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摘抄
《权力与相互依赖》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基欧汉 / 约瑟夫·奈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与相互依赖》精选点评:
●没有人文、政治关系、经济等跟日常经验密切联系的“科学”,最多可以称之为“学科”。本书前言称恐怖袭击在西方并没有泛滥从而印证了作者所提出的相互依赖体系的有效性,但从这两年来看欧洲的恐怖袭击事件,可知游击战或独狼式的恐怖袭击日益广泛,作者所言有些乐观,看到了作者所更新的前言,后文便没什么可看的了。
●经典作品,案例部分可以作为史学作品读,不能忍的是封底书名都能印错,我了去去
●速读的效果果然很差...
●基欧汉和奈联手 让自由制度主义足以和结构现实主义比肩
●两位基友大师的扛鼎之作,去年考试举例还举反了……
●道理非常浅显易懂,不愧是一本另辟蹊径的经典著作。
●单凭敏感性脆弱性就值4星了
●统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建构的伟大工程之一:十月全面深化改革的接续发展。终究是reality与ideal之间的妥协与折衷,既可说是创建,也未尝不是老练圆滑。然而始终还是不喜基欧汉的东西。
●思路和文笔不错,虽然所持观点有圆滑世故之感。
●陈岳经典教材。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一):关于相互依赖与复合相互依赖的几点疑问
本书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作,Keohane和Nye的贡献在于将整体权力分化成问题领域的权力,认为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情景下,一国在问题领域拥有的资源成为权力的来源,而这又被转化为可观测的两个指标:脆弱性和敏感性,敏感性是应对他国变动的反应速度以及代价,脆弱性指的是改变政策的代价。他们认为这种相互依赖是不对称的,因为存在实际的损益,从而使得不对称的脆弱性相互依赖成为了权力的来源。
Keohane和Nye将这个框架运用于分析双边关系以及国际机制的变迁方面,考察了海洋与货币国际机制的变迁以及“美—加”“美—澳”两个双边关系案例。那么问题在于相互依赖以及其下生成的权力资源概念仅存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情境之下吗?复合相互依赖产生的原因在于什么?Keohane和Nye仅仅指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但并没有提到形成的过程,仅仅指出了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并没有对此做出进程性说明。
其实在我看来,那个时期(1977年)实际存在的复合相互依赖实际上还是美国主导下在美国集团内部的“开明君主制”,延续到冷战解体后又成为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多元主义,而复合相互依赖我认为所关注的是美国主导全球治理的多主体与公平性体现,更多的是道义问题,而非实际问题领域权力的真实体现。Keohane和Nye也提到了大国拥有更多的权力资源,而某方面的让步,在问题领域形成的多元主义,实际上更容易让其主导下的国际制度获得认可与生命力。
所以说,如果大国不想关注长期收益而关注短期损益,复合相互依赖崩溃又是容易的。正如当前的中美案例,我们认为冷战后20多年间中美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复合相互依赖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崩溃却仅仅只用了五年。那么这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复合相互依赖是大国主导的多元主义?未来的复合相互依赖会不会体现在中美集团内部的多元主义的发展趋势?
【注:也许是我没有读懂这个问题,对于论战问题以及新现实主义的批判文章阅读暂时还没有涉及,如果存在问题也请诸位不吝指正。】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二):理想模式与问题解释——评《权力与相互依赖》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三):依赖与战争
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合著的这本《权力与相互依赖》,写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奠基之作。
所谓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别于传统自由主义思维范式的地方在于,它对国际体系的理解不再局限在“理性-共同利益-合作-秩序”的传统模式,而是承认、接受部分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解释的基本前提,如“无政府状态”、“自助体系”等核心概念。然而,新自由制度主义有别于新现实主义的地方,便在于承认这些基本假设,却并不认同新现实主义由这些基点延发而出的论证逻辑,相反,它坚定认为,在无政府的结构性状态下,也并不必然导致冲突与竞争,相反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因理性本质,围绕共同利益进行合作,秩序会在这个合作关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起到维持和平,抵制战争的作用。
这本《权力与相互依赖》的著作便是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复合依赖关系来阐释,依赖产生和平的观点。
如前言中所言,此书想解决的核心命题有三:
建构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解释国际机制的变迁;探究全球主义的治理。
第一个核心命题建立在对新现实主义基本逻辑的批判之上(第一、二章)。基欧汉和奈认为,新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无政府体系下的结构性冲突,国家之间存在不可避免地实力与权力争夺并非一定发生的情况。因为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也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维度的政府对政府的交往,而是加入了社会这个变量,由此延伸出三对全新的关系:政府对政府、政府对社会、社会对社会。社会多以非国家组织的面目呈现在国际交往中。基欧汉和奈进一步指出,在复合型依赖关系中,非国家组织将会直接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并且对国家之间的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国家之间的交往将呈现出新的三种形态:1. 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既包括政府精英之间,也包括非政府精英之间如跨国公司的联系;2. 国家间的议程并不以军事问题为首要问题,而是存在多元且不明确;3.当两国之间存在深度复合相互依赖关系时,两国之间发生战争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个核心命题则旨在突出国际机制的出现对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影响(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在第三章中,基欧汉与奈从四个方面对国际进程进行了解释。首先,经济进程解释模式:基欧汉与奈认为技术和经济变革是新时期经济进程的开端,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迅猛发展则会冲击原有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且致使新的政治规则的出现;其二,总体权力结构解释模式:传统以军事实力为最强大权力资源的观点向国家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决定国际机制规则过渡,并且在总体权力结构视野下,各问题领域都会与权力机制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强烈趋同倾向,因此该解释模式引导我们关注霸权和领导地位。其三,问题结构解释模式:在总体结构的框架下,为更好将具体问题区分对待;其四,国际组织解释模式:国际组织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政治结构,在二、三模式解释无力的情况下作为有效的补充。
基欧汉和奈对这种问题区别对待的方法有独到的论述:
“世界政治就像个大湖:常常波涛起伏,但水位总是均匀的。某一水域流量的变化很快就波及整个大湖。然而,我们认为,世界政治并非同质,而是存在巨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对世界政治分析的恰当意想不是一个大湖,而是一条被许多堤坝、水闸分割的河流,同时这些堤坝、水闸又将不同的水平面和‘湖泊’连接起来。我们建立自己分析模式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世界政治中各种堤坝、水闸的高度和强度,对其建筑师、工程师、守闸人员及其收费情况有更多的了解。”(P57)第四五六章则是在海洋、货币两个具体的问题领域,应用第三章建立起的解释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70年代两个问题领域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基欧汉和奈得出,新现实主义传统模式已无法对问题进行充分解释,相反事实却与复合依赖模式更为契合。但是这两种解释模式却不是简单地随着情境变化后者替代前者,而是应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探讨二者的具体情况,也即两位学者所言,
“国际政治分析应该更有识别力。”(P157)第七章则是通过对比美国与加拿大以及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复合依赖程度以及两国权力是否存在对称关系,来探究其对两国之间重要问题决策力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描述在1950-1969年的美加冲突相比1920-1939年的美加冲突中,美国一权独霸的态度逐渐为两国平等的形态的转变,而美澳之间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以此说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复合依赖程度更深对两国之间的交往合作确实存在重要的影响。
在第八章探讨美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政治的新进程时,实际上笔者认为作者在用敏感性/脆弱性这对关系来进行阐释与建议。归结一句话则是,在敏感性扩大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对方的脆弱性,政治情况的预测必须基于对政治变化的清晰分析。基欧汉与奈在此又说了一段经典的话语:
细致研究并非仅仅是学术游戏。它对正确应对这个时代的纷乱世界至为关键。征战沙场,坚强于笔;长远观之,却是笔指导剑。(P234)、第三个核心命题则是探讨在全球化环境下国际政治的治理策略(第九章、第十章)。在第九章,基欧汉与奈提出了两组全新的权力概念,第一组为信息权力/行为权力;第二组为硬权力/软权力。他们指出,
前者(行为权力)指的是获得你想要获得结果的权力;后者(信息权力)指的是拥有通常同你想获得结果的能力相关的资源。行为权力可以划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指的是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者去做本来他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软权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P243)在第十章作者进一步指出当代全球主义的四种主要类型:1. 经济全球主义;2.军事全球主义;3.环境全球主义;4.社会和文化全球主义。并进一步提出那时的全球主义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因为
信息革命的绝大多数动力来自美国,全球信息网络的大部分内容在美国制造。美国在该网络所处的中心地位产生了“软权力”:即让他者需要美国所期望的能力。并且由于当时网络密度、传播成本的降低与制度转化率、跨国参与和复合相互依赖成为全球主义的全新特征,因此全球主义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作者进而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五种管理全球化的形式:
(1) 在领土疆界内采取单边国家行为,降低脆弱性,或接受外在标准,增强竞争力;(2)强国或国家集团采取单边行动,以影响领土之外的国家、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3)区域合作,增强政策的有效性;(4)全球层次的多边合作,建立管理全球化的国际机制;(5)跨国和跨政府合作——包括“公民社会”——以管理全球化,其方式不涉及一致性的国家行为。《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四):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