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水仙》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水仙》影评摘抄

2020-02-20 22:1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水仙》影评摘抄

  《黑水仙》是一部由迈克尔·鲍威尔 / 艾默力·皮斯伯格执导,黛博拉·蔻儿 / 弗劳拉·罗博森 / 简·西蒙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水仙》精选点评

  ●小修女年方三八,正思春被嬷嬷发配天涯,我本是初嫁娘,不是老师太……

  ●一群修女被神秘的东方力量男人诱惑最后失疯。唯一的白人男子天天穿超短裤,被修女们视奸,这种女对男的性审视在那个年代倒是新鲜。广东话、旗袍、瓜皮帽、印度苦修徒、锡克教大头巾、细密画杂糅在一起,中国印度傻傻分不清,50年代西方对于东方的异域想像还是蛮炸裂的。

  ●Technicolor技术运用到了极致摄影实在太美了,更难得的是有这样一个伟大剧本,对人性道德准则剖析惟妙惟肖人心里的底线环境影响下是那么的易被动摇,很难得编剧能够这么得把握细节,抓住人们脆弱的那根神经,让人赞叹同时也感到丝丝怯意。

  ●Deborah Kerr 太正了!非常具有畫面誘惑力的一部電影(Jack Cardiff摄影,片中神秘近乎象徵物的高山景象,竟全是攝影棚內搭建 !)。

  ●CC版为什么会收录这个?应该是导演色彩运用的非常好。的确如此,但导演还是没打好风景这张牌。但即便有五星的风景,剧情只值一星。只好取中间值。

  ●同他们后期的作品一样,异化的外物角色走向疯狂的催化剂影片里充满二元对立、不可调和,既有几分东方哲学色彩,又切合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鲍威尔等人在本片中真正把彩色片上升到了艺术电影的高度,其中不乏先锋式的主观镜头剪切,鲜艳的色彩被放到与叙事同等重要地位

  ●摄影突出。Sister Ruth演得非常棒。

  ●3.5;前半段的雪山纯净蓝光与后半程玫瑰色血意映射,正是修女们情思萌动摇曳生姿对照克制与狂放的镜像两生花,在修道院里交替完成了西方宗教在东方奇观前的失语。不猎奇,不无夸张,情欲的奔涌与撩拨,在进入这个无人之境后,「世界挤进来了」,遗过往纷纷复活,如渴死一般强烈爱欲淹没了奔走在暗夜孤魂。摄影极美,远山如黛,修复质感一流。

  ●2005 5 23

  ●把女性包装成恋脑 把东方包装成刻板奇观 把宗教暗讽了一通 揉在一起却很有趣实验精神拍好莱坞剧情的Feel

  《黑水仙》影评(一):黑水仙

  影片探讨了一个比较晦涩主题,是要隐忍地皈依宗教的清心寡欲还是任自己喜好生活灯红酒绿。影片用较多细腻表情动作来把角色们的心理变化逐渐的反应出来,对世俗人物及修道院修女都是用了比较客观而不带有成见角度描述,没有特定的善于恶,就算是最后失足的露丝修女也是因为承受不了内心嫉妒而并非一开始就心存恶意,同样可以看成世俗欲望与自身矛盾的极端表现。虽然影片有影射宗教囹圄,但更多的是要求高度的无束缚的自由,在压抑的环境里只有扭曲的人性。

  《黑水仙》影评(二):驴王子也迷人

  因为在修道院里,常年见不到男人,所以这种骑着毛驴,露出胸毛,穿着裤衩的男人也能吸引到好多女人,在她们心目中,他骑毛驴的飒爽英姿真是帅极了,甚至有修女为了他意图杀害同伴!他们大概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种更帅的生物——白马王子。

  可见在肉多狼少的情况下,男女配伍的失衡和反常。

  女儿国国王为什么看上唐僧。说老实话,论本领,论幽默,论吃苦耐劳,唐僧哪一样抵得上那三个徒弟,可就因为他是一个人,一个男人,深居简出、极少碰上男人的女儿国国王就看好他了!

  这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电影《黑水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情窦初开看上的都是人渣,因为那时候还没见过几个男人……

  希望我总结出来的这条理论能造福大……

  《黑水仙》影评(三):【284】《黑水仙》——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黑水仙》 Black Narcissus 年代:1947年 / 国家:英国 /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艾默力·皮斯伯格 / 主演:黛博拉·蔻儿、弗劳拉·罗博森、简·西蒙斯

  1、另类的环境!

  影片是根据罗默·戈登的小说《黑水仙》改编而成的。罗默·戈登曾长期居住在印度,但导演迈克尔·鲍威尔却并未去过,因此他打造出来的是一个西方人臆想出来的东方世界,或者准确地说是英国人心目中的那个非现实的东方殖民地。说它非现实,是因为从电影里呈现出的风土人情都有种人为的神秘感,那座位于悬崖边上的修道院、终日静默沉思的白发圣徒、金碧辉煌的壁画,都构成了世外桃源般的峡谷风光。所以有人说它的内核涉及到东西之争,并且最终是以西式文明的劣势毕现而告终,其实不无道理。

  2、失控的欲望!

  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思凡》,说白了就是修女六根不净,贪恋人世间的情欲。片中那位露丝修女就抵挡不过迪恩的魅力,不禁暗恋他,但又见到迪恩对克罗塔修女有意思,又妒火中烧,导致她做出出格举动,并最终自掘坟墓。修女们把持不住内心欲望摇曳,屈服于灵与肉的挣扎,影片以此来达成对西方宗教文明的一种反观。可是,世间能做到真正色戒的又有何人呢?

  《黑水仙》影评(四):程式化从来不是电影不好看的原因

  这是部印度殖民地版的《小城之春》,只是后者局限于微妙苦楚的氛围中,或者说那部电影因为不能指涉太多,所以它只能指涉另一些东西,尴尬的终结,使小城之春脱离了影像所展现的真实。

  这部《黑水仙》真正的落脚点不在于这个伪造的摄影棚和故意设置矛盾的日常情境,而是电影里的光!在程式化的舞台剧情节中,自然幻境中的光简直替代了上帝(角色)存在。正是因为宗教是某种先验的,被分离于世俗的权力,才会极易落入(电影的)两极,它会成为世俗化的,自然主义式的体验。在电影中不是以外在于摄影机的“情节”来表现,而是类似于小城之春那样的欲望-影像。通过他人的视角,自然空间和欲望被症候化,成为明艳的光/色彩,随着情境不断陷入维谷,自然符码被不断“偶像化”,成会物恋对象或圣像,事实上无需区分两者,它们作为拜物符号是一体的,且都可以轻易导向个体的行为逻辑,使情境彻底走向毁灭。在电影中这点正是通过程式化的情节剧展现的修女的报复。但在这过程中,遭遇到了微弱的光和不断的甚至是失控的特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走向毁灭的舞台剧,这是影像落入的相反的一极。

  影像自身便是言说,并不需要主动表达。当观众凝视圣像时,它是沉默不语的,影像沉默,上帝也是沉默的。被报复,遭受死亡威胁的修女正是影像的沉默中,挽救了信仰,没有让它滑向毁灭的一极。所以电影中的光和特写即是欲望的症候,也是上帝信仰的存在。在情节剧观众的眼里,不能否认的是修女Ruth在结尾还是走向了毁灭,但是她的毁灭没有终结影像,而是成为影像言说自身,在信仰中重生的方式。修女Clodagh在上帝沉默的困惑和情境毁灭之间,找到了信仰存在的方式,信仰存在之处,就是光的存在,也是影像言说自身的地方。

  结尾那场酣畅淋漓大雨,正表明了上帝虽然是沉默的,但是电影也不会在沉默中终结,这是影像对信仰的回应。

  《黑水仙》影评(五):Exposure to nature, exposure to desire

  我就随手一记。

  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和风景是同时代影片中少见的美。这是故意的。同时代的英国片都是现实题材。而且当时很多电影人其实都走在现实主义的开拓之路上。但这部片子却显得特别脱离现实,特别具有幻想意味,是一个带有强烈虚构感和设定感的故事,一切都带有一种故意为之的典型性。

  在叙事上这片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有明暗两条关于“暴露”的线索(我不知道exposure这个词这么翻译行不行)。用双关的话来说,它的核心是Exposure to nature。这里nature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然环境。印度旧时嫔妃宫殿改建的孤零零的修道院,高山,大风,远离尘嚣,处在异邦人和异教徒的包围中。片中有许多关于人暴露在自然中的头。比如夜晚大开的窗户,田野中的风,山崖边的钟,大雨。另一个是人性自然,修女的七情六欲。这种隔绝的状态、当地人忠于自然和本性的生活方式令修女们一个接一个地动摇了。Sister Philippa把该种菜的地方都种成了花是她们开始臣服的前奏。可以说Mr. Dean是修女们欲望的具象化呈现,一个载体。他放浪的生活方式让他既是欲望对象,又成为了欲望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之前修女们还能勉强维持清修生活和外界的平衡,但当地婴儿之死打破了这种平衡。被当地人所排斥之后,修道院处在更加孤立的境地,Mr. Dean成为了她们联系外界的唯一渠道,终于推动了Sister Ruth作出实际行动。

  ister Clodagh和Sister Ruth的对照似乎指明了欲望的危险性,而克制带来好的结果。然而个人觉得结尾处那场大雨似乎也暗示着Sister Clodagh这种暴露状态不可能完全解除,因为就和不可能完全隔绝自然一样,人也不能隔绝本性。至于说本片是不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考,我觉得可以有,毕竟片名取的是印度少将军的手帕上洒的英国香水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危险的活色生香。但这应该不是重点。YY出来的印度+中国+晚清风格的当地民俗景象可能,和很多当时的西方作品一样,只是作为神秘东方(通常被认为和自然联系紧密)的符号出现在故事背景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