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儿在林梢》观后感摘抄
《雁儿在林梢》是一部由刘立立执导,林青霞 / 秦汉 / 刘梦燕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雁儿在林梢》精选点评:
●人美,音乐美
●作为林青霞演技的证明,这部一定要马克。不过要知道穷摇的作品从来不复杂,所以在情节上除了一人分饰二角有亮点外,情节上没什么好期待的。又是两男一女爱的死去活来没完没了的套路——此外对男主表示b4,既然当初爱姐姐爱的那么疯狂,怎么几个星期就把爱转妹妹身上了呢?以及对结尾的潦草表示不满。
●刷林青霞的剧到凌晨两点
●天呐,如果丹枫真的就是那副德行,晓霜真的就 那么囧。
●纯粹为了青霞!琼瑶奶奶也悬疑了一把!
●林青霞年轻的时候好漂亮
●秦林两人合作多年后的作品,故事很好,但是不适合搬上萤幕,会破坏原作的精巧构思
●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琼瑶片。当时觉得林青霞好美
●豆蔻的林青霞和秦汉
●悬疑和爱情这两部分几乎是截然分开的,剧情不能更无解。复仇天使林青霞,彼时已可瞥见她后来在香港电影中展现的妖魅风骨。秦汉看多了神烦。
《雁儿在林梢》观后感(一):忆往昔
《雁儿在林梢》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琼瑶小说。那是个夏天的午后,我坐在表姐家的院子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天色已渐渐昏暗,丝丝凉风吹过裙角。直到现在都记得当时的感觉,一种懵懵懂懂的青春萌动。虽然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爱情。
这部上映于七十年代的电影,我反倒是最近才看到。也是初夏夜,也是微凉的风。但是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当年觉得很动人的台词对白,现在听来显得如此矫揉造作。当年觉得丹枫特别优雅,晓霜特别可爱,现在却有些幼稚浮夸。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怀着特别的感情看完了此片,依然觉得青霞很美秦汉很帅。
琼瑶片中的男主角特别会说话,特别懂女人心。看琼瑶片的都是女孩子,就和老妈喜欢听戏一样。因为戏中的男人这样善解人意,这样温柔。于是,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梦里。
有时候老片子会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段记忆,当那熟悉的主题曲再次响起,浮现在脑海里的回忆如此美好鲜明,以至于我们不知不觉被打动了,被自己的回忆打动。
《雁儿在林梢》观后感(二):还是觉得三观有问题
小时候挺喜欢看琼瑶的,觉得俊男美女轰轰烈烈的恋爱很动人。但是长大了再看,就觉得其中的三观有一些问题。先放下情深深雨蒙蒙和一帘幽梦中人尽皆知的渣男形象不谈,但就这部电影来说,有些情节让我十分不舒服。
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妹妹第一次去找姐夫的时候,两人简单聊了几句之后,妹妹说到姐夫“不是天使,就是魔鬼”,表达了她的不信任。然后姐夫的肢体语言就让我产生了一些不适,他扶着妹妹的肩膀,特别深情地说“因为你是xxx的妹妹所以我有资格照顾你balabala……”也许是男演员的诠释有问题,这一幕看起来更像是爱人之间的表白,而且后来姐夫和妹妹相处时间并不久,但还是迅速爱上了她,这让我感觉不到他对姐姐的爱。诚然姐姐已经逝去,沉溺于以前的爱也不是好事。但是既然他能如此快地抽离且爱上的是妹妹,真的没法让我相信他多么爱姐姐。
此外,电影的镜头语言,一些台词和演员的部分表演方式放在现在多少有些过时,因此有些严肃的时刻竟不禁想要发笑。不过这也是受时代的限制,是没法解决的问题了。
《雁儿在林梢》观后感(三):像爱姐姐一样爱妹妹
如果真的有像爱姐姐一样爱妹妹的男人,千万别让我遇到,否则我会疯掉。
太可怕了。太奇怪了。我比较不能接受这种类型的感情。
当然看小说看电影要看这样复杂到打好几个结的桥段才够精彩,但是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里,恐怖要再多打好几个结,甚至是致命的死结。
虽说文艺作品的素材都是真实生活里提取的,人间成千上万种感情里肯定会有这样一种,我只能说庆幸我没有真实遇见看见。我真怕这种对两个人有一样的感情,好像复制粘贴,我无法想象它是以怎样的姿态存在。
本来我看江淮对碧槐的感情已经十分雄伟壮观凄凄惨惨戚戚,可是他说他把对碧槐的爱全部转移到丹枫身上了,我之前的十分顿时减去了好几分。
我已经记不起以前自己看这原著的时候是怎样的想法怎样的心情,现在再看电影却是一身冷汗。
好吧,说一点儿其他的吧。比如,丹枫出场的音乐也是有点诡异有点恐怖,但的确很贴切,像她难于琢磨另有他念的内心。她化妆成林小霜的样子我认了很多次才认出,太像刘雪华了。
左宏远的音乐,凤飞飞的唱腔,林青霞秦汉的演绎,琼瑶爱情的纠结缠绵,都和我的青春一起,策马奔腾去了,去了。
《雁儿在林梢》观后感(四):真想穿越到那个时代
电影裡江淮的办公室,显然是在皇冠杂志社、皇冠画廊取景,既省钱又给自家人免费打广告,顺道把平鑫涛夫妇收藏的国画跟中国传统版画都摄影留真了,真是聪明。当年放映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或许眼尖的观众还能认出画上的署名吧。有两幅画可能平鑫涛特别喜爱,镜头停留得最久。第一件是贵妃醉酒图,林青霞第一个正面镜头就站在此画旁边。若是傅抱石所画,那可价格不菲,但人物造型不像。第二件是彩墨山水横幅,大约1米高5米长,我猜是岭南派欧豪年手笔。秦林二人先站在此画右侧,然後镜头跟着林往左方缓缓走开八九步,此画全貌就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很有一种引轴观图的趣味,只见一片迭嶂烟江蓊郁绵延在电影画面上流动。当年的大放映厅弧型超宽屏幕足以展现此画的气势。
台北仁爱路圆环和松山机场也都拍得很有气势。那时圆环旁的大厦都还有宽阔的正面,而松山机场前面的大喷水池也还在。此片最後一个镜头的主角其实就是松山机场的大喷水池。这喷水池一直存活到二十一世纪初,为了建地铁才拆了,改成平面停车场。真该回复原状。都说台北真没规劃、建筑真醜,其实这话说得不尽公平。台北市後来的尊容是小市民主义发展过度的结果。当年是穷点,但并不杂乱,不局促也不醜陋。谁要有空,把七十年代老国片保留的台湾街景弄个截图全集,定知我此言不虚。
虽说琼瑶电影算不上理想的社会史料,但也要看读者如何运用它。《雁儿在林梢》就有很独特的流行音乐史料价值。《雁儿在林梢》不只是一部电影、一本小说,它还是一首歌曲,它是这部电影的插曲,它的演唱者是凤飞飞。凤飞飞今年初不幸病逝,不少纪念文章拿她唱国语歌咬字不清说事,隐隐然把她塑造成本土主义的先行者,他们的例证之一就是这首《雁儿在林梢》。有趣的是,本片的插曲不全是凤飞飞唱的,另一多半的插曲是高凌风唱的。凤飞飞不过就是几个翘舌音有时发不准而已,高凌风简直就是拿不翘舌做招牌,从没听他翘舌过。不光是不发翘舌音,他还n、l不分,en、eng不分。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首插曲,「能」字他都唱「len2」。妙的是不光高凌风自己咬字不清,连他的合音天使也受他影响。如果用咬字不清做为流行音乐本土主义的标志,我看高凌风更有资格被称为本土主义的先行者。可惜他是外省人,名声又差,这顶冠冕看来他是无缘顶戴了。
不仅如此,凤飞飞和高凌风这种新流行歌曲,它们当年走进观众的生活而被接受的情形,本片也透露了,甚至还参与创造了一点。高凌风的歌曲,是通过他在片中客串一位迪斯科舞厅歌手的演唱,而出现在电影观众面前的。唱迪斯科歌曲而咬字不清,可不是得其所哉。再看凤飞飞的歌曲,更妙,那是通过林青霞所扮演的海归女文青深夜穿着白睡衣在那现代主义装潢的小套房里用黑胶唱片播放出来,而出现在秦汉跟电影观众面前的。一个属于爵士乐的夜晚,竟然出现了凤飞飞的音乐;---- 但那又何妨,爵士乐什么不能包容?爵士乐手谁又不靠特殊的咬字行腔或乡音来建立个人特色?七十年代末台湾海归女文青对凤飞飞的接受程度如何,今日已难考证,但是此片确实已在上至文青下至女工的观众心中埋下了想象的种子。
不论如何,《雁儿在林梢》告诉我们:流行音乐本土主义的来源,很可能并不十分本土。那是一个尚有雄浑气魄与淋漓性情的时代,绝非后世的狭隘目光所能穿透。
《雁儿在林梢》观后感(五):黑天使复仇记
这是一个经典的复仇故事,那些没看完就胡说八道的影评不看也罢。这里跟江淮说,我很忧郁,投怀送抱,那里就可以化名“林晓霜”和他弟弟钓鱼嬉水,哈哈大笑。这有什么三观问题?如果这就叫三观问题,那诸葛亮用“空城计”骗司马懿,他岂不是也有“三观问题”?真正服了那些根本没看懂就张口瞎说的主,你居然能在《雁儿在林梢》中看出“爱情”而不是计谋,可见。其实大部分琼瑶电影,其本质都不是要说爱情这个主题,你们所谓的“爱情”,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东西在我看来那是一种“情调”,而这些“情调”背后往往藏着一把刀,或者下一分钟反手就是一记耳光。这不是琼瑶的虚伪,而是她对现实世界一个真实的反映。琼瑶剧是给成年人看的,特别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小孩看琼瑶,或者心智像小孩一样的成年人看琼瑶自然会抛出一些很幼稚的印象与观点,我无法评判好坏,但如果对琼瑶的评价都是充斥着这一套,那无疑大家对琼瑶的误会就太深了,有故意引导舆论之嫌。这部电影之所以堪比悬疑剧,好就好在它一开始就出现了“黑天使”的意向,女主角第一次见面就已经告诉了男主角“我是来复仇”的,只是观众受限于已知条件的局限而不得不慢慢随着剧情展开而各自推理,尤其是那个以“爱情”为幌子的设计,一如既往的肉麻台词始终在故意提醒观众,这是琼瑶言情戏喔。其实呢,这一切只是一个障眼法,全是伪装
电影的镜头语言,某些场景堪比希区柯克。演员干净利落的表演方式放在现在一点也不过时,没有多余的废话。林青霞从头到尾的那几套时装即便在今天大陆的大街上也是相当Fashion的,那些居然看了会发笑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认真去看,或者说是带着偏见打开了这部电影。《雁儿在林梢》根本不受时代的限制,甚至超越了今天大部分真正狗血,不堪入目,惨不忍睹的剧情。它采用了惊悚侦探片的手法,层层布局,观众始终被姐姐的真正死因所迷惑,谁才是“网里的鱼”,是深陷渣男情网的丹枫,还是掉入温柔乡的江淮?电影中很多语言具有双关性,且亦真亦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几个人物的性格。丹枫为了探究虚实分别用引蛇出洞,欲情故纵,声东击西,混水摸鱼等计策,甚至为了逼江淮交代实情,半夜开窗,说什么死去的姐姐来找她了……把男主角吓得半死。在阵阵晚风中氛围神秘,整件事越来越变得罗生门,究竟这个男人是“魔鬼”,还是自己的姐姐碧槐是“魔鬼”,那个叫“曼浓”舞女又是谁?电影从头到尾实际上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负罪感,即便你非要说谈的是“爱情”,它谈的也是爱过之后的担责问题,谁该为一个人的死亡负责?当“黑天使”真正看到她梦寐以求的姐姐的日记时,剧情有一个巨大的反转
当然,这个反转在一般悬疑片里根本不算什么,多次反转也不稀奇。但在一部琼瑶电影里直接面对的就是深陷感情漩涡里的青年男女,也就是在冷峻的外表下是一个极富温暖的东西。“黑天使”的演技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黑天使为什么会“演不下去”……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一部很有名的,类似的电影叫《黑天鹅》豆瓣上高达8.6分,但实际这部片子在我看来根本不如这部还不到7分的琼瑶电影《雁儿在林梢》,为什么?三点。一,《雁儿在林梢》讲的是更现实的生活压力与苦难,不是高雅的芭蕾舞艺术,看到最后你就会明白。二,它并不以毁灭收场,人生虽然残酷,但晒过太阳之后,《雁儿在林梢》的最后是一场和解与重生的戏,孤雁亦有归宿,这就是我们东方人的哲学,它的态度其实要高于西方某些文艺片。三,它不仅保留了琼瑶悱恻的语言风格,还有很多小幽默在里面,有人说狗血,我说是你不识货。比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