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读后感100字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是一本由【英】理查德·罗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读后感(一):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有感
读完之后想了很多,因为黛安娜的离世安德鲁是不幸的,同时又因为佩姬的出现他又是幸运的。安德鲁最初生活在自己编造的幸福世界里战战兢兢的活着,后来在和佩姬的相处中,当然也有工作内容带给他的触动,最终鼓足勇气选择坦白一切,勇敢面对现实。羡慕安德鲁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羡慕他有佩姬的陪伴和支持,羡慕他有那些有共同爱好也愿意在困难时伸出援助的朋友们,也羡慕他有一个好姐姐,虽然在姐姐去世后才最终和解,当然我觉得这些更多都是他的工作带给他的。曾几何时,在独身很久之后,又受了一些不好信息的熏陶,我开始恐惧恋爱婚姻,甚至有了孤独终老的想法。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又点燃了我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我害怕死亡的时候,只能是一群陌生人公务性的来处理的我的尸体,而世间没有一个人在意我的离开。我开始渴望有那么一个人我们可以在余生相互陪伴,共同面对生活的琐碎,最后在生命的尽头,我们不是孤独的面对死亡。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等待那个他的到来,我希望此刻,他已经在狂奔的路上了。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给社恐症患者的一剂药方
看完这本被称为又丧又治愈的小说,内心感慨颇多,作为一名轻度社恐症患者,看到小说主人公安德鲁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时常会产生一种共鸣。
小说的背景是在英国,但其实在中国,在全世界,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又有多少安德鲁呢,又有多少人本身就是安德鲁呢,安德鲁惧怕接触陌生的世界,害怕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埃拉的音乐和火车模型能够给他带来些许安慰,只有网络上不用在现实中接触的同好者能够成为他倾诉的对象,只有自己脑海中虚构出来的孩子和已经逝去的妻子能够带来一丝温暖。这样的人生是个例吗,我想不是,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只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放开自我,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感到无所适从呢?
作者给安德鲁设定的职业非常有趣,安德鲁工作中需要面对最多的,是一个个孤独一生的死者,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通知的人,没有一个人会来出席葬礼,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与死亡吧。正如《寻梦环游记》里那样,只有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再记得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死去,真正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当一个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没有一个人记得他,他唯一可以面对的只剩死亡时,可能这就是真正的孤独吧。
安德鲁摆脱孤独的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戴安娜的死关上了他与外界沟通的窗口,而他内心世界虚构出来的戴安娜、斯蒂芬、戴维慢慢地成了他精神的寄托,从需要电子表格到脱口而出,戴安娜们已经融入了安德鲁的内心,好像《美丽心灵》里纳什和他的三个朋友,最终纳什通过与他虚构的人物或者说其分裂出的人格和谐共处,而安德鲁却必须学会和戴安娜说再见,当他一次次尝试走出那一步,却一次次退缩时,总想在背后推他一把,逼他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但最终能不能走出这一步,靠的只能是自己。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不愿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始终将自己的心房关的紧紧的,却没有几个人能够走出这个圈子,向别人敞开环抱,最近看的撸撸姐的《春日之书》,除了精彩的推理和反转之外,其实也讲了主人公跳出计划,跳出一成不变生活的转变,令人感动。
压抑着自己内心的人们,恐惧外部陌生世界的人们,不妨打开心防,不妨走出来试试,可能我们身边没有佩姬帮助我们,但靠我们自己也是可以的,走出来看看自己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好,是不是会多一些意外和惊喜,不管如何,至少也会让我们不会孤独终老…
不管是不是社恐症患者,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品一品孤独,也感受下打破内心囚笼后的畅快,真的是又丧又治愈啊!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读后感(三):《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孤独不可耻,只是没遇到最合适的那个人
我总觉得我会孤独终老,又总觉得有一个人正穿过人群朝我走来。
畅销书作家安卡·马赫期说的:既温暖治愈又让人心碎,作者写尽了孤独,也写尽了人与人之间对情感联结的渴望,《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会让你为主角欣慰之余,更想要抓住当下。
在电子产品大行其道,手机沟通充斥着生活,无数人开始忽视了周围的人,把所有情感投注上各类电子产品、对着网络进行着自以为是的沟通时,这本书体现的孤独和情感沟通期盼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本书是英国作家理查德·罗珀的处女作,完稿后一年之内被翻译成19种语言,在20多国出版,受到欢迎追捧的主要原因还是书中所展现从个体孤独的臆想到孤独的心期盼温暖并修成正果的一段历程。
在这段历程里,我们看到孤独并不是一个人真正想要的,真正的则是不想孤独终老,活在当下,未来人生路上有一个相知相伴的人。
孤独是个永恒的话题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本身就是一本充斥着孤独的书,安德鲁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与孤独中死去的人有关,负责一些在孤独中死去的人们的身后事,他需要在每一个充斥着孤独与死亡气息的房间里寻找到当事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找到死者可以联系的人、遗留下来的财产(供死后办理丧事),然后再报纸上登讣告宣告死亡等等琐碎的事。
至于参加死者的葬礼并不是他份内的事,如书中开篇参加的葬礼只有牧师和安德鲁两个人而已,这一段孤独的葬礼有任何意义吗?
有意义是因为可能会遇到一点额外的安慰,在一次死者的葬礼上,死者的一位好友带着一把扶手椅子出现了,因为这把椅子是死者朋友最后帮忙修理刷漆的,却没有让死者最后坐过一次。
安德鲁开始意识到:每个孤独死去的人都会拥有自己版本的椅子的故事。不管他们的人生多么平凡,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惊喜。而且,一想到在人生的终点,没有人陪伴,没有人知道自己曾在世界上存在过,经历过欢笑、爱恨情仇--他的心就像被撕裂开一般痛苦难耐。
所以安德鲁开始出席每一次他经手的死者葬礼,最高的纪录是一年之内出席了25场根本就没有人要来参加的葬礼。
没有意义则是,这样的葬礼通常只是走过场而已,死者过去已经不重要,死亡的最后一段注定独自走过。
为什么这本书温暖治愈又让人心碎,正因为作者把触角指向了孤独终老的一群人,这一群人无人问津,多数在孤独中走向死亡,很多则是在死亡多日后才被知晓,要不是房东发现没有人继续付房租了,就是偶尔一个邻居实然想起多日未看到古怪的邻居露面了:邻居发现他很久都没有露面了,就报了警。
而这样的情况多吗?正如安德鲁对刚刚入职的佩姬说的:
过去五年内,公共健康领域的葬礼上涨了12%。越来越多的人孤零零的去世,所以我们一直很忙。这是一群孤独人的故事,只是当这些人过世之后,才被个别人知晓,至于曾经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有什么样的爱情或生活故事,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知道,不过有一个孤独的人始终被作者冷峻的描绘着,那就是安德鲁本人。
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看上去安德鲁在操办着这些逝去之人的后事,可是当某一天来到之时,当拥有一个“完美家庭”的安德鲁老去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安德鲁的孤独和期盼
42岁的安德鲁是孤独的,在他自己长期租住的房子里,他和心爱的小火车孤独的生活着,他的一切是什么呢?
安德鲁活动了下颈部,然后瘫进了椅子里。四个人都发贴了,(唱片中)埃拉在低声吟唱,一辆小火车在房内轰隆隆地穿行,打破了寂静,他可以放松下来了。 万事俱备,世界完整了。 这就是他的一切。作者在《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这本书中以轻缓的笔调慢慢的展现出安德鲁的生活图景,同时也如剥洋葱般解释了他孤独的由来,可以说他的孤独和他原生家庭有莫大的关系,父亲的离开及母亲的长期卧病,还是姐姐的叛逆行为和对他童年的伤害等等,这些构成了安德鲁童年的生活场景。
复旦网红教授陈果曾经说过:孤独不是姿态,而是一份真正的境界,是一份诗意的栖居,因此不需要寻找什么安静的角落。没有思想、没有精神的人是孤独不了的,充其量只是一个寂寞者而已。
所以安德鲁是孤独,却不寂寞,由于对于火车模型的痴迷,他独自存在时却是自由和诗意的,只不过人不可能一直独自生活,在世俗的眼光就有那么一点特别了,所以安德鲁知道这种矛盾的存在,所以当他五年前应聘时,就一不小心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通过这本书,倒是给许多孤独生活的人提了一个醒,拥有一份痴迷的爱好是多么重要,当然这种爱好应该是真当的行为,别把大吃大喝及吸食大麻之类的当成爱好,否则伤身伤心了。
经常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安德鲁为了维护不可耻的形象却是撒了一个谎言。
当安德鲁五年前面试时,一不小心在走神之下说自己有妻子儿女之后,从此他就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最终形成了几位同事嘴中美妙的家庭,而讽刺性的是,看上去一直很亲密的同事们真正会关心的是什么呢?越是想团结,越是觉得疏远,每一个都在做自己罢了,所以五年过去了,安德鲁的家在同事眼中依旧是如此完美,从来没有被质疑和拆穿过。
而这个完美从安德鲁做了一个电子表格后更有说明力了:(安德鲁)他打开了一个空白的电子表格,开始填充自己的家庭故事。他从创建尽可能多的“基础事实”开始:中间名、年龄、发色、身高……用不了多久,面对大多数问题,他都准备好了现成的答案。
但是安德鲁真的是孤家寡人吗?其实并不是,他还有一个姐姐,只是他一直没有选择原谅姐姐的离家出走和对他的背弃,虽然姐姐一直想修好与他的关系,只是他的状态一直是拒绝的。
正如书名《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一样,其实安德鲁并不是想一直孤独终老,只是没有找到最合适的那个人罢了。
直到新同事佩姬出现了之后,安德鲁在和她的交往中慢慢的开始改变了,为什么是佩姬而不是别人呢?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人在各自的生活中其实都是孤独的,哪怕后者已经有家庭和孩子。孤独感不因为家庭完整而消失,这也从某方面反映了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客厅里的孤独感。
虽然大家同处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当相互之间的沟通,或是因为只刷手机或是因为观念的不和等等无话可说之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随着姐姐从他生活中的消失及与佩姬那种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中,两颗心却是越来越靠近了,从朦胧到感觉的清晰,从淡淡的文字中可以受到了双方感情于平淡中慢慢升华。
安德鲁突然意识到:
对于未来,他可能并不清楚--痛苦、孤独和恐惧或许仍会折磨着他,直至灰飞烟灭--但仅仅感觉到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好像感觉到两根火柴摩擦起火的第一丝温度,那第一缕青烟。安德鲁对于孤独已经有了另外的想法,不再臆想于虚拟的家庭或各种幻想中,他想要的是真正能够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中了,这就是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对于生活的企盼。
孤独与沟通,现实的意义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这本书语言并没有多少华丽之处,若是想追求高潮迭起估计要有所失望了,但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总想到另外一本书《平凡的世界》。
因为此书的语言很朴实,同时关注的就是家长里短的那些事,与同事之间的八卦消息,家庭聚会的乌龙事件,工作中面对的琐碎小事及面对各种人和事,这些事都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只不过通过作者的笔随意写出来而已。
如因为一张逝者遗留下来的照片,他们出发去寻找真相,在火车上,安德鲁问佩姬的两个女儿能不能找到照片上的另外一人时,两个女儿都认为找不到。
“她们或许是对的。”安德鲁说。 “嘿,”佩姬说着,轻轻地踢了一下他的小腿,“你跟谁一块儿呢?”这些文字和语言都没有高大上的文艺范,与《平凡的世界》表达差不多平缓和充满生活化气息,所以有时走神感觉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说着生活中的八卦,既有忧愁的事,也会有开心的时候,一切显得很自然。
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孤独这种图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陌生了,当泛娱乐化大行其道,我们被手机绑架了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隔阂却是越来越重了,却更愿意在网络上沟通,而网络上的互动是什么呢?
安德鲁很早就意识到网络存在的意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时调整网上的人格,掩盖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此外,当下社会愿意单身的人越来越多时,年轻的时候还没有什么,那么当年老之后呢?我们会有一个安德鲁帮助我们走完最后一程吗?
而这些单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找不到愿意沟通说话的人吗,可能则是很多人如同安德鲁早期的想法一样,在脑海中不断的臆想各种场景,而这些场景却是妨碍了他对于现实的联结和沟通,不过他最终改变了自己,不再脑海中幻想,而是回归到现实当中。
最重要的是,现在她(佩姬)就在自己身边,并且对他的人生了若指掌。对他,这就足够了。正如这本书最终所期待的,读完这本书,愿我们思考如何不孤独终老,愿我们抓住一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读后感(四):《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治愈忧伤悲痛,帮你摆脱生活的迷惘和困境
有人写诗,一经出名就“洛阳纸贵”;有人写书,一经出版就受到热捧。这种现象来形容英国作家、编辑理查德·罗珀(Richard Roper)一点也不过分。
他的处女作《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一经出版,一年之内就被翻译成19种语言,在20多国出版,作品深深地攫取了人们内心深处那最易动情的膜块,有人为之伤神、有人为之动情,更多的读者因其精美的语言、流畅的结构、动情的细节而沉迷其中。
就连畅销书作家比安卡·马赫斯也高度评价:“《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既温暖治愈又让人心碎,作者写尽了孤独,也写尽了人与人之间对情感联结的渴望。《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会让你为主角欣慰之余,更想要抓住当下。”
是的,抓住当下才是最关键的。因为,不可琢磨的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无法确定,而活在当下,才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作者需要提醒读者的最紧迫的任务。
01 孤独的现实与现实的孤独
在小说中,安德鲁一年参加了25场无人问津的葬礼。即使如此,他还要在有人孤零零地死去时,还要去死者家里做调查,确认死者是否尚有亲人在世,留下的钱是否足够支付葬礼。偶尔,还要和死者的侄子商量着追回拿去的东西。
“蓝色的月亮啊,你看到我孤独地站着。”这是安德鲁经常听到的声音,而这也是安德鲁孤独内心的强烈观照。孤独,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凡与孤独扯上关系,总会有某种心理上的压抑与不适。但是,孤独也并非全部都是坏的思想或者意识,有时候,孤独也是对人生有益的开拔。
著名作家朱刚曾经说过:“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的人,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
这样说来,孤独既然是一种“圆融”的高贵,那么,孤独也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因为,并非所有的丝竹管弦,都有知音;也并非所有的晨钟暮鼓,并无听众。爱者,皆道其好;不喜者,自然憎之、恶之、厌之。自古如此,别地长情。
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安德鲁仅仅42岁,就开始常常厌恶自己。总觉得自己会孤独终老,不知道该如何爱任何人。
这当然是他的心理问题,而这确切地说是与他的本职工作有关系。因为他从事的工作,经常要与死亡的老人打交道。于是,工作的孤独造成了他内心的极度空虚民紧张,以至于他“斥巨资入手了一幅降噪耳机,方便上下路上用”,通过“埃拉·菲茨杰拉德”的音乐,抚慰孤寂的心灵。实际上,他在有意识地拒绝社会,因为社会上的一切杂音,都可能对他造成某种伤害。
02 孤独中的奋斗与深夜的希冀
早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有人在采访作者时,罗珀就告诉了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他读过的一篇文章,那是一个关于处理孤独终老者身后事的特殊职业者的故事。
而他真正成为作者的契机,也是在某一刻,“我也希望有一个电闪雷鸣的非凡时刻,让我突然意识到我想成为作家。但我的那个时刻,其实只是在写完一封给公司全员的邮件之后。那一刻我想,与其写一封根本没人想看的邮件,为什么不写点比‘会议地点变更’更有趣的东西呢?”
因此,在罗珀的笔下,凭着对社会的熟知,没有经过太多的描绘,仅仅依靠实录,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小说中,安德鲁已经因为工作原因、很少与人交流,以至于产生了严惩的交流障碍,当他与佩姬从自己的上司卡梅伦家里出来时,走到街道上,就因为佩姬指着人行道上一摊干掉的血迹说了句:“为什么血迹要这么久才会褪去?”
安德鲁说,“血迹太浓了,都凝结在了一起。所以血迹,很难清理干净。” 佩姬哼了一声:“‘血迹,很难清理干净。’好了,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最低连环杀人犯说的话了。”这里的一段对话,足以表明,安德鲁的心智受到工作的影响太深,已经没有能力与他心目中,认为非常值得交往的女性去交流。一说话,自然而然地带上了职业特点。
就连在路上行走,听到救护车的警报声,也在想“医护人员是不是还在无线电旁待命,随时准备奔赴现场开展救护工作呢?”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美人。工作是安德鲁的全部,因为那是他赖以生存的资本,没有工作,他也许连那个老旧的公寓也租不起。而这个美人,其实是新生的希望,是点燃他内心欲望的引信,一听到佩姬问他“等你回去,家里人还没有睡吗?”他就皱了皱眉。
在他的心里,“家”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是一个不存在的“假想”,只是一个空想的“符号”,他心里嘀咕“不要问这个。别在这个时候”他怕,他担心、他恐惧,他害怕失去这暂时的与佩姬相处的机会。因为,他很久很久,没有与女性独处的机会,更谈不上什么经验了。
这个夜晚,他送佩姬的时候,是“骑士”也是猥琐的,或者这两种心态兼有。毕竟,上天给了他与佩姬一个机会,而且是夜晚,女人最容易动情的英国、浪漫、温情的夜晚。
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对安德鲁而言是一次希冀,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仅仅一次拥抱,安德鲁就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感,就在那一瞬间,他心里竟然感到了向某人打开心门的暖意。”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毕竟,孤独已久的安德鲁也开始春来冰化、开始等待着他的爱情,在他看来,“生命还会有另一种未来。”多么让人心酸的一句话。
03 凡是孤独的人生都需要奋起
孤独只是一种症候,而不是生命的终结,对于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种万用的标准。即使是安德鲁也不例外。
“在车站跟佩姬告别后,他心中出现了无数可能性,开心极了,一路飘回家。”他半路买了4罐啤酒,一口气灌了下去。等他醒来,有些宿醉,安德鲁“单曲循环了五遍《离你如此近》”一边煎培根,一边想着挽着自己胳膊的佩姬,说明此时,他是享受的,尽管佩姬并不知情。
在现实生活中,人为了生存,总是要换一种活法,尽量把孤独的话题变得优美或者优雅一些。比如,安德鲁在夜晚,在酒和音乐声中,给了自己一些美妙的回忆。又比如,著名诗人雷抒雁就把艺术创作当作是“寂寞者的事业”。老作家汪曾祺先生说过“人是孤儿”的名言。
孤独,除了忧伤、空虚、寂寞、无聊,还可以充满奋斗的力量,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邃更遥远的地方伸展,只有在孤独中,只有耐得住寂寞,你才能把纷乱的思绪梳理起来,净化、凝结成文字的诗的结晶。
就像汪老“文革”期间曾被发配到塞外山沟的一个马铃薯栽培站接受再教育,独自一人朝夕与那些大大小小、园不溜秋的马铃薯打交道,结果汪老就扑下身子研究它如何种植、如何管理、如何做菜,有几种吃法。而且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本书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于《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一书,正在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总体感觉,此书对于“孤独”的处理积极向上的,总给人一种在悲伤中积极向上的勇气。值得仔细品味。
不管是不是社恐症患者,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品一品孤独,也感受下打破内心囚笼后的畅快,毕竟,《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又丧又治愈!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读后感(五):《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温情制度与和谐社会表象下的冷漠人生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的作者是理查德·罗珀(Richard Roper)英国作家、编辑。从小酷爱阅读,为人幽默风趣,极具魅力。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完稿后一年之内就被翻译成19种语言,在20多国出版,颇受读者和《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等世界知名媒体及众多畅销书作家青睐。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一书,在英国式的黑色幽默中,如同拉家常一样,通过安德鲁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处理《公共健康法案》中所涵盖的死亡案件”而引发对“人生”话题的深入思考,道出了国这有伪善、制度的华丽、人心的空虚、精神空洞、生活的虚无以至对生命的担忧。
在小说中,安德鲁一年参加了25场无人问津的葬礼。即使如此,他还要在有人孤零零地死去时,还要去死者家里做调查,确认死者是否尚有亲人在世,留下的钱是否足够支付葬礼。偶尔,还要和死者的侄子商量着追回拿去的东西。
小说正如《纽约时报》评价的那样:“罗珀写出的安德鲁的内心世界,不仅揭露了他是一个多么奇怪的人,也揭露了我们所有人都是多么奇怪的人。”在我看来,《人物周刊》的评价更加中肯:“《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讲述了一个孤独又悲伤的人小心翼翼地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毕竟,我们都面临孤独,因为孤独从未离开。
小说中,安德鲁是一个很不幸的人,白天参加完葬礼回到办公室,“他一屁股坐在了那把饱经风霜的椅子上,发出了一声听上去熟悉却哀伤的咕哝……刚满四十二岁的自己……正式迈入中年了。”面对的是“嘲笑二人组”:一个是“肥肚子上的赘肉撑开了衬衫的扣子”的“基思的假笑”;一个是张口就说“你那幢美丽的老洋房是在达利奇上,是吗?”“有五个卧室的别墅,对吗?”爱扯闲话、好吃羊肉、爱抛媚眼的梅瑞狄斯。他们都有一个没有丝毫管理能力的老板卡梅伦。这是安德鲁工作环境和白天的生活的全部。在此之外,则是他幽闭空间里的“意淫”式的生活。
安德鲁的工作环境,让他无话可说,他表现出了深深的孤独,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人,于是他买了高质量的耳机听音乐,通过与音乐的交流,来抚慰孤寂的心灵。此时,他在有意识地拒绝社会,因为社会上的一切杂音,都可能对他造成某种伤害。
他在逃离,他逃离的是可怕的现实,因为这与他的职业有关,他看多了太多了的死亡,经过多次地调查死亡案例,经手了太多孤独死去的老人,死亡带来的负能量已经让他喘不过气。他之所以参加每一次葬礼,更大的意义在于他在执行两个任务、代替着两个身份。一个是工作人员,配合牧师、完成工作;另一个是家属,参加死者的追悼会。
对于那些逃离了大众视线、只能通过腐烂尸体发出的恶臭或是久未支付的账单才被发现死亡的群体,他们的葬礼变成了英国各地议会的法律义务。更有甚者,如果逝者的银行账户里存有足够的钱,可自动抵付他们死后长达多月的水电费,那么尸体在保温的室内会更快地腐烂。截至目前,安德鲁已经接手了好几例此类案件。在第五次经历这样的惨剧后,他都要考虑在一年一度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的“其他建议与意见”部分中对此大大写上一笔了。然而,最终他还是打消了念头,换上了在公共厨房内多提供一个水壶的请求。即使安德鲁回“家”时,就是那个他办公室里同事梅瑞狄斯嘴里说的“幸福家庭”:“可爱的四间卧室的大房子、大家眼里的聪明孩子们,还有你那个才华横溢、养家糊口的妻子。”到底在哪里?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安德鲁的一个简短的行程,就交待了至少三个背景:
①“黛安娜,你那养家糊口的妻子……聪明的孩子们……美丽的老洋房。”从去车站的路上一直到他准备买晚饭的时刻还回荡在脑海。办公室的冷漠,让他整天经受着精神的摧残,即使下班,这样的声音也伴他一路,说出了精神的空虚。
②他站在街角的商店,面前是一袋袋以名人命名的新式薯片,他努力抑制住自己想要放声大叫的欲望。这是他对新生事物的抵触,他年龄不大但已经心态很老,不接受新鲜事物,这是他产生孤独的根本原因。他拒绝融入新生事物,就等于坐以待毙,这才是他内心极端“孤独”的本因。
③他不断地拿起又放下四种即食食品,无法作出选择,十分钟后,他空手走出了商店。说明他经济困顿,从事着卑微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受着别人的嘲笑,过着孤独的生活,这与他一边上着班,一边一直寻找工作是分不开的,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英国经济的衰退。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为了生存,都在卑微地付出。
作者此时的写作,如同记者的真实报道,宛如春秋笔法,是在实录,也仿佛是在拍摄留影,换作一句时尚的诗句,即是:“诗人并不是创造诗/诗在某处之后/它存在于哪里已经很久很久/诗人仅仅是发现它。”(简·斯卡赛尔)
安德鲁是一个行走的灵魂,他到了自己的“家”门口。这时的情景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他站在门口,浑身发抖。终于,寒意侵袭了全身,他再也无法忍受,掏出了钥匙。一般每周都会有这样一天,他定定地愣在门外,钥匙插在锁眼里,屏住呼吸。或许这次可以。或许就是这次,推开门,他就能进入可爱的老洋房:黛安娜正准备晚餐,空气中弥漫着大蒜和红酒的香味。他还没进门就听到斯蒂芬和戴维争吵或询问家庭作业,但当门推开的一刹那,孩子们立即欢呼雀跃起来,因为爸爸回家啦,爸爸回家啦!”这是什么?这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眼里的“火炉”“烤鹅”和“彩色画片”,是安德鲁的一个奢侈的梦想。在他的心里,有个律师妻子(高收入者的代表)、有两个孩子(家族生命的延续),然而这一切,只是自己一时分心、一不留神时答错老板面试问题时留下的一个可笑的话柄。
起因很简单,是安德鲁在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一只鹅飞过头顶”“它白色的肚皮被清晨的阳光照成了橙色,古怪的叫声和飞行姿势令它看上去活像一架挣扎着逃回基地的受损战斗机。正当大鸟稳住身子继续飞行时,安德鲁却在冰上滑倒了。”此时,就因为摔了一跤,所以打乱了他的一切行程,他看着自己的脏衬衣,决定临时买个更换,等他按照时间吃力地赶到面试地点时,已经“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
因为慌乱,他面对的面试官(老板)“卡梅伦似乎跟他一样紧张,简单友好的问题变成了混乱的漫谈,他的声音也变得尖锐起来——好像是自己一个人在上演好警察/坏警察的戏码。等安德鲁有机会说话时,却发现,面对卡梅伦的无厘头问题,自己除了支支吾吾,什么都说不出来。好不容易组织出一句话,想展露的热情在卡梅伦听来像是一种绝望,想表现的幽默只是让卡梅伦徒增困惑。”
这一次面试工,对于安德鲁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老板聘请了他;忧的是,他无形中多了一个“家庭”。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天上的鹅、因为摔倒、因为卡梅伦“像钟乳石还是石笋”的牙齿、因为过道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影响……导致他记忆混乱、导致他“完全没有头绪”,以至于“有些惊慌失措”。更可怕的是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依靠揣测来回答问题。“可显然,他错了”,因为“卡梅伦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安德鲁此时更加紧张,可能还导致了暂时性地失聪,他凭着卡梅伦的表情,“断定这肯定是个简单问题。”
“是的。”他脱口而出,最简短的回答才是上上策。而当卡梅伦露出华莱士式的咧嘴笑容时,他如释重负。“太棒了,有几个呢?”他说。尽管卡梅伦的语气十分轻松愉快,但这问题更加棘手,安德鲁这次准备采用一个泛泛的、半开玩笑的回复来蒙混过关。“这个,我有时候还真记不清楚了。”他说着,挤出一丝苦笑。卡梅伦对此发出了刻意的哈哈大笑……直到安德鲁看到他翻出来的一张照片——一个裹着冬装站在滑雪板上的小孩儿时,才想明白刚刚的问题是什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文学艺术是相通的,读到此处,大概也能明白安德鲁为了急切找到工作时迫切的心情,与老板交谈时,当听到“死亡”后的恐惧心理,并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反应,最后导致把一个确实简单但必须如实回答的问题回答得“风马牛不相及”,终于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家庭”。从此,内心深处,全部为了“圆谎”而行动,以至于习惯成自然,在人面前,他对家庭成员了如指掌、对答如流。
小说中,安德鲁“打开了一个空白的电子表格,开始填充自己的家庭故事。他从创建尽可能多的‘基础事实’开始……接下来的几周内,他开始添加更微妙的细节……用不了多久,面对大多数问题,他都准备好了现成的答案。”以至于他后来的“家庭”成员,“原有的故事框架有血有肉,”“已经心安理得地全盘接受”。这个“家”的意像是什么,只是他体面外表的一种装饰,别人面前的说辞,其实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白天如此,夜晚回到那个为寂寞的心灵寻找安放的寓所又是什么样的呢?到底什么让他如此颓废?
“回到了家里,一走进门厅,刺鼻的潮气迎面扑来,比往常来得更加猛烈。两旁的墙上是熟悉的划痕和污点,劣质的条形照明灯发出昏黄的光。他吃力地爬着楼梯,湿透了的鞋子每上一级都吱嘎作响。他摸到钥匙环上的第二把钥匙,插进右手边的锁眼——上面挂着的‘二号’门牌已经摇摇欲坠,随后他走了进去,来到了过去二十年从未离开的地方——一个荒无人烟的沉寂之地。”“安德鲁环顾四周……他的生存空间与其说是有点陈旧,还不如说是破烂不堪。在被当成厨房用的区域里,天花板和墙壁交界处污渍斑斑;灰色的沙发和地毯都磨破了,本来寓意着秋日风光的黄棕色墙纸,现在也只能看出消化饼干的成色了。墙纸褪色了,连带着安德鲁想要改造室内环境的热情也褪去了。”多么破败的景色,这样的环境,不会助长安德鲁走出孤独的阴影,只会让他伴随潮湿、腐烂、发霉的味道一起走向昏暗与死亡。他也明明知道,“目前的生活环境充满了鄙夷,但每当想到改造,安德鲁的内心就会整个被恐惧占据”,因为,他不愿意别人进入他的生活,为以后的爱情、婚姻等家庭建立,预设了伏笔——死亡的气息已经来临,还谈什么玫瑰与爱情?
再次回到“家”的情形,此情此景,再坚强的心灵也会变得脆弱不堪。在这样一个公寓“蜗居”“二十年从未离开的地方”,说明安德鲁在22岁之前,他是有家有亲人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此时,他身边没有出现过亲人,他就是这样一具行走的灵魂,确实需要“蓝色的月亮啊,你看到我孤独地站着”这样的低唱与发自内心、不足与外人道也的呐喊。
因为英国“《公共卫生法案》(《疾病控制法案》)1984年,第46章(1)如有人在其管辖区域内死亡或被发现死亡,在判断其尸体未受到或将来也不会受到合理处置的情况后,所属地的地方当局应负责其埋葬或火化之事宜。”诸如此类条款表面上看似合情合理,却掩饰不了工作人员内心的强烈控诉,无法代替一个中年人随时面临失业的恐惧、无助和胆战心惊。
在互联网时代,安德鲁需要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寄托,既然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那只好在自己的家里,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在他的家里,他用大部分薪水建设了“一整套复杂的铁路系统——交织的轨道和各式各样的背景”,这一切的灵感,或许是“在一个只有死者的酒友出席的葬礼现场,当牧师的悼词中用到了时光倒流这个拙劣的比喻时,安德鲁心里正在期待即将到来的周末”,说明他童年的梦想至少与铁路有关,于是,他不但建设铁路,而且注册了一个叫作“火车模型迷”的论坛。
自此,他每天都会登录。
①任何人——不管是谁——在凌晨两点三十八分登录留言板并且发帖:“新手求助!斯塔尼尔2-6-4T底盘破裂。求助!”②作为论坛元老级人物之一的“砰砰67”最近被授予了版主的权利,于是便建立了他们这个小天堂。③“砰砰67”当初建立分论坛的目的是炫耀新近获得的版主特权——他确实喜欢炫耀,发帖时会上传一些搭好的火车模型照片,但与其说是展示模型,还不如说是他更想让大家观摩他漂亮的豪宅。④热心、慈祥的“宽轨吉姆”声称“住在莱瑟黑德”长达三十余年,其他三个人都住在伦敦,可谁也没提出在现实生活中碰面的请求。⑤网名叫“追踪器”的安德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自己可以随时调整网上的人格,掩盖现实生活中的不足。这一切都说明安德鲁的内心空虚、无聊、寂寞、虚伪和空洞。强大的网络背后,都隐藏着一颗孤寂心,名义上的互相帮助,背后也是炫耀与展示,白天工作之余,夜晚是“幽灵”一般地出现,甚至在凌晨也在发贴,以此打发虚度的时间。
这是现代人空虚精神的写照,与卡夫卡微观的生活实践是不同的,一种是大写的“虚无”,一种是客观的“实践”,但是,这一切都可以看作理智的寓言式的投影。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在官僚主义的职员世界,首先,不存在独创,没有发明,没有行动的自由,唯一存在的只是秩序和规则:它是服从的世界。”
小说的难点在结构,而《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通过“随意”“随便”“漫不经心”的,即通常所说的散文式结构,将各个地域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对话、心理(有区别于正文的字体部分)、人物故事联结成整体的时候,通过种种“巧合”,增强了小说的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这倒构成了理查德·罗珀独特的小说美学。看似无意,有则有心,通过一系列曼妙的语言,构画出了生活的自然流动、人生的自然际遇,让批判效果更加凸显。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解析,不妨将其看做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解读,此时,倒有几份清末署名“侠人”者所指出的:“不徒以局势疑阵见长,其深味在事之始末,人之风采,文笔之生动也。”
比如:安德鲁拿回了一瓶啤酒,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允许自己这一刻接近放松下来享受着一切……每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晚上,可以有权陷在软软的垫子里,肚子咕咕叫着等待享用意式馄饨和红酒,听着隔壁房间的闲聊,感受到即便只有短暂的一秒,自己还是有人在乎的。——选自《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一起吟唱:“蓝色的月亮啊,你看到我孤独地站着。”感受这撩动人心的黑色幽默。倾听安德鲁:“今后如果要寻找共度一生的伴侣,我一定是为了爱,而不是别的。我不再因为社会传统而结婚,也不会只是为了找个伴儿。”——选自《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