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锦集

2020-02-15 23:5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锦集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是一本由游彪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精选点评: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游彪著 看题目好似一本历史小说,实际上是介乎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一本趣书。有历史的严肃,有文学的情怀。 书中没有特别长篇大论的论述,也没有挥斥方遒的激昂,用一种坦诚的态度从军、政、人等不同方面,系统的揭示了靖难这一悲剧产生的背景原因。 尤其看到战事描写的篇章,虽然没有过度渲染,但看到那步步皆错的君王,看到那些浴血沙场的将士,看到那群亡国一刻还不忘相争的文臣,不禁冷汗连连。。真实的斗争,人性的多样有时候比小说还要让人胆寒。。 最后李清照,辛弃疾,洪皓三个独立小章节,对整个靖康悲剧做了最好的收尾,不胜唏嘘。 扎实的功底与轻快的笔法,让这本小书读起来既轻松又过瘾,历史爱好者的一本非常不错的入门读物。

  ●世人都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却不知宋的繁荣富硕。这是一个庞大的王朝,然而却也没能逃过衰微的宿命,内忧外患,这个王朝还是走向了没落。文章把这段历史写得很翔实,学到了很多!

  ●比我预料的要好看的多。北宋覆亡原因——重文抑武、变法党争、燕云宿恨、主昏臣贪。燕云被外敌所据的危害性在本书中被摆在重要位置。

  ●总是要读过这些书才能真正的了解历史,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的去了解细节!

  ●两个皇帝被俘虏,新立的皇帝又不希望那两个皇帝回来夺了他的权势,真是一段很有琢磨劲的历史。

  ●以前只知道宋徽宗擅长书画,以为仅是国家军队不敌才有靖康之变,读了才知从北宋建国之初便已有伏笔,所谓“变法”也并不如想象中一般,对大致了解宋史有很大帮助。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

  ●书很不错,只是卖的不好,对宋史感兴趣的朋友值得一读。

  ●这本书从分析了宋朝的衰败史,不仅仅只是靖难之变。让我了解了很多宋朝的历史知识。

  ●政策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一旦问题解决,就应该选择改变政策或者结束政策,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成也“杯酒释兵权”,败也“杯酒释兵权”。

  ●宋王朝的陨落似乎早就成为了既定事实,康靖之乱只是把事实推到了台面上,将摇摇欲坠的宋王朝最后的一根稻草折断了而已,两世皇帝早已无力回天。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一):两个皇帝都被抓了??

深沉

  这段历史对宋人而言是极其耻辱的,对于北宋末代的两个皇帝而言那简直就是折磨了。

  靖康之变发生后,金人不仅肆虐了整个开封城,更是对北宋宫廷进行了疯狂的抢夺,宫女惨遭凌辱,士兵惨遭杀害等。北宋朝廷在这一刻被深埋。那么更令人震惊的是什么呢?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朝两个皇帝都被抓的朝代吧。

  理论上讲皇帝可谓被保护的最好的人,应该是最安全的才对,那么北宋的这两个皇帝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呢。

  宋徽宗和宋钦宗双双沦为俘虏。被金人带到遥远的北方,去感受那寒冷的天气。

  最终,宋徽宗被金人封为“昏德公”;宋钦宗被金人封为 “重昏侯” 。两个人就这样在北方结束了一生。

  遥想起曾经水浒108汉,那时是如何之威风八面,震慑边疆,不曾想被奸人所陷害,便可见后世之事。靖康之变乃历史之必然,更是昏庸者之所得。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读《靖康之变》 ——听雪7801 说起宋朝,非常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从中窥探一斑,她的繁盛,当时也是世界的中心地位。人口达百万之巨,而当时的伦敦只有一万五千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纸币和印刷术也是宋朝发明的。文明的先进,必然是技术先进的。 话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事物都是这样。宋朝也是如此,是何时开始衰落的,这让我想起了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虽然过去了很多年,这首词还依然记忆犹新,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啊!才能写出这首词。这是靖康之耻,岳飞写的词,其忠心,其豪气必定流传千古。 为什么宋朝,有如此强盛到衰败如此,有历史规律使然,但不是必然,背后必定有深层次的原因,社会发展的矛盾,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是契丹人,党项人先后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北宋的存在。加上社会问题,和历史积弊太深,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以及对内对外政策,文人体制的确立。等等各种问题加在一起,急于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宋徽宗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有了后面靖康之变,二帝被俘虏。 徽宗的荒淫无度,以及变革没有恒心,再后来的声色犬马,让蔡京把持朝政,文官体质问题凸显出来,因为文人的弱点就是这样,没有武将的强硬。内忧外患,就是这样,内部没有发现经济,都是整天出现在内斗上,没有经济,技术的支持,对外也只能软弱,虽然岳飞出现,非常强势,打的金兵节节败退,无奈秦桧让皇帝连发十二道金牌,把他撤回,这是生不逢时,个人能力再强大,没有国家的平台支持,你也是没有作为的,也不可能有作为。台湾看起来有点像此时的宋朝,只知道内斗,经济有没有搞好,弄的民怨沸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三):靖康之变无中国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 ,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起兵,定都开封,建立了延续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曾为后周皇帝亲军最高将领的赵匡胤,深知藩镇割据后患无穷,便以“杯酒释兵权”作为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第一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公元1127年,徽宗、钦宗附带文武大臣,数千后宫尽被金人掳走,这便是史称“靖康之变”的民族大耻。侥幸避过此难的宋室残余被迫南迁,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

  公元1276年,五岁的宋恭宗投降,宋室再次出逃,在元军的穷追之下,暂居福州,不到八岁的赵昰登基,第二年,福州沦陷。1278年,赵昰死后其弟七岁的赵昺登基,并与陆秀夫、张世杰一起逃亡广东崖山,此时身负民族大义,宋室安危的少保文天祥孤立难支被元所擒。宋室号称二十万兵力与元军在崖山最后一战,这过半数由文官、宫女、太监、杂役组成的军队,最终为大宋王朝唱尽了挽歌,丞相陆秀夫不忍“靖康之变”重演,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几万军民亦随之殉节,太后杨氏不愿残喘投海,太傅张世杰自溺,十余万具尸体漂于海上,随之而亡的,亦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有记载福州一带兵民乡里数万人闻讯之后,也随大宋一起沉入大海,悲哉中华,壮哉中华。

  自此,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四):历史之耻,家国之难

  悠悠北宋,止于靖康;百姓之难,国家之殇。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次变故,而我对“靖康之耻”印象最深,只因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杨康这两位角色取名之用意——显而易见,金庸先生是将北宋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靖康,拆开来给书中主人公命名的。前者正直善良,为保卫大宋王朝可谓鞠躬尽瘁、视死如归,其英雄气概令人钦佩;反观杨康,同样是大宋子民,却奸邪狡诈、贪图富贵、坏事做尽,为人所不耻。想来,金庸先生与其他人一样,对导致北宋王朝土崩瓦解的靖康之难有着某种切骨的痛苦。

  宋朝,一直是令人迷惘的,因其完全颠覆所谓盛世理应涵盖各种层面的逻辑。便是这般矛盾,深深吸引着众多历史学者,试图厘清何以无能的政治足以涵养出强势、丰富的经济文化,而这般繁荣似锦的经济文化,却又抵挡不住蛮横外族的悍然入侵,靖康之变仿若噩梦,一夕之间,风云变色,北宋惨遭摧毁。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那么导致两个同朝在世皇帝被俘的靖康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一个繁华而富足的“世界中心”怎么竟被兴起时间不长的女真人如此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呢?庞大而文明的北宋帝国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岳飞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慷慨悲歌声中,又是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

  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和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19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撰写博士论文,2000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著有《正说宋朝十八帝》《末代荫补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经济史稿》,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靖康之耻:北宋衰亡记》中,游彪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在靖康之变中的角色与命运,深刻思考靖康之变缘何会给北宋带来致命一击,深入还原靖康之变前后的历史故事与历史样貌,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全景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过程,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两个皇帝同时成为女真人的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更严重的是,无数无辜百姓或死或伤,或是颠沛流离、骨肉分离。这种无比巨大的打击对于享受过文明富庶生活的宋人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后人出于对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景仰,对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准却又两度为少数民族政权摧毁的王朝难免扼腕叹息。于是乎人们开始反省宋朝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在这个痛苦的反思过程中,各种完全不同的见解相继出现,蔚为大观。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读后感(五):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是北宋历史上最后一个年号。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朝代的交替更迭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常见不过的事情,然而,于百姓而言,却是无尽的灾难。国家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动荡不仅无益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会造成历史的倒退。每个朝代的建立与覆灭的有其原因,读历史分析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反思当下的行为和选择,避免重蹈覆辙。

  1.崇文抑武的政策

  北宋自开国之初便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来,所以他一旦坐上帝位,便担心手下的武将们也效仿他的方式夺取政权,于是便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同时对武将们以财富相安抚。宋代有在战前对将领赐阵图的惯例,前线指挥作战的将领必需根据帝王所赐的阵图排兵布阵,这无疑是纸上谈兵瞎指挥。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情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优秀的将领必然是需要根据战场的情况调整部署来应战的,而提前设计好的阵图对将领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和桎梏,用之,不一定符合战场的情势;不用,则有违抗圣命之忧。宋代的武将们常常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

  在内忧外患的宋代,武将们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然而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武将们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战事一起,武将们便得到重用,稍微取得一定的战果,便被奸佞所排挤、迫害。皇帝对武将们的不信任,害怕武将拥兵自重、功高盖主也是重要的原因。种师道、种师中、岳飞、韩世忠、辛弃疾等武将和李纲等主战文臣们的命运便因此而悲壮。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前线的指挥得当与后方的稳固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2.变法风云

  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一度引发朝野上下的争议,后世甚至有人认为靖康之变是变法导致的。不得不说,变法的初衷是好的,旨在改变北宋“冗员冗兵冗费”的状况,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然而,部分不合时宜的政策及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大打折扣使得改革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果,而且,改革触犯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产生了极大的阻力,最终失败。而变法导致的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引发了朋党之争,由最初的政见不同导致了政治报复,官僚集团内部纷争不断,甚至兴起了文字狱,这样的内耗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3.掘墓君臣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必然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北宋也不例外。靖康时期的宋徽宗,是一个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生活的昏庸帝王,他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但却并不具备统治国家的能力。他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误国奸臣蔡京,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最终,他与其子宋钦宗也自食其果,在靖康之变中被掳到金国,并客死异乡。然而,最受苦的还是百姓,战乱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疾病、灾荒的悲剧不断上演,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