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9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10篇

  《自卑超越》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015-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人所标榜的事物往往是优越感来源

  最近一段时间,被好几个朋友自己有毫无必要的自卑和低于实际水平的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自卑情结,不知道是童年阴影,为避免失望而先降低预期防御机制,还是转行带来的边缘感和心理压力。童年时期压抑自我,少年时期自我默认边缘状态孤独探索,上大学之后找到认同的人和事后度过了一段快乐的自我膨胀时期,之后又不断在打击和崩溃中调整自我评价。感觉自己的自卑感更像是:在没有充分理由给予自己高评价,且没有充分理由判断他人对自己理解认可情况下,给自己在人际交往设置一个保守的预期值。

  自卑感让我谦卑,比自我膨胀时期更能直视自己的缺点问题对待别人的批评能够更好地接受。但它的确有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在发作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情绪化、狭隘慌乱,不能表现真实自我的闪光之处,甚至有时候因此过度敏感也让别人变得小心翼翼和莫名其妙

  阿德勒讨论自卑感与优越关系段落特别让自己汗颜:

  “当一个人失去自信,不再认为通过自己脚踏实地努力可以摆脱自卑感,但他依旧不能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时,他会继续设法摆脱它们,只是他所运用方法不切实际的。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断累积。”

  “自卑情结是一个人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

  “因为自卑感会让人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会通过寻求优越感的方式释放压力,补偿自己。但这种方式是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的。他们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不断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事情中寻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会犹豫、畏缩、没有作为。”

  一直旗帜鲜明地抗拒各种形式的“优越感”,总觉得这种,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因为自己优于他人而产生快感是十分狭隘的。比如说强烈反感对他人缺陷评头论足,或居高临下对别人生活指点江山乱贴标签行为,对那些总在对比沾沾自喜的人毫无好感。但是我真的是一个毫无优越感的人吗?

  努力思索着自己的自卑,究竟是否以优越感为补偿?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让我有优越感?最为接近的可能就是“边缘感”吧。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所以不需要他人的较高的认可和评价,只需获得自己内心满足即可,但潜意识里还是会为自己未能获得同等程度的理解和认可而产生情绪反应。边缘感带来的优越感让我把自己的性格缺陷,比如软弱冲动犹豫不决(和冲动的确是很矛盾,可是人性中就是有这样的矛盾)和不求甚解,当做与众不同特质,而不去正视这些问题可以且应当被改善事实。一直以来把自己不擅长待人处事,甚至时常有些笨拙,作为自我原谅和自我安慰的理由。但是事实上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可能没有那么清晰,我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接受自己并不在普通人行列之外,而他人也并未一定比我更入世、更能熟练处理人情世故,我们都是人生孤旅中青涩的探索者,或许是应对自己自卑感的良方吧。

  想想看,其实每个人都有标榜和赞美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就是他们优越感的来源。我曾宣称热爱的笨拙、天真朴素人格,恰恰就是我的优越感所在,也因此逃避着这类人格反面的一些有益态度,比如更实用有效成熟的生活技能冷静透彻思考能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自卑与超越

  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布颠(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017983/

  这两天在读的书,准确的说是从昨天晚上开始阅读的书,预计能在一个小时后阅读完的书。

  和之前的《荣格自传》还有将来要阅读的《梦的解析》一起购买的书籍。是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相比起《荣格自传》,浅显易懂,不晦涩,甚至一部分内容直白的像是网络上流传的鸡汤文。全书都是正能量,虽然还有最后40页没有阅读,但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没有问题,对于此,毋庸置疑

  书的封面好看简单明了。上面印着这本书的主旨,“你要清楚 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这是全书的基调,虽然运用和讲解了很多的心理知识,但是这首先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好好生活着的人生指导书。只不过他运用了更为科学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情感感动你。我觉得里面的很多内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很多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我们所掌握的是一种碎片化的东西,这本书将他们联系了起来。

  不想仔细的讲解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我说的再细也抵不上自己阅读一下,这是我对于阅读一直以来的态度。

  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学生,继承了佛洛依德学派,但最终从学派中脱离出来,创建了自己的学派。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也可以像我这样阅读一些不是那么深沉的著作,受益匪浅。整部书正如书名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卑感的,人类终其一生便是与这种自卑感进行对抗,让自己超越,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点我是赞同的,我之前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不明白,分析不到这个程度,这也对我的中学时期做了一个很好的注释,如果早点阅读这本书,我想我的蜕变会早一点发生,很多事情便不会像现在这样。一个人外表看起来自信满满,甚至自负,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恐惧,我之前便是如此。看这种心理学著作时最有趣的便是将自己拿出来分析,我觉得是很有趣也具有重大人生意义的。他能让我们粗浅的看见自己的样子丑陋的样子,自己没有展现在别人眼前的样子,甚至某种程度上真实的自己。

  我们活着应该拥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活着的最大的意义。这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将我从之前一个较为虚无的想法中拽了回来,这才是我想知道的答案。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梦,记忆青春期等话题建议一读。虽然都是从个体这个角度插入,具有一定的偏颇。但人这一辈子总是带着偏见看待这个世界的,若是没有偏见,那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我还剩40页没有阅读,留个悬念。最后这40页会让我收获怎样的惊喜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不畏大师遮望眼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大师也难逃命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推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创立“决定论”,即每个人的现在行为不是因为过去种种经历早就,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如果改变目的,就可以改变行为。这些理论现在来看也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容易给人改变的勇气

  但书中后面关于婚姻家庭的阐述受了其历史背景影响。“婚姻和孩子是为了造福人类”的圣母论调实在无法忍受。

  人生意义在于多元化,作者试图去定义和教唆就怀疑其背后的原始目的。

  每一个时代的大师的思想都由其个人经历和时代思潮造就。时代发展如此之快,对于任何思想的继承个发展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另,理论与思想的意义大概不在于传承,在于完善创造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被我当做职场鸡汤文阅读的经典

  最近因为儿子冰球队员妈妈推荐读了这本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

  先说结论:推荐大家有空去读读,特别是:

  * 家里有孩子的话,可以对培养孩子有正面帮助。

  * 可以帮助到正确的理解并构筑家庭关系。

  * (如何像我一样读偏了的话)还是一本很好的职场合指南

  坦白说,单单看中文名字的话,加上这本书又顶着人类个体心理学最卓越作品的赞誉,会觉得书比较晦涩,其实不然。本书的英文名字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其实还是比较鸡汤文的写法,通俗易懂。当然,全书读完,还是觉得书名的翻译符合信达雅的标准的。

  书中具体通过所探讨的三大人生问题,以及每个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诠释,而作者认为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这三个问题如下:

  第一个是职业的问题:即在地球的有限资源限制下,为了永存,我们应该如何工作

  第二个是交际的问题:即为了与人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应该获得怎样的定位身份

  第三个是两性的问题,即面对“人有男女”和“人类延续依赖于爱与婚姻”这一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我?

  我之所以觉得我在阅读的时候读偏了(完全是玩游戏点错了技能点的即视感)是因为,一句话概括我的本书的体会就是: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类似之处,比比皆是: 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要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要求,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活生生的职场鸡汤文的读后感。

  可是,如果看出版社的推荐:阿德勒,弗洛伊德心理学派的泰斗之一。他对于童年境域之于人类精神世界成长的探索独辟蹊径,成为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他的心理学经典《自卑与超越》详细解读了“童年自卑”情结和“男性钦慕”情结对于人类成长的作用,如今已成为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基石之一。

  看来是,书虽易读,但是阅读理解拿基本分并不容易。

  另外,之所以说本书对于育儿有帮助,是因为:

  * 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是很多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直接原因

  * 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信念的。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

  * 在六岁之前,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方式及情绪的基调都已经固定

  * 一直以来,治疗的目的都是消除病症本身。但是无论从医学还是教育学上来讲,个体心理学都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一个孩子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着用什么办法提高他的数学成绩的话,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也许他的目的是为难老师或逃避学校。即使我们提高了他的数学成绩,他还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 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些“心路历程”陪伴着他,提醒他以更成熟的态度面对未来,更积极的心态活在当下。

  * 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能够让孩子信任自己,从而拥有初次信任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经历,并且,还应该教会孩子将这种信任他人的经历延伸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

  * 许多孩子一生中都将父亲视作偶像崇拜,或视作敌人来对抗。惩罚孩子,尤其是体罚会极大地伤害孩子。此外,父亲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教给孩子勇敢坚强

  * 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兴趣并不是遗传来的,影响兴趣的因素是失败和没有信心。所以,没有能力差的孩子,只有兴趣未找到合适方向的孩子。

  * 懒惰的孩子,除非他们懒惰的表现是为了对抗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师,否则他们一定是具有远大的理想但是害怕失败的孩子。

  * 所以作为家长,最好为孩子营造一起做作业、一起读书、一起学习的合作环境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涉及到一生的主题

  想要慢慢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本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入门书籍来读,整个阅读的过程算是轻松障碍。虽然如此,在读后最大的疑问是关于作者对有些论点的解释支持似乎并没有大量的实例来支撑,因而对这些论点也是持有一些怀疑的态度。

  对书里核心和重要观点做一点笔记

  整本书中作者对于合作一词的强调贯穿始终,在他看来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他(她)就需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一点也决定了在日后生活工作中这个人是否能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应对种种事件。在作者看来,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便带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不同内容的自卑感,在努力克服这一情感的过程中,人或是因此而获得成就感及健康的生活,或是因错误的方式和心态而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而正确的做法便是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寻得对自卑感的克服。

  作者还指出,一个人儿时的经历,他的家庭对于他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童年时期孩子对于所经历事件的认知往往影响到他人生观的形成,从而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当然学校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即使是这样,如果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缺陷或是家庭不正确的培养方式而产生了错误的心态,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便是无可救药的。心理学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对问题形成原因的研究而同时也是对解决方式的寻求。

  在最后的部分,作者对于生育下一代的观念,不得不说我有些不是很赞同的地方。比如说两个人的结合其崇高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和幸福而产生下一代这个说法,颇有种空泛说教的虚假使命感。关于婚姻和下一代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更加现代和不那么教条的方式来看待和分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六):選擇自卑或超越?

  學心理學開始,首先要被知道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學習他們的理論,認識他們的人生。阿德勒是其中一個。

  不同於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理論的核心:過去決定一切。儘管阿德勒也對成長給人帶來的重大影響也持肯定的態度,但這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重要的不在於過去,而是此時此刻,未來是可以被創造的。也是因為這個和佛洛依德相背離的想法,他們從盟友到分離,像心理學大家庭的一次重要分家。

  如果非要選擇去哪一“家”,我會選擇阿德勒,就算不從科學性和學術性出發,就從對人生的態度,我希望人活著是充滿希望和積極的,心中那份光和暖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阿德勒這本書有著自己成長的味道——《自卑與超越》。自卑是來自童年的阿德勒,身體有缺陷,幾歲的時候差點因病而死掉,活下來卻親眼看著弟弟死去。若根據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阿德勒經歷是灰暗和痛苦的,他心中也會存在著這些不好的東西伴隨他一生。是的,阿德勒曾經這樣,他面對死亡有恐懼,對自己身體又自卑,但這些只不過讓他更加發奮,用功讀書,努力成為一位醫生。他說先天的東西確實讓他倍感自卑,但人重要的不是糾結這些自卑的原因,而是在於怎樣從自卑中得到成長,作低谷反彈,也就是超越。

  關於自卑與超越的例子,有很多,其中一個如香港著名影星蕭芳芳,童年因為受性侵所以在她心裡一直存在陰影。但是她沒有為此而自我放棄,反而努力學習演藝,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後,設立了“護苗基金”,為保護兒童免受性侵。再偉大的人也會有自卑的地方,重點是我們怎麼看待這個自卑,是繼續讓自卑蔓延直接腐蝕我們整個人生,還是忽略自卑,將自己的才能發光發亮。這是選擇,是這本書的重要內容。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是積極的,過去只是一個經歷,先天的缺陷只是人生的一部份,重要是把握現在,未來人生會有無限可能。

  但書中有一點,本人是十分不認同,作為人類的結婚的目的是爲了繁殖下一代,這樣太過生物學角度,像是達爾文說的話,不像是一個心理學家的觀點。一邊推頌自我發展和宣揚愛的阿德勒,把愛情和婚姻變成了一樣成就人類繁衍的手段,看著讓人感到驚顫。如果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建立婚姻,那麼人生的意義似乎變成了繁殖。而這個和阿德勒本身的超越又似乎相背離。或許是當時環境造成阿德勒如此的主觀,我們可以理解可以知道,但不一定要運用,對於自己有益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東西可以推頌運用,不適合自己的就忘了吧。

  書本的用詞簡單,沒有嚴謹的專業詞彙,適合不是心理學專業但又希望在心理學上得到了解的人看,也適合那些希望超越自己的每個讀者。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七):生活意味着什么

  这本译名特别霸气的书有个很朴实的原名,直译为:生活对你应当意味着啥?可以认为译者们心照不宣的根本没有采用这个鸡汤味十足的译法,而是直接以内容主题作为了中文名字。但这多少会使得读者对书的内容产生误会。

  这本书作为个体心理学的代表著作,成书于近一个世纪之前,在那个资本积累,军阀混战的年代,奥地利的这个心理学家提出了合作,平等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观点是很独特的。他指出人类追求优越感是共性,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所谓罪犯,他也是在追逐自己的优越感,只不过方向跑偏了。心理有问题的人,万万是无法面对自己的自卑,转而用逃避的方式去弥补自己的优越感。我们自有积极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平等对待,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积极的追求自己的优越。

  很多人对这本书有点误会,觉得说教意味太浓,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是考虑到这是一本先驱性质的作品,有些观点已经有待商榷,但个人感觉还是一部很不错的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八):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

  此书在初读时有略微的不适,因为阿尔弗雷德所传递的思想与我个人思想有些相悖,但仍借鉴之处,我在此阐述我对文中几处内容的思考过程。

如果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很广,事业有成,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那么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人眼中的生活是丰富的,是充满创造性的,为了实现基于和机会,应该努力克服眼下所有的困难。这也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中,我一直偏向于演绎,哲学的演绎更具有说服力和通用性,这里作者用了归纳法去解释“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对我这种认可个体理性思想的人来说,起初是很难以接受的。“交友广泛,人脉很广,事业有成,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折射出大众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诞生于社会,所以这种价值观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而要实现这种愿景,确实是得建立在“乐于关注他人”的基础上。而当在“生命意义”于“乐于与他人合作”之间建立联系时,我起初是不认可的,因为我刚开始把“生命意义”当作是人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即生命意义的针对对象有可能是个人,而不一定是社会。但我查了关于意义的解释如下: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我才开始意识到“生命意义”是人赋予给社会的,也就是说刚开始探讨意义的时候就要时刻谨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上我是同意作者的观点的。可是作者后面有提到过一个观点却十分值得拿出来进行讨论一番,这个观点是: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看到这句话后,会发现作者定义的“生命意义”本质上是“社会意义”,相信熟悉博弈论的人应该知道囚徒博弈困境,而作者在本书想强调的观点就是“相互合作”比“彼此不信任”更能体现价值。其中的“个体理性”相当于“个人意义”,“生命意义”相当于“团体理性”。那难道个人意义真的没有任何价值吗?我觉得还是取决于不同人的看法,当人以2R>T+S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个人意义是没价值的。当人以T>R>P>S的时候,个人意义是有价值的。当然身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会导致个人在不同时候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一向都是处于个人理性那派的,有可能是因为受西方经济学影响,抑或是出身环境的影响,我虽认可合作,但仍认为合作只是个人为达成目的而生的,至于像作者说到“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想法,我是没有过的。

  一直一来,我觉得个人意义的实现会间接带动社会的发展,我也会间接的为人类和社会带来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但是要说有直接的想法,那是没有的,原谅我这里的重复,可我发现很多出身背景好的人,他们的意义更多是想作者所说的“生命意义”,我有羡慕过,但发现自己很难从个人意义中完全跨入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当中去。我认为对“生命意义”追求的收益会为未来埋下具有强生长潜力的种子。但碍于社会存在太多的“个人意义”持有者,所以如果追求社会理性,反而容易遭到剥削。倘若人类都变得团体理性起来,我想这个世界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会多很多善良和美好。

  这本书后面的内容整体上不够让人耳目一新,说的不好听点,更多像是一本育儿心经,对自卑的克服,更多是放在预防和引导上。但书中还有个观点还蛮让我感到深刻的,之前我在《道德情操论》中看到一句话大概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美”,而这里我看到了作者说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些自卑,而追求优越感本身在这里并不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有些自卑者因为追求优越感而变得优秀。“渴望赞美”和“追求优越感”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原本我都认为这边是不好的,从而尝试强烈的抵触,也正是因为看到第二个人把我原本担忧的东西平常化,才让我心生舒坦,把这本书读完了,他内容的阐述虽不是很好,但确实在这里引起我强烈的情感。我承认我是个自卑的人,阿尔弗雷德说自卑的表现有四种:

面临困难,一味退缩;恋母情结;行为受限,例如结巴、胆小;不喜合作。

  除了后两点,前两点我是没有的,我有着对外貌、智力和身体的不自信,但所幸父母和老师从小给我带来的教育告诉我“内在比外在更重要,而先天不足可用后天勤奋来补”这个道理,让我选择去直面追求优越感以消除自己的自卑,而不是逃避,对于外貌我可能更多的是选择劝慰,我自认我没有一个好的面容,所以我转而投向内在的发展,虽时常会因外貌的困扰,但还不至于经常顾影自怜。对于智力,我是正常的,但相比于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我就略显愚钝了,因此我常会花他们几倍的时间去试图弥补上这些差距,我对我已获得的一些成就常产生不出强烈且持续的优越感,因为我想如果抛弃勤奋,我将一无是处,而他们如果勤奋起来,所获得的成就将大我许多,以致于我把我的勤奋看的十分廉价,而在别人眼里,我是聪慧上进的,这是我接下来需要转变的,我得把优越感转移到勤奋这个品质上。而对身体上来说,我从小体弱多病,现在好了点,但仍常有不适,为了转变这个我经常运动,在别人眼里我也是个身体十分健康的人,可我认为,我的运动只是改善我病弱的体制,如果不做任何尝试,我的身体是远比不会运动的常人更加孱弱的,所以我在这点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强烈。

  优越感的建立应当是在能看到希望的前提下的,焦虑也是,所以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多下的功夫,承认和相信自己,另外对于这剂“通过与他人合作这种方式去克服自卑”的药方,虽苦,但未尝不可一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九):合作為王

  書的前半部分讀起來還覺得一般有點平淡,後半部分明顯更好,特別是最後一章關於愛和婚姻,讀起來很是流暢,一氣合成,翻譯也功不可沒,難道是翻譯翻的時候特別興奮? 作者的主要思想就是人需要通過與他人合作才能成長,才能擁有正確的三觀,精神病、犯罪、離婚等一切的錯誤都是由於自身不會與他人合作造成的,這個怎麽說都有點太以偏概全了?!不過確實很多人不會與他人合作,總是以自己的利益,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作者描述的很多犯罪行為,兒童成長方面的問題和婚姻方面的困惑,確實是源自這個原因。當然如何去幫助這些人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效但是操作起來難度太大,試想一個教師要了解班上所有同學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等細節,然後再去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教育方法,那幾乎是不現實的。當然我覺得這本書很有益的地方是對於婚姻雙方結婚時應抱有的態度認識和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方面確實該用這樣的方法。

隨便瞎寫,請隨便瞎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十):有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早已忘了生命的意义

  曾经有段时间,心理状态很不好,总是感觉心理病殃殃的,莫名的悲伤苦恼,怨天尤人,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日子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着,有一天,看到了这样几句话“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别跟自己过不去,别怪世界太糟糕,在不安的生活中,坚守并坚持,才会拥有最美好的人生”,这不正好是对眼下的我所说的吗?带着一份希冀,我打开了这本个体心理学读物《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与代表,他对人的心理研究是以个体为始,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我们绝大部分人可能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的认知却如同陌生人一般,正如俗语中常说“你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般”,可能有所不当,但确实反映出我们对别人的了解会甚于自己。

  在书中,作者坦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无一例外,不管你身份如何,能力强弱,自卑感都是存在的。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地去超越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收获更多的幸福。作者以自身为例,告诉我们自卑感的正确打开方式,以自卑感刺激上进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每个人都会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我们并不是生来注定碌碌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应有的价值,正如埋在沙里的金子一般,上面的沙土就是我们的自卑感,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上面的浮沙不断垫到自己的脚下,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垫脚石,破茧成蝶,实现我们应有的价值。

  此外,阿德勒还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这一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一个人价值的大小,需要通过别人来反馈,自己是无法准确估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这一目的实现就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可能不如小说那般引人入胜,但多读勤思,对我们自身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没有谁是生来平庸,只有不知道前行方向的人,才会碌碌无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