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14 23:5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是一本由姜建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精选点评

  ●写得真美,在深夜里看这本小书会让心情柔软起来

  ●解读日本文化独到,跟《菊与刀》不同的是,本书着眼于日本的下的文化现象,还有很大篇幅讲述次元文化,可谓是深度解读日本文化的好书

  ●内容值得读,书名为何要用汉字?已非汉字本意了。

  ●萌和旬是我最没有理解的。引经据典比较多,有的地方其实希望作者还能更深入浅出一些,总觉得没有道完。

  ●宇哥给推荐的书呀~这本书的角度挺好的,比之前的那本《另类日本文化史》写得要更生动一些,就是逻辑上有时候看不太明白(也有可能我自己感知上的消化障碍)我发现自己的“神观”其实和日本人是很相似的啊。。对日本文化的喜爱是出自寻找相同气质本能,但始终又无法真正融入于其中,所以我的形和意之间有一种黏糊糊感觉。。

  ●太多捧一踩一的观点了…… 书的选题不错/发散性思维/知识储备巨大

  ●作者用十六个字,讲述了日本方方面面的文化,如果对日本感兴趣朋友,可以看看,一本文化底蕴非常丰富书籍

  ●有点意思,仿佛在上日本的语文课。但是可读性一般,也缺乏系统性。闲来无事作为消遣还可。

  ●大开眼界的一本讲日本文化的书,由十六个字,到文化、历史、影视、文学社会现象,浅显易懂不少值得深挖的日本信息

  ●我喜欢其中的“翳”“裸”,还有“神”,圣经里面的神是让人仰的神,而日本神道教里面的神,是叫人感觉的神。一种是信仰神的唯一存在,一种是感觉多神之气韵。#20191208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读后感(一):不一样的中华古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让大见识到了日本人的汉字文学功底。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通过古代日本人所作的汉诗来介绍日本文化。大家既可以欣赏日本人的美诗,又能更深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春自往来人送迎,爱憎何事别阴晴。落花雨是催花,一样檐声前后情。”日本人认为恰恰是凋谢与残缺命运,才使得人们珍惜发现美的能力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读后感(二):不知道的日本

  4月24日,***总书记在会见日本首相特使二阶俊博指出:今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双方要在两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当中广泛播撒友好种子,推进民心相通。要深入推进中日务实合作,相互了解前提,特别是要做到民相通,作为中国人必须对日本文化有一个了解。介绍日本文化的书籍有很多,姜建强的《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从让人想不到的角度为我们解读日本的文化,给读者一个不同寻常的感觉。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是旅日作家姜建强的推出的重磅文化随笔,他从精选出的具有日本文化代表性的“月、雨、色、猫、裸、萌、神、翳、莽、樱、鬼、寂、间、缩、箸、旬”十六字,深入探究日本的的风土人情,进而带领读者来深度认识日本、解读日本。十六个汉字选取的角度虚实相生,由外在逐层深入内涵。从作为表象的月、雨、色等现实风物,剖析日本的月文化、雨中的物哀和情、色彩变化中的象征和情感纠结;到神鬼信仰带来的充满仪式感的箸与葬文化,然后延伸到独特的“寂”和“翳”。十六字精巧的剖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远而近,由现实到精神,完成对日本文化由“画皮”到“画骨”的深入观察,从而带领读者走进日本、读懂日本和日本人。 本书的作者姜建强,东京《中华新闻》主编,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会长,“腾讯·大家”等专栏作者;主要著作有《另类日本史》《另类日本文化史》《另类日本天皇史》《夕阳山外山》《无印日本:想象中的错位》等。 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选题视角新颖。作者通过深挖十六个字变迁和内涵,让人去触碰和感受日本的文化,可以看到,作者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之深和解读之准。二是内容旁征博引。作者对十六字的解读可谓是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既有日本文字风气沿革变迁,又有中国对应文字含义用法比较,足见作者文字功底之深。三是包装精美考究。全书设计精美,采用精包装印刷,可以说是宜藏宜送、自用送人皆可。 恰如书中扉页所写:“这是无法在旅途看到的日本,是无法仅仅通过影像感知的日本”,想要深入了解日本的文化,我想这也是推荐阅读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读后感(三):十六重精巧分析,由表及里 ,完成对日本文化的深入观察

  谈起日本,可能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独特且唯一的印象,而我对它印象最多的是动漫,我是一名资深的动漫迷。

  而通过看日本的动画,也知道了很多日本的文化,对他们和不同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看《十六个汉子里的日本》是由姜建强先生在旅日多年后,通过对日本的深入观察,从十六个字“月·雨·樱·旬·神·鬼·猫·箸·葬·色·萌·裸·缩·间寂·翳”为载体,由表及里,由现实到精神,完成对日本文化由“画皮”到“画骨”的精巧解剖。

  十六个汉子选取的角度虚实相生,由外在逐层深入内涵。从作为表象的樱、月、雨等现实风物,到神鬼信仰带来的充满仪式感的箸与葬文化,最终延伸到独有的“寂”和“翳”。小小的岛国将其独有的审美渗透在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里。

  我印象最深的是由“鬼”字解剖日本文化的章节。

  日本是个鬼怪大国,在动漫中也多有体现,它四周环山、山峦崎岖、森林茂密、灾害频繁、是鬼怪出没的地理上的先机。但要真谈论起鬼,科学上也从没有证明过鬼是否真的存在,要问鬼是何物,就如同问思想是何物一样,不是无聊就是无趣。

  既然鬼是虚虚实实的,为什么日本的文化中鬼经常出现呢?

  《十六个汉子里的日本》书中介绍到,在日本有七处非常出名的鬼出没的地方,甚至有可以与鬼交流的博物馆和关于鬼文化的博物馆。在日本,仅在东海地区姓鬼头的就有一万多人,姓鬼泽的有六千多人,姓九鬼的也有七千多人,这样看来,日本不管是在空间上尽可能地与鬼怪相连,时间上也无限地与远古相连,让鬼怪每时每刻都出现在身边,在恐惧和敬畏中度过每一天。在这样环境下的日本,怎能离开鬼字了。

  我们国家也经常谈鬼,但多指死者的灵魂,即人死归土成鬼,所以中国的鬼有畏惧的一面,但少有恐惧的一面。在日本,死也叫入鬼籍,也表明鬼与死相连。但日本的鬼最终指向的是活人,是对活人的警示与规诫。比如狐之鬼、鬼之狐等。从这里看来,有时候日本人是非常有趣的,一方面摆出与鬼共生的姿态,以字冠为姓氏,另一方面又在春分的时节大搞“鬼出去、福进来”的撤豆驱鬼活动。如果不深入去了解其中的文化,我们是无法解说这些行为的。

  读其它国家的文化,就好像走了一遍国家从过去到现在的成长经历,让人沉醉、入迷,通晓古今,方能更好的处于世,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日本的文化,可以看看《十六个汉子里的日本》这本书。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读后感(四):岛国:文化解读和喻意

  岛国:文化解读和喻意

  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网络帖子,说的是考证日本最早的天皇神武天皇是中国秦始皇时代的方士徐福的几个例证。文章例举了十条证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分别从神武天皇登位的时间,神武天皇留下的三件圣物,军队的男女构成,行驶的路线,以及语言习惯,祭祀对象等方面开展,给人的印象是读了这篇文章,确实可以相信中国方士徐福漂洋过海在受到中国皇帝外派时,跑到异域他乡也做了皇帝,还给自己起了个天皇的称谓。这个大概也和秦始皇有关,都是要做开创性的大事业,名号当然也不同凡响。

  在中国的这个传说,也是流传很久了。日本人经过考证过后,也有这个结论,不过日本人不说。自己国家奉为神明一样的人物,居然是个外来户,这多少伤人的自尊心。于是,也就隐而不谈,但是在他们的文化知识界,还是默认了的。其实,日本人大可不必如此要面子,历史上高等级文明影响甚至统治低等级文明的比比皆是,这是个事物发展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据说在中国出土的三星堆文明,就显得十分神秘,它肯定也是外来高等级文明,而且明显具有古代埃及特征,它的青铜人面相一看就知道是典型的古埃及非洲人,不是亚洲人种。而同时期,中国文明还几乎是在很粗糙的阶段,所以外国不少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商周青铜文明是受到了这个三星堆文明的影响的。中国有专家也如此认定,可是这明显会伤了我们仅存的唯一四大文明古国的面子,于是也不讨论了。

  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或许世界上很多人都一样,都有个自尊心和面子问题。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把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归为一类,认为日本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亚文化。就和中国周边国家越南、朝鲜、老挝、缅甸等一样。汤恩比的观点不全正确,但也代表了大部分正确的观点。日本的确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汉文明的文化,但是其独特的岛屿地域也衍生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特点。

  这本《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就概略地阐述了日本文化的一般表象和独特性。在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日本学习模仿的对象,最榜样国家之一。近代以后,工业革命兴起,落后的农业文明受到冲击和压迫,于是日本不再学习文化母国,脱亚入欧,富国强兵才是唯一目标。汉文化被鄙视抛弃,日本改革了文字,创造了自己的日文。可是,这个脱胎进化得不彻底,也就是不那么高明,所以大量的汉字还存在在日文当中,这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朝鲜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许多古籍现代朝鲜人看不懂,出现了文化断层,这是改革带来的严重后果。

  细看本书中所收录的十六个汉字,旅日作家姜建强都是做了精挑细选的。每一个字,其实都可以联想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文学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历史传说和现代社会发展状况,每一点都深入地引申并且考察清楚,既让人们看到日本的深层次文化面貌,也让人们体会其中独具特色的岛国风情。可以说,这是一部十分精心绘制的日本风情地图。按照这地图游走,对日本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而文章的生动记述和描绘,不啻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文化大散文。读了这本书,日本的文化大概已经涵养在胸襟当中了。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读后感(五):汉字在日本文化里的奇妙意趣

  对于日本的印象,我们很多人可以说是既熟悉又模糊,我们好奇于它的文化,沉醉于它的风情,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似乎有着太多的神秘和耐人寻味。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对于日本文化一直很感兴趣,两年前还一时兴起,自学去考了日语等级证书,也是在那个自学的过程中,才越来越多的了解到在日本的文化中,汉字的渗透是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汉字在日本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很久远以前,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都是日本文化发展的一个基石。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只限于口头语言,而随着汉字的传入和拆解,逐渐形成了日本文字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还有大量汉字更是直接引用,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有机会去日本旅行,也会不难发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中,在店铺车站等等各种地方,汉字非常常见和普遍,当我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汉字,总有几分亲切之感 。很多汉字的使用,已经组成了日本语中的一部分,而这些沿用多年的汉字,有些经过形变,有些字意上有所改变,而有些和我们的汉字并无两样,他们已经与日本文化相融合,有了自己的灵魂和意义。

十六个汉字中的文化与风情

  《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这本书,就是作者姜建强从诸多日语中的汉字里选取的足以代表日本文化和风情的十六个汉字,从有着具体表象的月、雨、箸、猫,到颇具日本特色的萌、樱、色、裸,从虚幻缥缈的神、翳、葬、鬼,到含义独特的寂、间、缩、旬 ,短短的十六个字,却从方方面面讲日本文化分析的清楚而透彻,见解独到,手法又奇特,由表及里,虚实相生,语言和意境之美,就这样通过对这十六个汉字的解读,跃然纸上,读起来着实有趣。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这本《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的作者姜建强。 姜建强是一位旅日作家,20世纪90年代时就留学日本,后来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担任客员研究员,致力于日本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介绍日本及其文化,他在国内外开设了多个文化专栏,任日本《中华新闻》的主编,已出版有《另类日本史》《另类日本天皇史》《另类日本文化史》《大皇宫》《山樱花与岛国魂:日本人情绪省思》等。 可见,姜建强博士对于日本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十分专业,且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旁征博引的深刻与专业

  这些汉字结合日本的文化,在作者清新自然的文字这下,让我们不仅通过眼睛,更是通过内心去感受那种情境。书中大量的引经据典,通过对一些名人大家、文豪学者的举例引用,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之处描绘的淋漓尽致。

  譬如“猫”这部分,我们也许知道日本人爱猫,但是并不知道猫在日本的地位,并不是仅仅被爱这么简单,在每年的二月二十二日,更是被设为日本的猫日。日本女人会用“你还不如一只猫”来训斥丈夫,他们养猫,爱猫,更是喜欢写猫。这里就列举了日本文学、摄影、漫画等作品中,多次出现“猫”的形象,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了,除此之外,还有《飞猫》、《日本灵异记》、《与老猫散步》、《灵柩里的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等,不计其数。有了这些典故的加持,让书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对作者想要表达的见解也更加容易理解了。

  虽然我们随处可见中华文化对于日本的渗透和影响,但是经过时光流转,岁月沉淀,很多东西已经独具日本特色了,从文字到文化,从内在到表象,小到一日三餐用的筷子,大到精神文明的无限遐想。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其实不止可以通过那部经典的《菊与刀》,还可以通过《十六个汉字里的中国》,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看日本,通过这些和制汉字的背后,去感悟更深刻的内在审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