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之旅》经典影评集
《远东之旅》是一部由约翰·保曼执导,帕特丽夏·阿奎特 / U Aung Ko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东之旅》精选点评:
●视角很讨巧,没有直接展现政变,不过电影的路子现在看还是太老套了,灵媒演得还是可以的,部分煽情渲染还是能体现约翰鲍曼能力的。
●人人皆有信仰
●She refuses to go into exile,and remains a symbols of hope for her people.
●东南亚电影课
●这是一部美国人视角的缅甸8888军政府镇压示威游行的电影。
●题材宏大,格局却小。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有些地方也略假。
●这片子真是相当不和谐。我仿佛看到了以后的某一天。
●音乐与画面完美演绎东南亚风情 这是一部美国人视角的缅甸8888军政府镇压示威游行的电影。 女演员演绎的非常出色. 配音与画面完美的表现了东南亚地区独特的民族风貌 和自然特征。 不过坦白的说 剧作的立场,以及表现形式 还是值得反思和慎重考虑的.
●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 沉默 便可忽略不计 斗争 也许会有希望
●約翰保曼又一部讓我驚呼的冒險佳作!據說在歐陸商業放映獲得成功,讓世人更加了解當年緬甸政變的困境,也塑造了精神領袖翁山蘇姬的世界級地位。鎮壓遊行橋段拍的驚心動魄,展現導演的調度功力。
《远东之旅》影评(一):配音很棒
这是一部美国人视角的缅甸8888军政府镇压示威游行的电影。
女演员演绎的非常出色. 配音与画面完美的表现了东南亚地区独特的民族风貌 和自然特征。
不过坦白的说 剧作的立场,以及表现形式 还是值得反思和慎重考虑的.
《远东之旅》影评(二):繼續生命的旅途
當你失去生命中最愛的人以后,你不想聽到任何關于這個世界還有溫暖這樣的狗屁言論。
這幾年讀書甚少,看得電影卻不少。,感想很多,記住的卻不多。
對那些離世的親人們,我們使勁活下去,不去探討任何緣由,只為世界上那些不忍割舍的殘愛,新生的情感,只要活著,故事就會延續 。
《远东之旅》影评(三):觉醒之旅
电影述说了一个因事故失去亲人的美国女人——罗拉在缅甸的奇遇。
故事开始是这样的,要剧透咯。三年前罗拉在下班回家的时候看到丈夫与她心爱的儿子在家里被劫杀。罗拉一直忘记不了那个血腥悲痛的场景,而她的姐姐决定带她去东南亚旅游希望可以开解罗拉,就这样罗拉奇妙之旅就开始了。
罗拉到缅甸后心情没有多大变化,依旧像横死走肉般地穿梭在美丽的缅甸风景中。巧合的是当时的缅甸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政治运动,罗拉从护照丢失的时刻开始便不断被卷入这场政治运动中。
这部电影现在网络上搜不到的,你懂达,所以我只看了一次,并且在很多年前,但是有三幕我是印象非常深刻的。
第一幕是罗拉在准备离缅甸前在大街上偶遇昂山素季,嗯是的,这个很偶遇说明了为什么昂山素季成为了缅甸人的精神领袖。
第二幕是罗拉在一个充满着革命热情的大家庭里面住了一晚,第二天罗拉感到有人在呼唤她,她张开眼睛想着窗户外望去,看到她已经死去的孩子——一个金发的男孩,他正站在蓝朦朦的花园里面看着罗拉,罗拉难以置信地跟随着孩子一路走去,最后男孩站爱一座小石山上消失了,而孩子消失的地方是一座古佛像,罗拉用手摸了摸佛像,眼里面留下热泪,这三年来让她痛苦情绪奇迹般地消融了。
第三幕是罗拉从缅甸边境逃到泰国的时候看到受伤的缅甸人马上从操旧业(在孩子丈夫被害前她是名医生)救助被缅甸军队射击而受伤的人们。
整部电影是从罗拉的视觉看待缅甸政治运动,也描述了罗拉经历事件中的变化过程:悲痛(失去亲人)——感染(被昂山素季等缅甸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吸引)——放下(告别了痛苦的过去)——觉醒(从对亲友的小爱上升到了大爱)。
最后致敬于不屈服强权政治下 勇敢追求自由的缅甸人民。
《远东之旅》影评(四):演员Aung Ko的资料
概略地翻译一段关于演员Aung Ko的资料。
演员Aung Ko的经历跟电影里很像。他出生于1939年的缅甸,在佛教修道院里接受教育。曾经在政府任职,职业生涯明媚,直到他犯了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他娶了一个法国女人。这在当时是不被政治上接受的。
Aung Ko出生在Pegu附近的小村庄。父亲是木材商,在一场起义中被杀害。母亲在Ko九岁的时候死去。
1962年,尼温政变。Ko当时是老师,被招募去学习政治学。因为Ko会说一些法语,所以被送到巴黎去学习。
在巴黎,Ko娶了一个法国女人,结婚生子,在1973年回到缅甸。
Ko回到缅甸后,给尼温做翻译,但是他的同胞觉得他打破了一个禁忌:娶了个西方人。
出于对这种政治敌意的不安,Ko和家人在一个寺庙修道院里藏了六个月。
Ko说:“我被那些腐败的社会主义分子讨厌。如果我留在缅甸,我就会被折磨和投进监狱”。
在法国大使馆的帮助下,Ko和家人在1975年逃离缅甸,去了法国。多年之后被法国认可了难民身份。
Ko成为了National Council of the Union of Burma的代表人,用这种方式,帮助八十年代末的缅甸难民和昂山素季的支持者。
Ko在做关于缅甸的法语纪录片的时候,接触到了导演Boorman。Boorman很惊讶Ko同电影原型的相似性,所以邀请他参演了。
Ko现在做爷爷了,他说在法国就像在家一样。他的逃亡并不全是负面的,带来了“过去在缅甸不曾梦想过的机会”——同Patricia Arquette合作,演出了这部电影。
Ko现在是Info-Birmanie的名誉主席,宣传缅甸的困境,也为法语电视台做翻译。
来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unhcr/4618215435
一篇更详细的报道:http://www.maryellenmark.com/text/magazines/independent%20magazine/923T-000-004.html
《远东之旅》影评(五):《远东之旅》
我很感到不解的是,这样的一部电影竟然豆瓣上这么少的人观看过,而且评论只有一条。是否是因为某种对照的可以联想的东西让很多人无法接触到这部的电影。
一开始电影的风景让我觉得有《面纱》的味道,可是结束的时候,才觉得不是一回事。当然光从风景说,桂林和缅甸,泰国一带都有相似的感觉,尼泊尔缅甸越南都是我想去摄影旅行的地方。
女主角也是去旅行,可是发展到后来,已经不是旅行了。她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叙述的窗口,最后让我们应该接触的是缅甸的昂山素姬,被迫害的学生和教授。这是一种回避纪录片的方式。
很多民主运动民族运动的先锋当然是学生和知识分子,因为那应该是最能觉悟最能思考的一个群体,就是这个群体会在很多民族危难的时刻,冲在最前沿。不管出于任何需要,政治因素,一个政府都不应该把枪口对准自己国家的学生,年轻的学生。
可是伤痕还是出现的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谁都一样。政治背后是权利的欲望,那么都有其相似性,哪怕现在高喊人权民主的国家,只是率先从这种镇痛中走了出来。
我就是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想在我的电影分类里加一项“民主的悖论”,当然这个题目我自己都有些模糊,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按照自己并不成熟的理解和并不系统性的理论认知来自我划分,比如《窃听风暴》《太阳泪》《霸王别姬》都能算。
很多相同点都是关于独裁专制的展现,很多也是西方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视角,主流的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一定的人类共性和认知,文明的体现也是文明的发展方向。
我也不认为应该一概一味的去高捧这些电影,因为绝对的一边倒带来的也是另一面,民主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可以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激发我们的思考,也许任何一个独裁的政府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只能姑且记下这些让我心灵曾经颤抖的电影,有朝一日,自己能更客观更深刻的来看待这些电影展现的政治民主问题。
电影里这样一段文字:“那位摄影师想办法将照片成功带出了缅甸,那些照片是这场惨案的唯一见证,中国***事件有录像纪实,而缅甸这场惊天浩劫,没留下任何影像实录,大多人压根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我在想,如果时间让这一切慢慢模糊了,没有影像,没有记录,那么事件真的发生过吗,如何鉴定。被抹去的和没有发生的岂不是成了同样的结果,这亦是我认为的一种悖论,因为法的精神,客观的世界需要证据,而不是情感。如果真的发生过,而通过专制的手段抹去的这种血腥的残忍的记忆就应该真的被遗忘吗?
政治的强人在个人情感上可能已经为一些事件反思,但是作为一个集团,一个政党的头子,他们是无法妥协的,某些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稳定带来了发展,这发展进程中的血和泪,是否应该被遗忘,这是矛盾吗。
现在很多连***事件等等都不甚清楚的年轻人,每天呻吟着空虚无聊摇滚HIGH的人是没有资格很愤青的在那里伪民主的骂娘的,那些不是呐喊。只有真正经历过这种惨状而过来的人,才能更深刻的明白意志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既然我们从草根到精英,已经没有了这种精神,那么就只能期待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出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
感谢雨宁,介绍我让我心动有所感想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并不代表着艺术成就,而是让我能感受到一些离我们现实有些距离的东西,并不接触的并不代表这个世界没有发生或是曾经未发生过,看见这些电影,也许能让平凡的人生,显的并不那么狭小和苍白。
附:第一次写的竟然没有通过审核,自觉的在网络这种语境下我写的感想已经是很干净的那种,可是还是被和谐了。所以删除了很多背景资料,一些词汇代之于***,终于体会有些运动是怎么产生,农民要吃饭,所以要给他们田,有些人吃饱了就是要说话,可是说话的权利没有了。做了坏事还害怕被人说(当然可能没做),所以要控制,豆瓣要生存下去,要审核我也理解了。穷,只能独善其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