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墙外行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墙外行人》读后感锦集

2020-01-23 23: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墙外行人》读后感锦集

  《墙外行人》是一本由阳春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7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墙外行人》读后感(一):十年踪迹年心

  同为在异乡漂泊的人,虽然十年之久,但书中字里行间往往看之感触良深,文字朴实无华都市生活总让人觉得浮躁,难以心平气和下来读些书籍,也不知是不是人的退化。

  此本书籍以散文居多,每闲暇时刻读来,也不禁内舒畅,好像如作者一般,感受地域变迁人情冷暖。追溯一个个故事跨越空间时间穿梭于内。合本而思,不禁莞尔

  《墙外行人》读后感(二):带着体温性情之作(文/谭五昌)

  青年作家阳春的文学作品选集《墙外行人》是对自己十年文学旅程的一次总结,一次回顾,于作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书中所收录的散文与诗篇,皆为作者心灵诉求的性情之作。这些诗文语言风格质朴细腻生动坦率优美,充满着感人的生命细节,通过品读这些带有体温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丰富多彩灵魂风景,而一个敏感多情的南国才子形象,也愈益清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

  《墙外行人》读后感(三):以文学的方式还乡(文/江子、臧彦钧)

  一个常年奔走在路上的人,文学往往是他还乡的另一种方式。如此说来,阳春的文字,是有着十分的深情的。

  (江子,作、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结识阳春和他的文字,是我十年前借读南京大学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唯一的。作家有很多种,绝大多数需要看文字就够了。少数的,可以做人作文相映照。阳春肯定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他总是微言小义,自束笼中而开心地闪展腾挪,胸无“教化”二字,却让我受益良多。作家有很多种,最好的永远是唯一,就是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尽头在哪里,自己的脚步该停留在哪里,自己应如何停止实验尝试。我只求岁月静好,一切长寿,慢慢看阳春所有的文字。

  (臧彦钧,当代小说家

  《墙外行人》读后感(四):乡土情结选择性写作(文/闻立)

  《墙外行人》中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乡土情结、选择性写作。颠沛流离中的孤独无奈,让阳春得以沉淀自己,酝酿安定生活的力量。他留恋故乡却并未停止行走,阳春的乡愁情结不是现代性田园牧歌乡村挽歌,他并未浓墨重彩地去描绘和赞颂故乡,在哀叹现代工业侵蚀农业文明的消失时,只在叙事文章中做寥寥数语的勾勒。相对较短的乡村生活经验和相对较长的城市生活经验,让他的情绪把握有分寸,对乡愁的留恋与工业破坏反感都不至于太强烈,这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幸运

  同样,阳春也追求“大散文”写作,他的好些文章都是上乘之作。譬如散文《烟水金陵》已显露出大气象、大格局。他的大散文,避开了当下流行的模式套路,从那些返璞归真文本里,我读到了他的纵深厚重。他的小随笔,文字朴实凝炼,逶迤疏朗,看似漫不经心,细品却常常让人隐隐有疼感。当然,还有他的诗,短短数行里蕴藏的热忱恳切,常常让我泪流满面

  (闻立,专栏作家、诗人《今古传奇》人物版副主编

  《墙外行人》读后感(五):人生逆旅我皆行人(文/蒋茜)

  阳春是拥有一身正气侠气有匪君子,更是一位值得欣赏信赖老师兄长。《墙外行人》收录了阳春先生近十年间的作品,从童年的故乡旧事写到少年时代漫漫求学路,从为事业奔走旅居各个城市的步履写到初为人父的喜悦美好。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聪慧内敛的小小少年,如何与文字结缘,成长为今天的模样阅读是他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写作是他握在在手心里的光芒,所有他曾经留意过、触摸过、思考过的,终不负他,们成为了他困顿时的领悟,词穷之际的灵感。它们千里迢迢地来,只为不辜负他对生命曾有过的那份天真好奇,那种认真善意

  今天是一个新的日子太阳是新的,天空是新的,荆州的秋天也是新的,我们有幸相聚于此,见证阳春先生宣布这桩光荣重要的事——《墙外行人》的问世,就像在世界尽头,召集鲜花小草,拥有永恒之喜悦。山河悠远,天地常新,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我们讲述生命,我们前行,我们是美好的一代人

  (蒋茜,《中华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桃花执行主编)

  《墙外行人》读后感(六):阳春是“个人”(文/杨如风)

  大气而又内敛,才高而不骄矜,即便是墙内主人也如墙外行人一般淡然自静。在我不狭隘视野里,青年一辈中,品质才情堪与阳春先生比肩者,少之又少。

  阳春是一位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人完全相符的作家。他的身上有一种一般作家难以拥有的学术气质,这种独特的气质能够让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也能够让他成为一位“站出来”的大师。如果说阳春现在的作品是六脉神剑,能一剑封喉,那他希望阳春在未来能练成大无相功,招招致命。最后,杨如风用七句话表达了他对阳春其人的认同,阳春是“七个人”:

  一个生而有趣,交之有益的人。

  一个年轻成熟的人。

  一个善良温润的人。

  一个十分感性又十分理性的人。

  一个可以成为大师正在成为大师的人。

  一个真正的君子。

  一个杨如风一看见他就想拥抱他的人。

  (杨如风, 著名诗人、作家、出版人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华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 )

  《墙外行人》读后感(七):写给行走者阳春(文/了了公子

  写给行走者阳春

  ——致敬行走者:阅尽千帆,了了不惑

  题记:2018年11月3日下午,于荆州好哥哥阳春《墙外行人额年》新书发布研讨会

  一支笔

  一坛酒

  一边写

  一边走

  母亲给了我两只脚

  我要用它们在人间烟火

  赶路

  往前一步,遇见未来

  往后一步,成就历史

  往左一步,升一轮红日

  往右一步,悬一弯清月

  站定时,繁星满天

  我也要在人海里铺一张桌

  蘸长江黄河为墨

  在祖国山川峭壁

  在城市的高墙

  在墙外行人的笑脸上

  写红色大字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了了公子,原名叶胜江,当代诗人)

  《墙外行人》读后感(八):一种慢慢渗透的美(文/胭脂小马

  阳春的作品是一种慢慢渗透的美,悄悄地留在读者心中,直到被其完全占领,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以至于我对他是一种完全没有质疑的渴望,对他下一篇到来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墙外行人》的创作特点有三:

  其一,理想的优美人性。少年情怀纯真热情,在思想情感交汇处最动人。《墙外行人》有天马行空的恣意,能指挥山川哭泣,能调动草木行走,能叫醒古人舞伴,能治疗人间的多情与忧伤

  其二,文字中饱含深情。阳春作品是真情与心灵的美好记忆,情感的流动朴素的文字,充满了温度温情,让人阅读中热泪潸然。我们能从中看到他曾经的伤和生命历程

  其三,本心创作。没有深情何来真实,作品就是人心。阳春有临风造势的大气度,作品中寥寥数笔,就能打翻整个世界,五味陈杂,像行进的千军万马

  阳春是人文合一的作家,他身上闪耀着真情和人性光辉。他叙说在世间经历的光辉,他的文字如波光在闪耀,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去用心捕捉。他用对文字的忠诚,给了我们世间的美好。我愿意坐下来,与《墙外行人》做一次亲密的拥抱。

  (胭脂小马,诗人、《中华文学》特邀副主编 )

  《墙外行人》读后感(九):行走者阳春(文/杜均)

  “我认识的阳春,是行走者阳春。”他一直在通过行走,为自己的文学寻找确立新的意义空间。他从故乡出发,经留过很多城市,不同环境带给他不同的创作语境形成源源不断的心灵给养,给他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情感和思想认识。可以说,行走为他的文学世界打开广阔社会空间和创作空间。

  阳春的文章里,有川味、京味、海派味、湘味,还有荆楚味,他的文集就是他的味道江湖。文章题材大都来自生活,准确地提炼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另外,我看到他的散文创作在不断寻求突破,这几个专辑可以看出他在文章艺术结构方面呈现着多样化的努力总体来看,题材别致新颖,语言华美典重,充满迷人的沉思与怀旧的情怀,承续了中国传统散文的手法,又融入现实纹理创造出一种整体和谐圆融美感。他的散文一如其人,温如玉,充满温情关怀和人文观照,他观照当下,探索当下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巨变

  他的文风温和节制从容典雅,有一种非常绵长的韵味,有一种感性的律动。我想他追求的是一种和解的美学,一种蕴含着丰富深沉诗意内涵的美学。

  (杜均, 诗人、辞赋家、《成都晚报文艺副刊编辑

  《墙外行人》读后感(十):墙外行人,一路春色(文/黄金亮)

  《墙外行人》的出版,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欣慰的而不仅仅是欣喜的,对于我来说,则是兴奋亲切的。因为这本书收入大部分文章我都读过:从十年前结识作者时匆匆浏览他的博客,到后来偶尔从报纸杂志里看到他的新作,以及微信公众号“和者不寡”里推送的一篇篇文字。

  这些文字在我认识阳春的十年里,是一些片段,有时读来权当消遣;有时在我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时候,却能给我力量和温暖;有时竟然能调动我的情绪,使我一个大男人在大天黯然落泪。这些文字是鲜活的,它们紧紧包裹着作者本人,使我在与阳春分别后的七八年里,虽然很少谋面,却感觉他就在身边。

  《墙外行人》给我最深刻的感觉是孤独而坚毅

  自古以来,孤独是任何文人都绕不开的“五指山”。因为成长,所以孤独;因为远行,所以孤独;因为思考,所以孤独。但阳春并不沉迷于这种孤独,他时常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生的价值,去记录和感受生活的温度,使我们发现,他并非是“独行侠”。正如《山顶身影》中的外婆,《父亲的迂和透》中的父亲,《我的母亲是一位诗人》中的母亲,《夜雨何时听萧瑟》中的弟弟,《永远的老师》中的肖老师,《我们如此相似》中的人,《我的代表作》中的儿子,以及在其他文章中提到的他的朋友们、兄弟们。所以,他又不是孤独的。

  他一直在路上。因为工作的需要,频繁的出差几乎充斥着他的生活,就连本书的写作,也几乎是在飞机上、高铁上和酒店完成的。他在《天涯此岸是故乡》中写道:“在我的生活中,家的通俗意义已然被逐渐消解,我是一棵无根的野草。行旅,让我渐渐地成了异乡人,而那所有的异乡也渐渐因了这种行旅开始变得不再陌生。”读到这里,我也禁不住眼眶湿润。我们是同一类人,从家乡出走,漂泊千万里,去了数不清的城市,有时偶一回头,却看不见家的影子,于是常常暗自神伤。这种思念和出走的矛盾,就成了乡愁。

  翻开《墙外行人》,泡上一杯浓茶,再点一支烟。跟着阳春的脚步,踏上通往远方的路,此时的天涯和故乡仿佛是那么近,又那么远。他在不同的城市留下了匆匆的脚步,而正是这种行走铸就了他面对孤独的坚毅:“天涯和故乡,其实并没有对立得那么远。家或许并非那种夜幕下的灯火通明,亦非那黎明时分目送我们出行的目光;只要心里装着自己心爱的人,即便身处江湖,也会少了孤独和清泪。纵使一枕青霜,也会一路春色。”

  去年阳春告诉我,他为新书取名《墙外行人》,我当时就萌生出了封面创意:他站在自家的院墙外,抬着头仰望着,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里的亲人,因为他即将远行。你也可以理解为,那是另一个城市陌生的墙,他低着头从墙根走过,步履匆匆。

  我突然想到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一句话: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现在把这句话送给阳春,希望他幸福

  (黄金亮, 著名书画家、作家、《中国书画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文学》杂志社特邀副社长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