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10篇

2022-05-20 02:05: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10篇

  《禅与日本文化》是一本由(日本)铃木大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一):至少可以学着将生活当作禅修

  这是一本稍稍接触了解禅宗,以及更多的了解日本文化和性格心理的很棒的书。语言也很干净,亦包含许多为了传达禅宗精神和大师修炼的体悟而介绍的偈子、公案,不能直接用言语概念表达只能借事情本身说话,这些故事很有趣味,而自己慢慢琢磨尝试理解的过程更是有趣。推荐慢慢读来,尝试带入其中。

  书中先精简的介绍了禅宗基本的精神和特点,对于中国来说,不自知的会收到佛教、道的熏染,而大多数人都是只有非常模糊的零碎认识,因其本身的不可言传,没有抽象的说教和概念,没有逻辑的推理和思考,只有自己的感受,以及许多公案、偈子,而读懂它们更是困难。

  如果试图想往“悟”的方向去感受体会,对禅宗的大体认识是必须的。作为铺垫,作者介绍了禅最根本的精神。在必要的点醒之后,又接着介绍了日本的艺术、武士道、茶道俳句等等,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人的性格、心理和整个日本文化中无处不受禅宗的影响,而禅宗也正是在施予影响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大体而言,禅宗追求沉浸在当下事物中,进入无意识的体验中,把日常事务的经验作为禅修,无视空谈蔑视理论不服从于理智,而是表现自身的无言状态,把握事物的精髓,尝试唤醒般若(大智慧)。

  但究竟什么是禅宗? 去看书自己“悟”咯~

  :书中推荐

  “目前最为权威的两位外国学者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一部是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的《日本佛教》,一部是乔治·桑索姆(George Sansom)的《日本文化简史》”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二):净性常在化身中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好奇于宗教的我来说,最后觉得亲切的宗教就是佛门禅宗,就差一丁点儿变成一位女“居士”了。对此,即使没有读过很多经文,倒也老老实实地看过几本介绍的书,偶尔也会遇见天南地北某个禅寺里愿意交谈的僧人会细细地聊几句。后来在读张中行《禅外说禅》的时候,我与文友打趣说,张中行老先生是我读过最聪明的写禅人。现在重读铃木大拙(1870-1966)的《禅与日本文化》,一页页地翻下去,看他从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谈禅,回想多年前读过的类似的书,我忽然觉得,铃木大拙是应该是我读过的最老实的写禅人。

  禅,Zen,在今天的欧美国家已经是一个普通人都能非常熟悉的,连先生的南非客户也说他夫人正着迷于禅。上次来沪,与她谈Zen,平素没什么话、原本是歌剧女高音的她,便滔滔不绝的。而“Daisetz Suzuki”(铃木大拙的英文名字)她一听就知道,反而与她谈起禅宗的起源地中国的很多禅学,她一脸茫然,甚至不以为禅源自中国。不得不说,当年铃木大拙凭着他流利晓畅的英文功底及对禅佛学的研究和透悟,已经广远深厚地向西方推广了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不仅让欧美的思想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东方思想的精髓”,甚至对整个世界了解禅都影响颇深。铃木大拙被称为“世界第一禅者”和“东方的圣人”的确是名至所归的。

  禅,在禅宗自己的传承里,保留了一句让后人争论不已的教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照这个禅宗的教义之中,铃木大拙是完全在用文字传播禅的,所以,即使他跟着两位禅师习禅,最后还是一个“居士”,很多人说他从来没有入过禅宗,我并不能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实际上,对于了解禅宗的人来说,往往真正入了禅宗的人却未必能领悟到铃木大拙解释的这些禅意,更重要的是因了他的解释,整个西方世界明白了禅宗,也让禅宗走进了西方世界,可以说,铃木大拙让禅宗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这对一个需要信徒的宗教来说,不正是需要的传播者么?那他是不是教徒有什么关系呢?禅宗本就有“但参活句,莫文死句。”的研习提示,更以“佛主拈花”只有“迦叶微笑”的妙喻当做了透悟它教义需要一种敏锐领悟的诠释。故而,与其纸上论禅,不如从生活里表现禅。铃木大拙正是以他的这本《禅与日本文化》来阐述的。

  众所周知,日本受中国唐代的影响最深,而佛教在唐代时的中国正处于与道教分享宗教信仰人群的关键时代,这时候,具有智慧的佛教与中国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等等相结合产生了足能让中国民众接受的宗教教派,这就是佛门禅宗。铃木大拙用了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来说明:“禅宗其实对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思想的一种中国式响应。” 同样,当时尊崇唐文化的日本也受此影响,于是禅宗漂洋过海深入了东瀛腹地,随即在铃木大拙的文章中,读者可以看见它是怎样逐步与日本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首先,禅与武士道产生了共鸣,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的:“禅宗无视思想的上层建筑,而直奔事实的根源。”在这“禅与武士道”的篇章里,铃木大拙以当时的两位日本最著名的名将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对禅的认识为例,阐释禅与武士道的密切联系之根源——“日本人不喜欢犹豫不决、拖泥带水地迎接死亡,而喜欢像被风吹落的樱花般随风而逝。” 死亡,这就是他们作为武士最容易接受的思想,也就是日本的“事实的根源”。上杉谦信更以颇有禅意的诗句作为了自己的辞世之辞——“生不知死亦不知,岁月只是如梦中。”

  同样,“禅与剑道”的两章之始,铃木大拙选用了嵯峨天皇的著名禅句:“月儿无心照水中,水亦无心映月儿,广泽池中水寂静。”来应照剑道大师们的秘诀——“水中月”,这实际上完全是在描绘禅宗起源的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事实和现实景象。于是,就以此为衍伸,铃木大拙通过分析剑道大师柳生宗矩、泽庵宗彭、小田切一云、安建正宽、山冈铁舟、等人的剑道,让读者了解他们剑道思想的内质,由此,铃木大拙阐述了禅与剑道的哲学关系,指明剑道“其实不过是禅道中的‘无心论’”。剖析剑道这一门铃木大拙称为“专注生命的艺术”,从剑道大师们的剑道哲学里,可以发现,“在日本所有的艺术中,剑道之所以最接近禅学,是因为见到比其他艺术更直面生死大事。”在这方面,铃木大拙还将现代心理学引入,从剑道里 “有形存在”和“无形存在”,“有心之心”和“无心之心”,“无住心剑”和“非剑之剑”等等有关生和死、技能和效能的探究之中,帮助读者判断禅已融汇剑道之心,同时梳析出剑道已吸纳禅于其理,也指明了禅与剑道的文化密切相连。

  全书中,铃木大拙着重写的是禅对日本武士道和剑道的影响,几乎占到了全书的一半,其次便是对俳句和茶道的影响,如果说前半部分的重点是剑道,那么后半部分的重点便是茶道,颇有些一阳刚一阴柔的搭配。这时候,铃木大拙写到:“离开佛教,日本文化就无从谈起。” 他以东方人心理的直观性入手,界定了禅与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艺术的紧密联系,无论是俳句里的“幽玄”还是哲学范畴内的“无意识”形而上学分析,“禅都与日本的艺术和生活有关”,他特别以俳句奠基者(松尾)芭蕉、俳句诗人加贺千代女、(与谢)芜村等人禅意俳句为例,将日本人“幽玄”诗理中所呈现出的对自然物候变化的洞彻,对人生命运的透悟,展示了充满禅意的日本文学。

  这时候,日本茶道早已经若隐若现、时明时暗地出现在剑道和俳句之中,对今天的茶人、茶士来说,茶道早已经是“茶禅一味”的,而当时铃木大拙在“禅与茶道”的第一部分就写到:“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努力使事物单纯化。” 可不正是同样道理。由于茶是由僧人传入日本的,日本的茶道便与禅寺密不可分,如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促成了日本延绵数百年的小笠原流派。自此开始,铃木大拙从日本茶道四个要素“和、敬、清、寂”四方面入手,涉及中国道家学说、日本神道教、日本宪法等等,甄述日本茶道与禅的渊源,指破“茶道不只是喝茶”这个谜团,指明茶道“包括了与喝茶有关的事与物,如茶具、泡茶时的气氛,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生起的心境。” ,心境,正可推阐出“茶禅同一味”,此后,铃木大拙对茶道祖师千利休死亡的分析,对冈仓觉三(天心)完成《茶之书》的推介等,努力将“茶禅一味”灌输与西方人。

  不仅如此,铃木大拙还独辟了一章来写“利休与其他茶士”,以人写茶,以人写禅,将禅学的玄妙变成了人的行为记录,于是才有了最后一章——”自然之爱“,在这章中,铃木大拙不仅沿袭了之前禅与日本文化各方面的博引旁征,同时也融汇了东西方的思想者如梭罗、艾默生等人的自然之爱,遥指禅与整个世界也是紧密相连。“禅宗的宗旨在于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自然’地生活;” 就这样,铃木大拙给世人展现出这样的一幕——禅将日本塑造成了今天的样子,理解了禅,便了解了日本人。l铃木大拙这样说:“美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对于美而言,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当下。”日本人就这样从禅宗教法中学到了“如何热爱大自然,如何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无情相处。”无论是决定生死的剑道,还是营造心境的茶道,禅都是日本人生活里一部分了。于此,也同样可以指据为我那句“最老实的写禅人”。因为他每一禅意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升华了便是艺术,简单了便是生活。

  禅宗六祖慧能曾有禅偈:“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我以为这是最适合评价铃木大拙上个世纪完成著述的《禅与日本文化》等书的。当然,这是禅与日本文化的通识读本,对于有心深入研究者,不过是本入门书罢了,其中的铃木大拙留下的诸多引线,就留待好奇人探索吧。

  注:书中一些人名铃木大拙常有省略和简称,我已经在括号内加以补充。

  【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三):5分钟读完《禅与日本文化》,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懂日本人的脑回路

5分钟读完《禅与日本文化》,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懂日本人的脑回路

  今天,有书君来和大家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字,那就是“禅”。诶,可不是夏天树上贼吵吵那个啊,而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一般流行在东方,不过,现在西方社会提到禅宗,一般想到的,是日本的禅宗,而不是中国的,这其实得益于日本思想家铃木大拙的传播。所以,今天有书君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铃木大拙的《禅与日本文化》。

  不得不承认的是,禅宗对日本人的影响的确非常深,他们的剑道、茶道、日本俳句里,都蕴含着满满的禅意。比如,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就提出,工作也是种修行,他还独创了工作禅。意思就是,一个人通过工作的修行能悟出生命的真谛。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禅宗呢?铃木大拙在书中指出,禅宗,是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碰撞之后的产物之一。话说大概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禅宗随着佛教教义从印度传到了中国。不过当时中国人并没有把禅宗当做重点学习的内容,为啥呢?因为禅宗提倡漂泊不定的生活,走遍天下去寻找禅意的理念,中国人不太喜欢。可不,好不容易有个家谁愿意四处瞎浪去。还有另外一点就是,禅宗的含义比较深邃,也给传播也带来了困难。

  到了初唐时期,禅宗开始在中国飞速发展,这是因为当时大唐盛世,极为开放,很多印度僧侣在大唐传教,还有唐僧跑西天去取经,让禅宗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到了宋代,很多中国禅僧去日本传播禅宗,而这些禅僧本身也是艺术家,将禅宗、艺术和文化结合起来,这对日本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很多日本贵族开始修习起了禅宗。

  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都有哪些呢?

  作者铃木大拙认为,禅对日本国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你就比如日本的艺术作品或者文化特别强调“这个字(侘)读WABI。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强调一种清澈、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追求过多的雕饰。

  日本绘画艺术特别强调留白,术语叫“一角式”也叫“减笔体”。其实就是大面积留白,只用简单的线条、一团墨或者一条线来表达意境。而这个留白其实正恰恰体现了日本人对wabi的追求。

  咱们前边讲了,禅宗很少直接用语言来告诉你结论,而是引导你自己去思考。所以留白正是禅学这一精神的体现—不告诉你他想表达什么,而是留给你足够的想象的空间。

  禅和茶道的关系

  茶道与禅宗的共同之处在于,就在于两者都努力让事物单纯化。禅是通过直觉、体验的方式,发现和掌握终极的存在;而茶道的真谛,则是通过品茶这个过程来洞悉世界运行的奥秘。

  所以,对于禅僧来说,喝茶是件大事儿。僧通过喝茶可以让人进入佛性,甚至实现顿悟。茶道不仅仅是喝茶这个过程,茶具、泡茶时候的氛围等等都体现了满满的禅意。当茶道让你进入空性的状态后,主体与客体、善与恶、对与错、荣与辱都不再重要了,你内心变空,才能正确审视这一切,这就是禅的真谛。

  日本传统的文学体裁俳句跟禅宗的关系

  禅宗特别讲究悟,悟就是要超越一切表面的东西,体会终极意义。而俳句这种文学形式也如此,它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凭借直觉来描述看到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让读者自己去悟。

  十七世纪伟大的俳句作者松尾芭蕉有这样一首俳句作品:寂静古池旁,青蛙跳入水中央,扑通一声响。这首俳句引发了俳句的巨大变革,此前日本俳句基本上属于消遣用的诗句,是松尾芭蕉的这部作品让俳句有了更深层的寓意。那就是将俳句演化成禅宗式的直觉体验,不是说明什么,也不是解释什么,只是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

  禅宗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什么意思,就是在艺术方面,不追求复杂的外在形式,利用大量留白来给观看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有书君一走进日本商店,看到的大多商品都是简约风格,也有人管这叫性冷淡,色调单一,但看起来非常有逼格,这其实也就是一即是多的体现。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四):本真与自然

  如今的世界,能做到既不追求观念的丰富,也不追求花哨浮躁的思想条理和哲学体系的构建。静心安居于对“自然”的思索之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并为此而感到满足,这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一件心满意足的乐事。

  本书从七个大的方面来讲解禅与日本文化方方面面的关系。禅为何事,禅为何物,铃木大拙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禅”究竟为何。 不论是从儒家,道家,佛,基督等,都与禅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通之处,不论你是隶属与哪个宗教,终归要直面的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的“无意识”。在此摘抄一些书中涉及到的和歌俳句,来体现禅的寓意。

  寂静古池旁

  青蛙跳入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

  武士之道皆一样,唯有一死为天机。

  苦吟杜鹃鸟

  漫漫长夜何时了

  暮然已拂晓。

  寿数已将近

  浑然不觉尽情鸣

  聒聒蝉声音。

  枯木立清秋

  寒鸦寂寂栖枝头

  日暮西山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