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讲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学讲稿》读后感1000字

2020-03-26 23: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讲稿》读后感1000字

  《文学讲稿》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讲稿》精选点评

  ●读此书之前得把其推荐读完,然后在纳博科夫的带领下,找寻自己所不注意细节,并品味之,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并不是说要怎么样写获得什么知识,而是要感触文学的魅力作者的讲课稿如此精彩,我想其课程也应如此,只不过对他的小说并不是对路子,要想做评论家以及作家兼得,不是混为一起的事情。在他的解读下,我对狄更斯有了新的角度认识,又喜欢上了奥斯丁,这些名著真特么的好。除了化身博士稍差一些。

  ●原版!原版!装帧设计非常好看,很适合一套入!终于看到新书好感动

  ●断断续续用个2个月时间,一边看原著一边看这本讲稿。因久存的中的敬畏,《去斯万那边》和《尤利西斯》还是没看。略有收获,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读者。

  ●我给《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写的书评,名叫《纳博科夫的“风格练习”》,纳博科夫在创作伊始,就形成强烈个人风格。在这部《文学讲稿》里,我发现,“风格”也是纳博科夫阅读解析经典作品核心,在他看来,语言结构文体等带有作家个性特质,要比作品的时代意义曲折情节更加重要

  ●老纳讲稿新版,太美了

  ●纳博科夫的精度笔记,感到惭愧同时有劝满减剁手的功效。每怀疑小说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一面时,都并非是说某些细部的不合理之处,现实自然是相对的概念艺术作品被创造出一个拥有自身逻辑世界,其中的规律例外同样是其发挥魔力时刻

  ●书不错翻译也不错,然而这个纸张印刷,是村头厕所没纸了么……翻完之后一手全黑,亚马逊开始卖盗版了???

  ●喜欢包法利夫人变形计两篇,剩《尤利西斯》没读完,待补读完后希望能更到五⭐( It's now or never......) 译的很好,纸张欠佳可能不适合买来收藏图书馆借阅最好

  ●匆匆一阅,真的是上课的讲义......不太友好

  ●终于再版了。某宝上老书都已经是尖货了。

  《文学讲稿》读后感(一):讲文学与写作融合在一起

  10《文学讲稿》曾经读过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全集,当时被他作品的创新性震惊了。在读文学讲稿时看到纳博科夫对文本分析的执念,才明白他的短片小说为什么会这么精致。在同时期我也阅读了茨威格的《三大师传》,两本书的文风迥然不同。茨威格语言优美内容动人富有激情,读者完全就是在欣赏作者茨威格一个人的精彩演出。而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则枯燥晦涩的多了。两本书的一个重要交叉点是对狄更斯的评价。茨威格在人文社会的角度对狄更斯作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其作品对英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狄更斯的小说,使得英国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激烈革命的国家。在狄更斯的小说里,虽然有各种恶与灾难,然而每个角色永远不会逾越绅士的品格。狄更斯在小说里不仅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还鼓励唤醒普通工薪阶层的善良。通过故事使人们更关心那些受苦无助的儿童。在纳博科夫对《荒凉山庄》的分析里,没有介绍这么宏观的社会背景,而是对小说里雾,泥巴,儿童,笼子里的鸟进行联想,对故事结构情节推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些精致的分析虽然枯燥却是引人入胜的,同茨威格的相比,纳博科夫是在授人以渔,不仅教人怎么读书,对写作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指导。

  《文学讲稿》读后感(二):如何品读文学作品?

  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作家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肯定有他特别的品味和鉴赏力。我主要看了他对《包法利夫人》和《变形记》的解读(以及一点文学艺术与常识)。在讲《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他会阐述作者的写作背景,作品中的大事件,会去品味特定的词汇,解读人物的性格和特质。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大段的原文特别分析了福楼拜使用的两种手法——多声部配合主题以及结构式转换。在介绍《变形记》的时候,他讲到了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还对是不是甲虫做了一番探析。接着,作者开始分析小说的结构,把每一章分为几个场景。在解读的过程中,纳博科夫会联系他所想到的内容,比如看到卡夫卡提到音乐时,他会提到他所指的音乐是什么,卡夫卡的音乐观是什么,由此理解卡夫卡这句话的意思。最后纳博科夫。你接了三个重要的主题,第一个是数字三,第二个是门,第三个是家庭近况的盛衰,家族成员的状态与格里高尔的状态之间微妙的平衡。

  粗粗的看了两章节的内容,我感觉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需要灵感直觉的事业,这种品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陶冶的过程。纳博科夫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基于他大量的积累以及敏锐的洞见和想象力之上。这让我觉得文学专业的课程必须要培养鉴赏力,而且不仅仅是文学外部研究的鉴赏(我不认为那是真正的鉴赏),必须是文学内部的鉴赏,这种培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需要肉身在场去感受真正的作家是是如何阅读文本欣赏文学作品的,他们讲授的内容可能只是我们学习的一小部分,他们的神态动作语气以及整个气质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浸染,否则正如这部已经变成文本的讲稿一样,我们无法从中真正的感受到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因为文学本身就是感性的,需要感受。

  《文学讲稿》读后感(三):《荒凉山庄》讲稿中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习,数飞也。”所谓经典,就是我们说“我们一直在重读”

  最近刚刚阅读了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中《荒凉山庄》的部分,有两处地方非常触动人。

  在下面的这张图书截图中纳博科夫带我们接触了不愿长大的斯金坡尔。 斯金坡尔自己解说说这种雄蜂般的生活是更为明智和愉快的。

  这个“雄蜂”不禁让人回想到《理想国》中民主政体的产生。寡头制产生贫富分化,那些穷人便是没有刺的雄蜂。他们的刺便是对寡头秩序的颠覆。(于是产生了柏拉图笔下的民主制)

  纳博科夫也分析了“斯金坡尔”这个有刺的雄蜂。他带我们看到狄更斯时代这些“雄蜂”的刺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就在这个伪装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了。

  第二处是纳博科夫在引用了小说中孤儿裘的处境。

  然后纳博科夫接连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于是我们再次思考阿多诺的那句话:爱必然无情地背离一般而宠爱特殊 而公正却只能针对一般。这是另一种对“爱”的思索即不要把爱当做表情永远固定的面具。而狄更斯却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纳博科夫借用他敏锐的眼光带领我们重新思考这一问题。

  《文学讲稿》读后感(四):文学的风格之美

  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秃头老师手持一根教鞭,敲了几下黑板:“风格!风格!风格!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这个名叫纳博科夫的秃子带上了手套,拿起了手术刀:“现在,解剖课正式开始。”

  学生们面前一排站着几头牛,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每头牛都长得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一条尾巴四条腿。区别不过是牛皮肤的眼色、背上的花纹或是个头的大小。

  讲台下的学生们程度参差不齐,有些人的足迹遍布全球,早就见过各式各样的牛,吃过各种滋味的牛肉;而有些人只见过图画或者照片里的牛,别说吃过牛肉了,连牛跑都没见过。有的人虽然吃过牛肉,然而只懂得生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拉丁名字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懂得品味。

  “你们以为牛是什么?是产奶的吗?是供肉的吗?是制皮的吗?不,你们错了,它们的美妙的滋味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靠你们的直觉才能感受到。”

  《曼斯菲尔德庄园》、《荒凉山庄》、《包法利夫人》、《化身博士》、《去斯万家那边》、《变形记》和《尤利西斯》就是纳博科夫手术刀下的七头牛,他将其一一剥皮拆骨,如同庖丁解牛,将这些名著进行了解剖,试图告诉人们经典文学作品的的风格、主题或影响。手到之处,筋骨皮迎刃而解,弥漫着音律之美。

  纳博科夫会从这些解剖过的部分中,时不时拿起一块或几块,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他也会例举作者的不同风格,例如奥斯汀和狄更斯,虽然同为英国作家,但读者们总能一眼分辨出他们的文字。这就是作者的风格在起作用,风格是一个作者的习惯,是区别于其他作者的特殊手法。

  不通的风格塑造了不同的美。

  美感,希望自己老后有一头长发的纳博科夫失去了他的头发,也失去了发型之美。但他始终强调的是那些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而非社会意义,他反对对文学作品的过度解读。《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然而书中不合逻辑之处比比皆是:年轻的丈夫从来不会发现妻子的奸情?即使妻子精彩半夜不在床上?一个胆小的孩子会在深夜独自跑到坟地?一个马术生疏的妇女可以骑马狂奔?

  纠结于此的读者无法理解小说都是虚构的,是一个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例外的世界,是作家创作的想象世界。文学能唤起读者的感官印象,能通过文字感受到真实的美景,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过于执着逻辑和现实,是缺乏想象力的表现。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是帮助人们称为更好的读者,他在解读《追忆似水年华》时说到,看不下普鲁斯特的大部头的读者都是过于粗浅的读者(不幸我也是其中之一),看得时候估计会感到无比乏味,哈欠连天,无法读完。实际上有很多粗浅的读者,并不会考虑文学之美,那种不需要逻辑思维,只需要用心感受的美。有人甚至要求文学必须"三观正确",怒斥茨威格《陌生女人的来信》三观不正,毫无价值。

  文学家是艺术家,文学作品是艺术品。虽然纳博科夫认为思想无用有些偏激,但是文学之美的另一个维度确如他所言:

在这种与常识及其逻辑大相径庭、孩子气十足的思辨状态中,我们才能预想世界的美妙。

  《文学讲稿》读后感(五):“用脊椎骨”阅读文学

  阅读文学的方法不一,各个读者,对此多少有着自己的私人体会,似乎很难分出高下优劣。有的从文学作品中寻求认同,认为自己就是敏感脆弱的维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有的则强调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对包法利夫人之类的角色坚决进行道德评判,并永远将其钉在耻辱柱上(不妨联系此前热闹一时的文学与三观大讨论),仿佛自己正占据着道德高地,可对世间一切予以评估(但绝非尼采意义上的重估一切价值)。 在文体大师、资深读者、尖刻的评论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其小说《洛丽塔》的出版可谓文学界的一桩公案,在这个层面上,他的命运与他推出的福楼拜,不能说不相似,只是他更为幸运——看来,这两种阅读文学的方法,大谬不然。在《文学讲稿》一书中,他通过对简·奥斯丁、查尔斯·狄更斯、福楼拜、斯蒂文森、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等作家的代表作品的细致解读,提出了一种“用脊椎骨”阅读文学的独特观点,并且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读者(用他的话说是“优秀读者”)勾勒出大致的模样。 纳博科夫认为,若“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优秀读者不应该始终牢牢站在现实生活中,相反,他当暂时离开尘世,进入作者营造的、自成一体的艺术世界中。与此同时,“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味,又重科学性”,是二者之间的平衡而非偏颇,是既能入乎其中,又能超乎其外。 纳博科夫说到做到。在《文学讲稿》中,他不满足于传统高屋建瓴式的批评,相反,在解读多部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毋宁是一位严谨细致的科学家,他对小说写作的具体历史时间、可能影响作家创作的事件、人物活动的前后经过,一一进行考察,并由此确定小说的结构,以及判定是否合理,匠心几何。据此,他剖析出《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个“神话故事”中所采用的复杂的(不下四种)人物表现手法,以及著名的“戏中戏”(小说人物排演一出戏)具有的别样魅力与各种指涉。 到了《荒凉山庄》,常见的法律、政治影射主题被他放逐,人物形象的丰满及其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进入纳博科夫的视野。在他看来,狄更斯笔下的男男女女,“不是穿着衣服的思想或象征,而是活生生的人”。更令他拍案叫绝的,是狄更斯的突出风格,他的意象“对感官有强烈冲击力”,丝毫不落窠臼。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这部在当时背上了“不道德”骂名的作品,在纳博科夫眼里,如珠玉般玲珑剔透。他尤其敏锐地察觉到福楼拜,这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如何善用多声部叙事手法(他称之为“多声部配合法”)、视角自由切换(他称之为“结构式转换”),并详尽地阐释爱玛如何走向悲剧人生。 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往往被解读成一则关于善恶的寓言:普通人的身上,兼有善恶二性,永远无法将任何一方完全剔除。不过,纳博科夫则强调,这部小说的“文体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也即用侦探小说的形式造就一则虚构故事,而且“作者对所有情节的描写都很新颖吸人”,尽管在某些方面的“言不尽意”令人遗憾。 至于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纳博科夫着重强调了作者本人在隐喻方面的创造,以及隐喻与小说主旨的关系。如果说现代性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进步的时间观,那么,普鲁斯特的世界,可谓无限倒退或停滞的。他的人物不注重对未来的规划,相反,他们沉浸在过去,并取消死亡。而他的隐喻,更是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营造了一个极富官能色彩的往昔。 卡夫卡的《变形记》被目为现代文学的开山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异化”悲剧。“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个大角虫。”这荒唐无稽的开头,却为真正的文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逼迫我们思考: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何在,小说成立的基础何在。而基于萨姆沙的行动,鳞翅目昆虫学家纳博科夫更是考证出大甲虫的种类,实为圈内轶事。使《变形记》不朽的,还在于卡夫卡用“清晰的风格强调了他的幻想的暗调的丰富性”。 乔伊斯的大作《尤利西斯》耗费了纳博科夫最多笔墨,也格外受到激赏。在他看来,主题是“布卢姆和命运”,其“主要风格各异”,虽无明显的理由,但“这种变换情景的把戏,这种变换视角的戏法,可以用来比喻乔伊斯的新的文学技巧”,透过它,“人们看到的是更为鲜绿的青草、更为清新的世界”,而且,“整个《尤利西斯》是关于不断再现的主题和琐事同时发生的一个深思熟虑的典范”。 英美“新批评”学派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即文本细读。然而,声称文本细读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不少出入,对内容的剖析投以大量精力,忽视形式因素,大而化之,是文学研究的痼疾所在,而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显然规避了这一缺陷,而且对形式的分析着墨不少。尽管言论时而偏激,但纳博科夫非凡的艺术眼光、谨慎的剖析工作,确实在为读者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打开了一扇窗口,当然,要想看到窗外的风景,读者还需自己主动走上前来,凭窗远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