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观后感100字
《艾玛》是一部由朱莉·戈蒂埃执导,朱莉·戈蒂埃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玛》精选点评:
●我在想…在无限接近水面的最后一刻,窒息而亡
●to my tiniest daughter
●最后的上浮漂亮
●美。
●你当温柔,却有力量,无与伦比的美丽
●本就是压抑的世界,挣扎的、孤独的、徘徊的人,在各自的空间无声告白。音乐是最好的艺术表现,如门德尔松所说,音乐是在音符之间的空白。空白之美,如沉淀,如升腾。
●太美了,玻璃池子里的人鱼
●大部分女人的一生都是在令人窒息的水中表演。
●最完美的水下舞蹈,美到令人窒息,朱莉·戈蒂埃的肢体语言虽然不会令我们领悟更多,但是那种静静的美感在绽放,配合音乐的旋律,柔软和坚韧都优雅的统一起来。
●4.0。
《艾玛》观后感(一):BLUE DANCE.
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影片呐!
小姐姐的舞蹈与身材比例都美好的难以挑出不足,不论是在陆地上模仿在水中的姿态,亦或是在水中独舞,都是一场极美的风景。翩翩起舞已然很美,而在水中的舞蹈更是带来了满满的震撼✨
一个人的起舞,不可避免的有忧伤来装饰一二,看到的第一篇影评的标题是忧伤的舞蹈。但即使是忧伤,也是那种美到窒息的忧伤,悲伤之余亦令人有几分向往。
正如早已走过惊蛰的时节,窗外却突然飘起大雪,“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一模一样的。”大自然的美好总是令人内心充满期待呐:)
《艾玛》观后感(二):汝
女子与水的交融。起舞轻灵,与水相拥又纠缠挣扎。展现出的女性的柔韧与唯美,令人叹服而动容。配乐《Rain, in Your Black Eyes》契合完美,随着起舞的节奏由舒缓递进为极度激烈,提琴与鼓点急促,使人身临其境般紧张!
尤其从05'04''到06'33''。身临其境般急剧坠入 激烈挣扎却无望挣脱 几近窒息。放空,任身躯下沉,任深沉的绝望恣意生长,回鸣,碰撞。愈加急促的起伏 刺耳的重复的苦痛 几乎无以复加 最终绵延一声到达极致 似乎解脱了。
如释重负又惊魂未定般 回味那抹绝美。
《艾玛》观后感(三):看艾玛,在失意时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情,有人被烧死,有人被侵犯了,有人被前男友追踪,有人被自杀,有人无辜被伤,有人被网暴,有人被群攻
离我只有一面显示屏距离的事件,觉得很远又很近
每次醒来总像艾玛在水中,挣扎坐起,不想看沉重的累人的一天,它总有新一轮悲哀。新闻是有实效性的,信息也有,过去的被到来的压住,经常看着开头看不到结尾的一件事,时效多长呢,我觉得全网不到个把月,除去社会事件也就靠着资本运作的造势做出热点,我不爱看,但我被动接受信息。。水底大幅度肢体语言是个人上网了解交流表达语言,我不贪多,我就想自始至终一件事有结局看到尾,想看结果判决想看改变突破想看人道主义想看fazhi,我失意,我躺下了,看最后她们的周旋跌倒站起上升降落开心失落抗拒接受后退前进激烈缓和最后回到最开始的时候,没有结果,吐口气(她们是累了吗),没能到达水面,画面截止了(一切都没有尽头)。
一下有点理解那句话: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艾玛》观后感(四):一场忧郁的独舞
起初,海女蜷在水中陆地,惺忪迷朦地舒展开肢体,如同混沌的降生。
她探寻到了支点,扶地而起,对周遭水域的触觉摸索,像是同世界进行一场毛孔舒张的、透彻的情感交互。
经过短暂的踉跄与挣扎,在一个仪式般的姿态后,她的行动归于有序。水中行走这一幕,似乎水压与暗流一时间不复存在,那样舒缓、从容、优雅,让我想起曾见过的许许多多现代女性,带着不露声色的假象木然徐行。
在压抑与失衡的情绪中,舞者继而急退、翻转,一个接一个的环动,试探性的激情也在累积,当音乐渐入急促的顶点,海女抛开她的支点,一跃而起,在水中盛放了。
但这不是一株开得莫之夭阙的花,提琴声间断,舞者的躯体应声而下,匍匐水底的她睁开双眼,在慢镜头中缓缓上升。气泡从海女唇间逃逸,像银箔碎般的云朵,膨起,分裂,几近浮出水面的一刻,画面戛然而止,形成一幅雕塑般的定格。
所以倒下的一刻不意味着黯然失措,而是酝酿新生,短片停留在最美的终点前夕,这场忧郁的独舞究竟是自我戕害还是灵魂涅槃,它话不言尽,把答案交予了旁观的我们。
Julie Gautier夫妇拍摄的水下作品,乐品往往好极了,从现代舞视角看《AMA》里的动作并不多么出众,不过水中舞蹈的难度不容忽视,且音乐舞美整体配得严丝合缝,全片节奏张弛有度,特别的是,情绪张力的高点竟都作慢处理,实在动人。
光与景的布置上,开头就是与地面平齐的中景,泳池像坐标轴般被切割呈现为一个逼仄的三角,那些狭小而不对称的壁孔,青灰冰冷的池水,水底微不可见的掠影,头顶未知的高度,一同传达出压迫力; 中断剪切到远景,镜头倾斜地窥视并缓缓向舞者推进,我们的余光里是深渊与平台交界的地阶,空间视界拓宽,恐惧却加深了;随着音乐的激越,镜头也鲜活地随舞者身姿而动, 直到后段的仰拍,水面呈现出了丁达尔效应,那些渗透而入的阳光,是现世希望的寓言。
作为苦痛的倾诉和消解,全程始终在与自由、自我对视,这是一份给予女性的献礼,就这么一刻,我的病情或许能够减轻。
《艾玛》观后感(五):《艾玛》:挖掘镜头背后的意义
看《艾玛》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片子非常像日本导演园子温的《悄然之星》。两部片子都是活脱的纯粹艺术,《悄然之星》则更侧重于“行为”的意义,但是《艾玛》更侧重于“感官”的体验。
《艾玛》所强调的感官体验在于水下舞蹈。舞本来就是美的一种载体,通过夸大自身行为来表现情绪,但跳舞对舞者要求极高,学习跳舞的过程也无异于一种自虐,因此导演通过在水中跳舞来表现“痛苦”便不难理解,水下舞蹈正是照应了导演“最难以承受的痛苦”的主题。水中舞蹈带来的视觉效果是美的,但“没有挣扎”可能才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东西。若水中的舞蹈代表一个人所承受的痛苦,那么一段完美的舞则代表了我们的“人设”,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己的完美而隐藏自己的痛苦,每当我们在生活中暴漏自己,那么我们就无法维持现有的“美”。
虽然表情没有挣扎,但是头上的青筋暴漏了导演在水下的痛苦关于“海女”这个副题,我理解的不是太深。 “对我来说,海女很好地诠释了女性之间应该建立的连接,以及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连接。”虽然简介里有导演这段话,但我依然没有太明白海女和影片的关系。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个镜面式的镜头,开始我认为这个镜头的意义是发掘内心与现实的联系,但仔细想来也有可能是如导演所述的“女性之间的连接及人与自然的连接”。如果这样以海女为出发进行的思考运用在电影中,思路是好的,但真的很晦涩让人很难摸清楚镜头意义的所在。
结尾处水中倒影,一半模糊一半清晰,就像内心真实的自己和处在外界世界中虚假的自己一样影片结尾的第一秒,不是导演的名字,而是在边角的一个小字“To my tiniest daughter”(致我最小的女儿)。做父母的永远都是爹妈,走到哪都不忘唠叨两句。这个画面作为影片的最后一部分,其实是整个片子里最感性,最柔和的一部分。这句话没有像电影的名字一样高傲的摆在镜头中间,也没有像传统致敬一样摆在结尾黑幕的中心,导演选择了两秒的黑暗后,将这句话小心翼翼地插在了影片的右下角,只有短短一秒,但依然可以看出导演对自己的女儿内心复杂而有微妙感情。 前两秒的黑暗留给观众回味,后一秒的黑暗留给女儿思考,导演对女儿的偏心让人嫉妒。 这种母爱即便不张扬,也不令人腻歪,即便只是淡淡的,一闪即逝的,但对于女儿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
To my tiniest daughter片子不难看出是法国导演拍的,手法很法式,情感很法式,就连虚无缥缈的内容都很法式。客观地讲,《艾玛》在法国独立短片中算不上优秀,但是充满了实验性。片子的镜头多用长镜头,毕竟捕捉水中舞者的美只用特写镜头不太合适。这部短片普通却美得纯粹,几乎可以让人忘记自己在看的是一部“电影”,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的话,这部短片单调而空洞,更像是一个纯粹的美得捕捉。《艾玛》不会在影史上留下名字,也不会被万万千千的人看过并牢记,但这部短片依然值得看,值得去欣赏,值得去赏析,毕竟“美”这个东西,谁不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