·贝克虽然已年逾百岁,但依然积极地参加当地举行的赛马会;在哈矛湖附近,人们用芦苇造船,也用它们造房子,芦苇做的船呈鱼雷状,轻捷而又方便。

  当然,还有被疯狂围攻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一场战斗惊心动魄,让人想起来不寒而栗;而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擅自离开家庭的土耳其主妇提玛·哈努姆,一出门便迷了路,也不知道最后找到回家的路没,真是令人牵挂。

  赫定的笔下的故事总是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你就是他身边的一个随从,见证了所有事情的发展,与他一同跨过欧洲,穿越亚洲,然后环游世界。

  / 04 /

  以前上学的时候,地理学的并不太好,因此对书中提到的那些地名和位置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书中也不乏对地理常识的描写,我对这些东西并不怎么感兴趣。时间仓促,书来不及细读,过后重温,是应该拿一张地图来对比着看的。

  这类冒险游记以前读的并不多,斯文·赫定的文笔还是相当可以的。这本书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原版应该是用瑞典语书写而成的。经过两次转换,这本书的语言特点还是那样的明显。

  以前觉得经过翻译的文字肯定不如原文,就像被咀嚼过的甘蔗肯定没什么味道一样,但是这本书并没有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反而经过一次次的加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地方都已被人探知,也因此失去了许多神秘性。但是像赫定这些大探险家一往无前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崇敬。

  ——2020年1月17日,晚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

  VOL.361·从南极到北极

  / 01 /

  前段时间,豆瓣鉴书团征集读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征,结果却被选中,没几天,斯文·赫定的这本《从南极到北极》就到手了。

  这本书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诞生于同一时代,那个时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前段时间忘了是在哪儿看到的关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介绍,谁料想,这本书还没找到,而赫定的《从南极到北极》就先到手了。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赫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就,后半部分则是根据其他探险家的经历而编写,比如哥伦布、利文斯通、沙克尔顿等等。

  书中除了一些地理常识以外,我觉得最吸引人的要数赫定自己所经历的那些新奇而又充满惊险的故事和他搜集到的与当地有关的那些传说和史料了。

  / 02 /

  在旅行中,他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也遭遇过各种各样的事儿。在达科曼莎,他曾受到阿拉伯富商阿迦·哈桑的热情款待,并在临走的时候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资助;在沙漠中,他们曾经遇见过可怕的豺群,但在白天却找不到它们的洞穴,这些豺和鬣狗一样,白天隐蔽,晚上从隐蔽之处走到商路上寻找掉队的骡马。他们还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险些丧命。

  虽然经历过种种困难,但是旅途之上也并不全是危险,那些无与伦比的风景也让赫定大开眼界。他们曾在午夜的冰川上欣赏如银白色气球一样的挂在山巅的满月,雪地上闪烁着令人炫目的白,头顶则是在山间快速变换漂浮的云;他们也曾在博斯普鲁士海峡随波逐浪,而在船的四周,白海豚和鼠海豚从海底不断跃出,在波浪中翻起美妙的跟头。

  / 03 /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还是各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吉尔吉斯人为了保护眼睛,防止患上雪盲症,时常会把一束马毛挂在额头和帽子之间,或者用木炭涂黑眼窝和鼻子,而他们的最高首领后特·贝克虽然已年逾百岁,但依然积极地参加当地举行的赛马会;在哈矛湖附近,人们用芦苇造船,也用它们造房子,芦苇做的船呈鱼雷状,轻捷而又方便。

  当然,还有被穆斯林疯狂围攻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一场战斗惊心动魄,让人想起来不寒而栗;而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擅自离开家庭的土耳其主妇提玛·哈努姆,一出门便迷了路,也不知道最后找到回家的路没,真是令人牵挂。

  赫定的笔下的故事总是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你就是他身边的一个随从,见证了所有事情的发展,与他一同跨过欧洲,穿越亚洲,然后环游世界。

  / 04 /

  以前上学的时候,地理学的并不太好,因此对书中提到的那些地名和位置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概念。书中也不乏对地理常识的描写,我对这些东西并不怎么感兴趣。时间仓促,书来不及细读,过后重温,是应该拿一张地图来对比着看的。

  这类冒险游记以前读的并不多,斯文·赫定的文笔还是相当可以的。这本书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原版应该是用瑞典语书写而成的。经过两次转换,这本书的语言特点还是那样的明显。

  以前觉得经过翻译的文字肯定不如原文,就像被咀嚼过的甘蔗肯定没什么味道一样,但是这本书并没有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反而经过一次次的加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地方都已被人探知,也因此失去了许多神秘性。但是像赫定这些大探险家一往无前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崇敬。

  ——2020年1月17日,晚

  《从南极到北极》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一份伟大的游记

  前几年有一档非常好的艺术史博客叫【壁下观】,主打古建筑石窟寺之类古文物。因为正好环绕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所以听着非常入神。可惜播了有一百多期,突然停播。后来其中两位又组队推出了【路书】。很可惜,一旦吃了散伙饭,再回炉重造,就索然无味。

  拉回头来说本书作者,斯文·赫定便是我从节目里认识的,其名没有几位同侪显著,比如【大名鼎鼎】的斯坦因〖也是我孤陋寡闻〗。前几年集中阅读了一系列有关丝绸之路的书,自己还做了一个读书小结——2016年读书小结——“丝绸之路”篇。搜赫定的时候,下面这本书便跃入眼帘。

亚洲腹地旅行记8.1[瑞典]斯文·赫定 / 2017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其实当时颇阅读了一些文集,总觉得隔靴搔痒,譬如李希霍芬的《中国旅行日记》一直在中国东部游荡,沙畹的《汉学论著选译》主讲民俗还有丽江区域,我就想沿着《大唐西域记》的历史地图册找些书读读啊!当然正中靶心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买是买了还没读到是真的。故而读完了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嗯,恰恰是这本书最符合#丝绸之路##游记#这两个tag。文笔盎然有趣,经历惊心动魄,令人心驰神往。之前看人科普,说为什么要从帕米尔高原绕到印度,为啥不从西藏走,原因是那里横亘着世界屋脊啊!但赫定做到了。

  说完赫定,再来说本书。很幸运,第二次抽中了!感恩,笔芯。

  拿到书,一看目录,咦,怎么上半部的大部分都跟《亚洲腹地旅行记》差不多,且一个人不可能游同一路线写两份游记吧。但小标题并不能完全对上,我便匆匆扫了两眼。直接从下半部开始读起。

  读了几篇,觉得文笔与当年印象中差距有点大。说白了,就是平铺直叙,相当无聊,犹如地理科普读物。再翻回来头看前言。好吧,原来下半部定位就是地理科普读物,那些地方赫定自己都没去过。当然有些章节还不错,尤其讲非洲的几段,譬如戈登之死,还有利文斯通对卢瓦拉巴河源头的苦苦探索,都令人动容。而且选取的视角也蛮有意思。

  再回头看上半部,从《亚洲腹地旅行记》的结尾进入印度开始续读。但总觉得还是更喜欢《亚洲腹地旅行记》(凤凰文艺版)的翻译,会显得更文采斐然。本书翻译实在太平实了。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