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

2020-04-23 23: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00字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由佐藤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15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精选点评

  ●“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共同体

  ●量体裁衣交响乐演奏确实是最棒的课堂。静下来,别急躁

  ●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给校领导、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看,因为很多内容是关于整间学校课程建设,非普通教师可以左右。 此书亦可翻译成“慢慢的革命”,教育改革需要很长时间的,佐藤学在书中说明至少要三年以上才能见效。此书虽是2003年出版,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很多教育问题至今存在提出建议至今依然可借鉴。如他提及学校上公开课时把时间都花费在前期准备,而忽视了后期讨论,他认为每个老师一年都要上一次公开课,且同行讨论时间要加长,互相研讨才能碰撞新的火花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老师应该对课程进行主题教学”,这个“主题教学”在历史研讨会上多次提及,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内容整合升华,这需要长年阅读才能做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吴媛继续加油吧!

  ●导师推荐的书,好像是我第一次看日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有一些想法

  ●其实很多措施中国,起码是中国比较好的私立学校已经开展了。至于有没有流于形式,一个是大环境,一个是小环境的原因。愿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好。诚如周小华说的,如果你不愿意抱着一点理想主义情怀,不愿意去努力,那么你就是你所厌恶体质帮凶

  ●哈哈,学校发的书,看得比较认真了。对很多观点非常认同,可是,理论是一回事实践起来难度又是另一回事了。

  ●“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1.把学习作以“坐”来组织的脑神经细胞活动→组织媒介化的活动,观察调查实验讨论等2.把学习当作个体单独完成行为→互惠学习,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认识,切磋合作3.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表现共享、反思的学习。尊重模糊多义的意见,重视慢慢思考问题或不用明确需要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

  ●每次阅读都是一种自省,以书为对照自己的“症状”,积极治疗

  ●课堂:①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草率发言的学生应当学会倾听。②教师应当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以群体对象(就课堂现状个人能力来讲,这个有点难)。③教研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对应态度——那么反过来,备课时也是如此?——后面关于学校的看不那么认真了。

  ●倾听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教研员的调查报告

  该书2003年首次出版,没想到当时日本教育情况与目前国内教育现状挺相似的,作者主要以调查研究汇报的形式,探讨一种教育教学管理的和谐发展模式,书中的范例还算比较典型质朴。对于新老师来说,有一定的学习价值。

  不过作者毕竟是个教研员,在我们一线教师的眼里看来,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专。提出建议很简单,要落实到日常教育却很难。归根到底,教师的还是得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二):[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1.作者认为主流的“”自主学习”——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为中,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学习计划,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是一种虚假的自主性,因为以中小学生的年龄,、心智、阅历经验,还不足以像研究生或博士那样,完全自主式学习。 2.本学校的特点: ①小学——课堂发言过剩,过于活跃 ②中学——课堂过于静悄悄。 3.对话式教学: 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教材对话,与教学环境对话。对话教学的关键是,首先要学会倾听,而不是诉说和评价他人,尤其是要注意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只想听到,教师事先心里希望听到的答案声音,而忽略了其他不是那么符合“准确”答案的声音,即要倾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学会了倾听以后,对于表达各自的思想观点,对于相互直接的交流,有促进作用。 4.其他杂物的简化——让教师专心教学工作。 5.所有教师都要上公开课,开放课堂,开放学校,让其他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学习共同体,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一同创造参与式教学。 6.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学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真实的去多参加实践活动,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仅要关心学习知识,同时也应该关注我们生活的周围,关注环境,关注全球化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7.语言有些啰嗦,多处内容有重复现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

  我们学校的理念就跟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基本一致。而且我们学校的改革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即便是新教师,也没有感觉到学校存在书中提到的那些问题。

  既然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所传达的也就绝对不是个别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学校,整个教学体系的问题。对于我来说,好处就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整个学校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现存问题。然而我不是校长,更不是领导,也没有那个野心,只想做一名一线教师。所以即便知道这些,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就是开阔自己的思维和提高自己的眼界吧!

  理念性的内容多于具体操作指导,比起一线教师,更适合学校领导。如果能够达到这种改革,是需要学校领导有足够的见识,一线教师能够足够配合的。反正我们学校也是这个发展方向,我就做好我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不过书里面的一些内容对我还是有所启发的,比如上课不是演戏,老师们的评价好与不好,其实不应该作为核心评价,而应该是学生们学的怎么样。

  还有就是要尊重孩子们,每一个孩子,教师要先学会听他们的语言和内心,他们才会听你的,听其他同学的。说尊重是相互的,教师总以为放下权威就是尊重,而实际上站在一个水平线上才有可能真的尊重。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看待问题,才是尊重的基础和开始,将教师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永远不可能有尊重。

  教师要做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让他们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够大放异彩,真正成长为“自己”,而不是压制个性,统一规则,制作流水线产品。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四):只从课堂方面做记录

  ①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草率发言的学生应当学会倾听。

  说起来,课堂教学终归是有教师去“教授”的内容吧?特别在低年级孩子们知识储备少的时候——那种活动啊、活跃啊、对答啊,是很容易发展成「对话式课堂」,而不再是「文学的课堂」或者「识字写字」课堂。嗯,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小学低段确实有会发言的孩子不会倾听的情况。十万八千里的回答,或者,重复同学说过的回答,没有认真听老师与同学说的话。

  那么,那些,不善发言的孩子呢?就在听吗?那些,专注状倾听,但确实不发言的孩子,咋办?

  又,不是「对话式的教学」,要怎样教学——是我对这个组词理解有误吗,怎么课堂多是对话式——又不是美术音乐体育——语数英科社不都是这样吗——哪怕实验性,也有对话啊啊啊——语文课堂更多更明显了

  哎

  ②教师应当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就课堂现状与个人能力来讲,这个有点难)。

  这个点的提出,是指教师与学生发生互动关系的情境?

  因为,他们要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课堂内外都是啊——而且,由于时间与课堂环节设置的限制,必然会有,与个别的学生的对话(不能与其他个别学生的对话)、与群体的对话(同样不能与其他个别学生的对话)

  ③教研首要的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师的对应态度——那么反过来,备课时也是如此?

  其实是,常态课的教师就该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注意自己的应对态度了。

  哎

  ——后面关于学校的看不那么认真了。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五):课程专业必读吧尽管我又蹉跎了(小分析)

  本书的支撑有两点,一是课程观,一是学习观。就课程观而言,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轨迹、履历(84)。就学习观而言,认为学习是与对象世界(物)、其他学生与老师、自我的对话与接触(85)。

  课程观与学习观作者看来是必须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为课程设计者(或教师)必须是“学习设计师”(96)才行的。

  依这样的认识,“创造课程”(课程规划?)的过程应该包括前期对学习的设计,核心部分对学习的课堂实践以及后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84)。而在前期对学习的设计(课程设计)中,作者在第三章着重讲了创造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元的“登山型”课程,以便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提出众多实践案例(第四章)。

  第一章讲的就是核心的课堂实践部分。

  第二章涉及实施这种课程观的可能性因素。

  如果公开研讨会、开放教室可以算作是作者认为的后期反思与评价的话,那作者的整个课程规划体系陈述还是十分健全。

  有实例啊关键是,真的很香。

  疑惑当然也是有的,就作者谈到的单元设计,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分成了单元。当然分成单元是事实,但分成单元的理论依据是啥,本王还是挺想知道的。本王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到的。

  另外需要说的题外话是,佐藤学大人那一句“作为学习设计者的教师”可真是点燃了我少年的勇气啊。作为课程专业的家伙,不就是从事这样的事情吗?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定位,还是设计师呢,蛮不错哎。所以很感谢啊。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