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的骨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谁的骨头?》的读后感大全

2020-01-25 23:56: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的骨头?》的读后感大全

  《谁的骨头?》是一本由[法] 亨利·卡普 拉斐尔·马丁 著 / 雷诺·维古尔 绘著作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00元,页数:6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谁的骨头?》读后感(一):万万没想到,《谁的骨头?》竟是这样的“翻翻书”

  作为一个见过世面大人,我对翻翻书并不陌生,而且非常了解作者设置“翻翻页”的目的

  1,给小朋友发现宝藏”的快乐;2让想传达信息容易被记住;3防止破坏画面整体效果(可以利用翻翻页将过多文字隐藏起来)。

  但,《谁的骨头?》的翻翻页,还是让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不只是“骨头翻翻书”,还是一本“骨头在上”的翻翻书。

  打开满眼都是骨头。比如,骨头撸猫

  再比如,骨头觅食

  我原以为这书里的飞禽走兽会和现实生活中一样,把骨头藏在皮囊之下。谁料,竟然是反的!

  作者这么做,肯定不是为了抖机灵,我猜他是希望我们注意到骨头对动物样貌影响

  我们都习惯了看动物猜骨骼,如果作者把“皮囊放在上面,骨骼放在下面”,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原来这个动物的骨头长这样”上,而不是“我们之所以长这样,是因为我们的骨头长这样。”

  《文学课》里说:“形式本身包含着意义”,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文体文章,也适用于书的形式(包括内外的设计装帧开本大小乃至后期的宣传包装)和内容

  像这样“通过观察骨头来观察动物”,真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没机会这样看动物,有几个人家能常备X光照照照阿。

  如果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注意到骨头对动物样貌的影响”,那么,他在这本书里安排进那么多“运动中"的骨头,就很好理解了。这本书里的骨头,大部分都没有端正地摆好姿势,就好像它们的主人正专注做自己的事,然后突然从天而降的X光照出了“内在”。

  相比端正摆姿势的骨头,运动中的骨头能更好地展示骨头的特点。至少,我们会看到“它弓起后背时,背上的骨头是这样的!”“它弯起腿时,腿上的骨头是这样!"

  有时,为了方便我们抓住骨头的微妙之处,作者不但让骨头动,还特地将相似的骨头放在一起类比

  猜猜它们分别属于谁?

  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头骨属于自己,但,哪个是类人猿的呢?

  想知道答案,可以把这张图点大看。

  对了,《谁的骨头?》还是一本能让人23333笑出来的书,让你忘记实际上是严肃的科普书——作者亨利·卡普在大学教授动物生物学,还带队研究动物行为学;译者邓韫拥有中山大学、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古生物博士学位;审译李强则是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古人类所副研究员

  即便你是个对生物、骨骼完全兴趣的大人,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满满的欢乐,更不要说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了。

  欢迎来到骨头的世界~

  最后。看到《谁的骨头?》,可能有些朋友会想起《动物骨大发现》,那也是一本骨头翻翻书,但那本更侧重“让小朋友了解各种常见动物的骨头”,这本则侧重于“讲解骨头对各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影响。

  《谁的骨头?》读后感(二):牙齿不是骨头,鲸鱼手指来游泳——这是一本刷新您和孩子认知的科普书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把恐龙画得非常非常具有想象力,和我们在各种科普书上看到的都不一样,但是后来,有研究人员称,恐龙是不可能长成画中那个样子的。因为肌肉和骨骼的组成,是有规律原理可循的。只要骨骼是确定的,动物的肉身,并不是你想怎么长就怎么长的。人同此理,所以才说“美人在骨不在皮”吧。

  所以,论对于人还是动物,骨骼都是提纲挈领般的存在,有时候,“看穿”骨头,我们也就“看透”了动物,今天给小朋友们推荐一本帮我们看穿“骨头”的书——《谁的骨头》。

  这是一本超有趣的书,恰巧这几天忙,只能空余时间读,所以这本书被我带来带去的,在单位里,和孩子的围棋班里收获了好多“哇!”尤其在围棋班上,下课时候围了一小圈孩子来翻阅这本书,大的五六年级,小的五六岁,可谓通吃了。

  如果一本书,能同时受到孩子的喜欢成年人赞叹,那它的过人之处一定非常明显。首先,这是一本翻翻书,这就足以吸引孩子的视线了。和其他翻翻书有显著不同的一点是,这本翻翻书,它的翻页,上面一层是骨头,下面一层才是动物的本体,这种逆向覆盖,除了把你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骨头之上外,会让你很直观的觉得,这个动物,那个动物,都是依附骨架之上的,骨头才是生命纲领。做到重点突出

  翻翻书也好,洞洞书也好,触摸书也好,都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在形式这下,绘本传递知识才更重要,这一点这本书同样没有让人失望,作为一本关于骨头的科普书,它从骨头在这个地球上的历史讲起,科普骨骼基础知识,关于各种动物的骨骼构成异同、关于内骨骼外骨骼,关于软骨硬骨……

  可以说,除了骨头的核心知识,很多和骨头相关的周边知识这本大开本的绘本也做的让孩子眼界大开:

  比如:

  牙齿是骨头吗?

  骨质角和角质角的相似和区分

  你知道青蛙眼睛吞咽,你知道青为什么用眼睛吞咽吗?

  你知道鲸全靠手指游泳吗?

  动物飞行,真的只靠羽毛吗?

  如此等等,别说孩子,作为成年人的我,阅读体验也是频频的觉得“哇!原来如此”

  作为翻翻书,《谁的骨头》优秀望尘莫及,作为一本童书,它的趣味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也超级赞。

  最突出的一天,《谁的骨头》中所画的动物和人的骨架,几乎都是动态状态下的,

  讲人体最硬的骨头,

  是你的根骨踢断一块砖;

  讲鲨鱼那传送带一般的牙齿,

  一只人手拿着木棒支开了鲨鱼的嘴巴

  讲鲨鱼由软骨构成,是鲨鱼咣的一下撞到水池边缘

  画面让你觉得,痛感从鲨鱼嘴巴传递到尾鳍,

  还有蓄势待发捕猎的狮子

  从天而降的“空中皇后”角雕。

  梵高说“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感觉本书作者一定超级奉这句话了,他把每一根骨头,每一个骨架都画得生动灵活,让人感觉,哪怕不用披挂血肉,你也能看到他们在草原上、森林里、大海中,精彩的一生。

  还有这本书非常细致,带孩子读书多了,会感激一种书,他们又聪明又细致,每一个笔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作者的浪漫和对孩童温柔

  比如,“行走的骨架”讲跖行动物、趾行动物、蹄行动物,示例的马、和猫,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行走,但是通过一个线团,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熊拿着一个线团,猫在捉这个线团,马在看着这个线团,一幅画面,立刻就整体起来;还有人和红毛猩猩对比,分别是两个庭骨架,以类似的姿势奔跑,骨架的不同对比强烈,且画面极度引起舒适;再有讲人类骨盆,小宝宝的头被生出的瞬间表情一亮,太幽默了,真的读到那笑了好久。

  这样说,一本书,读下来,时时的让你会心一笑和恍然大悟,你有什么理由不选他呢,普及知识的同时激发阅读兴趣,不就是我们想对孩子做的事吗?

  《谁的骨头?》读后感(三):谁的骨头最轻盈?谁的骨头最强壮?关于骨头的小知识这里都有了!

  铭亮最喜欢吃筒子骨,倒不是吃肉,而是喜欢啃完大肉剩下的光溜溜的筒子骨,当棒槌、当筷子、当隧道、当大炮,在尝试各种各样玩法之后,他突然对筒子骨产生深深疑问:“妈妈,为什么骨头中间是空的呢?我的骨头也是空的么?牙齿比骨头硬么?骨头上圆圆的那块是什么?”此时,我感到是时候拿出潜藏已久的法宝了:2018年法国青少年科学奖入选科普绘本《谁的骨头?》,里面除了有和骨头有关的各种小知识,还有25组翻页设计,有趣又好玩。果然,铭亮立即放下油腻腻的筒子骨,捧起《谁的骨头?》看个没完。

  从感兴趣到玩耍,从玩耍中产生疑问到最后提出问题好奇心探索驱动子一步步向前,最终的难题一定会找父母解答,当父母的知识储量也填不了孩子的脑洞时,科普绘本的确能帮上大忙!原来蜗牛有25000多颗牙齿;青蛙要靠眼睛来吞咽;飞鼠会用皮肤飞行;鲸鱼全靠手指来游泳;鲨鱼浑身都是软骨.....不仅是孩子,连大人看了也会惊叹“竟然有这样的事!”

1.简洁的文字和幽默的画风最配哦!

  《谁的骨头?》的作者和绘者都是法国人众所周知,法国科普教育一直以简明清晰著称,《谁的骨头?》在语言风格上也保持了法国人一贯的简洁有序。首先构筑大框架,综述骨头在地球生命演化中的起始发展,其次讲解主要骨骼如颅骨、四肢骨骼的发展和演化,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周边小知识。除了纵向逻辑深入编者关注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并非以人类为唯一中心,从远古恐龙到现代动物在书中都能找到,纵横交错叙述保证知识的科学、精准全面,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一种理念:任何一种生命形态都是平等的。

  除了文字精炼,法国人的幽默也在绘画表现淋漓尽致比如说,在“是不是硬骨”这一主题之下,头盖骨出现了一对斗鸡眼儿,盯着自己的鼻梁骨,看起来又傻又愣;

  为了体现鲨鱼全身都由软骨组成,就让一只鲨鱼猛的撞到了墙上,全身皱起了波浪,隔着空气都能感觉到疼痛

  绘者也特别擅长把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到一起。比如说在得像骨头这个主题之下,画了一个小人用白油漆刷骨头,生动的表现出骨头的颜色

  讲到介于蜥蜴和蛇之间的短腿蜥蜴,竟然把他不服气的表情也画了出来,看起来对于小短腿的事实并不是很开心

  当遇到科学研究中常用分类方法时,为了把不同的物种放在同一个画面中,绘者创设了一种可爱的情境,用戏剧性的方式把角色串联起来,营造出幽默的氛围

  在这里,绘画和文字的合理搭配相得益彰,不仅对知识起到补充解释作用,更为孩子的想象提供了底色。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但想象也不是超越一切规则的胡编邹,在合理的框架内进行,想象有了依据才会在更广阔空间绽放

2.知识的蝴蝶效应

  全书写到“非同寻常的骨骼”就戛然而止,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又回味无穷,好像后面应该还有几十页,却不知道被谁撕了似的,有点生气,有点遗憾,于是在不完美中又生出一点渴望,渴望去读下一本关于骨头的书,了解更多关于骨头的小故事

  一本好书会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产生很多疑问和思考,点燃探索的欲望,比如,看到颅骨中颞孔对咬合力的影响,于是想知道动物咬合力排行,便立即搜索相应的纪录片

  看到人类和猩猩的颅骨比较图之后,想知道人类是如何由猿人进化的,于是去看房龙的《人类的故事》;

  看过手臂、腿、掌骨骼的组成后,想要进一步了解人体骨骼的构造,于是去看《如何制作一个哥哥》。

  知识在不断的触发和关联连接成网络,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一本好书可以引发知识的蝴蝶效应,成为其他几十本甚至是几百本书的引子诱导你在连续的阅读中,逐渐扩大知识的边界

  其实作为成年人,在陪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我还有一点深刻感受:在接受了20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会出现衰退,反应在生活中就是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不想看复杂难读的书,甚至产生反智的理,唯有在陪孩子阅读绘本时,这种情况才出现了改善。幽默生动的配图和简洁易懂的文字让陌生的知识变得容易亲近,逐渐改变了我对新鲜物产生的逆反心理,愿意陪孩子读,甚至等孩子睡着了,自己捧着看一会儿,《谁的骨头?》就是我先读过然后适时推荐给铭亮的,它为我们创造了一段充满乐趣亲子时光,而一本书带来的好处其实远不止于此,谁看谁知道!

  《谁的骨头?》读后感(四):骨头也可以很幽默?这本充满悬念的科普书带孩子走进骨骼的世界

  孩子对动物很感兴趣,家里屯了不少科普读物。别的内容她都津津有味的自己看,就是一到讲动物骨骼的部分,次次要用小手把自己眼睛捂上,喊着:“妈妈,帮我把骨头翻过去。”确实,书中的骨骼大多是这种画风,大人看了也觉得吓人

  终于,一本让骨头变得幽默有趣的翻翻书出现了——《谁的骨头》。

  不看不知道,鲸鱼是用手指游泳的,青蛙是靠眼睛吞咽的,人体最硬的是脚后跟的骨头,这些知识不仅孩子不知道,大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常见的科普书讲的是“动物骨头的知识”,《谁的骨头?》讲的是“骨头怎样支撑动物的生活”。它从骨头的历史讲起,介绍了骨骼的属性、不同部位骨骼的功能、完整骨骼系统的运作,科普了人类骨骼的小知识,最后以远古恐龙的骨骼结束

  读完全书,孩子不仅了解了单个骨骼的知识,还知道了它们是如何联结起来发挥作用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演化的。

  《谁的骨头?》2018年入选法国青少年类科学奖,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本书的作者和译者阵容豪华。原作者亨利·卡普是法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博士;译者邓韫,拥有中山大学古生物学博士学位和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古生物学博士学位;审译李强是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副研究员。

  悬念翻翻页

  爱读书的小朋友们对翻翻书都不陌生,作者设计可以翻开的书页,一方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一方面让孩子更容易记住书中内容。

  不少科普读物都有翻翻页,比如上面一页是动物,翻开是动物的内脏、骨骼等等。

  但《谁的骨头?》的翻翻页非同一般,它的设计是骨头在上,动物在下。

翻开前翻开后

  这就吊起了孩子们的胃口,看见一个骨头,忍不住就会猜它属于什么动物,迫不及待的翻开看看猜对了没有,这就比动物在上、骨头在下的常规设计要吸引人得多!

  活灵活现的骨头

  在《谁的骨头?》里,骨头没有一动不动的摆pose,它们有生动的神态和丰富的动作,好像下一刻就要从书中跑出来一样。

蓄势待发捕猎的狮子

  这些犹如正在运动的骨架,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了骨头是怎样影响动物的样貌、支持动物的活动。

  另外,书里表述知识的方式也非常灵动有趣味。

  讲到人体最硬的骨头是脚后跟的骨头,就举例让根骨踢碎一块砖。

  讲到鲨鱼口中不断更新的牙齿,就让鲨鱼的嘴巴被人撑开展示给我们看。

  幽默的骨头

  书中叙事幽默灵动,画风夸张有趣,读来会觉得骨骼不仅不可怕,还十分可爱呢。

  讲到鲨鱼全身都由软骨组成,场景是鲨鱼咣的一下撞到水池边缘,震得全身骨头都皱了起来。画面生动得让看书的我们都同情鲨鱼了。

亮点是下方小鱼骨的表情

  讲到骨头是白色的,场景是一个小人奋力用白油漆给骨头上色。

  讲到男性和女性骨盆的区别,场景是小宝宝被妈妈生出来,出生前后宝宝表情从无聊到兴奋,可爱的不行。

  谁的骨头?

  虽然这是一本科普读物,却有一颗悬疑小说的心。作者别出心裁地把相似的骨头放在一起,让读者猜一猜这块骨头属于谁?

  这些设计让孩子掌握了不同骨头的特点,记住了骨头和骨头的区别,更让原本陌生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吸引人。

  《谁的骨头?》是一本把陌生的知识变得亲切的书,也是一本让孩子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产生探索欲望的书。建议家长们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为书中的幽默哈哈大笑,一起为解开书中的谜团欢欣鼓舞,享受一段丰富多彩的亲子时光。

  你要的书在这里,欢迎关注公众号:丹顶鹤的丹

  《谁的骨头?》读后感(五):这本露骨的书有点酷!

  正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看完这本书后,我们来考考各位的眼力吧!(以下图片均截取自本书,部分文字是后期编辑的)

  下面这四个头骨,你知道它们分别是谁的头吗?

往下滑屏看答案

  有点难?那我们来个简单的吧。

  下面这四个爪,你告诉我哪个是人类的?

滑屏看答案

  是不是有点假?其实人的手掌与蜥蜴和青蛙的前掌,光看图片形状确实难以区分!

  再来猜,再来猜!

  下面这三只分别是什么动物的骨架?看仔细哟!

往下滑屏看答案

  有没有觉得很惊人?骨架的相似性,其实代表着演化的同源性!脊椎动物都是以脊柱为中轴的内骨骼动物!再来一题,一定要答对哟!先看图:

  上面三种动物分别是_______。(向下滑屏看答案)

  A.海豚,食人鱼,鸭嘴兽

  .疣猪,狗,鸭嘴兽

  C.鸭嘴兽,狗,海豚

  答案:C

  这回你对了吗?

  最后一题:下面两个家庭,谁家更有钱?

向下滑屏看答案书上没有问谁家有钱这种问题,此处主要是为了强行搞笑。

  其实,不管爱不爱钱,我们都是类人猿啦!

  这本《谁的骨头》是本挺酷的书。设计形式、美术风格,还是语言风格和知识框架都很酷!出版不久就在全球授权英语、德语等 11 个语种,并入选法国第 17 界青少年类科学奖。所以,今天详细介绍一下它吧!

  1.逆向翻页设计,孩子最爱猜猜猜

  一般我们见过的骨头类书,通常是先介绍动物,然后介绍动物骨,这符合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但其实这样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趣味性,尤其对那些见过很多书的孩子而言。

  但这本《谁的骨头?》完全不同,它的翻翻页设计完全是反过来的:骨头在上,动物在下!可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设计变化。我们开头那几个小游戏,大家玩的时候,之所以被吸引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看见一个骨头,然后猜它是什么动物的骨头,比看到一个动物而后去欣赏它的骨头,要吸引人得多!

  全书所有的翻翻页均采用这样的逆向设计,其实细想来真是特别合理。书名就叫《谁的骨头?》,打开以后先看到骨头,然后再翻开翻翻页看到原动物嘛。一个人读的时候,可以自己考自己。两个人就可以很方便地考一考对方了,趣味性立刻指数级增长!这样的书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2.打破解剖视角,全新审美品位

  一说到骨头,其实大部分都是动物死了以后我们才看见。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讲骨头的书,都有一种解剖学视角,展示的是死物的骨头。但是,《谁的骨头?》这本则完全不同。

  它的美术风格脱离了这种无意识的解剖学视角,代之而来的是活物的透视风。打开任何一页,这些骨头在神态和动作上,和活物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他们就是活物,整本书就像是X光镜头下的场景实拍,非常灵动而有趣味。

  正是这种艺术风格,让整本书显得非常酷炫。一下子把它和别的那些书区分开了。

  读这种漂亮的书,对孩子好处多多。审美品位都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好的品位自然要靠美来浸润。画这本书的艺术家叫做雷诺·维古尔(Renaud Vigourt),他是法国插画师,他让每幅作品都富有灵魂。他也是 Superseor 研讨会的创始成员之一,该研讨会致力于促进自我出版和手工印刷的发展。

  3.幽默感加持的想象力才叫酷

  这本书有一种随处可见的幽默感。展示小知识的时候,画风夸张而有趣。就像最开始我们对比相似骨头的时候,他安排人和动物保持同一种姿势,让你分不清人和青蛙。再比如讲述类人猿家庭组合的不同时,人类一家和红毛猩猩一家,看上去都太搞笑了。你还记得小红毛猩猩向它父亲的脸上投掷了一块椰子壳吗?

  再给大家举几个小例子:

  讲人类最硬的骨骼是脚后跟的骨头时,作者画了一个极为夸张的小漫画,而类似这样的小幽默,真的随处可见。你再看放大镜右下方那个,那是表示骨折啦!都折成直角啦!

  再来看看讲软骨的部分:

  看看鲨鱼这夸张的造型,和小鱼骨的表情,劫后“鱼”生,浑身都是戏吧!这就是这本书视觉上精彩的地方。孩子们看到这么酷的书,想象力就完全被激活了!骨骼不再可怕,相反还有点可爱呢。艺术家用自己的想象力,几乎改变了我们对骨的感性认知!有艺术潜力的孩子们,如果看到原来书也可以这样画,那他们的思路可能一下就全打开了!一本科普书说不定能让孩子们解放自己的思想!

  4.纪录片式框架,顶尖课程级品质

  当然了,我们这篇介绍先说设计,并不是说这本书的知识性优点弱了。不不不!恰恰相反,它的框架真得非常好。好到别人这么评价它:

整本书看上去就像一张关于骨骼的专辑,如果我的科学课程也能安排得像专辑一样,毫无疑问,这将会使我的课程更具吸引力!———— 巴扎特,发表于 BAZ’ART

  它的编排,高屋建瓴,且符合认知。开篇即以《长寿的骨头》为题,用不到800字,统揽地球亿万年历史,把骨头在地球生物圈的发展历程讲得清楚明白,行文相当有格局。

  接着,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夸张的画风,讲述了骨骼的基本知识,从骨的天然属性,比如软硬、内外讲起,符合孩子们的感性认知习惯。然后又以不同身体部位的骨骼为例,认识骨头的零部件。接着从运动形态和食物链角度分析骨头的进化原理。介绍完每个部分,接着化零为整,让你从整体上理解完整的骨骼系统!引导孩子们思考和探索。最后重点讲到了人类,里面有几十条有趣的小知识,可能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信息!

  特别特别赞的是,全书以蓝鲸、风神翼龙和恐龙的骨骼结束,让孩子们在了解了实实在在的动物骨骼以后,把视线拉到遥远的历史里!看完全书,我们对骨头的知识,就不仅仅是视觉上能看到的部分。我们把它看做是进化史上的一环,从现实出发,思考过去和未来,这是孩子们成长最为重要的一课!

  总之,如果你喜欢骨头,对设计敏感,这本强烈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谁的骨头?》的读后感大】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