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我就不起来!”:5岁女孩哭闹,父亲冷眼旁观三小时,网友吵
1
知乎上出现了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
#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光看标题,是不是就已经有满满的画面感了?
知乎发问者说,自己近日看到一位父亲带孩子去逛商场,孩子看到玩具想买,但被父亲拒绝。
理由是说,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再买就是浪费。
哪知孩子非但不理解,还就地撒泼打滚。
嘴巴嘟囔着“不买就不起来”。
于是,这位老父亲就在原地硬生生“围观”了3个小时。
听起来有些可笑,该是多么佛系的男人才可以淡定地站在边上3个小时,雷打不动,不觉得丢人?
很多宝妈都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自己觉得脸上跟火烧似的,疯狂想要钻进地缝里躲起来。
明明已经很闹心了,还要对着路人投来的责备眼神说声“抱歉”。
不少家长对这样的熊孩子有着巨大的心理“阴影”,纷纷给这位“英勇”的老父亲送上“鼓励”——
坚称:这样做没错!
可仔细想一想,真的完全没错吗?
面对孩子哭闹的行为,我觉得,上面这个家长的做法欠妥当。
人的情绪在发泄的时候,另一方不作回应,难道不憋屈?
这就跟平时在跟另一半吵架,对方不言不语地坐在一边是一个道理——
妥妥的冷暴力。
每个宝贝都是天使,对待孩子本不该如此冷酷无情。
2
想起同事跟我说过一件哭笑不得的事。
她说,因为有一次自家的小宝在玩具区看到了喜欢的玩具,哭闹着不肯走。
因为哭得实在太惨了,她还差点被店员误当作是拐卖孩子的人贩子。
现在回想起来,对孩子哭闹的威力还有点后怕。
于是,她四处询问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认识的宝妈,推荐了她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公开分享过的一个方法——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四大原则。
第一,不打孩子,孩子是弱势人群,不能打;
第二,不骂孩子,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骂孩子只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观念;
第三,不说教,孩子这时候正处在一个情绪化的状态,他们是听不进去的;
第四,不走开,孩子表达情绪的对象是你,所以家长得坐在他们跟前看着;
李玫瑾说,一个孩子3岁之前哭泣大部分是因为痛苦。
可3岁以后就不是了。
他/她可以是因为你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哭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威胁”。
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孩子做“克制训练”,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是不是我们按照上述父亲的举措,面色凛然地站在孩子的面前不作任何的回应,就能实现对孩子的教育了?
不一定。
那么,具体实施起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玫瑾教授现身说法,把孩子抱到卧室里,确保环境是安全的,就坐在孩子面前看着她哭。
等她哭累了,就给她用热水毛巾擦擦脸,表示对孩子的关心。
等擦完后,可以说一句“还哭吗,想哭你就接着哭”吧。
这是在告诉孩子,你闹起来没有道理的话,我不会心疼也不会让步。
多试几次,孩子以后就会知道,闹是没有用的,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管。
等孩子冷静下来以后,你可以跟孩子说,你哭闹是没有用的,但是你可以尝试来说服我。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养成和家长沟通的习惯。
大概三次里有一次家长可以适当妥协,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原来我沟通也是有用的,他们就会以沟通来代替哭闹。
3
上述李玫瑾教授讲的方法的确是有可操作性,但一味地生硬模仿,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知道宝妈们有没有发现,这套生硬的模式像在训犬?
这就是早前提出来的“驯养式教养”。
包括李玫瑾教授自己也说了,她觉得教育年幼的孩子就跟训犬一样。
李教授的做法不能说全错,只是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小孩,
不适应的孩子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知乎高赞的评论里提到过活生生的例子:
26个月的宝宝哭着叫妈妈,却被妈妈无情漠视,最后对妈妈的回应感到害怕,这难道不令人痛心?
李教授表达的方式太冷漠了,带点高高在上的俯视感,会让习惯平等待人的开明家长觉得不适。
但是对于除了打骂呵斥,不知道如何教育小孩的所谓中国式家长来说,这样的教育方法已经是先进的不得了的方法了。
如果能有更好的方法,我们为什么要用如此生硬的体系来“驯养”我们的宝贝呢?
知乎上也有评论,称这种生硬的训练方法只会给孩子短暂的屈服,长大成人后只会想着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
讲到这里,很多家长已经急了。
到底要怎么做,才是解决宝贝问题行为的最好办法?
4
今天我要给各位宝妈说的是“ACT”教育。
Acceptance an Therapy,简称ACT,即“接纳-承诺疗法”。
第一:accepting your child‘s wishes an
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正不听话地在床上蹦来蹦去。
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你可以这么说:
“我知道你喜欢跳来跳去,所以在床上蹦,对吧?”
第二:communicate the rule
这时候如果对孩子吼叫,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平稳自己的情绪,重申规则。
“床是用来睡觉的,不是用来给你做运动的,你跳来跳去会受伤的。”
第三:target a positive choice
相信不少宝妈有这样的经验,在餐厅里,孩子热情地奔跑穿梭,然后你大喊着“不要跑了”,但他或许只会抓住一个关键词“跑了”,于是撒欢地跑的更开心了。
这也是否定式的命令对孩子来说,效果总不好,他们总喜欢跟家长对着干的原因。
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一次性记住4-6个随机的数字都有困难,要让他们一次性记住长句,也一样困难。
按照前两个步骤,我们已经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并且重申了规则以后,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个新的选择给孩子,并且这是我们双方都能接受的。
比如:
孩子喜欢跑跳,就带着他到户外安全的地方跑跳;
孩子只是喜欢床上蹦起来的感觉,那就带他到专门玩蹦床的地方;
当然,也可以选择把枕头从床上挪到地上的垫子作为障碍物,让孩子尝试跳过枕头;
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选项。
小的孩子更容易分心,当你提出一些新鲜的解决方案,他们极容易改变原有的行为;大一点的则有可能更固执。
这样来看,我们就需要找到孩子需求的关键点,也就是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再对症下药。
运用“ACT”三步法的注意事项如下:
1、看着孩子的眼睛与孩子沟通
2、尝试给孩子其他的选择或解决方案
3、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控制好情绪
注意,任何时候,我们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情况下,都是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学会因材施教,不停地“试错”,在教育的路上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和修养。
作者:呵护育儿,自2012年起,呵护育儿通过线下社区、网站、APP、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已累计服务超过600万个新生儿家庭。以身边新闻、亲身见闻为基础,每天分享实用的育儿知识,让你成为更好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