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念书,还是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念书,还是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07 23: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念书,还是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念书,还是工作?》是一本由[法]蒂菲娜·里维埃尔著作,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念书,还是工作?》精选点评:

  ●当工作痛苦的时候,我也想再去读书算了,可经历过一次后,我就知道,没有哪一件事是轻松愉快的,都得付出与努力。这本书也真的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自己吧,他在读博,他备受折磨,他甚至对未来有无限恐惧甚至怀疑人生。读书可以继续当小孩,而工作是要承担责任的,好好让自己去承担责任吧,不要再逃避自己的问题。

  ●极佳的博士劝退书

  ●我说我以后想读博,然后昨天朋友送送这个生日礼物,顺便补祝自己生日快乐 嘻嘻。

  ●“围城”的最佳图解。

  ●看完之后又读了一遍卡夫卡的《在法的门前》,真是了不起的寓言。“念书作为工作”,通篇也是卡夫卡式《城堡》《审判》意味的日常。我很喜欢的一段是对主人公颅内画面的视觉化,可以说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社交再现了。

  ●上帝说:“社会中各样的工作,你们可以随意选,只是那博士道路你不可选,因为你们读博的日子必定死。”

  ●刻画的很到位

  ●论文写完了吗?还看这个!

  ●这本绘本介绍了一个文科女博士的生活,包括论文研究,兼职教学、工作,以及和导师、同学、同事、家人、男友相处的情况。对于不了解、好奇文科博士生活的人来说,可以在两三个小时内,通过形象、生动、幽默的漫画对文科女博士的生活增加一些认识,也许了解后的人对文科女博士会有更多的同理心。然而,对于了解,甚至经历过文科博士生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没有很多信息量,笑点也可能是已知的。书的内容简介说主人公没完成博士论文,但并非如此。

  ●一本神书╮(╯_╰)╭

  《念书,还是工作?》读后感(一):每天都要过得扎扎实实

  卡夫卡说过,写作是一种残酷的行为,就像一条对一切失去控制的昏暗的隧道。那博士毕业论文呢?哪怕最初规划时像一座宫殿那样富丽堂皇,渴望写出能将我们头脑中的大海劈开的斧子般的惊世骇俗的文字,可实践起来往往步履维艰,看论文像是在深海中潜水,时刻有被窒息的危险;寻求帮助时导师只会敷衍学生,安慰学生“您的研究路径已经非常深入了 ”并劝诫学生继续从事之前研究的导师,宛如玩弄宠物,把逗狗的球扔到远处的狗主人,何况你还要像一名面对千军万马的战士一样独自面对来自学业来自社会来自家庭给你的各种非难,你想战斗,可渐渐发觉失去了意义。但至少,我们还是要像作者刚入学时立下的誓言“每天都扎扎实实地过”那样去要求自己,学历只是经历只有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才能将经历变成经验。 书中一些生动化表达让人印象深刻,如当硕士辅导员面对台下黑压压学生时作者心情紧张宛如面对一群猛虎的慌张;比如得知硕士研究生只关心课堂作业并没有提出难解问题时,看学生就像看待一群温顺灵巧小猫咪时的如释重负,比如找导师讨论问题,导师却忙着和别人谈正事,自己宛如横亘其中的一盆绿植般尴尬……

  《念书,还是工作?》读后感(二):漫画师拯救一切???

  硕士毕业工作不顺,当插画师吧;博士念不动了,那就当漫画师吧;欧耶(^o^)/博士毕业了,那就当漫画师吧。都说大饼卷一切,那漫画师就能治愈所有。这就是我看《hello,最好的自己》(以下简称h)和《念书,还是工作》(以下简称念)最初期的感受。

  内向不适合跟人打交道,先找个相爱的人结婚,再开始在家办公。工作不满意,读个博士,就可能会换个跑道。可是实际上,那真是“成天在上当,当当不一样”。

  首先,h的作者是英国硕士,念的作者是法国博士,妥妥的女性高知分子。成为漫画家只是最终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扬长避短的最后选择。英法两国作为老牌资产阶级国家,女性的地位跟国内相比,说略高一些是不为过的,各项保障也相应健全一些。在国内,能够一个内向羞怯就转身回家画漫画,或者嫌学生吵闹从中学一骨碌儿辞职去念博士,有资本做这类选择的女性恐怕终究还是少数。想做自己,还是要有本钱的,另外有可能还会消费降级。

  其次,念的主人公——让娜。她之所以会有许多过于敏感的举动,一定程度上跟她的导师有关系。半年见不了一次面,每次对学生的疑问,以安抚鼓励(实则哄骗和画大饼)应对。这种态度使得让娜的论文进度一拖再拖,而且毫无头绪、徒劳无功的低效撰写成了常态。还有一个潜在的现实是,加入同一个导师带了甲乙丙三人,但三人得到的关注和帮扶很可能完全呈相反的态势。一碗水端平只是一种美好愿景,除此之外天赋、勤奋、和头顶发量缺一不可。

  再次,念的简介说主人公未完成毕业论文,但内容却相反,博士是好不容易毕业了,只是与男友分手了而已。h就要幸运很多了,爱情事业双丰收。两本漫画都是典型的宫格式,画中的某些比喻用得很巧妙。例如讲课时将学生想象成老虎;挖掘自我时,想象自己是在攀登险峰等。各种暖尬萌丧的情节跃然于纸上,给读者以很强的代入感。

  最后,不论你从事何种工作,还是不断提升学历,还是得以“缺啥补啥”的初衷来面对比较好,否则真的会无处可逃。对二位作者来说,当漫画师是他们的一种自主选择;而对我们所有人来讲,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则又幻化成一个相对舒服的紧急逃生出口。生活的重担,左肩扛累了,那就换右肩吧。

  《念书,还是工作?》读后感(三):请叫我让娜——读博也并不能逃避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是沙坪坝让娜了。

  最近我也是正在考虑读个博,因为工作遇到太多想拍桌子走人的时刻了。可是拍桌子一时爽,找工作火葬场。所以读个博士不失为一个体面又好给家人交差的好借口。然而本书证明,读博士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点明了全书乃至人生的主题:读博并不能逃避,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用。

  首先,看来国内外大学都是一进门就写论文,一直写一直写都写不完。写东西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做事怎么写东西呢?然而一开始做事,不是就又要和各种人打交道,难免奇葩,又有拍桌子的风险了吗。万一是老板,工作中的老板可以一走了之,博士老板如何敢随意得罪啊。更别说这样做完,说不定还是写不出个什么来。毕竟,才华这个东西,不是说一朝读了博士,就能立竿见影的。

  然后,国内外好像都有令人发指的一些流程规则制度,比如报账。去参加会议回来的各种费用,要经过无数各种层次各个方面的证明,盖很多章,历时特别长。学校管理机构打官腔,代课不给钱,导师难得一见,等等等等。要是像让娜一样,读博没有奖学金,财务也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虽然不工作不坐班,然而腾出来的时间跟一群莫名其妙的人周旋,好像也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还有,放弃手头这份虽然一无是处但是本身是工作的工作,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毕业;就算侥幸毕业,说不定还找不上手头这样的工作了。绕了一个圈,还倒退了!简直再次证明丧到底了。好歹以前工作不好可以自我安慰:毕竟学历不高。现在读了博士了,连个像样的借口都没有了。自己的扪心自问可以不回答,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呢,如何应付各路亲友?简直是不让人回老家了。

  为什么说我看到这本书就仿佛看到自己读博的未来呢?因为让娜简直就是道出了我的心声啊。我很高兴在这个世界我并不孤单,至少还有让娜跟我一样磨磨唧唧。比如发一封邮件,斟酌整晚,刚发完,一晚上就琢磨崩溃了,感觉措辞不当,抓狂于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写。参加会议发言,明明很希望没人提问没人在意,可是如果真的没人提问,就要陷入深深的自我质疑之中。内心戏无比多,自我煎熬。可能就是这样的人格特质会导致如此读博的困境吧。

  然而,我就是如此客观丧地分析了一遍读博的弊与弊之后,我还是会忍不住像让娜在一开始那样立flag:我一定会三年毕业,三年的每一天都会过的很充实的。就算看完让娜悲惨的三年,亲眼目睹她如何陷入读博的大漩涡,我还是死不了心啊!所以本书丧的本质就在于,在展示完悲催的博士生涯后,并不能给读者什么明确的示意,也不能让读者下什么决心,更不能吸取什么教训。反而给人一种暧昧的错觉,不断陷入这个轮回中,就是像开篇的让娜一样,相信自己才不会毕不了业,三年都会过得很充实······

  《念书,还是工作?》读后感(四):孤独的牛角尖

  有趣而真实的阅读体验。作者不愧是学文学的,想象力的小泡泡太可爱了!内心的小剧场非常生动有趣,很多地方都有共鸣。

  想起在英国读书时,学院图书馆里总能看到埋头工作的文科博士生,学院会为需要的人专门reserve一张桌子。堆积得很高的书,摆满了面朝窗户的那小小方寸之间,有些甚至摊在地上。有咖啡渍的马克杯,有拉绳的老式台灯,屏幕莹亮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他们就活在那张桌子上。当时的我其实是羡慕他们的,羡慕他们能有自己孤独却高贵的一隅。

  人文学院不是商学院,不是有效率有目标地快速到达目的地,不是在两点之间找到距离最短的那条线,而是质疑、犹豫和思考,是时常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路,是纠缠着剪不断理还乱,在虚无和意义之间不断两难,崩溃又重建,崩溃又重建,永远寻找一个更值得探索的问题。“知识和研究不是商品”,大学不是企业。但现代文明的进步更需要的是有“效率”的研究员,经济社会需要看到可应用的成果。记得曾经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若想身心健康地读完博士,首先就要放下理想主义的执念,只把它当做一份工作。

  漫画的封面上,愉快地交谈着、大笑着、用手机自拍着、西服革履谈生意的各色人群中,最格格不入的是被书籍和纸张淹没的女主。书的风地上,拥挤的城市景观中那个写着“人生的意义”的广告牌,旁边的箭头只想一团混乱的涂鸦。卡夫卡说:”在这短暂而匆忙、不断充斥着不耐烦的轰鸣声的人生中,如何才能走下阶梯?这是不可能的!分配给你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你持续的时间便是失去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卡夫卡的法门面前。

  我不确定是否应该愤世嫉俗地全力批判某种实用性,但我在书里看到一种披着诙谐外衣的无力和困惑。人类社会是由庞杂的琐碎的无意义的事务性的时间组成的,房价、工资、婚恋,使普通人几乎不配去关心更宏大的命题。即使愿意投身其中,也总不可避免地成为流水线上的又一个商品。

  心无杂念地研究文学或哲学是一种奢侈。有时甚至需要拒绝世俗的唾手可得的欢愉,拒绝热闹的陪伴,拒绝赚钱的快车道,而去钻一个孤独的无人理解的牛角尖。放弃等于趋同吗。趋同的人生是可笑的,但抗拒趋同的人生又是多么可悲啊。

  人哪有真的自由可言?思想的自由是最大的自由。但如若思想的漂游变成谋生的职业,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吧。

  但起码还能跳舞。起码还曾跳舞。

  胡乱记下自己喜欢也有共鸣的一些细节吧。

  社恐爆发(两种生物的跨次元交谈:blablabla vs. blublublu;在别人畅聊时自动变成一颗尴尬的盆栽;表面笑嘻嘻心里自杀加被补刀无数次;发表演讲像是在众人面前溺水;给学生上课像是面对老虎/小猫咪www;提醒自己"冷淡疏离能言善辩又充满神秘感")

  写论文时在脑子里建造了一座左搬右移的罗马大教堂;写东西是粗暴的行为,不能太理想化,最重要的是完成;导师也跟学生一样暗自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博士就像一只需要主人爱抚的可卡犬www);一边读叔本华一边脑子里小剧场;想象自己是患白血病的钢琴家;有陷阱应付过去就好了,不能追求完美。

  不同于商学院,不是确定目标就贯彻到底,犹豫和质疑才是武器;不是要快速解决问题,而是听下来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地方,能不能问出更好的问题。讽刺:”反正您不是唯利是图的人呗?“”博士毕业后,将是一片职业的荒无人烟之地,再也没有任何框架“ ”她的论文至少有七百页。是啊,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没人再教授文学系学生简洁的精神了“

  卡夫卡/叔本华的quotes作为背景音乐,人生的无奈底色。

  《念书,还是工作?》读后感(五):孤独的牛角尖

  有趣而真实的阅读体验。作者不愧是学文学的,想象力的小泡泡太可爱了!内心的小剧场非常生动有趣,很多地方都有共鸣。

  想到在英国读书时,学院图书馆里总能看到埋头工作的文科博士生,学院会为需要的人专门reserve一张桌子。堆积得很高的书,摆满了面朝窗户的那小小方寸之间,有些甚至摊在地上。有咖啡渍的马克杯,有拉绳的老式台灯,屏幕莹亮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他们就活在那张桌子上。而当时翻着商学院笔记的我,其实是羡慕他们的,羡慕他们能有自己孤独却高贵的一隅。

  人文学院不是商学院,不是有效率有目标地快速到达目的地,不是在两点之间找到距离最短的那条线,而是质疑、犹豫和思考,是时常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路,是纠缠着剪不断理还乱,在虚无和意义之间不断两难,崩溃又重建,崩溃又重建,永远寻找一个更值得探索的问题。“知识和研究不是商品“,大学不是企业。但现代文明的进步更需要的是有“效率”的研究员,经济社会需要看到可应用的成果。记得曾经在学术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若想身心健康地读完博士,首先就要放下理想主义的执念,只把它当做一份工作。

  漫画的封面上,愉快地交谈着、大笑着、用手机自拍着、西服革履谈生意的各色人群中,最格格不入的是被书籍和纸张淹没的女主。书的封底上,拥挤的城市景观中那个写着“人生的意义”的广告牌,旁边的箭头指向一团混乱的涂鸦。 卡夫卡说:“在这短暂而匆忙、不断充斥着不耐烦的轰鸣声的人生中,如何才能走下阶梯?这是不可能的!分配给你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你持续的时间便是你失去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卡夫卡的法门面前。

  我不确定是否应该愤世嫉俗地全力批判某种实用性,但我在书里看到一种披着诙谐外衣的无力和困惑。人类社会是由庞杂的琐碎的无意义的事务性的事件组成的,房租,工资,婚恋,使普通人几乎不配去关心更宏大的命题。即使愿意投身其中,也总不可避免地成为流水线上的又一个商品。

  心无杂念地研究文学或哲学是一种奢侈。有时甚至需要拒绝世俗的唾手可得的欢愉,拒绝热闹的陪伴,拒绝赚钱的快车道,而去钻一个孤独的无人理解的牛角尖。放弃等于趋同吗。趋同的人生是可笑的,但抗拒趋同的人生又是多么可悲啊。

  人哪有真的自由可言?思想的自由是最大的自由。但如若思想的漂游变成谋生的职业,也不过是带着脚镣跳舞吧。

  但起码还能跳舞。起码还曾跳舞。

  胡乱记下自己喜欢也有共鸣的一些细节。

  社恐爆发(两种生物的跨次元交谈:blablabla vs. blublublu;在别人畅聊时自动变成一颗尴尬的盆栽;表面笑嘻嘻心里自杀加被补刀无数次;发表演讲像是在众人面前溺水;给学生上课像是面对老虎/小猫咪ww;提醒自己“冷淡疏离能言善辩又充满神秘感”)

  写论文时在脑子里建造了一座左搬右移的罗马大教堂;写东西是粗暴的行为,不能太理想化,最重要的是完成;导师也跟学生一样暗自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博士就像一只需要主人爱抚的可卡犬ww);一边读叔本华一边脑子里小剧场;想象自己是患白血病的钢琴家;有陷阱应付过去就好了,不能追求完美。

  不同于商学院,不是确定目标就贯彻到底,犹豫和质疑才是武器;不是要快速解决问题,而是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地方,能不能问出更好的问题;。讽刺:“反正您不是唯利是图的人呗?”“博士毕业后,将是一片职业的荒无人烟之地,再也没有任何框架” “她的论文至少有七百页。是啊,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没人再教授文学系学生简洁的精神了“

  卡夫卡/叔本华的quotes作为bgm,人生的无奈底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