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上》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北上》读后感摘抄

2020-03-01 23:5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上》读后感摘抄

  《北上》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上》精选点评:

  ●和《应物兄》一样,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吸引力逐渐被消耗殆尽的过程。我认为徐则臣虽然是70年末生人,但是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表现手法实际上和更早期的乡土文学更类似。写历史的厚重,写人物的命运,写时代的变迁,终究要落到“归乡”的模式上。这种虚构世界,因为所承载的宏大命题实际上只是一层泛泛而谈的概念,而变得索然无味。说实话,个人很怀疑这样的创作模式在现代生活里还能引起多少共鸣......

  ●讨巧的油腻+生硬的卖弄,这也能得茅奖,绝了!

  ●生活在京杭大运河的周围的人们,命运和大运河息息相关。故事从1900年一个意 大利人小波罗来考察运河,雇了翻译船工杂役等人,在运河从南向北进发。路上在江苏山东的几个重要码头靠岸,考察了当地民风。在义和团八国联军和清朝政府的兵戈交战大环境中,一时受到清廷官员庇护,一时受到河匪路霸威胁,一时遭到流散义和团团众追杀,最终遗憾去世。他的弟弟才是波罗来到中国的目的,他的弟弟从联军队伍中受伤逃离,因为他爱上了一个中国天津做年画家的姑娘,并克服困难娶了她,从此隐姓埋名生活在中国乡村,直到日本侵略。弟弟的后人以及受雇于哥哥的几位的后人他们的命运离不开运河,有的跑船,有的摄影运河,有的在河边开特色客栈,有的拍摄运河纪录片。很不错的书,有故事,有历史,有现代感。

  ●文笔略飘,然而中国的历史积淀的厚重便在于,即便仅仅是勾勒两笔,也已经足够深沉。故事的前面会读得非常沉闷,背景的过分铺垫使得作者不如刘震云的一些轻快题材那样迅速勾起读者兴趣;不过第二部开始能明显感觉到渐入佳境,那种徐徐展开的、千百年静如流水的繁衍生息开始在眼前穿梭浮现。这里尤其可以看出作者的把控力。我对这个题材的兴趣和对社会性文学作品的痴迷可能让我对这部作品有了更大的宽容度。若要说不足,一是视野还有些窄(也许是我期望太高),二是内容尚有点轻(故事线薄了点),不过深度和广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在这部三十万字的作品里形成了一种妥协的平衡。

  ●语言和叙事技巧都相当纯熟,细节和背景材料也很扎实,一口气读下来,在古今历史里穿梭,很过瘾

  ●第一部中的北上(一)写的很平,让人昏睡。时间挪到现代后,逐渐明朗、清晰,开始吸引人。但是,第二部中的北上(二)又让人回到了昏睡状态。作者是想借大运河,展现大运河对沿岸民众的深刻影响,并将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义和团时期的若干因素融入,但我觉得并不很成功。反而我觉得现代的那几段写的不错,反映出新旧变化。有些时候,不要动不动就想着要反映大历史啊!

  ●我反正是多年没读中文小说了,不知道当代中国小说大体是什么情况。说一句容易招骂的话,与我读过的有限茅奖作品相比,这一部应该是拉低茅奖水准的——当然,这个取决于你怎样定义茅奖。今天的茅奖还是不是当年读者心中的茅奖呢?我不知道这本小说是否代表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小说,但整体看,主题性太明显,人物关系和情节设置过于工整(最后的大团圆简直就是主旋律的高潮),人物思想和矛盾冲突也设计得过于保守。好事太多,好人太多——除了日本鬼子。一切迹象表明,这太像革命年代的某些作品了,完美匹配各种官方奖项。另外,揣度西方人思维对作者是个挑战,能否经受住挑剔读者的审视实在不好说。总之,读完之后没发现什么惊艳或难忘之处。本来想给两星,但开头描写造船厂的段落,实在让我拍案叫绝。所以,会心一笑地加一星~

  ●很早就知道《北上》会以运河为主角,却还是被其宏阔的架构惊到,几乎可以感觉到绵密的文字下沉默庞大的冰山基座,比起为一代70后立传的《耶路撒冷》尤具雄心~涉及迪马克兄弟的历史故事毫无疑问更好,但将后代们勾连到一处的勉力为之却让我心有戚戚,那些习焉不察的童年水乡记忆因为阅读被唤醒,继而生出恐慌,倘若没有则臣老师这样的拾火者,是否更多文化遗产也就淡出湮没不知来处?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感觉这样下去茅盾文学奖的可选素材会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极力把所有东西都塞到历史的壳子里,“人造史诗”越来越多。

  ●8.5的高分,豆瓣已经沦陷了吗?还是对书要求太低了?

  《北上》读后感(一):似懂非懂

  看着看着不会了,看着看着好像又明白了,或许还是不够用心,最近时间比较紧张,每天看书的时间也比较少,没有深读,或许是我不懂的原因。刚开始故事情节很好,或许自己只适合看一些故事,对于再深奥的东西就不明白了,接下来两个故事看的好像又明白什么了,总之还没有看完,希望自己看完能明白文学奖的意义在哪。

  《北上》读后感(二):心灵之旅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因为一次运河之旅相遇,命运交织,时空交错,因缘际会,所有的仿佛随着运河之水逝去,一切又似乎在无声无息中悄悄重演。命运弄人,又如此巧合。又是大远河,又是故乡故土,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微不足道,却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徐老师的书可读性很强,很容易获得阅读的满足。

  《北上》读后感(三):结构上的散文化

  标题先行,内容待敘

  最近看《公民凯恩》发觉两者结构上相似,但《北上》的结构相对松散,没有各部分间明确的过度与连接,偏向散文风格。电影《公民凯恩》的结构更清晰,偏向戏剧化风格。文学似乎比电影自由一点,商业压力小一点,作者可以更自我一点。

  其间的各部分行笔自然,人物故事家族兴衰际遇融合进各主体故事之中,在行文中时空自由转变无生涩感无混乱感。掌控力于此可见。

  《北上》读后感(四):失望之书

  1、技巧老套,基本无现代主义的技巧,要回归传统吗,有必要吗?2、始终感觉作者把一个套子放在那儿,自始至终想把它撑成圆满,于是编故事,痕迹太深;3、无技巧,就讲情怀吧,作者的运河自始至终觉得虚假;4、除了对马福德在如玉家门的芦苇荡那段有点感觉外,人物的类型化太强,太平面化;5、语言上个别地方试图引进些幽默的,试图加上现代段子类的陈述,语言莫名其妙的突兀。与作者《耶路撒冷》及《如果大雪封门》差远了。

  《北上》读后感(五):唤醒大运河

  1797公里的传奇。

  商旅、信仰、战火、文明,因为它南北川流,且不息。

  不管你有多鲜明巨大的局地特性,你也只是滔滔大河北上和南下间,一直在相融相合的有机一环。

  那些复古的建筑于当地和运河而言,仅有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古”字。你很难在那些“古”中看见与此地相对应的“古”,你甚至看不见它们曾对该地产生过怎样的作用。

  从《耶路撒冷》开始喜欢徐老师,一如既往地支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