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振东:闲 话 读 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张振东:闲 话 读 书

2020-02-16 09:01:56 作者:在河之东 来源:我在河之东 阅读:载入中…

张振东:闲 话 读 书

  张振东

  这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大江南北,正应了旧黄历上常见的那句话:不宜出行。长假伊始,我曾暗下决心: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读几本书吧。结果事与愿违,在超长的假期里,要么端着手机看,要么围着灶台转,读书“大计”基本上成了泡影。

  一个人的阅读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小时候喜欢看小说──大人叫作“闲书”──尤其是打仗的,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而像《红岩》、《暴风骤雨》、《风云初记》这些战斗场面较少的书,就看不下去。要说也是,对一个小孩子来讲,没有打伏击,没有端炮楼,也没有反扫荡,这种书有什么意思呢?

  凡事总有例外。有一次,不知从村里谁的家中得到一本残破不全的《西游记》,还是竖排繁体字。磕磕绊绊地看下去,这才知道,原来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不仅仅干了大闹天空和三打白骨精这两件事。当时看书,自然以看热闹为主,对书中“但见”、“有诗为证”之类描写风景、人物、打斗场面的诗词骈文一律跳过去。书中不只一次,孙悟空叫猪八戒“獃子”。“獃”字我不认识。常言道,识字不识字,先识半个字,我心里就把它读作“岂”。却总觉得疑惑,这“岂子”是什么呢。很久以后,脑子突然灵光一现,原来“獃子”就是“呆子”啊。

  看书也如同逛集市,多是凭着兴趣信马由缰。上初中那阵儿,对叶永烈所著的金明戈亮科幻探案系列小说着迷,凡是能找着的都看了。几十年过去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隐约记得书中写到,瞳孔里能保留人像,速冻而死的人能够复活,现在也不知道这些情节有没有科学道理。上高中时,开始对人物传记感兴趣,记得在学校图书馆里借过《彭德怀回忆录》、《徐海东将军传》等。与小说相比,传记这类真实的内容还是更有力量。我喜欢读传记的习惯延续至今,只不过主人公由元帅、将军们改换成了雍正、乾隆之类。

  高考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身心俱放松。我当时似乎还有点上进心,从同学宁君家里借来《红楼梦》,拉开架势想好好学习一下。没看几页,就先被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搞懵了。说实话,我脑子不聪明,加之农村的亲戚关系复杂,在很长时间里,对现实生活里的姑、姨、舅等都一头雾水,何况小说中呢。再者,对书中的诗词、家长里短也实在提不起兴趣,只是硬着头皮看了一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慰,我反正看过了,总不能要求曹雪芹写炸碉堡吧。真正能够多少读懂点《红楼梦》,是成年以后的事情。

  少年的这种阅读取向带来的影响有二。一是后来翻拍的各种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我几乎看不下去。因为小说固然是艺术创作,而某些影视作品虽然借用了小说的名称和情节,但相比小说而言,人物之神勇,武器之精良,战斗之儿戏,夸大得让人觉得简直是胡说八道。二是直到现在,不时还会做打仗的梦,而不会做梦在大观园里与姐姐妹妹们赏花作诗。

  抛开功利的因素,读书可以放大一个人的快乐。看过了《红楼梦》,吃螃蟹的时候,也许会想起鸳鸯把蟹黄抹了凤姐儿一脸的热闹场面,也许会想起薛宝钗那两句著名的螃蟹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时候,快乐就不止限于眼前那点口腹之欲吧。

  现如今微信风行。一下雪,朋友圈满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果多读一些书,引用一下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多少会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我一位老兄也喜欢读书,他雪天在朋友圈里贴的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也是名篇,但知名度不如《出师表》、《岳阳楼记》,自然给人以博学多才、雅人深致的感觉。

  读书还可以消减一个人的烦恼。《陈伯达回忆录》有个细节,陈伯达在医院里,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写东西,问:你是谁呀?答:我是李作鹏。又问:你在写什么呢?答:我要申诉,我战争年代的军功荣誉不应该剥夺。陈伯达就说,共产党人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算了吧。李作鹏迟疑片刻,说,你说得对。陈、李并不是什么正面人物,从很高的位置跌到了囚徒,还那么达观知命。有时一想,与他们相比,自己那点烦恼、不平算得了什么呢。

  进入信息时代,电脑、手机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阅读便利。只要你想买的书,几乎都可以从旧书网上买到──当然价格是另一码事。凡事总是有一利即有一弊。信息化也带来了阅读的碎片化、实用化。网络上、手机上通过各种途径推荐、链接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无法拒绝。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也大都能便捷地从网络上找到答案。扪心自问,尽管隔三差五地还买书,但已经很难像小时那样认真看书了。

  《茶馆》里有句台词,花生仁倒有了,可牙全没了。人生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小时候,得到书的机会少。如今有了买书看书的条件,大多数时候反而提不起兴致。如很长时间里,我喜欢看鲁迅的作品,总想着将来有了钱,一定买一套《鲁迅全集》摆在眼前,该多么赏心悦目。上班挣工资了,又想着这一套书也太占地方了。现在,即使有人送来一套《鲁迅全集》,估计也不会像当年那样欣喜若狂。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读书也是这样,宜早不宜晚。姑且以此自勉。

  (编辑:王宏波)

  关于我们:《我在河之东》,致力于打造网络时代的新河东,精致而高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有您的参与和陪伴,未来的日子会更精彩。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收藏,分享朋友圈、同事圈、同学圈、亲人圈与大众群。

  投稿

  我在河之东

  我在河之东 您又在哪里

  长按识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