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读后感精选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是一本由方震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8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精选点评:
●工稳有余...
●通論性地梳理從晚唐到北宋中期的文武關係,點綴以一些例證。修作者的唐宋社會文化史,部分專題討論和史料分析都來自此書。因爲中英文學術寫作與受衆的差異,作者說自己几乎是重寫了這本書。另,編輯稱贊“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作者自認爲沒有有意識地運用任何方法論。
●典型的新瓶装旧酒,材料上没有什么新的地方,主要在于梳理出了唐宋之间文武关系变化的一个趋势,即文武官的区别由模糊转向明确。唐代后期文武官员各管一摊,但是黄巢之后朝廷必须依仗武官,武将运用军事权力争夺政治权力,文官扮演象征性、仪式性的角色,但文学仍然有着背后的文化影响,五代后期武将开始文儒化。文治权力的复兴在于后周两位皇帝以及宋太祖太宗四人的努力,中央有强大的禁军可以控制地方,并且一统全国,之后大量权力开始移交文臣,文武之间出现制度性差异以及不同的形象塑造。算是王赓武研究的拓展吧。
●仿佛是一本唐宋之际政治变迁,只不过用“文”“武”两类来作为叙述线索。西方汉学研究成分浓厚,多述而少论。
●不过瘾啊
●今人常诟病中国文化自宋以后的抑武积弱,但往往不解,实乃唐宋变革间残酷政治社会现实的一大修正,起于体制,浸入文化。梳理清楚此阶段文与武的势力消长,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遗憾尚有浮于流表之感,大有空间可深入。此外,有些基础史实上的硬伤,如宋太祖灭楚、闽,不准确。
●两天读完,个人感受如下:主题很棒,但是很多地方都是浅尝辄止,未有深入。
●直接读结论即可,全篇都在自说自话。没个案研究扯啥犊子呢!
●原是作者2001年的博论,翻译出版已有些迟了,这些年对这段历史、这个主题的研究旨趣也有些变化。不过历史变迁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晰,还是很有参考价值。作者并未运用太多理论解释,而更多旨在分析历史现象,对史料相当娴熟,也为后人研究同一问题开辟了路径。
●就是简单的梳理,论证也都过于简单,平铺直叙。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读后感(一):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 读后感
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旁征博引,引用较多典籍佐证,观点也都阐明出来;
文和武孰轻孰重在唐宋是绕不开,北宋重文轻武的大前提是想跟唐朝反着来,受过藩镇割据的影响,赵匡胤削弱武官权势,提拔文官也能理解,从而北宋文化达到历史高峰,但另一方面又因为重用文臣,在边疆受到制约,花钱买和平;后面有王安石的变法,对内改革,对外拓张,变法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恢复版图,难得宋神宗和王安石有雄心。
相较于北宋的策略,初唐倒是比较平衡,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经过五胡乱华的祸害后,隋唐体现出大帝国的雏形,关陇集团由于有鲜卑族与中原的融合,尚武精神犹存,大臣到边疆担任节度使,抵御外敌;回长安拜宰相,治理国家,游刃有余。整个社会风气也看重文武双全的人才。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读后感(二):仍是停留在浅表的研究
去年末拜读王赓武先生《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甚惋惜王先生未及阐释后周至宋初的权力聚散过程。幸王先生在序言中叙及方先生《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一文,当时已拟美亚采买原版,随手检索国图,竟发现社科文献出版社已于18年12月出中译本。后一直关注此书发售情况,又闻知改版,近日终于到手。粗读几页,倍感其叙述平实,延续了剑桥史学一贯风格。方先生于序论(p. 3)提及制度研究要揭出其内在历史运动,颇与小南老师所谓“走向‘活’的制度史”同美。只是两章翻下来,开始期待读到小Edmund Worthy的博士论文:“The founding of Sung China 950-1000:Integrative Changes i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读后感(三):读《唐宋之际文武关系演变》
出将入相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典型的比如西汉初年的军功集团,马上打完天下以后,立马担任三公九卿诸要职,马下治天下。这个传统到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此后,朝廷开始有意识的抑制武人的权力,一方面,加强中央神策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太监监军制度,防止安禄山的悲剧再次重演。但囿于实力,这一努力的成效相对有限,并且反而引起了武人情绪的强烈反弹。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文人已经完全从属于武将的点缀,可以被肆意凌辱,直到后周与北宋太祖太宗皇帝,才最终将唐中叶以来的以文抑武的体制建立起来。这一体制的优势在于将地方叛乱的种子几乎完全消灭于萌芽,此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时期的藩镇割据现象,但缺陷则在于帝国从此完全转入防御机制,面对外来侵略,再也无法重现汉唐辉煌。有意思的是,与中国三国时代同步,同期的西方罗马帝国也出现了军团干政,绑架政治的现象,并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瓦解。但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军人祸乱规模再大,最终也还是回到文官体制中来,这与中国在很早之前便确立了发达的官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葛剑雄教授说的中国文明的过度早熟,罗马帝国尽管成就伟大,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这套统治制度。这可能是中西文明分化的一大关键点。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读后感(四):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书评
很稳的一部作品,作者成书年岁较早,原作是用英文写的,历经周折后方有了中文版,是故书中保留着一些英文论文的特点,比如每个名字后的生卒年月和脚注的样式。
另外,有幸见到了方教授本尊,儒雅随和,讲座也有颇多启发;对谈吴铮强教授所提出的宋朝地缘政治的观点非常新颖。
以下是此书评分:
【角度】8/10: 从题目看切入点很小,其实所解释和涉及的范围极广,基本涵盖了唐宋期间权力斗争的重要史实。唐宋之间朝代更迭频繁,历史本就十分混乱,对于大量错综复杂的文献的爬梳工程浩繁,从其中截取一个角度加以发挥着实来之不易。
【文笔】8/10: 有些许地方存在翻译腔,不过不影响整体阅读。许多文言文原文后有一些简单解读,比一般论文可读性强很多。
【结构】8/10: 通过不断的重复,加深了论点,然而文本梳理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树状构架,导致分论点有些散乱模糊。整体来说,按时间排序算是较循序渐进的,应该是考量后的折中,对于不熟悉五代史的读者而言可减少阅读难度。
【严谨】8/10: 就目前国内学术严谨性来说,其实是很严谨的,也没有过度阐述结论而忽视论证逻辑。然而方老师依旧摆手笑着说自己仍然有些不足,非常可爱。
【立意】8/10: 豆瓣上有些评论说“新瓶装旧酒”,其实历史一直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其实不论是出将入相还是重文轻武,都有其反面方向可供参考。不过的确二元对立的观点无论在历史阐述中、政治影响中、生活思维中,都有其负面的影响。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读后感(五):还行
前天读完《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方震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4月1版1印,定价68.8元,精装大16开259页。本书是《九色鹿.唐宋》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方震华是台湾学者。
文武关系历来是政治史上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武立国,以文治国,通常是任何一个新建国家共同的选择,陆贾对汉高祖言“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成为治国者千古不易之至理名言。从秦汉实现大一统以来,汉武北征匈奴,西伐西域,帝国的外向型扩张到了极限,党锢之祸、黄巾之乱以后中央失控,世家大族纷纷崛起,士族以文、寒族以武,登上了历史舞台。前贤以曹魏立国,魏武代表寒门,依靠汝颖名士和谯沛武力,统一北方;晋宣继以大族,其孙取得西晋之短暂一统,甚是。但即使在三国鼎立期间,武人仍然有受人轻视之例,如关羽受封“五虎大将”时,听闻黄忠一同受封,勃然大怒“吾岂与老兵同列”,俨然因自己熟读《春秋》以文自居,不齿与职业武人并列。然晋室东渡,文武之道开始截然分明。高门大户以受清贵之职为荣,以受武职为耻。东晋丞相王导长子擅文事,导最喜爱之,次子尚武,导每事诘难之,可见其风气。
本书从唐中期起叙事,唐太宗以武立国,唐前期讲求“文武合一”,“出将入相”被视为最杰出的能力体现。随着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唐王朝中央权威日衰,藩镇割据导致武人权威日盛,文人则只能附其骥尾,如五代之名臣“不倒翁”冯道,历仕数朝而不倒,在于其无军事权威,对政权无倾覆之胁,君王皆借其行政权威和能力而已。但是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这位兵头深知武人的威胁,以“杯酒释兵权”解除同列武人之兵权,又设中央禁军以达“强干弱枝”之效,太宗更是以阵图等直接规限一线武将的自由裁决权,已达到降低武将权威的效果,使北宋“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并且大力宣扬“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国理念,充分实现了“崇文抑武”的初心。然而,其对内防范效果的好,并不能消弭外部军事的威胁,最终导致中国进入了一个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反复争夺的局面,直至民国实现共和,可谓影响深远了。宋人对文化的推崇,对武人的鄙视到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高峰,其实与东晋南朝期间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名篇《卖油翁》,其实就是借一贱民卖油翁来讥讽陈尧咨“擅射”的武技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书中提及王禹偁(cheng,上声)作的一首诗中就有“如何壮夫事,今作儒者欢”,现在看来,颇有点“烽火戏诸侯”之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然而此篇的始作俑者滕子京却是和另外一名武将张亢因为侵占公物被弹劾,经范文正公辩解后,仁宗本欲薄惩二人,但是王拱辰却认为滕是文人,张是武人,武人贪鄙可以理解为不懂朝廷规则,可以轻判,但是滕是文人,滥用职权就是大罪,故而应该承受更重的罪责,所以滕被贬斥到岳州,反而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居然也是“崇文抑武”政策产生的意料之外的结果了。
阅读体验: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