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

2020-02-01 23:4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超越自己

  一直想买这本《自卑与超越》,却只是存在想想阶段,这次终于买来了,《自卑与超越》的版本众多,我也是选了好久才选的这个版本,记得买书的时候,在网上一搜,好多版本让我眼花缭乱,每次买版本多的书,我都是千挑万选,耗时许久,浪费时间都够我看好几本书了。 关于心理学的书,不知不觉间已经读了好多本了,但是以我的个人理解能力发现自己对于心理学什么也不懂,越看越迷,也许不适合看心理学的书籍吧,不过少看点,里面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 《自卑与超越》是讲生命对于我们的意义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心理学角度,为我们讲述了生命的塑造过程,我们最终的样子,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我们在人生旅程中,一点一点的形成的,我们人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让我们的成长,有着不一样变化,但不管什么变化,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是怎么样的,即使再难,哭着也要走下去,等我们哭累了,走完了,整个人都会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升华,有些时候,结果重要,重要的是到达终点的这个过程。 我们超越的不只是自己的自卑,超越的还有自己,自己是最难超越的,只有超越了自己,才能去超越他人。每一次的超越,都是一次曲折的旅程,每一次曲折的旅程后,我们都收获了一次进步,这种进步有大有小,但日积月累之后,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真的不一样了。所以说,超越的过程是痛苦幸福并存的,这个过程让我们成长,个体的成长又让群体得以成长,由个体到群体的过程,让人类文明得以发展。 《自卑与超越》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超越吧,我的个人理解,看完这本书,我又看了看自己,才发现自己太容易满足了,能停下歇会就绝对不会前进,我想也许我想要的,永远会慢一拍吧。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我认识了自己,我该如何超越自己呢? 我们比起阿甘来是幸运的,但是阿甘的成就,我们也许永远到达不了,不超越就沉沦,所以,奔跑吧,少年,选定目标勇往直前,我们终会超越自己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客观的看待自己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作品,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这次的书籍也是再版的一个版本,很早出版的这个作品也是影响着很多的读者,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带来社会的节奏加速,很多人多少面对社会的压力拥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这和心理学讲述的过程是一致,心理学讲述的人从出生到终点的情况,而且一个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出生慢慢的积累形成现在的我们。所以当我们出现什么问题、什么状况时,可以追寻我们最初的状态。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对于自卑,在我的字面,这两个字只是我们对于一种情况的描述,而且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看来不是特别的美好。其实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心理学讲述的“三个我”,“自我”、“本我”、“超我”,在《自卑与超越》中,讲述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变化规律,也提及我们最亲的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这也间接的反应了我们的教育现状:阿德勒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母亲先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并逐步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而且还要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面,对他人产生兴趣。所以庭教育的非常重要,包括和现在的校园教育是一致的,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当然,《自卑与超越》也有谈论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也提及了一种人类的常见的奇怪现象“做梦”,对于梦,我想很多人也会联想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从自身的发展过程认为自卑是有可能被纠正的,人们出现自卑的情况下,自身存在着一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并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也就是“合作”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发挥人的“能动性”,所以人生短暂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人的一生不是一番风顺,再好的状态也有不足的地方,所以对待人生对待自己要客观,并坚强的好好走到终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只要你想,自卑总能被超越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想活着干什么,一辈子为了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总是被我们随意解释,被我们玩出来了花样。我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蒙蔽自己,然后就此沉沦,我不知道,这样的借口,我们能够坚持多久,可我们总要成长,我们总要工作,总要和他人交流,然后我们步入了社会,我们开始了我们自己的处世方法,但有时往往得不偿失,这时,所有的幻想都被打破,人突然就失去了动力,变得裹足不前,变得郁郁寡欢。可是,是人都会有挫折,是人也都会有困难,怎能因此变得自卑,因此裹足不前,原来的踌躇满志去哪里了呢?既然决定不好难道不该超越那个不好的自己,把自己变得更优秀吗? 《自卑与超越》导读中的一句话:不在合作中超越,就在自卑中沉沦。这句话莫名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那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总要突破自我一下的,不能永远这么裹足不前。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每个人都在改变。你只有一直奔跑,才能保证不落于人后。自卑,你哪有时间啊!与其想着那个,到还不如想想怎么超越自己,怎么融入这个大社会,怎么和他人交流,并展开合作。 这本书,说了好多影响自卑的因素,首先大的方面,学校,社会,家庭。等等等等,这些都能影响孩子,促使孩子生成不正当的心理。往往这些方面不好的孩子,心理大都不会很健康,心理一般都会很扭曲,你看看那些个犯罪学的大坏蛋,哪个小时候身边所处的环境是好的,因为身边环境不好,他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打击,受到了重创,然后就有了阴影,平时看人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自己感觉自己很自卑,但慢慢的又容易变成羡慕嫉妒恨,凭什么我没有,你们都有,然后就容易变成反社会人格,最后走上了不好的道路,人生有千万种选择,却不懂得自救,你说可惜不可惜。 生活中最大的善人是你自己,救人需自救。如果发现自己有自卑倾向,自己一定要想办法 ,走出来,超越自我。 至于方法,本书中说了,一 、找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二、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三、不要服输,不要认命,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追寻自己对婚姻,对爱情,对……只要你想到的美好事情,尽管去追寻。不要管成败,先做了再说。行动最重要。 当然,整体看完这本书,总感觉像是一本健康咨询书籍。看完感叹:预防自卑,也得从小抓起啊!不禁感叹,我当娃娃的那时在干嘛,哈哈,当然这是题外话,题外话,题外话了。 看完再看书名《自卑与超越》,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自卑与超越,本来就不矛盾,只要你想,自卑就能消失,你就能超越自己,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更美好的人生。 最后送给所有看过书的人一句话:只要你想,太阳就在你手中。只要你想,自卑就能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个体的困境及其救济

  《自卑与超越》作为心理学的名著,流传至今,让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受益无穷,如果从书名上看,似乎讲的是自卑,或者基于自卑的超越。但对于真正读懂的人而言,此书强调的是合作精神,正如一位执政者所言,如果一个走,可能走得很快,但是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原以为阿德勒要强调个体的力量,或者通过揭露个体的不足而增强个体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却不料作者针锋所向,却是如何克服个体的种种缺陷,实现团队精神的升华与凝聚。由此可见,我们往往选择一本书作为阅读的起点时,很容易被书名所误导,但是你真的因为书名的标新立异而投向目光时,就会发现内容永远比书名更精彩,前提这是一本由前人、许许多多的前人读过并推荐的,不赞成每位读者都成为一本新书的拓荒者,这就是我对合作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阿德勒于此书中揭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我与地球,我与他人/种族,我与他。说真的,在阿德勒之前,这三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他提出之后,对于后继的研究者而言,只是多了一份清醒与自省,少了一份烦恼与浮躁。毕竟能解决人生三大问题,仅凭一本书,一位作者的自说自话是不够的,需要无数人从出生至死亡,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究。 阿德勒字里行间告诉我们的是自卑不可怕,只要生而为人,都有自卑情结,只不过有些人天生就是演员,善于伪装,或者说他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大风大浪,停留在自我感觉良好上,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苦恼于自己的处境,对于懦弱的肉体与无助的心灵,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才能让别人眼中的自己显得正常?古往今来,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形成的文字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就心理学领域而言,阿德勒的分析的确在格调上显得别出心裁。 阶段只是生活的连续,他们的现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个人在阶段中的期盼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对此,我们回忆自己从未成年到成年的那个特殊阶段,我们是无比地想象成年人的自由,不需要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不需要夜夜做着无休无止的作业,真的是随心所欲,但是当你成年之后,才发现童年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多好,社会就是一面镜子,但不是一面平面镜,更多地呈现的是哈哈镜,你通过镜子看到的自己并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你感叹自己回不到过去,不自觉地用现在的痛苦与无奈去掩饰过去的幸福或不幸,也许这是对“活在当下”的另类诠释。阶段论,与其说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不如说是阿德勒对人生的洞察,我无意于查阅此书的成书时间,但无论是中年作品,还是晚年作品,如果能从人生整个过程中截取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研究,发现这其中的深意,对于作者而言是幸运的,对于全部已知的、未知的读者同样是值得追随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保持自卑,超越自己

  《自卑与超越》,光书名就已经鼎富盛名。但其实,全书的内容并没有与自卑扯上什么重要的关系。这本书,更像是在教导你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生活,认清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曾经说:人类背负着三大约束,这三大约束如同人生的三大枷锁。第一大约束,我们只能居住在小小的地球上,我们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环境的限制;第二大约束 我们是地球上最弱小的居住者,没有狮子和大猩猩那样强壮,也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能够独自解决生存问题;第三大约束,人类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男性离不开女性,女性也离不开男性。

  在客观的事实面前,我们偶尔拯救世界的雄心壮志过后再看,就像小孩子的无稽之谈。但这本书,仍旧是带给了我对生活,对同伴,对自己的诸多思考。

  哪怕书的内容没有太多涉及自卑,而光导读中阐述的“自卑感”都颠覆了我太多以往根深蒂固的认知。三大约束,是人类自卑感的来源。这种扎心的痛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恐惧、说谎、甚或伪装。

  全书的十二章内容涵盖了人一生的必经之路,还有各种极端的人生经历。

  都是第一次做人,一边忙着捡装备一边摸索技巧,偶然的一本真经很有可能会让你少走许多弯路,进而多探寻一些所谓的人生意义,这本书很有可能也是一本稀少且珍贵的真经。

  人生的各种阶段,常被赋予了高度的意义,并被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这几乎是种普遍的迷信。然而,这些阶段并不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们仅仅是生命在持续发展的正常表现,由此呈现的现象,也并没有什么至关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是个体对这个阶段所持的心理期待,个体赋予这一阶段的意义,以及个体训练自己面对这个阶段的方式。

  往往人会被自己困住,说不明白为什么,但自己总是有理有据。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追求,却也会在之后再不断地反驳自己,如此矛盾地成长着。

  到老之前,大概都会明白人这一辈子,都是不会和其他人脱离得了关系的,所以合作才是我们最必须的生存干粮。总是要跟别人打交道的,不一定要阿谀奉承,但一定要友善和谐。合作,是唯一能够杜绝培养出神经症人格的措施。一个对自己同类不感兴趣的人,他总会在生活中遭遇极端的困难,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极端沉重的伤害,生活失败者就是来自于这些人。

  读这本书,可能更像是和自己的交流,贯穿自己的一生,包括现实和梦境。

  每个人在睡梦中和清醒的时候,都会带着同样的目标,而且这个梦一定是其生活方式的结果,一定有助于建立并强化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留下一股挥之不去的感觉。

  探索自己其实很有意思,所以有时候自卑并非那样无用,它有时候更像是自身携带的镜子,毕竟看清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而超越自己,是亘古不变的人类追求。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六):一部让你超越自卑心理的名著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名著,书中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其实自卑是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化,认为自己是在某方面不如别人,时常处于比较之中,并且是拿自己的认为的不足去比较他人的长处,从而不断重复这种心理,造成了心态和人格的形成,说白了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没有存在感,自我的认同感低,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的人通常会对自己要求很高,因为想着自己的短处,就会拼命去学习,在某方面超过别人,造成的结果是接受了很多知识,提升了自己。自卑通常会很谨慎,做很多规划,生活一板一眼,带来的好处,事事做规划,做计划的能力超强;看吧这种负面心理也带来了这么多好处,只要换个角度想就可以。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本书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自卑感的由来、自卑感的作用及生活风格与自卑情绪的关系的分析,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问题、个人与社会,以及爱情和婚姻12个方面加以论述,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

  自卑的人,优柔寡断、临阵退缩,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谨慎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应该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对于曾经自卑的人是非常有学习借鉴意义的,是让我们在自卑的深渊中捕捉到希望之光,通过读懂自己和世界,找到超越自卑的方法,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七):我们心里都有病

  原生家庭、巨婴、亲密关系……近些年来,一连串的心理学范畴的名词逐渐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心理学”不再是从前那种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变成了与生活、工作、成长、人际关系等等紧密结合的重要元素。心理咨询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或者是让人侧目的行为,而是象征着充满人性关怀的调节手段。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生命的意义进行诠释,它通过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两性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是通过怎样的经验,才会成为其最终被塑造成为的样子。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在指导我们在遭遇苦恼、困境、或者是陷入迷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应对和取舍,从而选择最佳的途径,趋利避害,从而塑造自身完整、强大的人格。

  现在年轻的一代,大都是在一种固化的传统家庭下成长起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能会着重于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死记硬背、服从命令的意识等等,很少会有人注意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

  童年的伤害、或者仅仅是一些错误的对待、扭曲的认知,往往就会累积下来,并潜移默化的完成对与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影响与阻碍。长此以往,错误的认知得不到纠正和疏解,就会被固化,进而去错误引领这个人的处事方式。所以,有些时候一个人的不可爱,并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按照《自卑与超越》的解读,他的不可爱,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去分析他的成长历程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他的学校教育以及环境在他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他的同事、爱人和朋友与他之间的交流是否遵循了正常的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析自己,毕竟,让自己活的明白一些,什么时候都不会是一件坏事。至少在我自己看来,就是怀着这样的目的翻开这本书的。

  其实现在的我们,很少有人可以说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曾笑闹着和朋友们说我们都是病人,外在多么完善的我们,其实心里都有病。事实恐怕也正是如此,所以我们都需要被解读。

  如我所愿,阿尔弗莱德·阿德勒从职业、社交、以及两性等三个大的方面着手,细致解读在各个时期、不同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的扭曲的方式和错误的引导,以及在这些误导下会形成什么样的不健康人格。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没有办法改变过去,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解读,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疏导和调整。

  说起来,《自卑与超越》甚至是我第一次认真阅读一本严谨的心理学读物。出乎意料的是,它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内容,反而无比贴近生活。书中的案例也让那些理论更加清晰易懂,可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我不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用词难免会出现些不够专业和严谨的错误,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深入阅读中慢慢改正。《自卑与超越》对我而言,不是简简单单的读过就好,我想,想要更好的认识和指导自己,这本书永远不会读完。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八):心理健康之路任重道远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几乎每个人都存在过。影响较小的,例如,自卑的心理导致人对自己不自信,生活、工作当中的不勇敢、畏惧心理。影响较大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心理不健康而产生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杀害同宿舍舍友的马加爵,“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的官二代。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摧毁,关键看人怎么面对,怎么调适。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过时,让我不能认同,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写成于1932年的伟大著作,时隔70多年,对于现代心理学的实践依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阅读本书之前,我常常会自问:如果你能预先知道你将在人世中所经历的一切,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是否还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生理缺陷的,这些缺陷可能是身高、长相、外貌、家庭、性格等方面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对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状况存在不满,自卑的心理人人都存在过。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看待自卑,怎样利用自卑的心态去努力超越自我。

  个体心理学认为,生命的存在有三大任务:一是人类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永久生存;二是人类应当怎样与他人达成合作,并互惠互利;三是如何调整自己,才能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关系。《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也正是从这三个任务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早期记忆、梦境、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等阶段的经历对人的性格的形成、行为的产生所造成的影响。每一个成人性格的形成、行为的养成,以及他的所作所为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些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其本人的早期记忆和家庭影响中。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被正确解读的早期记忆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的心智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并不是说不幸的家庭就不能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孩子。关键是,他是怎样看待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他怎样理解自己的经历,这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父母和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并付诸实践的书。作为父母应当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启蒙者。父母的行为方式及两性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方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竭尽所能培养孩子与他人及与社会合作的能力。具备较强合作能力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通常也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两性关系及与社会的联系。当孩子表现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的特性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我们自身来自于两性关系并不和谐的家庭,父母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典范,导致我们在自己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种时候,我们就要通过自身的干预来纠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走的路也还很远。正如作者所说,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老师可以接触到所有孩子,尽量纠正孩子已经犯下的错误,并培养他们去过一种独立、勇敢、合作的生活。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一旦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缺陷,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干预或纠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九):恩典与光荣

  恩典与光荣

  关于心理学的书,读的不多,知道的也有限。在中国,传播的最有名的一位,就是弗洛伊德了。他的学说风靡引领了中国学术界很多年,在世界上,也是有着崇高尊崇的地位。这说明弗洛伊德的学说,还是具有普遍性真理的,否则覆盖面不会这么大,影响力不会这么广。而且,过了几十年了,他的学说还在传播,丝毫没有受到时代的影响,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对这本《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就所知甚少了。要不是有机会读了这本书,还真不知道在奥地利和弗洛伊德同时代还有这么一位优秀卓越的心理学大师。这要感谢译注者和引进者还有出版者的功劳。当然,根本上还是要感谢大师本人的,是他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真理揭示得如此清晰入微,让人了解了并不为常人所能观察总结阐释出来的道理。这些认识极为重要,在社会生活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书主编把《生命对你的意义》改成《自卑与超越》是很见其中的主旨和真谛的,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也是本书的最主要的内容。如此一改,真便有了提纲契领,开门见山的功效。书中,从第一章“生命的意义”开始,讲到精神和肉体,再讲到自卑与超越,有着很清晰的次第和逐渐推进的逻辑。生命是一切意义的开始,也是结束。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都是从生命开始的,围绕着生命进行。生命一旦终止,一切便都不存在了。所以,这是根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宗教、各种学说探讨的基础。

  有了生命,人类又具备了高级意识和创造力,产生了精神,构成了组成高等级的社会的基本骨干。但是,人类是复杂的,精神也是多样化的,所以才出现了精彩纷呈的世界,也给了人们创造研究的动力和机会。人活着,脱离不开几种必要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人与人的,人自己的。这几种关系,都需要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妥善对待和处理,如此人才能和谐地与之共生共荣。人是高级群居动物,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分工与合作是必然的,如何扮演好个人在其中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当一个人,不能正确理解或者处理这几种关系时,人的自卑感就会产生,因为他偏离了合作分工的轨道,这就破坏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对个人来说,这同样是错位和偏离,而他本人还不自觉。他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是用适合自我实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危机又产生了。人的行为,不会无缘无故,总会有其根源,所以必须解决根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自卑的出现,在大部分人来说会以自动调节的方式来解决,少部分人就会成为病态。追求适应是人的本能,对于超越,人们的理解就各不相同了。这可能也是个标准问题,有的人很小的成绩就可以满足;有的人用阿Q精神也可以平衡一切,还有的就是追求高标准的现实的果实来满足弥补自我缺损的部分,这样才达到平衡的状态。他本人也觉得得到了安静与超越,让自己沸腾的心灵和灵魂都舒适下来。

  然后,我们寻求生命的意义。那么,生命有什么意义呢?追根溯源,上下求索,还是在社会的分工与合作中,做好自己的本分和角色。而奉献无疑能让这种本分和角色发出更大和耀眼的光辉。自从人类有了思考能力以来,自从人们不断探索追求自身的意义以来,这是人们一致的论断和决定。人的诞生,不论偶然还是必然,都承受了一种恩典,这是所有因缘契合达成的,不是什么恩赐、允诺。要在这个恩典中,不断增加自我的光辉,产生终极的荣耀,这是人的一个永恒使命,也是对自卑的终极克服,对超越的终极践行。每一个有理智的人,理解了的人,都会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