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武人琴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武人琴音》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武人琴音》的读后感10篇

  《武人琴音》是一本由徐皓峰 / 徐骏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人琴音》读后感(一):《武人琴音》记录

  “舍了其余,守一技而终老。”“中国历史,官场腐败是很晚出现的事,宋朝之前,少有官场几十年大规模腐败的情况,为官的多是世家子弟,不靠这一代当官赚家底,一些考科举当上官的穷家孩子,没别的依靠,要以廉洁赢得民望,才好在官场竞争。皇家经济利益跟官场关系不大,因为皇家有家族企业,独立于国家税收体系之外,自我满足。清朝腐败成风,始自京城满族官员普遍吃外地汉族官员的孝敬,养不起他们,便没法混官场了,于是层层求养,官场以贪污运转。”“郭云深这代、李存义这代,功纯心纯,功夫快过了岁数,撑到过世前几年,都是随便打年轻人。武行常态,跟西洋田径、拳击不同,小辈人没法跟老辈人竞争,晚生十年,就一辈子追不上了。到尚云祥这代,开始反常,在有些人身上,岁数快过了功夫。老辈人吃了小辈人的亏,时有听闻。”“琴为华夏正音,正气正心。”“社会上是“中不如洋、古不如今”的风气。”“世事无解,便要自寻开心。”“取悦他人不会真诚,取悦自己不会明智。”“俗,就是假装丰富。”“苏黄二人成为北宋书法代表,明朝清朝的书法是人人出新作怪的局面。”“清朝末年,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集体性的谴责心里,觉得是国家落后的主因,整个五十年代,这一心理得到最大规模的宣泄,乡下城里的庙宇祠堂多被废止。少数祠堂庙宇改成大众休闲场所,毁了大半,剩下的几个,人们反而爱去,骨子里还是对老地方有亲近感。”“旧时代拜师,不但师父考量徒弟,师父也考量自己,武技和德行够不够?”“旧时代,一般师父不死,自己不敢收徒弟,只能是“带带”,有人向自己学,领到师父家,师父发话“你带吧”,这才敢教,不会公然宣扬自己开场子收徒了。师父在世,自己始终是个徒弟,不能称师父。”“自己功夫还没练出来,招人就是招辱。”“被辜负的事多,人一伤心,眼力便深了。”“中国的民间有贵气,因为儒家的主要事业是将王侯礼乐移植给平民。孔子教导门下,君子要每日操琴,不操琴,必是发生了重大变故。”“王道无近功,大器必晚成。”“感激和喜欢没了,便坏了人间。”“到了军阀时代,是抢钱抢地盘的无正义之战。兵灾一起,再无底线,什么好毁什么,谁家名望高先糟蹋这家人,以暴力恐怖控制民众。”“儒家学术上是对天下负责,不对皇家负责,君王无道,孔子的意见是“离开他”,孟子的意见是“推翻他”,朱元璋因而删减《孟子》。”“汉代已出现了普遍的“依经辩法”情况,官吏和平民可以拿儒家经典去论证法令的合理性,最常用的是《论语》和《春秋》。”“关于“文革”,西方有种种理论解释,如以本土史书的观念看,出现了放纵青年、冤假错案、文人吏化三种现象,放在古代,定是皇家在反儒家。”“道家派以自然之美为琴意,儒家派以人性之美为琴意。大自然里有穷山恶水,有巧夺天工的瑰丽,道家派取其瑰丽。人性有种种不堪,也有自爱爱人的尊敬,儒家取其尊敬。”“理论不够用,便会陷入情绪之争,产生破坏性结果。谈不出正经话来,聚众议事变成聚众打人,是一种低端、无效、无前途的状态。人人胡言乱语,小事都办不成,更没法完成“大乱走向大治”的社会结构变革。并且代价太大,坏了青年。”“古人是艺惊四座,今人是口惊四座。”“现在的人没自己,早晨练功,见人来了才练,没人看就没兴致,跟街头卖艺的比,只差写个收钱牌子。”“走江湖的本事,要一眼认出敌我,一眼识得人格。”“幸运得到的,容易放弃,苦里熬出来的放不下。”“侯孝贤爱在自己电影里加上个帮会人物,《悲情城市》写黑帮家族,侯版《教父》。他的观念是,传统社会的男性符号系统破坏了,帮会残存点,所以值得一拍。传统社会的男性系统,由国家祭祀、民间祠堂、忠烈堂、贤人墓构成。男性符号紊乱的时期,往往生乱,改朝换代都是从祭祀荒废开始。现今,男性符号卡通化是世界现象,民族英雄成了肯德基、花仙子形象,按中国史书观念看,是出大土匪、大奸商的预兆……可能已是现实了。”“传统一断便没法复原,没了,也比走样好。与其按楼市股市的模式重塑武林,让其成为一个赚钱机构或政绩装饰,不如让其灭亡,后人还会缅怀。我们真的没法给后人留下古典,任其灭绝干净,就功德无量。我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对现代化失望对传统隔阂,人生的出口是做做家史,讲讲爷爷一辈人。”

  《武人琴音》读后感(二):书摘

  李存义说:“赢人容易,服人难。怕难,就别习拳了。”

  想修出真东西,先得“万事不入”,别让外界干扰你,也别让自己的习性干扰自己。

  尚云祥家里挂幅字“武德具备,浩气长存”,人的德行好,气势就强。

  损人一定不利己,想利己也利不了。口舌是非,成本小,所以不容易管住。养成“背后说人”的习惯,现世受报应,长得不好看了,做事失误多——这是老辈人观念,常有应验。

  对于武人来说,吝技是美德。公之于众——是件特别可怕的事,因为大众会糟蹋它。

  ……那几人忠厚,一辈子忠于师父,学艺到老头过世。输了,也不改换门庭,形意拳有道理,自家的拳也有道理,一次输赢,连祖师爷都否定了——这种人不配习武。

  人人急功近利,一吃亏就叛师,武术必灭绝。

  韩伯言给韩瑜一个概念:“不是学形意拳,是皈依形意拳……”

  现今流传的许多拳理都不是拳理,而是高手特征。

  将高手的特征总结一下,作为练功原则,谁练谁伤身。……。让小孩用高手特征去练功,等于摧残孩子,中年后必出大害。

  韩伯言还厌恶“沉肩坠肘”的名句,说“沉肩坠肘是高手体态,是个结果,用来教导初学,能把孩子们的肺给憋坏了。……”……(沉肩坠肘、塌腰落胯)是坐享其成,不是刻意追求。

  假学问害人,真东西也害人。学拳阶段,许多要领不能让徒预先知道,等他练到了再点拨,杂志书籍公布了,便骚扰了师父的育人大计。

  韩瑜说,在北方,见到人挠头、理鬓角、掏耳朵、整帽子,就得小心了,是动肘前兆。

  ……两手插在袖子里,自己把手困住,让人以为他没防备,其实你以凑近,他就翻肘打你。

  袖手旁观,是个毒招。

  习武首先为保存生命。为人谦退、遵纪守法、办事中规中矩,都是保存生命的好习惯。爱惜生命,人才能有修养,老辈人说“武人文相”是高境界。

  韩瑜说,“老话说,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妄劳神——话很对,后面还要加上一句,功夫不到瞎折腾。”

  《武人琴音》读后感(三):文人必读,武人莫入的一本书

  图书馆借来的,当时随手一抓,并未放在心上。等拿回来,翻开一读就放不下去了。 之前对作者徐皓峰(徐浩峰)没什么了解,读了以后发现很有思想。

  其中感悟最深的就是“傻功夫”三个字。花架子、走捷径最终免不了走弯路,能走到最后的都是傻功夫!

  其中另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融入逸闻趣事,所阐述的观点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地方都已经从“技”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最后,总体上觉得,虽然讲的是从前的武林之事,但文人读了,对做人做学问都很有借鉴意义;反而练武之人,如果不到境界,恐怕读了反而会造成类似佛家“知见障”的障碍。

  《武人琴音》读后感(四):直心是道场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看金庸、古龙、梁羽生,一路又追着黄易、温瑞安乃至小椴等长大的男孩们,少有不做武侠梦的。至今我还记得大约十一二岁时,曾向母亲提过去“信阳鸡公山少林武术学校”学武,直接被拍死。但贼心不死,小说、拳谱什么的没少买,江湖事也偶尔关注。徐皓峰最早以文学青年出道,后来拍电影、做口述、写小说,逐渐走向武术文化传播一途。

  徐皓峰的武侠小说和梁羽生很像,开篇气象宏阔,及至后半段常常“塌掉”。真正好看的还是“逝去的武林”三部曲,尤其是开篇之作《逝去的武林》,记录形意拳大家李仲轩眼中的民国武林,及其师祖李存义、尚云祥、薛颠等两辈人的事迹、为人,其经典地位已经确立;第二本《高术莫用》由其弟弟徐骏峰整理,更侧重于李仲轩本人。最近第三本《武人琴音》出来了,讲的依然是民国武林形意一门的旧事种种,不过更侧重于尚云祥的弟子韩伯言一脉。

  韩伯言是尚云祥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四九鼎革以后难免大起大落,一生坎坷。1928年至1934年,韩伯言是朝阳大学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师从尚云祥学形意,学成后返家料理家族事务,总想着有一日家事告一段落,就能回来随侍师傅左右。可是等到他三年后回到北京,与尚云祥同住一院的尼姑告诉他:你师傅死了。韩伯言当场昏厥,醒来痛哭不止。由此可见其性情。随即他找到师母和师妹尚芝蓉,打算给他们在北京买一座宅子。不幸碰上战乱,一别再见数十年已经过去了。晚年的尚芝蓉对韩伯言之孙多有指点、提携。

  书中有几个和我个人经验相关的细节,特别有意思。第一个是韩伯言“文革”时期被批斗,他采用的方法是:你批你的,我站桩就好,一站一两个小时,站完批完,神完气足。这是一个修行者的境界,顺境逆境、不改初心。书里面也讲到另外一些有些上门求教的人,开口就是求绝招、秘传,有一个人甚至还说:工作太忙,连个站桩的小树林都找不到。以我的经验,站桩有合适的地方固然好,否则陋室之内、火车站、飞机场乃至影院何时何处不可站桩?

  另外,书中说一般站桩三个月能见到成效,但大部分人都站不满三个月,吃不了这个苦,尤其一开始。这让我想到自己站桩的经验。这本书里有一小段,也是韩伯言讲的:功夫深了,身体要求舒展,结构要求改变,此时师傅给掰掰按按,塌腰落胯立刻打到,就这么简单。是坐享其成,不是刻意追求。

  看到这里明白了,不是双手放松不了,而是站得还不够,基础没打牢。里面还讲到武术秘传的问题,道理就是时候没到,练逾越自己能力的招式,可能拔苗助长反招其害;只有师傅根据徒弟的进度点拨,一步步引导才是正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白搭。

  路得一步步走,饭得一口口吃。不仅仅是江湖武林,人活一世,做事做人,大抵如此。

  《武人琴音》读后感(五):《武人琴音》个人短评

  《武人琴音》读后感(六):武林中的“老炮儿”

  看这本书,描述老一辈武术界的大师和风范,不由让我联想到了电影《老炮儿》。

  书里主要讲述清末民初形意拳的几位老师爷的故事。我当初买这本书是冲着作者徐皓峰去的,阿吉说他写的《道士下山》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所以看到了这本,就买着玩,一看,叫好,这本书不错,有味道。

  形意拳的祖师爷岳飞,这是我第一个意外的地方。

  形意拳在清末民初的最响的人是李存义、尚云祥,而这本书采访的是韩瑜,是尚云祥的高足韩伯言的孙子,但二人同时又是师徒关系,也是蛮有意思的地方。而形意拳最后能被立“门”,也足以说明他们的影响力,因为在汉族看来,只有豪族才能称门,武人称门,也是千古未有。

  书一开始,就谈到了当时武人的礼数,这是最让我觉得津津有味的地方。无他,通过这些礼数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的修养、品行、为人与中国哲学的关系,读着古人的风采,看到现代的人无底线,真的让我想回到那个时代,跟这样的人生活,那才叫有味道,有质量的生活。现在都是生存,有人样,但没人形。

  韩伯言是尚门中的“东邪西毒黄药师”,不仅仅是武林高手,还是律师、企业家、擅长古琴、围棋、易经、书画、诗词、胡琴、京剧老生。。。。。。书中有不少文字用来描绘他的才艺,这里就不一一复赘了。总之,这些玩拳脚的人却是很有文人味道,比现在文人还有修养与内涵。

  我现在就开始摘录书里的内容吧,特别好玩儿:

  “晚清京城,小偷已建立了系统,都是世代住户,父子相传,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路公共汽车上都有小偷,手艺传统,地界严格。。。。。。1路上车上的小偷不会上52路车。

  晚清小偷由内城九门提督、外城巡城御史的下级差役暗中管着,到八十年代由顽主们(年轻人打群架的头儿)管着,还是晚清规矩,赃物三日不准出京、不准卖;贵重的十日,甚至一月,以备失主托人找来。

  归还了也赚钱,失主有酬谢。”

  怎么样,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老炮中的味道,有规有矩,不能乱。

  再往下:

  “护镖路上,镖师要向土匪送礼借路;土匪有交际要入城,就归镖师管,以免生乱。即便是通缉的大土匪,有镖局接待,官府也不会入镖局捉人;若滋生是非,则要连镖局一块惩办。

  土匪进城,镖局都如临大敌。镖师跟土匪不能有私交,接待是江湖传统,走镖道的代价之一;土匪也知道自己讨厌,不给人添麻烦,尽量早走。但除了买东西、陪女眷看热闹,要寻仇或作案,镖局决不接待。

  土匪如果要镖局接待进城,却做了别的谋划,就是不道义,被别的土匪轻视,出了城,自己的山头就守不住了。”

  看到没,道义,江湖规矩。

  “武人要有义举,保护忠良是武人的传统,忠良是为国捐躯的官员后代、受奸臣迫害的好官、一生廉洁的清官,他们受仇家追杀,或是告老还乡,武人义务护送。

  常做不露形的好事,得知有人要暗杀、打动忠良之家,(武人)便自己来了,日夜守在墙外,打走刺客或劝退匪人,灾退后也不让忠良家知道。

  一个官员对一个地方的民生、民风影响太大了,难得出个好官,民间有本领的人都经维护他。。。。一般土匪对忠良之家敬畏,不敢去打劫,因为他造福于民,你祸害他家,会损自家福气,儿女的命运不好。

  一个小官,承担少,做不到忠良的高度,光有块百姓赠送的‘爱民如子’匾,强盗夜晚潜入,一见此匾,抽自己一耳光,调头便走。

  这种匾不是某个乡绅巴结你,就可以送的,官员在任时得不到这匾,是任满离职时,一方百姓经过公议表决后送的。”

  看到没,道义,江湖规矩。

  是不是有电影《老炮儿》的味道?

  所谓的江湖规矩,其实就是一种潜规则,一种大家都默认,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一种规则。正因为有这样的规则,三教九流的人相安无事,各走各的道,极大的减少了社会发展的成本,说白了,这种规矩培养了一种社会资本。有了这种社会资本,才有和谐发展的本钱。

  而道义则更上一层楼,不仅仅讲规矩,还讲道德。有了这种道义与道德,在你能力不足时可以补充或者维护和你的尊严,在你能力尊严都有了时候,这种道义可以提升你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从而可以增加你的社会权力,包括话语权与决策权。这也是我们提到的,以前的乡村治理是乡贤治理,当出现了冲突与矛盾的时候,由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公道,这种主持公道的机会就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体现与运用,巧妙地实现了社会治理与社会风气和道德的完美结合。说白了,类似西方的法庭,只不过这种法庭是非正式的,不是由官府认可,而是民间自发认可。

  而这种道德治理的模式在中国现代化法治过程中就发生了碰撞,进而发生了法治在农村水土不服的情况。因为现代法治是靠法庭根据现在法律规则来动作,这种现代的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治理出发点是有差别的。我理解法律是体现了公共意志,是建立在现在宪政的基础上。但是乡村治理则不是以法制为主,而是道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说的合法不合理,或者说合理但不合法。所谓的理包括传统的规矩、道义与伦理。有些地方理与法律是相通的,但更多的时候,现代的法治与理是格格不入的。

  此书中还谈到了儒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读来还真有那么回事。

  这本书叫武人琴音,作者通过琴来谈德,通过谈德,来谈到武人的武德与为人处理,以及,相应延伸出来的江湖道义,继而说明武人的武德与江湖道义的哲学与现实基础,并指出了二者与国家治理的相似性。

  “音乐对国人生活有何意义?不会演奏,在家里摆一件乐器也好,因为乐器有德,能够影响人生。德,长远的好处。

  德,是人心真正需要的,所以长远。华夏上古音乐能帮助人找到这个真需要,最好的社会制度也依据此需要而来,乐器含着王道之音,所以值得尊重,其造型对人有天然的影响力。

  皇帝出殡的传统是不奏乐,抬着乐器默默随行,以乐器造型表达隆重。明清的书房设置是墙面垂挂古琴,悬琴而生静意。

  武有武德,琴有琴德,两者相通,不但习武,学木匠学屠宰,但凡学艺之人,受的品行教育都近乎琴德。”

  书中还指出了现代武术中的很多问题,以及从生理学来谈如何学武,从解剖学来分析武术是如何能够让人长气力的地方,分析得头头是道,值得一读。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当年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在喜峰口长城抗击日军的时候,中国士兵用大刀大败日本刺刀,原因就是尚云祥专门设计的刀,以及传授了相应的刀法,才让中国士兵立于不败之地,也反映了在国难当头前,这些武人毫不犹豫站出来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义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