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熬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熬读后感10篇

  《熬》是一本由[美]阿尔弗雷德·兰辛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熬》读后感(一):个人评分:75.人类,为了自己的欲望可以没有底线~

  书评:

  为了所谓的探险,杀了那么多动物~~人真的是为所欲为,就因为是所谓的高级动物~呵呵

  因为身份、地位、时代都相差甚远,但我依然不觉得应该实施这场冒险,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

  就文学性来说,这本书的写作方式略显粗糙,甚至有点流水账,在书中的确经历过很多次的险象环生,但读完之后,没有感觉到侧重描写,个人观点:即使都是很重要的点,也该至少对都几个情况进行测中描写,才会让读者更身临其境。

  本书结构:

  时间顺序推进故事

  这本书讲了什么:

  1915年10月27日,坚忍号探险船被浮冰刺穿解体。

  沙克尔顿第三次进行南极探险。

  副队长,弗兰克 王尔德。

  1914年10月26日,正式驶向南极,共二十八人。

  1915年1月24日,坚忍号被困于浮冰。

  一直到5月份夏季结束,依然没有脱离浮冰。六十九头雪橇犬死去十五头。

  度过了大半个冬季,8月1日,浮冰裂开。

  8月29日,船尾出现裂痕。

  10月24日,沙克尔顿宣布弃船。

  11月21日,坚忍号彻底沉没。

  被迫杀死雪橇犬缓解食物的紧缺。

  捕杀了六百只企鹅。

  1916年3月23日,看到陆地,但因为浮冰没有打开,无法到达。

  4月17日登陆。

  4月24日,沙克尔顿带着五人小组,乘坐凯尔德号出发寻找救援。

  8月19日,救援船还没有来。

  5月10日,沙克尔顿登陆南乔治亚岛,他们出发的那个岛。

  5月23日,沙克尔顿返航救援,但因为冰的原因,被迫返航。

  8月30日,沙克尔顿在第四次尝试救援时,顺利到达队员们所在的岛屿,接到了他们。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这个题材感兴趣

  作者:

  [美]阿尔弗雷德·兰辛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5-6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5

  相关书籍:

  tȼ��Aִ�

  《熬》读后感(二):虽未成功但未失败的英雄

  沙克尔顿的第三次南极探险,也许注定就是悲剧性的。1901年,他作为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全英南极探险队的一员,最终抵达了南纬82︒15',距离南极点745英里。接着是1907年,沙克尔顿自己带领一支南极探险队,与三名队友一起,历经艰辛,突进到离目的地仅97英里的地方,可以说离成功仅一步之遥,最后却因为食物短缺不得不半途而返。在沙克尔顿启动第三次南极探险之前,他的同胞斯科特带着三位队友在1911年底与1912年初之际战胜重重困难,终于抵达南极点,却发现在他们到达目标的一个多月之前,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已经先于他们抵达南极点;更悲情的是,斯科特及其三位队友由于患上败血症导致身体极度虚弱,最终未能回到大本营。斯科特与三位队友的牺牲极大地激发了沙克尔顿的使命感,促使他加速推进第三次南极探险的筹款、造船、招募人员等准备工作。他立下宏愿:“我们已经在征服北极和第一次征服南极的行动中被别人打败,所以我认为,这一伟大使命必须由我们英国人来完成。这就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也最激动人心的极地之旅——穿越南极大陆之行!”因此,尽管奥地利王储费迪南大公在1914年6月28日被刺导致一战爆发,战争让锚泊在泰晤士河口的“坚忍号”探险船蒙上了阴影,但沙克尔顿还是义无反顾地指挥 “坚忍号”上的27队友于1914年8月1日扬帆起航起航了。

  本书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述“坚忍号”驶进南极海域后,遭遇洋流和暴风雨,被困冰山5个多月,沙克尔顿只好放弃原先的计划,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终于驶向大象岛,初步摆脱困境。被困冰山后,沙克尔顿想方设法指挥“坚忍号”冲出浮冰,但都没有成功。“夜晚,浮冰压力蹂躏得船发出野兽般的哀嚎,仿佛要把船撞碎”,沙克尔顿只得下令弃船,用救生艇将人员和装备给养转移到安全的浮冰上。在企鹅不祥的、挽歌般的哀鸣声中,“坚忍号”被浮冰撞得四分五裂,也预示着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队前路维艰,凶险莫测。尽管如此,队友们依然保持着乐观情绪,他们自己动手建造了三艘小船准备用于下一步的行动。但随着探路失败,探险队只好在浮冰上安营扎寨苦苦等待,加上迟迟找不到开船的机会,食物减少迫使沙克尔顿下令杀掉原先运输给养的雪橇狗群,于是,压抑、悲观的气氛开始弥漫,争吵、害怕、自私等人性的弱点在困苦艰难的环境中纷纷暴露。然而,刚强坚毅的沙克尔顿始终没有放弃,队员们分乘三艘小船重新出发,船长沃斯利在船上九天九夜没有好好休息,筋疲力尽,但依然准确冷静地发出导航指令,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克服了千难万险,探险队结果抵达大象岛,觅得了一块暂时的栖息之地。

  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是记述登上大象岛后,沙克尔顿做出决定,亲自带领沃斯利等四名队员驾驶小船“凯尔德号”,前往南乔治亚岛请求援兵,解救留在大象岛上的23名队友。作者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沙克尔顿的个性特征和承受的压力:“沙克尔顿那刚毅的下颌线显得格外突出,但是,他眼睛周围疲惫的黑眼圈却也揭示出他此时此刻面临的紧张和压力。”时穷节乃现,沙克尔顿这种乐观昂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时时鼓舞着他的队友们,而他的坚毅果敢则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于1916年5月10日登上南乔治亚岛后,沙克尔顿审时度势,又做出一个决定:将五人一分为二,他带沃斯利和二副克林从陆路去岛的北边搬救兵,另两人留在岛的南面等候。三人在翻越一座峭壁时,太阳即将落山,而行进的速度太慢,一小时后很可能会被低温冻僵,于是,沙克尔顿当机立断,说服沃斯利和克林,三人前后抱紧冒险向下滑去,“尖利呼啸的风声就猛地直往耳朵里灌,白乎乎的雪嗖嗖地从身旁飞溅而过”,最后,三人有惊无险地滑到了平地;经过几个小时的拼搏,三人累得要崩溃了,在一大块岩石后面坐下来休息,沃斯利和克林立刻就睡着了,沙克尔顿也困乏至极,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就此睡去,很有可能被冻死,于是,他强打精神,叫醒沃斯利和克林,向目的地斯特罗姆内斯湾的捕鲸站发起最后的冲击……

  读《熬:极地求生700天》,仿佛在听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交响曲。西贝柳斯的交响曲散发出冷峻、悲壮和忧郁的气息,但乐章的进行中会不时地出现抒情庄严的乐段,仿佛是对北欧的高山、雪原和湖泊深情的赞美与感恩。《熬:极地求生700天》也是这样,在描述沙克尔顿及其队友们与险恶的自然环境奋力抗争的同时,抒情的插笔往往适时而至,让这本充满男性阳刚气质的书变得柔软,甚至闪耀出哲理色彩。比如描写南极进入继夜后出现的“绚丽得让人窒息”的极光,“不可思议的太阳耀斑将绿、蓝、银色的光芒从地平线上瞬间投入暗蓝的天空,煜煜闪耀的虹彩极光仿佛也是从脚下坚如岩石的冰坂升腾而上”。队员们目睹冰山在他们的脚下一点点碎裂,既感到惊心动魄,又情不自禁被吸引,“或许就在下一秒钟,他们就有可能被卷进冰海,不是被撞得粉身碎骨,就是溺水而亡,抑或在冰寒的海中垂死挣扎,直到体内最后一点生命之火黯然泯灭。然而,眼前景象的恢弘壮观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死的恐怖与生的热烈就在这瞬间的转换之中。“凯尔德号”前往南乔治亚岛的途中,一只巨型信天翁突然出现在沙克尔顿等人的头上,信天翁优雅轻松地一飞冲天、浪漫诗意,与苦苦挣扎的“凯尔德号”形成强烈的反差。它好像在告诉人们,大自然生灵轻而易举呈现的美丽,往往使骄傲的人类相形见拙。

  沙克尔顿终究没有穿越南极,但他与队友们的坚韧顽强、百折不挠,最终转危为安,全身而退。在长达700天艰难卓绝的旅程中,沙克尔顿与他的队友们展示了人的意志和力量所能创造的奇迹,在与大自然的抗衡中他们的精神获得了升华,达成了与大自然的和解,因此,他们是虽不成功但未失败的英雄。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场同永不疲倦的敌人进行的战斗,而人类从来没有赢过;因此,他所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不被打败。”

  《熬》读后感(三):《熬》:南极与人类的极限

  文/吴情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少中国读者想必十分熟悉。这本书中,有一篇讲述了英国人斯科特与瑞典人阿蒙森争夺南极点科考第一的故事,尽管最终失败了,但读者仍不免为斯科特的执着精神唏嘘感叹。南极科考,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极地的生存环境实在恶劣,超低温、严寒、大风、少动植物,一大片冰雪世界;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尽管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到了南极,只怕也会英雄无用武之地。除了斯科特外,南极还吸引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英国人欧内斯特·沙克尔顿。

  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故事,在当时广为人知,现在则相对鲜为人知,至少对中国读者来说。美国记者、作家阿尔弗雷德·兰辛(Alfred Lansing)的《熬》(Endurance: Shackleton`s Incredible Voyage)便通过收集探险队成员的日记、口述材料等方式,加以想象性重构,为我们描绘出探险的全过程。虽然像很多南极探险队的命运一样,他们最终无功而返,但针对探险来说,结果似乎从不是最重要的,在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找寻到探险的奥义,他们的生命,已经得到历练和重生。

  不过,虽然最后的他们称得上是战胜自己的英雄,但一开始出发时,他们选择探险的原因,并非满是理想、诗意和荣光。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为例,他最初之所以决心远赴南极探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决心要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境遇——这般现实,平淡无奇,同时又不免使人动容,而南极,恰恰是他实现心愿的地方。另外,在沙克尔顿探险队身上,由于时代背景,还承载着大英帝国的荣耀——斯科特的科考队败北,在南极覆灭,刚刚加入一战的大英帝国,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哪怕是在南极,也有她的子民,她的地盘。但是,也有例外,物理学家雷金纳德·S. 克拉克,他参加探险,尚有一心追求真理的意味。

  无论如何,那艘名为“坚忍号”(Endurance)的坚固船只终于起航,驶向变幻莫测的南极。在个个平静的日子过后,船只被浮冰包围,无法前进。探险队成员不得不下船在浮冰上生活,同时抓住机会开足马力破冰。好不容易破冰成功,船只又遭遇到困境,南半球中、高纬度的寒冷西风,与浮冰合谋,不断将船只和人逼到生存的极限。而队员们的情绪,不断在希望与失望甚至绝望之间来回摇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大量再杀企鹅、海豹,有时甚至生吃,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寒冷的夜晚出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会在一群“男子汉”中妥协、服从、合作、共存。

  原先准备抵达南极点的宏大计划,因而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找到救援队、帮助自己重回祖国,但这并不是英雄的降格。在极限的情况下,他们抱成一团,彼此取暖守候,也会彼此攻击,偶尔的打斗闹事更是数不胜数。但他们的故事,并非威廉·戈尔丁的著名试验小说《蝇王》,而是真实的终极考验。在生与死之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生存。他们的故事无法简单抽象成一个信念、一句口号,他们唯一能够说的,就是:我们想活着。

  在激战正酣的欧洲,或许有很多人早已忘记这支探险队了,他们变成了人们担忧战争结果时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殊不知,冰天雪地里,他们直面自己的物质性,谱写了一首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英雄篇章。他们的恐惧和战栗,他们对生命的渴望与坚守,他们对家庭的爱与期盼,我们何尝不能感同身受?如果按当时的观点来看,他们当然不是英雄,但若以现在的视角,他们是人类的英雄,在极限境地展现出非法的坚忍——如那艘船的名字所巧妙暗示的那般。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熬》读后感(四):南极探险的英雄史诗

  南极无疑是探险最危险的征途,可怕的极地风暴、无尽的冰雪、难以忍受的低温以及远离人类救援等各种无法想象的危险,使得极地探险常常有去无回,最惨烈的极地冒险故事无疑是1912年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率队探险南地极,只可惜最先到达南极点的荣誉早在一个月前已被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夺得,斯科特一队人在返途时遭遇百年低温,不幸身亡。本书《熬 极地求生700天》中的主角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曾参加过1902年斯科特率领的第一次南极冒险,三人因为雪盲症、败血症等病最后未能达成夙愿。1909年,沙克尔顿自行领队探险南极点,可惜条件恶劣,队员们精疲力尽,最后把国旗插在了南纬88度23分,因为离南极点最近的历程回到英国后赢得无尚的荣誉。

  因为最先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已经被阿蒙森夺得,沙克尔顿决定带队首次完成横贯南极大陆的冒险计划。1914年8月1号“坚忍号”从伦敦出发,全体船员共28人,探险目标是徒步横穿南极大陆。可惜这次他们依然没有成功,甚至连南极大陆都没有踏上过。“坚忍号”出发不久就遇上了恶劣天气,被浮冰围困长达10个月,最后浮冰撞毁了“坚忍号”,船于1915年11月沉入海底。此时,沙克尔顿唯一的愿望就是要把全体船员一个不少地活着带回国。接下来的5个月,他们在船旁边不远的大块浮冰上扎营,可夏天到来,浮冰逐渐碎裂,他们不得不四处换大一些的浮冰扎营。1916年4月9日,浮冰彻底碎裂,3艘从“坚忍号”抢下来的小艇“凯尔德号”、“威尔斯号”和“多克尔号”被推到海上,28位船员分布在三艘小艇上。在海上经历七天七夜险象环生的危险后,他们登上了渺无人烟的大象岛。

  他们没有坐以待毙,沙克尔顿领着五位船员乘坐最大的“凯尔德号”出发,穿越了800英里茫茫的冰冷大海,被风吹遭浪打,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南乔治亚岛。因为风暴无法在正确方位登陆,沙克尔顿他们不得不在补寄极少、精疲力竭的情况下,徒步翻越整个南乔治亚山脉,最后抵达捕鲸站寻求帮助,他们如此艰苦卓绝的经历赢得所有捕鲸人的敬意。到达捕鲸站后,他们立刻寻求捕鲸船解救远在大象岛的其他成员,只可惜天气恶劣,冰雪风暴屡屡阻挠,无法靠近大象岛,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最后终于在离开大象岛好几个月后的8月30号,在第四尝试时,终于再次登上大象岛,解救了留在岛上的所有船员,最终沙克尔顿把所有船员安然无恙地带了回来,每一个出发冒险的船员最后都获得了解救。

  讲述“坚忍号”冒险故事的书籍不少,沙克尔顿自己就写过两本回忆录《南极:“坚忍号”探险回忆录》和《南极:沙克尔顿和“坚忍号”最后的南极冒险》,“坚忍号”船长沃斯利也写过两本回忆录《沙克尔顿的远航》和《“坚忍号”:极地史诗征途》。但这个故事讲得最好的无疑是美国记者阿尔弗雷德•兰辛1959年出版的《熬:极地求生700天》,这本书曾入选20世纪百本英文探险小说。不同于沙克尔顿和沃斯利私人的回忆角度,兰辛对船员们进行深度访谈,并参考他们当时的日记和之后的回忆录,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来讲述该故事。全书分为七个部分,讲述了出发、被浮冰围困、弃船逃生在浮冰上辗转扎营、乘船逃往大象岛、困守大象岛、乘船前往南乔治亚岛和解救大象岛船员等艰难曲折的历程。

  兰辛的文字克制平实,用客观中立的叙事手法娓娓道来,只叙事不煽情,但随着沙克尔顿们历经一次次绝望又看到希望、一次次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只坚持不放弃的历程,阅读过程中依然感受到了紧凑逼迫的节奏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酣畅的阅读体验,仿佛自己也跟着沙克尔顿在冰雪风暴中历经了一次次生死危机,又一次次绝处逢生,翻到书最后看到全体船员安然获救和看见“坚忍号”和船员们在冰雪中的照片时,早已抑制不住的感动喷薄而出,感动得一塌糊涂。沙克尔顿横穿南极的冒险虽然看起来似乎是一次失败之旅,但却把“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演绎到极致,在各种绝境探险求生的历程中让人看见了希望。毕竟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要追寻生命中的些许亮光,而跋涉在漫长的旅途上。

  探寻未知的地方,征服高山大海一直都是人类的本能,明明知道前方道路千难万险,仍毅然决然地踏上未知的征程,《熬 极地求生700天》无疑把人类的冒险精神和勇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善良和勇敢坚韧的闪光面,不愧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纪实探险书籍。

  《熬》读后感(五):极致环境与求生本能奏出的歌

  极致环境与求生本能奏出的歌——读《熬:极地求生700天》

  文/凡悦颜

  《熬:极地求生700天》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译文纪实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是美国资深记者阿尔弗雷德•兰辛,主要以小说的口吻讲述了1914年到1916年的一次南极探险之旅。作者对探险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参考他们当时的日记写作此书,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这次探险的全过程,具体到天、时乃至分钟,情景细致真实,现实牵动人心。极地环境的壮观与生存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的对比,成员们求生的本能与特定环境下被放大的人性都引人思考。

  1914年,是崇尚探险的时代,人们对探险英雄发自内心的敬佩,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与此同时,当时的探险硬件也十分有限——没有无线电发报机,没有直升机,没有履带式雪地车,这就为探险和救援增加了难度,也就使得这次南极求生壮阔且伟大。

  这里主要说一下队长沙克尔顿,也就是这次探险的发起人,他在带领队员求生过程中显示出的领导才能可圈可点,人们因此称颂“要论绝处逢生,于看似无望的困境中逃脱,那就只有真心地祈求沙克尔顿”。

  从前面的铺垫看来,沙克尔顿并非十全十美,相反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组织探险除了实现自己的探险梦,更大的目的其实是获得社会地位以及金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后面克服自身欲望、勇于承担责任和当机立断的表现,让人觉得他种种的特立独行都是有资本的。

  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光有自信是不够的,他需要身体力行,用行动让下属信服。从“坚忍号”弃船到全员得救的过程中,他始终认为带领大家安全逃离是他的责任,睡得少,什么事都抢在前面,待遇也要求和大家一样,尤其是逃离过程中为了说服大家减轻负重,主动将自己金的香烟盒和金币丢在雪地里,这对于爱财之人来说实属不易。

  接着就是他的知人擅用,所谓人无完人,尤其是在极地十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的劣根性和惰性就会被放大。他虽然讨厌惹是生非的家伙,但还是会最大程度上照顾他们的情绪,免得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在允许赫尔利参会和挑选一起外出寻找救援人员就能看出来。他总是能恰到好处的利用队员们的优势,并尽可能维持团队的凝聚力。

  当然,他还擅长恩威并施,虽然他也努力和队员们打成一片,但到了该出手时也绝不含糊。对于幻想偷懒、逃避责任的,他会给他摆出已经签订的条款,并以此开会提醒众人,以儆效尤。

  对于当机立断,真的能显示一个领导者的才能与智慧,这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积累。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花瓶没有用,在希望一次次破灭时,是他用专业知识稳定了人心,是他在一次危急时刻,敢于决断。在即将被冻僵在山上的时刻,他从积雪表面变软判断出坡度没那么陡峭了,于是大胆采用滑下去的策略,让大家绝处逢生。

  于沙克尔顿来说,领导人就是要身先士卒,就是要有用。他对队员们也是如此,能充分利用他们的航海经验、勘测本领以及性格特点,来进行分工。他喜欢冒险,但也受不了无谓的冒险,用在现实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功利化在南极探险中被放大,雪橇狗们一旦无用,便被集体枪杀。与《南极绝恋》中提到的一样,在求生本能的推动下,人性中的恶被催生,他们大肆捕杀海豹、企鹅以及一切他们可以吃的东西,残忍且麻木。

  《我们本来应该跳舞》中提到的世界末日,在《熬》中也类似,他们时常遇到进退两难,甚至毫无意义的境地。金钱等一切文明世界追求的东西,在那时都没了价值,一顿饱餐、一次舒服的睡眠都让人兴奋,或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大家才能真正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才会明白什么叫幸福。

  《熬》读后感(六):你不知道你有多伟大

  20世纪最伟大的南极探险故事,700天的冰海历劫。当弃船的命令在下午5点发出后,命运之轮缓缓启动,无人知道未来在哪里。这一天是1915年10月27日,探险船的名字叫“坚忍号”,坐标南纬69.5度,西经51.3度,处于南极诡秘莫测的威德尔海千里冰原深处,正好在南极点与离得最近的人类居住点之间,居住点距此1200英里。此次探险的原计划是横穿南极大陆,结果他们没来得及踏上南极大陆就遇到了极端气候,被浮冰围困10个月,最终弃船,辗转冰原,企图找到留有补给的小岛以等待救援。

  他们被困冰原时,经历过弃船、逃离、寻路、觅食。永夜带来的彻底的孤寂并没有打倒他们,无穷的潮湿和无处躲避的严寒没有摧垮他们。他们被遗弃在这世界上最蛮荒的地区,不知会飘向何方,更看不到获救的希望,只能凭上苍赐给他们食物而苟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新生活并没有出现太多需要解决的麻烦,大多数人甚至真心过得很快乐,人类对于逆境的适应能力确实了得。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英雄,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会吵架,会有分歧,但至始至终他们是一个团队。富有责任感的队长沙克尔顿会身先士卒去探路,徒步翻越南乔治亚山,也会在自己脱险后执意重返困境救助其他队员;队员们听从安排,即使在绝境中也未曾放弃信任,28个人,三艘小船,在20世纪没有网络、没有直升机的情况下,竟然一个都没拉下,最后统统脱险,这是上帝的奇迹,他们在绝境中接受了绝无胜算的挑战,最终力挽狂澜完美胜出。

  在21世纪的今天重读这个百年前的故事,莫名的被打动。100年过去了,我们似乎变得很强大,科技日新月异,但当我们被放逐到如斯绝境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像百年前的祖先那样勇敢无畏,是否可以乐观的相信彼此,是否即使看不到明天在哪里,依然可以毫不犹豫的为了生而努力?100年过去了,我们究竟是更进步还是退步了,我们信任的是科技还是我们自己?生而为人,真的太奇妙了。

  《熬》读后感(七):绝境求生,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人众胜天

  文/文小妖

  这几天阅读美国资深记者阿尔弗雷德·兰辛写的纪实作品《熬:极地求生700天》时,不由想到了前段时间读过的美国作家赫克托·托巴尔的纪实作品《深暗》。一白(南极)一黑(矿井)的世界里,两群人分别置身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身不由己,但是他们全都凭借着信念、团结和勇气走出了困境。

  不同的是,《深暗》里的33个矿工,是被迫进入绝望的环境,他们之间的团结也带着一定的被动性,当环境有所松动时,彼此间的凝聚力也有所松动。在他们的身上更能挖掘出更多关于人性深层次的复杂因素。他们最终能走出困境,是内因和外因两者的结合,甚至可以说,外在的因素显然大过内因。而《熬:极地求生700天》里的队长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带领下的27个人都是自愿选择了极地探险。是以,在700多天的日子里,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表现得出奇一致的自信和乐观,他们更懂得自救,也懂得对时机的把握。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彼此间的信任感扼杀了许多潜在的危机。他们把探险家所具备的种种特质和心理素质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肃然起敬。

  困在极地700多天的日子里,他们所有人在沙克尔顿的带领下,一次次走入困境,也一次次绝地逢生。看书时,我心里亦不断地思考:若然,自己遇到这样的环境,究竟会做出怎样抉择?是早早的丢盔弃甲等死,还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改写命运?显然,从文中记录的困境与环境来看,一切显得无助而又绝望,似乎往前走一步也是绝境,往后退一步依然是绝境。28个人,面临着沉船、饥饿、寒冷、疲劳、生病,甚至是身形长达3~4米,重300~500公斤的豹形海豹的攻击,危机四伏,一不小心随时会丢掉性命。28个人与浮冰斗,与风雪斗,与天气斗,与身体斗……强烈的求生欲望像熊熊烈火,在南极那冰冷的世界里不断燃烧,让人惊讶于他们坚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正是环境极致的恶劣,才衬托出人众胜天的伟大和可贵。

  书里的这一场煎熬的求生自救过程中,让读者能感受到各种可怕的危机时,也让人从中看到许多人性善的一面的闪光之处。比如组织所有人进行这次南极探险的队长沙克尔顿,不管困境如何,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队员,总是奋尽全力改善一切。他的果敢,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所有人。再如厨师格林,在有限的条件下,总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为所有人做好每一顿饭食;再如所有人公认的“自私鬼”奥德-利兹在格林斯特里特被冻伤严重时,拉开衬衣,用体温去捂热格林斯特里特冻得僵硬的双脚……他们用温情战胜了这个冰冷无情的世界。

  虽然,他们战胜了一切困难,穿过了南极,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可是,他们在南极猎杀那些猎狗、海豹和企鹅的残忍行径,又让人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虽是求生所需,可他们对这些生物的残忍,让我感到可怖和心寒的同时,也不禁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动物的存在,那么面对如此极致的恶劣境况,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他们是否还会如此团结一致?那时候的求生欲望会不会致使他们对同类做出恐怖的行径?答案已不言而喻。所幸,这样的悲剧没有发生。所有人在获救的那一瞬间的感动打散了我脑海中的这个潜在的“恐怖思考”。

  读毕全书,翻看到最后一页的那张照片时,眼眶竟然微湿。700多天的煎熬终于得到了回应,他们都是勇士,亦是英雄。人生中,能有这样一次跌宕起伏的探险,已足矣。伴随着这些文字,我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极地探险,亦是足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熬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