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菟丝花》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菟丝花》经典影评有感

2020-09-24 23: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菟丝花》经典影评有感

  《菟丝花》是一部由曾泽执导,汪玲 / 杨群 / 朱牧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菟丝花》精选点评

  ●姑苏佳人汪玲生得好看,尤其服丧时头戴小白花,楚楚可怜。奈何徒有美貌如云,演技支撑不起。不过最大的锅还是剧情改编乱七八糟原以为琼瑶小说底子会有保障结果被神叨叨的跳跃节奏弄懵圈。气氛诡异阴暗感觉像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游。

  ●最的小说,改编的剧

  ●竟然是李翰祥拍的,完全没有想到,幸好还原著,要不然完全不明本片在说什么,跳得太快了,几乎没有逻辑恐怖氛围倒是做的还行。。。。

  ●缠缠绕绕为你轻轻歌唱牵挂挂为爱淡淡开花

  ●杨群很帅。汪玲美,但是木头行为方式典型的琼瑶女主角。抛开剧本角色设定,李翰祥的导演是OK的,有恐怖悬疑的气氛。

  ●中这个我应该是看过,记不得剧情了,就记得女主特别漂亮

  ●国联最爱无疑了。镜头也太古朴典雅了。高考后的初心

  ●寰宇镭射正版VCD+大陆正版VCD

  ●画面和配音都像是在看画皮

  ●女主美

  《菟丝花》影评(一):重拍重拍!这么好的剧本

  菟丝花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琼瑶小说,现在还是很喜欢。看了这电影,真是毁了我中原著的形象啊。罗皓皓不是风流倜傥、漂亮帅气富家少爷么?看原著还很为他夭折了的“妹控”之恋感慨呢。。咋咋变成了这个长相啊完全不能直视啊。还有忆楣啊,我们的活泼好动野性可爱的女主,咋变成了这样娇滴滴矫揉造作女人,说起话来那嗲得让人受不住的。。还有原著中柔弱得像菟丝花一样罗伯母,看起来满脸凶相的。果然是那个时代的演员大概就是普通中学里面话剧社的水平吧。

  《菟丝花》影评(二):那个年代做演员可真容易啊。

  lt;菟丝花>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琼瑶小说,是琼瑶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局的小说,小时候看过很多遍,以至于至今还记得很多细节

  孤女忆嵋去台北投奔去世的妈妈老友教授。罗教授有双漂亮的儿女——自闭内向的皑皑和开朗奔放的皓皓,还有一位常年患病、却美得不可方物的的夫人雅筑。忆嵋与罗教授女儿皑皑的家庭教师中柟产生感情,却不知中柟正是皑皑的爱人。而皓皓也爱上了倔强活泼的忆嵋。罗夫人则一直对忆嵋充满敌意慢慢的,忆嵋最终发现原来她与这家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纠葛……

  故事内容在现在看来十分撒狗血妻子捡了个小妹妹回,小妹妹自己丈夫好上了;哥哥爱上投奔来的孤女,却发现原来她是自己的亲妹妹。不过放在四五十年前,确实题材新颖。这部片是李翰祥导演六年代的作品,那时候的电影男女一号如果不是俊男美女估计没人看,于是女一号选了温柔派美女汪玲,演原著中那个个性倔强、聪明、长着一张猫脸的可爱(断然不是漂亮)女孩忆嵋。男主角中柟也是十分的帅气。至于男女二号,相对长相就惨烈一些。不过原著中,罗家兄妹,男女二号才是俊男美女,女一号忆嵋和男一号中柟都是长相中等,但人格魅力无穷的人。

  汪玲长了张完美的脸蛋,演技确是一等一的差,女主的倔强坚强大方开朗完全没表现出来,倒是有点小狐媚,面对皓皓的表白一撅嘴,不像是真拒绝,倒像是欲拒还迎的样子,面对皑皑的态度也变成了尖酸刻薄,完全和原著满拧。面对这么一漂亮姑娘,倒显得得中柟舍弃皑皑转选忆嵋倒是有点背信弃义的嫌疑,有见着美女搂不住火的架势。总体来说,放在今天,绝对是一矫揉造作的作品。只能说,那个年代做演员可真容易啊,演成这样也能火。

  《菟丝花》影评(三):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摘抄

  那时国联正在拍琼瑶的原著《菟丝花》。“菟丝”是一种寄生植物,和藤萝一样,是写一个孤苦无依的少女,以母亲遗书上的地址,寄生在一个老教授的家中,后来才知道这老教授原来就是她的生父。

  这少女由汪玲饰演,还有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异母妹妹由艾黎饰演。这戏开始拍摄的时候,我本来是想找张曾泽导演的,那时我与张曾泽从未谋面,亦毫无认识,只看了一部他导演的黑白片,叫作《牧野恩仇》,给我的印象相当不错,觉得他应该是个很有潜力的导演。

  这部片子是由我艺专时候的同学梁云坡制片的。他们和刘维斌几个年轻人,凑了新台币四十多万,在乡下搞了个牧场,就因陋就简地把这部戏拍完了。

  他的制片费,可能比当时的台语片还要少,但看得出是部不错的国语片,绝没有台湾片粗制滥造的样子。

  由于星马以及海外的版权全未出售,所以我想通过我的介绍卖出。我一方面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国泰公司,一方面就想请张曾泽加入国联编导。

  可是当我托刘维斌去找他的时候,几次三番地总是说找不到,又替我介绍了一位资深的导演宗由。我的确跟张曾泽不熟,戏又等着开,所以就完全同意了维斌的意见。想不到拍了一场戏之后,我觉得还是应该维持初衷,一定叫维斌把曾泽找了来。就这样张曾泽首次指导了宽银幕的彩色影片,而奠定了他导演的基础。当然并非我的眼光独到,只是证明他的确是个有才华的导演。

  艾黎在片中的戏份当然比汪玲为少,每次两个人同场演出的时候,她都有些委屈之感,所以态度也就表现得有些不满,渐渐地和汪玲针锋相对冷嘲热讽起来。

  有人说厚嘴笨腮的人不会说话;相反的,薄片子嘴儿一定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汪玲和艾黎的嘴唇虽然都不很厚,可都说不上嘴尖舌利。但艾黎的妈妈却是位演讲比赛的冠军,不能说是得理不让人,起码不能眼看着女儿被欺侮。导演不能厚彼薄此,镜头一个劲地朝汪玲的脸上照,自己的女儿拍背影怎么成?也许她觉得汪玲是跟着我一块儿由香港去的,所以我和我的经理都特别偏心一点。一次她跑到经理的房中质问,制片的向她解释,导演也是依照剧情的发展和故事的需要,应该是女主角的特写,又怎能叫导演拍到女配角的脸上去!

  这一主角配角问题,造成了艾黎离开国联的导火线。她们一直以为是双头牌,两头大的,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小姐的丫鬟?如果不是剧务说好说歹地求情,恐怕当天的戏就拍不成了。老实讲,人往高,水往低,哪个天生下来就应该替别人挎刀?所以有一天她母亲向我提出艾黎要提前解约的事,我不加考虑地一口答应了,但是告诉她,《菟丝花》一定要拍完的,她倒也非常合作地把戏拍完,之后不久就传出艾黎替元福兄拍《意难忘》。

艾黎的背影

  《菟丝花》影评(四):琼瑶电影中的死亡气息

  罗教授的家完全就是按照“德古拉城堡的样子”设定的,死气沉沉,一如坟墓。“城堡”里住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动不动就掐人脖子,“城堡”外有一个神神叨叨,且长相丑陋的“园丁”,没到半夜就会唱那首《菟丝花》,阴风阵阵……这样的电影还不到7分,相较于商业气息浓郁,好莱坞烂俗大片《惊情四百年》倒有7.8分,我认为这才叫狗血!《菟丝花》有什么不好看的?女主角汪玲原本就叫“木雕美人”,她那娇小,呆滞的表情恰恰符合整部电影弥漫的死亡气息,我想如果我现在是一个五岁的孩子,我看完后晚上一定做噩梦,所谓“童年阴影”就是这么来的。什么叫“恐怖”?在我看来“未知”才是恐怖,身世之谜,语无伦次的背后是对“歌剧魅影”、“夜半歌声”、“厄舍古屋的倒塌”这一类的电影的直接模仿,并非要出现什么血淋淋的画面。家庭教师徐中枏的气质根本就是“宋丹萍”么,我特别反感有些人端着小说对电影指指点点,我以为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电影剧本与小说可以是两码事,就电影本身来说《菟丝花》的镜头我认为是非常出色的,作为一个根据琼瑶作品改编的东西,李翰祥基本上弱化了那些缠绵绯色、欲罢还休式的后来的琼瑶式商业语言,本片力求洗练,甚至怪诞,感情线隐没在一场场剑拔弩张的室内戏(吵架)之后,女主的命运始终给人以命悬一线紧张感,在生计与两个性格迥异的男人(其实是三个,没有相认前的父亲)中间摇摆不定,又不得不示弱求活,就像歌中的菟丝花,看似细嫩,柔弱,其实是为了攀附寄生,一旦被它特殊的吸器吸住,她就会迅速疯长,骄狂,犹如忆梅渐渐暴露的“公主病”,她需要供养,但只要被她缠上,她就会反噬。最终被菟丝花缠上的宿主会逐渐枯萎而死,因此菟丝花也叫“植物中的吸血鬼”,与这个隐喻对应的另一个隐喻是上一代人的感情纠葛,那是一个恩将仇报,兔死狗烹的故事。看似严肃的罗教授其实根本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在贵州湄潭邂逅了女主的母亲,相爱成婚,却因为自己的善良接纳了两个马路上捡来的女人,一个就是在屋外整日摆弄花草,一到半夜就唱歌的傻姑娘,另一个就是罗教授的现任妻子,那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她也是菟丝花。在她无依无靠,流落街头的时候,是忆梅的母亲收留了她,给她饭吃,结果这个女人鸠占巢穴,勾搭上了教授,教授犹如被菟丝花缠绕的那颗松树一样,逐渐枯萎,性情大变。忆梅的母亲只好出离,临走前大骂:“你的心呢?把你的心掏出来给我看!”,这怨气犹如伽椰子一般,叫人过目不忘。影片的结尾,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在菟丝花前上吊自杀了,镜头很突然,还好那一刻我已经把《菟丝花》当恐怖片看了

  鸠占巢穴又良心不安,从此她就这样疯了,终日躲在“城堡”里,絮絮叨叨自己是个“没有心的人”,即便在她得知她对不起的这个女人终究得病死了,她也无法释怀自己内心的罪恶,进而把女主角看做是替母亲来索命的象征,几次想掐死女主,都被罗教授阻止了。但,教授因为也是“同谋”背叛了原配,因此只好用另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表达,这个藏得很深的情感有一部分是对自己女儿的爱,另一部分是对原配的爱,当他情不自禁地与女主拥抱在一起,正巧又被已经爱上女主的家庭教师撞见,在保守的60年代,这不伦行为,近乎变态,包括罗教授的儿子几次三番要打忆梅主意,也被罗教授拳打脚踢,其背后也是为了避免,害怕他们兄妹“X”,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说什么“琼瑶三观不正”之类的话了,其实不是,如果有电影分级的话,这种电影原本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就成年人角度来说,我对琼瑶的观感和人的“三观”根本就没关系,我只是惊叹于她的脑洞与对人情世故的通达,她的观察之细腻是她绝对风格化的表现,这种表现很有个性,别人只能模仿,成为不了第二个琼瑶,那时候琼瑶奶奶也没有八十多岁,是一个标标准准的文艺女青年,很有锐气。今天很多看起来是套路的东西,其实都是琼瑶最早玩起来的,比如玛丽苏,比如霸道总裁,比如公主病,比如师生恋……琼瑶都是先河,看你们的抄袭之作,我还不如直接看琼瑶年轻时最前卫的那些来得舒服。而且这部电影总体上李翰祥还用了一种类似于悬疑电影的手法,也就是“最后10分钟解释一切”,虽然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在电影过半程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剧情梗概,但导演的这种处理还是给人以一种读本格推理的感觉。而且无独有偶,《菟丝花》也不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怪诞的琼瑶片,另外一部我记忆也蛮深的,那就是《雁儿在林梢》,一个女神找渣男复仇的故事,《雁儿在林梢》用的也是惊悚片的拍摄手法,林青霞从头到尾一身黑衣,黑寡妇打扮,哥特得不得了,心狠手辣。加上人又漂亮,绝对不同于你看过的任何一部琼瑶片,《海鸥飞处》也是如此,一个男人几天之内连续碰到三个脸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非常有意思。琼瑶的“不正”不是因为她三观,而是因为她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因为爱情至上,所以琼瑶的电影台词总是被人说“狗血”,其实并不准确,我认为准确的形容词应该叫“超现实”,琼瑶是“超现实主义爱情”的鼻祖,她的那些不切实际的语言风格其实有她自己自洽的逻辑,很多都是很有哲理的话。当然琼瑶也是很俗的,她的很多商业片离不开“三厅”——歌厅、客厅,饭厅,当然,只要离开这“三厅”那都是好电影,比如这部“死亡之作”《菟丝花》,大荧幕上的开山之作,从片头字幕部分开始就很诡异,用了一种扁平化的动画手法,构成艺术。让我想到《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这部电影里的视觉风格。我们应该惊叹,台湾60年代居然就有这样的电影了,而我们80年代只有一个我欣赏的杨延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