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爱》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疯狂的爱》是一部由杰茜卡·豪丝娜执导,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 / Birte Schnoeink / 卡塔琳娜·舒特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爱》影评(一):AMOUR FOU
看了一部电影,男主是一个诗人,女主是一个思虑过度的家庭主妇。故事发生在一战之后的法国贵族家庭。
那个诗人对着自己的爱人也就是他的表妹说“我真的很爱你,你愿意答应我一件事吗?”
表妹以为是求婚,很矜持的说“你说说看”
然后。诗人深情的说: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死吗?用得手枪,很快的,不痛,我杀完你,我再自尽
我……
《疯狂的爱》影评(二):。
真是油画电影 色彩上 服装上 人物动作神态礼仪上 敏感又痛苦的贵族诗人 最后的乌龙事件 大人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提及性 可以当着对方母亲的面建议对方与自己一起去死 丈夫宽容应允妻子的出轨可能 一家人包括小孩坐在一起听母亲命运的审判 感觉对比所期想的社会有些过于冷漠与麻木?所以一切都可以接受的样子 但我政治历史不太好 不太明白这个背景下想表达什么
《疯狂的爱》影评(三):这种爱挺疯狂的
这种爱挺疯狂的,以至于要用生命去追随。
杰茜卡·豪丝娜是一位导演编剧制作人剪辑,主要作品有《疯狂的爱》等。本片算的上她的大制作,但是效果,仁者见仁吧。奥地利80年代有近 600家影院,有“维恩-电影”、“什约恩布伦”、“宇宙-电影” 3家大制片厂。奥地利电影数据馆是欧洲规模较大的数据馆之一。出版的电影杂志有《电影艺术》(1949年创刊),《电影欣赏》(1951年创刊)。从1960年起,奥地利每年举办“维也纳”电影节。
《疯狂的爱》影评(四):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如果电影中的主角继续活着又怎么样呢 绣花?育儿?吃饭睡觉走路 无非是在无聊中寻找意义 我们被出生无非是给了那些生我们的人的意义 而不得不面对冗长或短暂的一生 面对 喜 面对忧 如果苦乐参半 不如不必如此麻烦 只是 没选择的被迫被生来 被社会裹挟 焦虑 担忧 顾忌着 怯懦的不敢死 如果不必经历 何须如此麻烦 就像 被捆上过山车 又不敢跳车下来 不是想继续 而是 期盼着奇迹的发生
《疯狂的爱》影评(五):無意義的世界
一個作家男人活膩了,想自殺,在離去的時候希望有愛伴隨,開始尋找一個願意陪自己死的人。相中兩個女人,開始兩個都拒絕他。後來其中一個被誤診患了腫瘤,也不想活了,讓自己的丈夫陪自己死,丈夫不願意,只好成全了作家。電影好看的地方在於作家在得到這個女人應承後開始想另一個女人,認為這個女人纔是理想的陪自己死的人。上門祈求,被拒絕。所以,最後兩個人在一起死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一同死的人都不是自己意中人。這反襯了他們死亡的意義---這確實是一個無意義的世界。
《疯狂的爱》影评(六):新古典主义画面与诗意的语言
刚刚开始看,画面唯美,充满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构图感,光线感,制作考究。尤其惊人的是其中文翻译,诗化的语言,非常精彩。尤其是里边的歌词翻译,精彩之至!有诗经的风采……
《疯狂的爱》影评(七):可笑的“爱情”
那室内的一桌一椅,那投射在墙纸上的枝影疏离,那优雅歌声里满是礼仪克制的掌声,还有华尔兹舞步踏起前的高贵姿态,是时代的印记,却掩盖不了阳光隐退时逐渐弥漫的衰败。
他的才气迷人,他的忧郁却只能远观,或者上流社会的女士都愿意对他称臣,却从未想过他从不迷恋她们的肉体,只想要一段“殉情”式的共赴黄泉。难得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在女导演镜头下却令人着魔般觉得顺理成章,他们不贪恋情欲,口中说爱心中却各怀鬼胎,中了毒的彼此在毫无意义的孤林里完成彼此许下的“诺言”,枪声哑火的瞬间,我差点以为诗人的浪漫只是懦弱的代名词。
临终的钢琴声如此稚嫩,那些古典味道行尸走肉面孔下,满是破败前腐烂的味道,他们杀死彼此,留下被耻笑的结局,那个年代,那有纯真可言。
《疯狂的爱》影评(八):冷古典实验作品
对古装电影不太感冒,再加上对这位诗人的经历完全不了解,于是如堕雾中,就像剧中女主角那样被催眠好几次,最终才艰难熬过来。看点主要集中在极具古典风格的美术设计,服装和音乐,大部分都是室内戏,场景调度和气氛营造跟大师Michael Haneke的作品很有相似之处。冷冷清清的基调跟男主角大胆的想法背道而驰,其实片名翻译成“愚蠢的爱”更贴近核心内容。
这位奥地利作者女导演的作品都相当有趣,之前看过的《任性天使》和《鬼饭店》都是以女性视角来展开叙事,这部仍然不例外。只不过,这次对女性主义的探讨有点浅尝辄止的意思,女人结婚之后就该从属于丈夫吗?这个观点相当有可深入阐述的空间,可惜影片后半段的情节转移到对“自由”和“平等”这些宽泛的概念上。看得出导演想借这桩为爱殉情的愚蠢事件来传达出女性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探讨,结果却是力不从心,没让人看出有什么精辟的见解,论据还没完全展开就已经消失在虚无的概念之中了。
《疯狂的爱》影评(九):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
三部观看电影
用来观看的电影,便不是感觉的影像(感官),不是思维的影像(大脑),不是感知的影像(身体),而是眼睛的影像。《疯狂的爱》中,画面的构图、布景、色调均仿自古典绘画,因而有油画的饱满质感。人物站立的姿势、物品的摆放,都让我们沉浸在观看的氛围中。这不是动态切片,而是静态的切片。《卢尔德》中,固定镜头延展开的也不再是一些现实空间,而是绘画空间,更准确地说是静态的摄影。《鬼饭店》中,剧情的沉滞与缓进、道具的使用、演员的表演,都具有观看的趣味。
两种匀速影像
以同一速率发展故事的导演,不只杰茜卡•豪丝娜一个,阿基•考里斯马基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一位。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种规则首先展布在影像的逻辑中,从而消解能引发情绪的戏剧性。
同样,在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中,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消解。比较于移动镜头,固定镜头本身就是具有冷感的镜头形式。诗影像的两位大师: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便是通过微移来使影像蕴涵诗意。对于杰茜卡•豪丝娜来说,任何可以引发情绪的处理都应该消除。因而在《疯狂的爱》中,海莉特的突然倒地被消隐在镜头外,通过女儿的惊愕表现;海莉特被毙身亡也以镜头外的一声清响来暗示;当诗人克莱斯特想要开枪殉情时,镜头对准的不是他的面部,而是后脑勺,这样就最大程度地瓦解了自杀这一戏剧性动作可能在观众身上触发的情绪。同样在《卢尔德》中,在女主角身上突然降临神迹的桥段本因被处理成影片的情绪高潮,但杰茜卡•豪丝娜让旁人的惊讶与兴奋安身于简单的神情中。
要为杰茜卡•豪丝娜处理电影的这种想法找到源头,不该像对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样找到布列松的“模特”观念,而是在奥地利自身的民族文化中寻找。该文化发展出的极度冷感的模态,已经多少为我们熟知。那是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赫尔曼•布洛赫、伯恩哈德、耶利内克、彼得•汉克特组成的作家联盟,这也是迈克尔•哈内克和尤里西•塞德尔组成的导演联盟,现代要再加上杰茜卡•豪丝娜了。在所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都被剥离了,剩下了是惊恐、冷漠、愤怒、厌恶……对人身体的反感。因而,文字是极度理性的,不应该有任何感性的描写,镜头往往是固定的,不应该代入观众的情绪。
一种反体验空间
杰茜卡•豪丝娜把电影处理得并未像另两位奥地利导演时有让人犯恶心之感,原因可能是她想创造的是一种观看的影像,一种将影像与观众区隔开来的电影。因而,镜头不再具有机械性-记录,不再是一个透视影像空间的目光,而纯粹是简单的画框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将物象涵括在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内,观众将在博物馆看展一样观看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这样就将表演、布景、用光等一体化了:演员的表演与出现在镜头里的物品具有同样的观赏性,没有孰轻孰重,歌声与谈论一样是在被看的模式下展示予观众(《疯狂的爱》)。
当我们再回过头观察出现在杰茜卡•豪丝娜电影中的主题,这些处理方式的效果会显得更加明显。《鬼饭店》是一部恐怖片,《卢尔德》是一部探讨信仰的神秘电影,《疯狂的爱》标题已经揭示出电影的“疯狂”。因而,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讲的都不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它们具有潜在的边缘性和话题性。观众本因在这些电影中体验到的“恐怖”、“神秘”、“疯狂”悉数消失不见,剩下的是“观看”的可能性。如同在古典绘画中,我们在影像空间内看见情绪,而不是体验到情绪。这或许是杰茜卡•豪丝娜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疯狂的爱》影评(十):我们沉闷生活中的奇思妙想
最近我那憎恨前任的心理在消退了大半个月后再昨晚又重回脑海了,这是不是叫反刍呢?我突然特别想去他住的地方乱砸一通,然后在他回来时给他一个重重的耳光。当我回过神时,我觉得自己很恐怖,因为乱砸别人的东西是破格的违法的,而且我们已经快分开四个月了,他也没外遇没有家暴什么的,算是因两个人合不来而让他主动放弃这段感情了。昨天这个想法真让我有点害怕自己,别人眼中有点纯真的我竟然涌现出这种越界的东西。会不会是生活过于按部就班,缺少刺激令我胡思乱想呢?前一段时间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在那段时间我养成了宅家的习惯,现在的我不仅懒得出门,甚至可以一天不洗脸,每天在网课吃饭看电视周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出为奇。
今天我看了这部放在“想看列表”几个星期的《疯狂的爱》,封面上绿色的墙纸和回眸的纱裙少女是吸引我的第一要素。过后,我可以把影片和昨天我对前任的邪恶想法做一个对应。
女主海莉特是一个贵族少妇,有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女儿,海利特喜欢在女儿弹琴时,在一旁唱着高音。这样的生活安逸,她也安于这样的生活,并说这辈子除了照顾丈夫和女儿,大概不会有别的成就。但一次晚餐时的腹痛打破了她平静安逸的生活,后经检查,她的肚子有一个肿瘤和溃疡,且难以医治,只能慢慢调理,这之后,海莉特仿佛看透了生活和曾经引以为豪的家庭生活和爱情,她开始觉得生活过分平淡。海因西里在旁人看来是一个风流忧郁状的诗人,他的诗作很美,但他本人却认为世态炎凉,觉得自己只有在不可能的事找到乐趣,甚至内心一直想跟另一个人一同赴死,做黄泉眷侣,他最先想与表妹玛丽一同赴死,但后来玛丽与巴黎人结婚,海因西里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海莉特得知海因西里的想法后,觉得自己明白海因西里的感受,决定答应与他一同赴死的请求。到了那一年的冬天,两人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城镇,到了一片铺满积雪的树林,用枪解决了自己。
海莉特和海因西里都身处于贵族阶层,在社会转型之前,贵族阶层可以说是利益最大的一个阶层,他们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但生活在各种繁文缛节之中,小心翼翼,家里各种东西摆得整整齐齐,没有生活气息,家里人都有张扑克脸。这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海莉特在发病后突然间看透了生活的真相,态度有了大转变,因为这样的生活薄得像一张纸。她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在社会中一直是个局外人,她对男人们讨论的国家局势也不怎么关心,甚至认为丈夫根本不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她理解了与自己有相近想法的海因西里,甚至认为自己和他是命中注定在一起的两个人。他们的赴死是对沉闷生活的最有力反抗,因为如片名所说,这样很疯狂,很偏激,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到歌里所唱的痛苦无影无踪的山谷里。
回到我自己,虽然我不是贵族,也没有衣食无忧,但现在的状态可以和海莉特和海因西里相比,也像他们那样,有着一些奇怪甚至可怕的念头,但不同于电影艺术,现实是不容许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的,只能继续埋藏在心里,甚至转移视线。但是不是对于这些想法,我们最好回避,甚至压抑着呢?至少对于不与他人合群的人来说不是这样的。沉闷与孤独在不融入群体的人看来是尤为明显的,他们有时会有逃离所处环境的冲动,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归属感,认为自己对于别人没有价值,也没有找到自身的价值,所以时常自觉空虚。所以这时在脑海里涌现出的奇思妙想,也许是对现状的提醒,提醒我们是时候要充实自己,转换一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