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行人》读后感锦集
《墙外行人》是一本由阳春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墙外行人》读后感(一):十年踪迹十年心
同为在异乡漂泊的人,虽然无十年之久,但书中字里行间往往看之感触良深,文字朴实无华。都市的生活总让人觉得浮躁,难以心平气和下来读些书籍,也不知是不是人的退化。
此本书籍以散文居多,每当闲暇时刻读来,也不禁内心舒畅,好像如作者一般,感受地域变迁、人情冷暖。追溯一个个故事,跨越空间、时间穿梭于内。合本而思,不禁莞尔。
《墙外行人》读后感(二):带着体温的性情之作(文/谭五昌)
青年作家阳春的文学作品自选集《墙外行人》是对自己十年文学旅程的一次总结,一次回顾,于作者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书中所收录的散文与诗篇,皆为作者心灵诉求的性情之作。这些诗文语言风格质朴、细腻、生动、坦率而优美,充满着感人的生命细节,通过品读这些带有体温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丰富多彩的灵魂风景,而一个敏感多情的南国才子的形象,也愈益清晰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
《墙外行人》读后感(三):以文学的方式还乡(文/江子、臧彦钧)
一个常年奔走在路上的人,文学往往是他还乡的另一种方式。如此说来,阳春的文字,是有着十分的深情的。
(江子,作家、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结识阳春和他的文字,是我十年前借读南京大学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唯一的。作家有很多种,绝大多数只需要看文字就够了。少数的,可以做人作文相映照。阳春肯定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他总是微言小义,自束笼中而开心地闪展腾挪,胸无“教化”二字,却让我受益良多。作家有很多种,最好的永远是唯一,就是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尽头在哪里,自己的脚步该停留在哪里,自己应如何停止实验和尝试。我只求岁月静好,一切长寿,慢慢看阳春所有的文字。
(臧彦钧,当代小说家)
《墙外行人》读后感(四):乡土情结与选择性写作(文/闻立)
《墙外行人》中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乡土情结、选择性写作。颠沛流离中的孤独与无奈,让阳春得以沉淀自己,酝酿安定生活的力量。他留恋故乡却并未停止行走,阳春的乡愁情结不是现代性的田园牧歌和乡村挽歌,他并未浓墨重彩地去描绘和赞颂故乡,在哀叹现代工业的侵蚀和农业文明的消失时,只在叙事文章中做寥寥数语的勾勒。相对较短的乡村生活经验和相对较长的城市生活经验,让他的情绪把握很有分寸,对乡愁的留恋与工业破坏的反感都不至于太强烈,这是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幸运。
同样,阳春也追求“大散文”写作,他的好些文章都是上乘之作。譬如散文《烟水金陵》已显露出大气象、大格局。他的大散文,避开了当下流行的模式和套路,从那些返璞归真的文本里,我读到了他的纵深和厚重。他的小随笔,文字朴实凝炼,逶迤疏朗,看似漫不经心,细品却常常让人隐隐有疼感。当然,还有他的诗,短短数行里蕴藏的热忱和恳切,常常让我泪流满面。
(闻立,专栏作家、诗人、《今古传奇》人物版副主编 )
《墙外行人》读后感(五):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文/蒋茜)
阳春是拥有一身正气和侠气的有匪君子,更是一位值得欣赏与信赖的老师及兄长。《墙外行人》收录了阳春先生近十年间的作品,从童年的故乡旧事写到少年时代的漫漫求学路,从为事业奔走旅居各个城市的步履写到初为人父的喜悦与美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聪慧内敛的小小少年,如何与文字结缘,成长为今天的模样。阅读是他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写作是他握在在手心里的光芒,所有他曾经留意过、触摸过、思考过的,终不负他,它们成为了他困顿时的领悟,词穷之际的灵感。它们千里迢迢地来,只为不辜负他对生命曾有过的那份天真与好奇,那种认真与善意。
今天是一个新的日子,太阳是新的,天空是新的,荆州的秋天也是新的,我们有幸相聚于此,见证阳春先生宣布这桩光荣而重要的事——《墙外行人》的问世,就像在世界尽头,召集鲜花和小草,拥有永恒之喜悦。山河悠远,天地常新,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我们讲述生命,我们前行,我们是美好的一代人。
(蒋茜,《中华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桃花渡执行主编)
《墙外行人》读后感(六):阳春是“七个人”(文/杨如风)
大气而又内敛,才高而不骄矜,即便是墙内主人也如墙外行人一般淡然自静。在我不算狭隘的视野里,青年一辈中,品质与才情堪与阳春先生比肩者,少之又少。
阳春是一位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人完全相符的作家。他的身上有一种一般作家难以拥有的学术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能够让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也能够让他成为一位“站出来”的大师。如果说阳春现在的作品是六脉神剑,能一剑封喉,那他希望阳春在未来能练成大无相功,招招致命。最后,杨如风用七句话表达了他对阳春其人的认同,阳春是“七个人”:
一个生而有趣,交之有益的人。
一个年轻而成熟的人。
一个善良而温润的人。
一个十分感性又十分理性的人。
一个可以成为大师正在成为大师的人。
一个真正的君子。
一个杨如风一看见他就想拥抱他的人。
(杨如风, 著名诗人、作家、出版人、今古传奇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华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 )
《墙外行人》读后感(七):写给行走者阳春(文/了了公子)
写给行走者阳春
——致敬行走者:阅尽千帆,了了不惑
题记:2018年11月3日下午,于荆州好哥哥阳春《墙外行人额年》新书发布研讨会
一支笔
一坛酒
一边写
一边走
母亲给了我两只脚
我要用它们在人间的烟火里
赶路
往前一步,遇见未来
往后一步,成就历史
往左一步,升一轮红日
往右一步,悬一弯清月
站定时,繁星铺满天空
我也要在人海里铺一张桌
蘸长江黄河为墨
在祖国的山川峭壁
在城市的高墙
在墙外行人的笑脸上
写红色大字: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了了公子,原名叶胜江,当代诗人)
《墙外行人》读后感(八):一种慢慢渗透的美(文/胭脂小马)
阳春的作品是一种慢慢渗透的美,悄悄地留在读者心中,直到被其完全占领,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以至于我对他是一种完全没有质疑的渴望,对他下一篇到来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墙外行人》的创作特点有三:
其一,理想的优美人性。少年情怀的纯真和热情,在思想与情感的交汇处最动人。《墙外行人》有天马行空的恣意,能指挥山川哭泣,能调动草木行走,能叫醒古人舞伴,能治疗人间的多情与忧伤。
其二,文字中饱含深情。阳春作品是真情与心灵的美好记忆,情感的流动与朴素的文字,充满了温度、温情,让人阅读中热泪潸然。我们能从中看到他曾经的伤和生命历程。
其三,本心创作。没有深情何来真实,作品就是人心。阳春有临风造势的大气度,作品中寥寥数笔,就能打翻整个世界,五味陈杂,像行进的千军万马。
阳春是人文合一的作家,他身上闪耀着真情和人性的光辉。他叙说在世间经历的光辉,他的文字如波光在闪耀,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去用心捕捉。他用对文字的忠诚,给了我们世间的美好。我愿意坐下来,与《墙外行人》做一次亲密的拥抱。
(胭脂小马,诗人、《中华文学》特邀副主编 )
《墙外行人》读后感(九):行走者阳春(文/杜均)
“我认识的阳春,是行走者阳春。”他一直在通过行走,为自己的文学寻找和确立新的意义空间。他从故乡出发,经留过很多城市,不同环境带给他不同的创作语境,形成源源不断的心灵给养,给他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情感和思想认识。可以说,行走为他的文学世界打开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创作空间。
阳春的文章里,有川味、京味、海派味、湘味,还有荆楚味,他的文集就是他的味道江湖。文章题材大都来自生活,准确地提炼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另外,我看到他的散文创作在不断寻求突破,这几个专辑可以看出他在文章艺术结构方面呈现着多样化的努力。总体来看,题材别致新颖,语言华美典重,充满迷人的沉思与怀旧的情怀,承续了中国传统散文的手法,又融入现实的纹理,创造出一种整体的和谐圆融的美感。他的散文一如其人,温润如玉,充满温情关怀和人文观照,他观照当下,探索当下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巨变。
他的文风,温和、节制、从容、典雅,有一种非常绵长的韵味,有一种感性的律动。我想他追求的是一种和解的美学,一种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诗意内涵的美学。
(杜均, 诗人、辞赋家、《成都晚报》文艺副刊编辑 )
《墙外行人》读后感(十):墙外行人,一路春色(文/黄金亮)
《墙外行人》的出版,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欣慰的而不仅仅是欣喜的,对于我来说,则是兴奋而亲切的。因为这本书收入的大部分文章我都读过:从十年前结识作者时匆匆浏览他的博客,到后来偶尔从报纸杂志里看到他的新作,以及微信公众号“和者不寡”里推送的一篇篇文字。
这些文字在我认识阳春的十年里,是一些零星片段,有时读来权当消遣;有时在我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时候,却能给我力量和温暖;有时竟然能调动我的情绪,使我一个大男人在大白天黯然落泪。这些文字是鲜活的,它们紧紧包裹着作者本人,使我在与阳春分别后的七八年里,虽然很少谋面,却感觉他就在身边。
《墙外行人》给我最深刻的感觉是孤独而坚毅。
自古以来,孤独是任何文人都绕不开的“五指山”。因为成长,所以孤独;因为远行,所以孤独;因为思考,所以孤独。但阳春并不沉迷于这种孤独,他时常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人生的价值,去记录和感受生活的温度,使我们发现,他并非是“独行侠”。正如《山顶的身影》中的外婆,《父亲的迂和透》中的父亲,《我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中的母亲,《夜雨何时听萧瑟》中的弟弟,《永远的老师》中的肖老师,《我们如此相似》中的爱人,《我的代表作》中的儿子,以及在其他文章中提到的他的朋友们、兄弟们。所以,他又不是孤独的。
他一直在路上。因为工作的需要,频繁的出差几乎充斥着他的生活,就连本书的写作,也几乎是在飞机上、高铁上和酒店里完成的。他在《天涯此岸是故乡》中写道:“在我的生活中,家的通俗意义已然被逐渐消解,我是一棵无根的野草。行旅,让我渐渐地成了异乡人,而那所有的异乡也渐渐因了这种行旅开始变得不再陌生。”读到这里,我也禁不住眼眶湿润。我们是同一类人,从家乡出走,漂泊千万里,去了数不清的城市,有时偶一回头,却看不见家的影子,于是常常暗自神伤。这种思念和出走的矛盾,就成了乡愁。
翻开《墙外行人》,泡上一杯浓茶,再点一支烟。跟着阳春的脚步,踏上通往远方的路,此时的天涯和故乡仿佛是那么近,又那么远。他在不同的城市留下了匆匆的脚步,而正是这种行走铸就了他面对孤独的坚毅:“天涯和故乡,其实并没有对立得那么远。家或许并非那种夜幕下的灯火通明,亦非那黎明时分目送我们出行的目光;只要心里装着自己心爱的人,即便身处江湖,也会少了孤独和清泪。纵使一枕青霜,也会一路春色。”
去年阳春告诉我,他为新书取名《墙外行人》,我当时就萌生出了封面的创意:他站在自家的院墙外,抬着头仰望着,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里的亲人,因为他即将远行。你也可以理解为,那是另一个城市陌生的墙,他低着头从墙根走过,步履匆匆。
我突然想到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一句话: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现在把这句话送给阳春,希望他幸福。
(黄金亮, 著名书画家、作家、《中国书画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文学》杂志社特邀副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