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水一方》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水一方》影评100字

2021-04-22 03:4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水一方》影评100字

  《在水一方》是一部由张美君执导,林青霞 / 谷名伦 / 秦汉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水一方》影评(一):1975版林青霞饰演在水一方

  这部戏拍的时候我老妈都还没出生!拍摄场景比较简单,但故事情节蛮深奥的,有现代人的情感和想法,也给人造就和幻想无数种已知的可能,唯独结局让人猜不到,波澜起伏,人世间各种感情矛盾都让人咬牙切齿,看完结局一切都回归原来的平静,堪称完美!(十分罕见,很少有人做得到,不是一般人能想的出这种故事)

  《在水一方》影评(二):美~

  七十年代的电影,很朴素~

  场景不多,可是处处都透露着清雅的美~

  环境很美,人也很美~

  青霞MM年轻的时候气场没那么强,可是那种冷冷的倔强的气质跟想象中的杜晓双真是太匹配了~

  秦汉饰演的卢友文木有想象中的帅啦~

  还有让人惊奇的甜妞,现在完全是搞笑的笑星嘛~

  原来年轻的时候还演过这么甜美大方,活泼可爱的角色呢~

  《在水一方》影评(三):存档

  我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来替你找回这个玉坠子。

  它经过了将近20个人的手,我一一的找,一一的问。

  现在,它终于又回到你的手中。

  好像,没有人似我对妳这般好。

  朱诗尧,扮演者谷名伦,若干关键词:乐观,进取,神秘堕楼,遗书不被警方公开,介绍刘文正进入演艺界的好友;近期关键词:关公大战外星人。

  图

  http://www.cnmdb.com/upload/images/name/2006/07/05/133402479.jpg

  《在水一方》影评(四):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缓缓流淌的小溪,远方山脚处的木屋中升起袅袅炊烟。女主角一袭白衣白帽,溪水般清澈见底的眼眸中透露出淡淡的忧郁和迷蒙。

  四年的时间,诗遥苦苦寻找。只为找到奶奶留给小双的唯一信物。他为她做任何可以做到的事情,只为得到她的心。可是他们本不属于一个世界的人。诗遥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在电视公司上班,家境优越。小双是个孤儿,无父无母,一生命苦,为了早日赚钱养家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他们用音乐进行交流,彼此都把人生的点点滴滴投射在那跳动的音符之中。在音乐面前,一切的语言都是多余的,又是那么的匮乏。然而除了音乐,他们的生活没有交集。许多次,诗遥都欲言又止,还是没能把心底的话讲出来,依旧默默的为她做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双见到了卢有文。他高大英俊,才华横溢,侃侃而谈,特别是——他也是孤儿。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也许没有,失去父母的无依无靠却是感同身受。这一刻,他们的心拉近了。那个年代的爱情可以那么的纯粹,在一起的理由是那么的简单,卢有文的甜言蜜语,让小双心甘情愿的做了爱情的俘虏。

  说到底,卢有文是个自私的人。家有娇妻,他却和笔纸做伴,活在自己所编织出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中,还沾沾自喜,直到小双向他提出了离婚。卢有文恳请小双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刚刚失掉孩子的小双是那么的决绝,宁愿继续孤苦伶仃,也不愿再忍受。“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当初义无反顾嫁地给卢有文的,是小双;如今义无反顾要结束这段婚姻的,也是小双。

  卢有文回到了乡下,回到了先前的小木屋,开始了专心写作。珍惜眼前人,卢有文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凝结在一部作品当中,只不过,他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错就错在,他没能认清自己。他能写,会写,想要写出一部作品,却不知道好的作品需要人生经历的凝练,单纯的自我情感的雕饰注定只能是无病呻吟。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晚了。妻子离他而去,生命也即将走向尽头。唯一可以告慰他的,是那部作品。这部作品,让他成熟,让他懂得了什么是男人的责任,也让他完成了先前和小双之间的约定。

  无论有没有爱,也无论爱与被爱,人都是孤独的。和卢有文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小双,本以为能和他达到心灵上最大的默契,却不知想要完全融入另一个人的世界是那么的困难。“有两种感情,一种是相濡以沫却厌倦到老,另一种是相忘于江湖却怀念到哭。”对小双来说,卢有文是适合做那种相忘于江湖的人,也许朱诗遥才是他的最终归宿——虽然,她从没有爱上过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影片中的一幕,朱诗遥对秦汉扮演的卢有文不无轻蔑地说:“别让我笑话你拿得起,放不下”,仿佛是一语成谶。现实世界中,由于秦汉的懦弱和踌躇,他和林青霞最终还是没能走在一起,留给影迷们的,只能是唏嘘和感叹。

  《在水一方》影评(五):“卢友文”于我

  什么样的人可以搞文学?我认为只有尝遍人间苦难,体会过生活之难的人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家道中落,“无衣食,寄食亲友家”的曹雪芹是在一片荒山野篙中写出了《红楼梦》,还有那个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陀斯托耶夫斯基,当过兵坐过牢的塞万提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嚼着草根追求斯文,包括我本人,毕业后虽然那时候学校有包推荐,我选择的也是在商场做一个美工,每天梯子爬上爬下,广告部里就两个人,春节都不能回家。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我看到了人生百味,这让我的感知变得丰富,让我这个独生子女的一代,被人称作“小皇帝”的一代看到了自己可以叛逆的信心。即便是现在,我也不过是广告公司里一个普通的设计师,我的很多同学都有车有房,还有买别墅的,我不过工薪之家,一个念小学的儿子,我也没觉得自己就不开心,失落,或者怀疑过自己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我的心气,自傲一点也不比电影中那个眼高手低的卢友文差多少,只不过我从一开始,念书的时候,我就明白一个道理——人生就是苦难,我给自己取的网名“小悲”也是我在读完尼采《悲剧的诞生》后的一点自嘲。在我看来完美的人生就是要以苦为乐,以苦为伴,人要学会伴随苦难成长,甚至泡在糖水里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是不是前面还有一个自讨苦吃的选择,如果有,我不会犹豫,所以周围的人对我有两个评价,一、这人是个神经病,二、这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我是疯过,但在我决定结婚的刹那,我还不至于要我老婆养活我,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像卢友文这种还是少数,他其实不懂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或者说他以为的那些大文豪他们之所以可以创作出那些惊世之作,好像生活如他一样,根本不是。琼瑶之所以能写出《在水一方》,这是生活的真实带给她的,电影中那个又是赌博,又是家暴,又是自命不凡的“卢友文”就是琼瑶前夫庆筠的真实写照。庆筠早年也是一心要写出有意义有深度的严肃文学,得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如此歇斯底里。真实的生活远比电影更惨,“杜小双”(其实就是琼瑶本人)不仅没有流产,还把孩子生了下来,独自一人艰难地拉扯大,直到有了出头天《窗外》大获成功,生活才不那么凄惨。文学与“人”的关系就是贴得那么紧,读万卷书不及行万里路。琼瑶自幼生逢乱世,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一家人逃难,颠沛流离。她的文笔不是关在屋子里的人能写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读艾芜的《南行记》,那种对西南边陲风土人情的生动描写,非得是亲身感知过才能写出来,我今天反对大院子弟那一批人也是出于这种认知,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这些可以看到“内参片”(内部参考电影),领到话剧票,办什么事都有优先权,包括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体现出的那种貌似精英,实为流氓的姿态也是一种对文艺创作话语权的垄断,他们的语境,痞子气并不比他们反对的东西更具有文明的意义,他们只是比父辈稍微人道了一点点罢了,但就这一点点,也给了断断续续一个朝气蓬勃的创作环境,然后此刻又被“腰斩”于市,幻灭于情理之中。这一代人有诚实的一面,也有他们的劣根性,一个像我这样爱较真,喜欢考据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他们兜售给公众的那一套其实带有模糊性,就像“特色的XXXX”一样,任何东西只要“被特色”,那么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摇滚乐如此,电影如此,文学也是如此。将来如果封网,彻底与世界脱钩,那么就是这样的东西也会看不到,直接向着比清末更晦涩的冰冷前进

  《在水一方》影评(六):在水一方电影与电视剧的一些比较

  这一周因为听了在水一方这首歌,开始找这部戏来看,先是看了电视剧,40集,没看全。接着又搜了电影来看。这也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琼瑶小说,还在WH的时候看的。简直不能跟我大姐比,她大学时候把图书馆的琼瑶看遍了。越发觉得快进暂停等功能的电子产品真是好,花更少的时间去看更多的影视剧,当然也导致了我很多时候不能完整看完,细节就不纠结了。总体来说,在水一方的电影电视剧侧重点差距还较大。

  首先,诗尧的跛腿。因为年代久远我记不得小说中的内容了,所以也记不清楚诗尧的是不是在杜小双出场前就是瘸腿。在电视剧中,一开场的诗尧是个四肢发达,大脑复杂的全能式英雄,腿脚灵活,人家还是篮球队的核心人物。但是后来还是瘸了。大概是第7集,这情节太熟悉了,跟楚濂带绿萍出去摊牌遭遇差不多,摩托车,又是摩托车,难怪常听一句土话,请用各地方言来念:要想死得快,就买一脚踹。结果摩托车上的人悲剧了,一个腿瘸了,一个半身不遂加失语。伤势重的总是副驾驶。电影中的是诗尧一开始就是跛子,不知道是不是从小就有。不过这人估计真的是有才能,腿脚不利索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电视台制片人,看来台湾地区的用人单位还是不拘泥这些身体面貌的条条框框。

  其次,小双何时知晓诗尧的心意。电视剧中,小双在朱诗尧第一次去接她下课时候就直接问他原因,电视剧中的小双敏感细腻能猜人心思,好奇心重,这也是很多成年女性的直觉吧,没有平白无故对你好的男人,都是有目的的。电视剧中的朱诗尧跟其他琼瑶剧中的善良热情男主人公一样,精力旺盛,还有一个好妹妹。电影中的朱诗尧则是个木讷寡言表情少的瘸腿,这样看,或许他是很小时候腿就瘸了,才导致了他成年后的这种沉闷。在文学青年卢友文出现之后,第一次在家畅谈时候小双说电视剧是短暂的,文学作品是永恒的时候,诗尧的眉目黯了下去。出手太晚,这是电影中的朱诗尧的最大遗憾。

  再有,男一号。电视剧中的男一号绝对是朱诗尧,热情敢为,善良大度。杜小双也爱他。电影中的卢友文则更像是男主角,最后死在小双的怀中。

  另外,电影因为时间的限制,在两个小时内不可能展开太多的人物故事。所以在电影中小双受朱家每个人的疼爱,在朱家住的很自在,不用帮忙做家事。电视剧中的小双妈妈与朱诗尧的妈妈中间有故事,导致朱妈妈对小双不喜欢,在发觉了小双和诗尧之间的情愫暗涌之后,直接和小双说不接受她这样的儿媳,这也是导致小双匆忙嫁给卢友文逃离寄人篱下的生活而后引发更多不幸的一大原因。

  电视剧中小双在结婚后租住的是条件较差的普通民房,电影中的小双住的是不错的白领公寓。这是应该是从两位女主角的不同的个人气质来考虑的吧。电视剧中的小双是刘雪华饰演的,在朱家时候经常不能主动融入到那个大家庭中去,她要顾虑到朱妈妈。刘雪华给人的感觉更草根,我小学时候就看过她和钟镇涛的烟锁重楼。她真的适合演苦情戏,那眼水,跟自来水一样想来就来,收放自如。听说她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不会用手机,一年到头都在演戏。可怜这个年岁失去了丈夫。在电视上看过眼泪流多了有变瞎的,希望她不会这样。

  电影里的杜小双是林青霞。我知道她的时候她已经是东方不败了,后来知道她演出过窗外,我简直不能想象。去年在电视上看过她的一部电影 雁儿在林梢 ,人长得是好看,真有气质。

  《在水一方》影评(七):导演说

  台湾电影事业从60年代中期开始起飞,到70年代达到惊人兴旺,产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从1972到1974的仅三年里,产量高达609部。在这数百部的影片里,拍摄数量繁多的,要数“言情片”了。

  所谓的“言情片”,特指主要以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琼瑶小说为范本改编的电影。这些小说6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台湾社会。主要作者琼瑶从1963年到1985年,共创作长篇小说42部。这类小说的题材都是抒写男女之间至纯至真的浪漫爱情故事。最早将琼瑶原著改编成电影的是中影公司,于1963年拍成了《婉君表妹》。因琼瑶小说本身就是极畅销的,改编成电影后,卖座极佳,于是,各个电影公司就纷纷抢购琼瑶小说版权,拍琼瑶作品一时间形成了一股热潮,而琼瑶自己也于1967年自组火鸟公司,专门摄制由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

  琼瑶式的言情片在台湾和香港及东南亚各国,足足风靡了近20年。在这近20年中,“言情片”一次又一次掀起风潮。它不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价值,而且还制造了许多至今仍走红的明星,以及无数狂热的影迷。据统计,琼瑶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达40多部,其中自资拍摄的有15部。

  电影是商业性很强的综合艺术,即以追求票房价值为基础,琼瑶小说之所以能一部又一部地搬上银幕,与它拥有无数影迷密切相关。为什么这类情节内容千篇一律的言情片能吸引观众呢?这显然与当时台湾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分不开的。

  一、“情爱”——现代人的“一帘幽梦”。

  台湾在60年代初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无数农民被迫失业,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台湾人面临着就业难的生存危机。当然最令台湾人惶恐的,不仅是生存的威胁,还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公路上忽然多起来的陌生高大的汽车,快速矗立的幢幢高楼大厦,每日急急踏着钟点上班的现代快节奏。随着这一切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他们以往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在来不及的嗟叹声中分崩离析了。最突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人情温暖的伦常关系一下子为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竞争、蚕食所替代。因此,琼瑶电影中那种歌颂人间至纯至善的爱情主题,投合了台湾人的普遍心理,台湾人在不得不应付的现代社会的挑战下,琼瑶电影显然是对台湾人潜意识的一种精神补偿,一种心理疗救。你看,《在水一方》中,孤女杜小双在朱家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受到了百般呵护。而她对卢友文的不可理喻的爱,以及朱诗尧对她的痴恋,又是那样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总之,当台湾逐渐进入发达的工商业社会,伴随着科技的调整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原有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消除,还增添了一系列发达社会的病状:冷漠,麻木,缺乏安全感,焦虑,等等。而琼瑶式的言情片滋润了他们饥渴的心灵,银幕上的情爱给他们提供了“一帘幽梦”,给了他们暂时的抚慰。

  二、言情片的意识形态功能。

  在台湾社会的经济转型期间,残酷的竞争使一些人摇身一变成为暴发户,得以跻身豪门之列。但大部分的百姓平民显然只做做发财的美梦而已,依旧处于底层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种权势(金钱)分配的不均,两极分化的严重,令社会潜伏着种种危机和矛盾。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言情片应运而生,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个个灰姑娘邂逅王子、穷小子幸遇富家千金的美妙神话,现实中的矛盾和危机都被简约成银幕上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战争”平息后,结婚礼堂的钟声一敲响,像神奇的阿拉伯神话一样,财富伴着爱情滚滚而来。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就是在银幕所营造的社会神话中,得到了虚幻的满足和宣泄。所以,言情片实际上和台湾其他类型的常规电影一样,担负着为现存体制和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制造各种社会神话的文化职能。

  中国的观众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言情片不过是古典戏剧、小说中“书生小姐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后花园”的言情故事的现代翻版。但有一点却显示出它们的重要区别,那就是其中的主人公(男主角)的身份不同,也就是读者观众认同的英雄已经由读书人被置换成生意人。《在水一方》中,那位满腹经纶、能诗会画的书生卢友文被塑成一个毫无养家能力的失败者,他的女人杜小双最终还是归属于权势(金钱)的拥有者朱诗尧。琼瑶通过对两种人物的褒贬,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威话语:不管你多么博学多才,但首先你必须是这个社会的成功者,你的工作必须能够赚取金钱,才算是社会认可的英雄。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主流意识形态生产电影,而电影又再生产主流意识形态。我们从言情片的主角(英雄)由书生到半书生到半商贾最后到商贾的转化,可以读出台湾社会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历史。也可以读出台湾向工商业社会的过渡中,一种新的社会权威话语和主导意识形态的确立过程。琼瑶式的言情片终结于80年代初,尽管有多种原因,但可以说很重要的,则是因为80年代台湾社会已完成了社会转换,即已走上了工商业社会的正常运转轨道,以金钱为主导权力的社会权威话语已经确立,新的体制、秩序需要新的社会神话来维护和巩固。而作为新兴小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琼瑶言情片,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我爱夜来香”——银幕上的奇观。

  所有看过言情片的观众,都会发现其表现方式上,采用了十分华丽的包装,其中最为固定的叙事模式,便是漂亮的明星,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美轮美奂的“三厅”(舞厅、客厅、咖啡厅)。这些构成了言情片的“奇观”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快感,从而加深了这类影片的梦幻效果。

  (1)明星制。言情片创造了大批至今仍走红的明星,观众迷恋的是他们各自代表的形象。在这里,我们说的“形象”,并不完全等于物质意义上的形象,而是具有象征意味,是文化符号。诸如最走红的林青霞,代表了东方文化中完善的女性形象:纯情、清秀、纤弱、忧郁;秦汉具有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男性形象;柯俊雄代表强有力的男性十足的形象;林凤娇象征着贤惠温柔的东方女性美德形象;等等。他们的形象象征着男权社会的语言秩序和价值观念,女性观众因为从小接受的文化教养被男权社会所同化,所以也成为这些明星的崇拜者和迷恋者。

  (2)美景,“三厅”。进入工业文明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被作为商品来消费,甚至空气也不能幸免。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无情地破坏了一切神圣的东西,冷酷地把一切都变成了物质和商品。言情片省略现实中的贫民窟、灰色的办公楼、单调忙碌的工作等等,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是富丽堂皇的客厅,霓虹灯闪烁的、有衣装华丽的女郎陪伴的咖啡厅和舞厅,充满阳光鲜花的大自然景观,旖旎的异域风光,这一切不仅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强烈的感受,还满足了他们潜意识的欲望,让他们在梦幻中和电影中的明星一样,浪漫愉快地享受、消费了这一切,暂且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和困苦。

  四、男权世界的模式——对言情片的女性形象阐释。

  琼瑶式的言情片在表象上是十分单纯的,千篇一律地讲述一群不食烟火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然而,所有的叙事都是文化。言情片中那些“好柔顺、好纤弱、好无助”的女性,正是男权社会中标准的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形象。

  好莱坞的经典影片中,女人往往是男人的欲望的载体,是性感的工具。可是一般人不容易看出这一点,这是因为,这种欲望往往被巧妙地伪装起来,被披上伦理的纱幕(特别在中国),也就是让女人被合乎传统道德地占有。这在琼瑶式言情片中尤为突出。

  琼瑶式的言情片的画面显得十分“干净”,常常有意淡化“性感”镜头,这十分合乎中国观众传统道德心理。当一个面貌姣好的妙龄女性作为被看的客体出现在银幕上,观众和男主角一样,都希望占有她。于是,她被塑造成温顺纤弱的贤德形象,使男主角和观众的潜意识欲望显得合情合理。《在水一方》中的杜小双,她的出现,总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楚楚动人,如诗如画,令观众和片中的男主角一样,如醉如痴地迷恋她。

  言情片的爱情故事各色各样,但其内涵却千篇一律,即一个女性只要忠贞、贤德、忍耐,虽受尽折磨,但最终总会得到她所要归依的男人。杜小双受尽丈夫的折磨,却一再忍让,到最后离婚,还痴痴地表示愿意等丈夫20年。

  值得一提的是,恋人的一方有严重疾病或伤残,是言情片中十分常见的题材,这似乎更能体现爱情的伟大和纯洁。但我们也能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男主角可以有生理缺陷,如缺胳膊少腿、失明等等(《在水一方》中的朱诗尧是个跛子),而女主角可以有其他疾病甚至于不治之症(显示她的弱小和需要被爱护),但却永远不可能有容颜的缺陷。这更说明了,在琼瑶式言情片中,女人作为被看的客体,必须满足主体(男性)的潜意识心理。同时在想象的世界中,任何观众都不愿占有一个外貌不完善的客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