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禁闭岛》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禁闭岛》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02 03:58:04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禁闭岛》经典观后感10篇

  《禁闭岛》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马克·鲁弗洛 / 本·金斯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禁闭岛》观后感(一):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心理实验

  真的很不喜欢这个剧阴暗气氛,那音乐压抑的快让我崩溃。要不是朋友力荐,我真的很想中途就放弃,继续看我的华丽美剧去。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忍耐到了结束

  我得承认,看到4/5的时候,我终于开始明白这部电影想要表述东西是什么。作者出了个谜题,就是到底男主人公疯子还是不是疯子。影片结束后,我又特地回到豆瓣看了看讨论,呵呵,我得庆幸在看片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关于剧透部分。因此可以说,影片结束我是很狐疑地又回到了这里。我不能确定男主到底是疯还是没疯,所以本来,我是来豆瓣求个答案的,但结果居然出现了这么多分歧,真让人晕乎。

  目前有3种论点,第一论点是疯了,第二论点是被阴谋了,第三论点则是开放结局。在我看来,自己倾向于第一种的,但同时保留了第二种的可能。然后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心理实验。

  和我一样,倾向选择第一种结局的人,我觉得是个“随大流”的人。这类人对大众认知强烈的妥协性。如果我们和男主一样,处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或者换个比喻,如果我们处在文化大革命的环境里。那么多半要么被逼疯,要么也参与到对别人的讨伐中去。良知会被强烈的同化所抹杀,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谓三人成虎,也是这个意思

  选择第二种结局的人比较叛逆。但因为我本身不属于这种,所以我无法写出更多的评语来。但我钦佩敢于不随大流的人,又或者,特立独行已经成了时代特征

  选择开放式结局的人比较折中,但其实在生活中选择中立的人往往是第一个被其他派系消灭的人。站错队是可怕的,真正的置身事外也是没有的。不是吗?

  最后想说,莱昂那多同学貌似很擅长拍这种片子嘛!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这部片子,大家围绕着他到底疯没疯,陀螺停没停,争执没完没了。在他身上我已经看不到当年泰坦尼克傻乎乎的痕迹了,莱同学升级成功,恭喜一下。

  《禁闭岛》观后感(二):Details

  这部电影告诉我,细节多么重要

  和往常一样,懒散地开网,泡一杯茶,看射手自动下载字幕,影片开始,情节展开,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我一向迟钝,看电影都是后知后觉的,一个US XX调查局的官员,怎么待遇如此平常?或者说有点恶劣。但我推测的还是很常规——是这个岛的问题,要不太危险,要不也很牛X。因为Teddy作为调查官的假设先入为主,必须有个前提才能基于这个前提判断以后的情节孰真孰假,可惜这部剧开始就把我玩了。

  有些地方到最后都没懂,比如假警官的坠崖、还有之前笔记本上的RUN。看了影评才知道都是illusion,而侦破它们的线索都是毫不起眼的各种小分镜。

  导演真是良苦用心

  不经想到X傅在看完《搏击俱乐部》之后问我“人影”的事,百度一搜才发现,这么部我打10分的片儿,也白看了。。。当时在绵阳,很晚了,细节没法顾及到,真是不仔细。

  看完一直在回忆还有什么的地方忽略掉了,有些台词也挺深奥的,结局莱昂纳多那句话碉堡了。

  综上, 智商捉鸡,白看了。

  《禁闭岛》观后感(三):which result you believe

  有一个存在了千年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真实的?

  你思考过吗?那些让你觉得迷惑不已的云山雾罩,是否有让你触动过?

  我们真的存在吗,或者我们只是matrix中的一组0和1?武士是死于自杀还是山贼之手,抑或我们永远只能徘徊在多个不同的伪证之中,不得窥见事物的本相?

  儒家说:“仁者见仁”,道家说:“相由心生”,佛家说:“不为幡动,不为风动,乃是心动”。

  我们眼见到的并非真实,只是我们意愿的投射,当你相信某事时,只是你在依照你的本意去判定“应该是这样”。

  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在电影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影片,他们总是不去讲述故事,而是试着表述一段可以任意解读的,没有立场事件。它们就像一面镜子,为你的价值观世界观竖起一面镜子,让你更好地省视自己。让

  你更加清晰的知道:什么事物才是你认同的;又或者,什么才是你。

  《禁闭岛》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特殊的地方在于:拥有两条互相排斥巧妙交织主线情节。它让你去选择:你是相信人性贪婪还是相信人性的虚妄。

  A剧情:检察官泰迪长期以来一直在跟踪一座精神病院关于改造控制人类意识行为,这个项目本身的反人类性质让它只能秘密存在,但是由于这一项目可以带来的巨大利益国家机构在暗中进行庇护

  。而检察官的调查,让每一个知道真相的人变得不安,他们安排了一次调查,并最终将这个检察官“和谐”成了一个精神病人,让所有人以为他疯了,然后,顺理成章的杀掉他。

  剧情:前检察官柯蒂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并纵火焚烧了自己的家,由于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渐渐地演变出了第二人格,而这一人格让他不断追寻“杀人凶手”,以逃避自己的责任

  这两者,如果你承认a,则b必然是假,反之亦然。诺兰的巧妙就在于,他埋下了足够多的线索,让相信a的人觉得b的虚假,而同时,相信b的人,也可以用其他的逻辑对这些线索进行论证,最终的出a是虚假的判断。之前看的一些影评,仿佛每个都在解析禁闭岛中什么是“真实的”。在我看来,你们完全被斯科塞斯耍了,他根本就没有认定哪个情节是真的,他要的就是你们去猜,去想,去对照着电影

  判断——判断着电影情节的真假,同时,也是在判断你自己的选择。

  然而,这两个结局都是如此的负面,不论是检察官被政府和精神病院所抹杀,还是那个不远承担自身责任的凶手,他们呈现的都是人性中的阴暗面,而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里,似乎就是以玩弄人性阴暗为乐,并且将他的这一乐趣不断地发扬光大

  看着电影中的泰迪不断地挣扎,最后更是要在承认疯而活下去还是不承认而死中徘徊;想想荧幕前的你不断地思索着“贪婪,这是真”,“不,虚妄这才是真的”,我想,斯科塞斯一定也已经乐疯了把。

  呵呵,看来我在这部电影的镜子前,照出的只有不可遏制的阴暗呢。

  最后说一句,其实一个优秀的电影人、作家或者其他什么文艺青年,都应该是这样的:他们拥有的并非不讲述故事(tell the story)的能力,而一定要有展示故事(show the story)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电影才是观众的电影,而不是电影人自己的私家作品——斯科塞斯正是有这样能力的好导演。

  《禁闭岛》观后感(四):和飞跃疯人院不是一个档次

  之前看过海报,有些葚人,本来就不喜欢恐怖片,所以特意白天看。这类影片就像开放性的论述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说我的理解

  我认为这类探讨自我意识与外在意识矛盾影片的最终目的是提倡社会包容性,从另一个视角审视我们对于人性的尊重,至于记忆植入之类的情节,可以作为噱头提高情节的观赏性,而不应着重强调,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说“禁闭岛”不如”飞跃疯人院“的原因,一是情节铺陈和展开都比较直白,看到山洞中Teddy与 Rachel的对白,就可以知道情节中哪些是虚幻,哪些是现实,做不到“飞跃疯人院”那种润物细无声境界。二是“神经手术”等情节设计抄袭了“飞”,米洛斯·福尔曼老爷子年纪大了,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欺负人家,可以要专利费的。三是配乐太压抑,低沉的和声+阴郁天空,还有片头那个好像生化危机里面出来的剪草女人形象,使“禁”像恐怖片,喧宾夺主了。“飞”也是拍疯人院的场景,但经常有轻快节奏口哨伴奏穿插,更容易让观众相信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也曾经常人一样快乐。“禁”是表面阴郁,实则平淡;“飞”是表面欢快,实则深刻

  《禁闭岛》观后感(五):故事的真相只有一个

  1954年,执法官爱德华·丹尼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和搭档下属奥尔·查克(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阿什精神病院(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因淹死自己所有三个孩子而入院的女犯瑞秋·瑟兰多(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前一天晚上从戒备森严的牢室神秘逃脱,藏匿于孤岛深处。泰德(爱德华的昵称)在瑞秋牢房的床下发现了瑞秋留下的纸条“第4条规定,谁是67号?”

  泰迪怀疑监狱的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有意隐瞒内情,考利的同事杰里米·纳林医生说泰迪有很强的自我防卫功能。泰迪告诉查克自己的老婆多洛雷斯(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因公寓失火被熏死,纵火犯安德鲁·莱迪斯是泰德和妻子所居住公寓楼的维修工。安德鲁逃脱惩罚后消失,一年前泰德在报纸上看到他烧了一个校舍杀了两个人,结果去了监狱,然后转移到阿什精神病院,之后消失。泰迪还告诉查克他找到一个以前在阿什精神病院叫乔治·诺伊斯的病人,之前是很好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者,乔治得到资金进行心理研究测试药品,后来就出现很多脾气暴躁的人,他差点把自己的教授打死,最后来到阿什精神病院C病房,一年后乔治被释放,出来三周后他就到酒吧捅死了三个人。乔治的律师辩称他是精神病,但他乞求法官判他死刑,说什么都不愿到精神病院。法官没判他死刑,让他在戴德姆监狱服刑。泰德找到乔治时他已不成人样,他告诉泰德阿什精神病院在人身上做试验。泰德来这里的目的是搞到这里拿精神病人做实验的证据,回去揭露这里的真相。

  随着调查的深入,泰德去了关押最危险病人的C病房,以及他怀疑进行大脑手术的灯塔,但都未发现证据。在灯塔里考利告诉泰德,泰德其实是阿什精神病院第67号病人,真名叫安德鲁·莱迪斯,安德鲁2年前被送到这里后无法原谅自己,于是创造了没有杀人的故事。泰德的搭档下属奥尔·查克其实是泰德的主治医生希恩。安德鲁是这里最危险的病人,因为他受过训练,太暴力,两周前袭击了乔治·诺伊斯。考利和希恩想通过建造精神病学历史上最根本的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安德鲁发现自己幻境是多么的不真实不可思议,从而从幻境中醒悟变回正常不然院长和海外委员会将对安德鲁实施手术来保证他不伤害任何人。安德鲁回忆起了自己妻子淹死了自己所有三个孩子,而后他杀了自己的妻子。

  安德鲁昏倒了,醒来后的他承认是自己杀了妻子,而泰德和瑞秋是他捏造的。考利告诉安德鲁九个月前他也清醒过,那之后他思维又退化了。考利想要知道安德鲁已经接受了现实。之后的某个白天,坐在院子里的安德鲁又将希恩医生当成了搭档查克,他要离开这里。发现角色扮演法彻底失败的考利只得向崇尚暴力的院长低头,于是院长带人准备带走泰德。“像怪兽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安德鲁跟着院长走了(应该是去做手术了)。

  “精神病人是最合适的试验品,就算说出去也没有人相信。”

  “人们总是告诉你你是疯子,一旦你承认疯了,那你做的一切都是发疯的一部分。”

  爱德华·丹尼尔EDWARD DANIELS和安德鲁·莱迪斯ANDREW LAEDDIS有同样的13个字母,瑞秋·瑟兰多RACHEL SOLANDO和多洛雷斯·恰娜DOLORES CHANAL也是。这个证据是证明安德鲁确实是病人最有效的证据。片尾安德鲁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去做手术,一了百了悲催的人啊。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说改编。

  《禁闭岛》观后感(六):我看到的第三种结局。

  我是这样感受的,一开始我看的比较迷糊,认为这是个大阴谋。后来看过一些人的影片,再想细节,觉得自己全部错了,认为他就是个精神病,最后治好了,只是不想痛苦的或者选择了手术。

  可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在悬崖洞里的那段对白是不是很多余,而且时间还不短,这个谁能解释?我觉得最后的结局无法解释山洞里那个女的话。

  所以最后我认为,这仍然是阴谋,我觉得作者在最终“揭露真相”的时候,其实暗藏着另一种真相。以推翻“他就是个精神病,最后治好了,只是不想痛苦的或者选择了手术”和“他是个正常人,这是个阴谋”的两种人们所认为的结局。

  我觉得人们还是要害他,来策划的这么个局,为了把他抓进来,还说是他的医生,为他好。最后他说完“是像怪兽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那句话,他那个“助手”很震惊,其实“助手”明白他仍然是清醒且明白这是一个局,所以即使有这个局,仍然没有骗过他,那个“助手”才感觉意外。只是最后只能妥协,他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妥协,像好人一样死去,因为在这里面清楚的关着更痛苦。这里面关押的都是犯过罪的或者坏人,精神正常的人。那些医生也不是医生,是策划局的人。

  《禁闭岛》观后感(七):欺骗的诚实瞬间

  人与电影也是讲缘分的。很久以前有人推荐,如今才看,不由得想起那时的人那时的夜,“诗窗对夜凉如水,笔案回秋淡若云”。想来,推荐了快快去看,那一种热,又是一种不同。

  电影还是热的——热在众说纷纭,热在不知所云,“一千个观众看见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电影的高明。

  有人用洋洋数万言的类脚本复述并详解了电影,你若看过,你便不会执迷。其实,如果电影不在最后费力去廓清那唯一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是将幻觉与真实并行到底——可以阴谋论,也可以纯臆想;可以从头到尾,也可以从尾到头(所谓的开放式),使得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有清晰的存在感,使得每一个观众都从自己的眼中看见一个合理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解人意呢?

  然而不,电影坐实了一个结局,丝毫不留悬念,它急匆匆揭开谜底的仓促,完全不惧被人说成“吃力不讨好”,如此这般,仍有观众拎不清爽,只能说,精神病的领域太过复杂和陌生了。

  我也在糊涂了之后,豁然开朗。

  一、模糊带来妥协,清晰才更尖锐。

  如果阴谋论成立,无非令我们见识了又一个孤胆英雄揭示又一个黑暗真相——这类电影比比皆是,又有什么稀奇?

  所以,没有阴谋论。阴谋,那是精神病人臆想出来的。你看见的“疯子”,以及围绕“疯子”展开的人道的“善”与“爱”的拯救,才是真相。

  那么多人啊,陪着“小李子”兜兜转转演戏,满世界的温暖,唤不醒一个沉溺于冰冷深渊的孤独的灵魂吗?石头也捂热了呀!果然,“小李子”不负众望,醒过来了,可他选择将身体交付“暴力”派而成为与“死”无异的行尸走肉。

  你听到“小李子”的潜台词了吗?——你们,伪善的世界,先把人逼疯,又装模作样来拯救,究竟谁在演戏?!

  震撼吧!

  二、暴力导致暴力,暴力回归暴力。

  按一个德国人(似有纳粹背景?)的说法,“小李子”其实是一个很“暴力”的病人,而关于救治的方案,也是“暴力”与“非暴力”两派的对立。

  在“小李子”臆想的世界里,充满了战争中那些挥之不去的影子。

  无疑,战争后遗症导致了“小李子”家庭的不幸,并最终导致了他的人格分裂。

  是谁发动了战争?这最大的暴力才是“小李子”暴力的根源。倘若一个好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会寻找借口,或者归罪于神。电影不是借他人之口说出“上帝喜欢暴力”吗?神让好人丧失理智,变得疯狂。

  占统治地位的人,以正义之名(神之名?)挑起战争,两只手上沾满的鲜血,全部涂抹在冲锋陷阵的“小李子”们身上。一个身背战争阴影的人,走到哪里不是阴影?他能幻想阳光普照、鲜花盛开吗?小小禁闭岛,不过是巨大战场的延伸和缩影,不论怎样左突右杀也休想出去。早已丧失信仰的“小李子”们,清醒也罢,疯狂也罢,他的世界除了阴谋,还是阴谋。

  如果阴谋是幻觉,那么,谁令他产生如此幻觉?现实,不正是一场又一场的阴谋吗?!

  善与爱,这最能医治病人的良药,珍贵而有效,而若暴力的源头不除,所谓的医治“小李子”们的“暴力”,只能成为一个巨大欺骗链条上的诚实瞬间。

  “我要醒来吗?我无法面对自己对妻儿犯下的杀戮罪恶吗?你们错了,我无法面对的是你们——战争、欺骗的制造者,是你们杀死了我的妻儿,还有千千万万参与,和没有参与战争的无辜好人……”你仿佛听见“小李子”在说。

  他选择作为一个好人死去,他将世界交还给制造暴力却永无愧疚、如神一般坦然正义的怪物们。

  好人承担后果,好人永远走不出良心的折磨!

  禁闭岛,一个禁闭好人的岛屿,它可以是地图上的一个岛,也可以是人心里的一片领地。

  http://blog.sina.com.cn/u/1904190043

  《禁闭岛》观后感(八):《禁闭岛》——一部细腻的电影

  昨天看了朋友推荐的《禁闭岛》,今天到豆瓣上看了很多推荐的影评,发现很多影评在哗众取宠,中文里添加英文,现在的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总是要体现一下混血。算了不谈这个了,看完这部电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一部很细腻的电影,看到最后我才知道导演为什么这样拍。

  第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男主角出场的场景,第一个细节是他待的船舱,有很多刑具一样的东西,可见这是一个运送精神病到岛上的船,不是一个政府特意派来的船,还有就是他和他的搭档在甲板的情景,觉得这个场景很假,好象船没航行,只是在漂浮。开始我觉得有点粗糙,但是我在想对于现在的科技手段什么都能是真的,为什么导演在这个表现的怎么这么假呢,也许就在暗示你,他们在演戏给男主角。同样的情况运用到他和一个女医生在山洞里见面的场景。其实导演都在暗示给你岛上的医生在给男主角演戏。

  第二个细节在于他进入精神病区的时候,他发现副院长的手下都很紧张,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岛上的医生在给他冒险治病,对于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这么放出来还是很危险的,电影总在说一句话,每个人都知道,可见岛上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审讯一个杀丈夫的女人的时候,她在她的本子上写道“run",其实她知道他是自由的,希望他离开。这是所有人的愿望。

  第三个细节对于他一直幻想的纵火犯,这是我觉得导演高明的地方,其实这个人是男主角自己幻想的,可能他在给他杀害妻子一个借口,为什么是幻想的呢?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男主角在回顾自己在解救集中营的情景的时候,看见一个孩子脸上一个长长的刀疤,这个镜头一闪而过,这个人物给男主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受过巨大痛苦的人才会有严重的反社会性。

  第四个细节就是度假的医生,其实就是他的搭档,为什么是他呢?一是他是主治医生,二是他充分的信任他。

  第五个细节在电力系统损坏的时候,他进入C区,看到他伤害的人,因为这个人的名字和他幻想的纵火犯的名字相同,其实就是医生们的安排,希望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忘记自己给自己编造的角色。可是男主角没有按照医生的愿望走出来。

  第六个细节就在于他炸毁汽车后,看到自己的妻子和瑞秋杀死的孩子走到一起,而在次子前的一个细节,他在客厅帮助瑞秋处理尸体的时候,瑞秋还是医生安排的护士所扮演,我觉得导演在暗示男主角已经记起她帮组处理尸体的事情了,但是他还没想到瑞秋就是自己的妻子。当 炸毁汽车的时候,他看见自己的妻子和瑞秋的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他真正的知道原来瑞秋就是她的妻子。

  第七个细节就是他到了灯塔,当医生告诉他真相的时候,他抢了桌上的枪,向医生射击的时候,他看见了医生的死亡,这就是导演暗示你,一切都是男主角的幻想。

  这是也一个充满细节的电影,一个非常细腻的电影,最后我觉得最大的悬念在于男主角是否真正清醒,而不是在讨论他被陷害的这个层次,故事的基本意思就是医生为了治愈男主角,而按照他的想象设计一个故事,然后让他自己发现事实的真相。我认为故事给我最大想象就是男主角是否治愈。我个人理解他是治愈了,他也知道了真相,但是他还是不想承认妻子杀了孩子,他杀了妻子的事实,如果他承认了,他要在痛苦的自责中生活,就像他最后说的“活的像个畜牲”,就算离开这个岛自己要被记忆煎熬更痛苦,所以他选择了演戏,他还是希望有两个幻想的角色为自己分担一下这个错误,我认为他最后说的死亡是记忆的死亡,他希望通过外科手术能让他的记忆死亡,如何能这样呢,就是选择把戏演下去,所以他果断走向这些人。

  这部电影演员都很到位,导演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德国医生,更增加电影的诡异之处,而且医生表现的紧张和不安总让人觉得是医院有什么秘密,其实只是紧张这个有暴力倾向的美国大兵,所以有些人分析出男主角是被陷害的,还有就是很多人都想离开,其实我觉得导演抓住了人的一个心理,被迫害妄想症,其实每个都有点,所以很多人都理解为有人在迫害男主角。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电影,很不错,比《盗梦空间》在细节上处理的更好,只是弯曲的逻辑,怪异的思路,和一些情景的干扰,注定他是小众电影,毕竟大家还是喜欢比较直接的东西,就算拐弯也别太多了。纠结在思维中会很危险的。

  《禁闭岛》观后感(九):Shutter Island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构思怎么来写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一篇很难评论的电影:一,我不想有任何的剧透。这是看此片,也是看所有电影、聊所有电影最忌讳的一件事。可在观看此片的时候一切都不符合逻辑的情节直至影片推进到中间部分才开始变得清晰。二,这是一部很有背景的电影,很有说头。战争,犯罪,人权,学术都有涵盖。通过这些内容按理应该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可是,我感觉拍摄得不够细腻。

  我想在第二点上多说两句。战争的受害者是谁?自从人类对私有财产有了认识以后,战争就一直伴随着人们。无论人类怎样试图去摆脱它,可战争无处不在。 因为它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创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我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西洋、太平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漂的、地下钻的,地球无处不是战场,无处不见硝烟。这场战争给谁带了最大的伤害?我想大多数会说是在战争中死亡的犹太难民。可我认为是受伤害最大的是那些活下来的士兵。而他们又把这个创伤带回了自己的家园,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这才是战争的真正创伤。当然,死去的人也是很悲惨的。片中多次出现一个残酷的镜头:一节货运火车旁,大量的犹太难民尸体像烂泥一样从舱门流了出来。由于冬天的寒冷,他们的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冻结在一起,感觉像是活生生的蜡人在凝视着你,企图对你讲述他们的死亡。本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在二战之后发生的故事。同理,犯罪也是这样。往往我们只是注视到了被害者及家属的痛苦和罪犯应得的惩罚,可我们没有注意到罪犯的家属。他们同时也在痛苦地经历着这一切,犯罪给他们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插一句,我看过的一个日本电影描写的也是这方面的故事,下一次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此片也与那部日本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从另一个侧面去思考犯罪。

  人权,这是很大的话题。至今还有很多大国与大国之间以此为借口互相抨击。本片说到了即使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有权利得到治疗得到常人一样的帮助。

  最后学术,last but not least,本片主题是心理治疗学的经典示例。如何治理心病,是药物,是物理,还是用心理手法去治愈?这是伴随心理学成长的重要话题,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

  综合如此多的话题,此片完全可以成为一个5星大片儿,可是在布景灯光音效的电影元素中,本片却做得有些不尽人意,部分场景过于粗糙。也许我有点吹毛求疵,但,这确实是我在观看时的感受。

  《禁闭岛》观后感(十):禁闭岛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能够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理解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理解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明白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取。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向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