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静静的顿河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静静的顿河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02 23: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静静的顿河经典读后感有感

  《静静的顿河》是一本由[苏] 肖洛霍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201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静静的顿河》精选点评

  ●第三世界垃圾产物-搅屎棍布尔什维克

  ●一部顶N部小说名著,喟然长叹俄罗斯文学的深厚伟大

  ●在时代洪流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了。我们只是水面上的一片叶子,能做的,只有随波逐流

  ●经典之作!!

  ●赶在观剧前终于在出差途中啃完了,粗旷厚重细腻真实,没法不为这个愚蠢自负勇敢热情民族和这片沉默坚韧土地动容。 书里女性角色都太生动了,除了阿克西尼娅娜塔丽亚们,其实我非常喜欢达丽亚的塑造多情放浪又忠于自我,连直面性病及选择死亡的时刻也格外坦荡。另外一个着墨不多但印象深刻人物安娜,和本丘克之间的爱情诚挚命运残酷人心碎。 到最后10%一种无力挣扎感,结尾太伤了,浊浪滚滚推着人走,哥萨克们的名字都变成洪流里的众生生活永无真理,而历史始终向前。

  ●四册,慢慢的看了几个月,太棒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用平淡语调质朴的述说。数百位人物,俄罗斯十几年的动荡历史,斑斑血泪啊。掩卷依然历历在目嬉笑怒骂的哥萨克们似乎就鲜活的活在我的周围。这些可爱的生命一个个的与我们告别了,余味动人心情激荡,难以平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可以。

  ●站在更高的层次问题,葛力高里是个很悲剧反对派!他的摇摆不定,是因为没有找到支持他斗争的仰,就像墙头草! 如果他能把眼光放的更大,放到全国,以反对剥削信仰,而不是单纯反对对哥萨克的剥削为信仰,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悲剧了! 他的目光短浅摇摆不定以及风流成性浪子性格,是造成家人及所的人悲剧的原因之一! 从更深层来说,他还是缺少博爱,缺少对真理的认知,单凭感情用事,更容易坏人利用

  ●第三遍。

  ●四天,读吐血了……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一):历史的车辙

  红军军,走了又来,来了又走。谁都干过好事坏事残忍过、温情过。

  站在一段距离远去看历史,仿佛正确的选择信手拈来。如果我们是时的哥萨克老百姓,应该怎么选呢?拨开迷雾,看出历史演进脉络,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眼界。格里高利没有男主光环开始坚定,慢慢起了疑虑,但已经无法再选第二条路。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二):哥萨克在历史革命下的悲剧

  主角葛里高利是一名典型的哥萨克 热爱自由 亲人 向往和平 同时也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军人.

  在一战中响应沙皇号召加入骑兵服务祖国 受到影响布尔什维克影响加入红军 但是因为布尔什维克残杀俘虏和出于对哥萨克民族独立自由的向往而投身于白军后面又投身于叛军. 反革命失败的他 为了赎罪又参加红军对付白军.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使他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和普通的生活. 过去的罪孽使他不被新政权接受,从而又被迫走向反对新政权的路上. 反革命的路上 他失去了心爱的人和家人,最后 一无所有的他决心回到家乡.

  葛里高利的命运可以说是宿命论的结果. 在历史大江大河中 不知所措 出于哥萨克的天性走上了使他一走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上. 作者想借葛里高利这个典型的哥萨克来映照在那个混乱的革命年代许多哥萨克的悲剧人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反战情绪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古老的哥萨克民族用自己的鲜血来浇灌顿河平原广阔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哥萨克拿起枪杆子保护自己的家园。

  肖洛霍夫将目光聚焦在一战前后到苏维埃政权稳固顿河统治的这段时间,主人公格利高里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少年,自从参加一战以来,从未下过战场,偶尔有过意外情况,但又是很快匹马上阵。他由列兵做起,最辉煌的时候曾指挥过一个军,按军衔来算应该属于将军级别。然而,在这位战士心中,却是十分厌恶战争,到最后只想和孩子守护在自己的家园。

  肖洛霍夫写了许多儿女情长,格利高里和阿西塔尼娅的爱情纠葛在书中篇幅确实不少。常人观之,英雄气短,只道儿女情长。虽说哥萨克女人不存在所谓的道德观念,男女关系混乱,但格利高里却一直不肯忘记心中的她。这本质是和战争相掣肘的,没人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阿西塔尼娅最后也是死于流弹,乱世爱情有如昙花,虽美却短。

  哥萨克们其实厌恶战争,他们只想保护自己该有的地盘,不想被他们口中的“庄稼人”所侵占,所以他们有时在战争态势上即使处于上风,也始终难以向前迈出一步。

  在一个个噩耗传回哥萨克女人耳中和在一个个或残或伤的哥萨克回乡之后,不论什么人怎样鼓动,他们仍是泰山一般。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四):浮沉的百姓

  故事以一战为背景,鞑靼村的哥萨克格里高利参加为期7年的战争,一开始响应国家号召,为沙皇、为驱除德国人而战。在内战中为保护自己家乡的土地,跟红军作战,虽然曾一度想参加红军,终究没有机缘,还是参加了白军,站在红军的对立面。等到格里高利终于成为红军战士,却已经不受信任,不得已复员回乡,常年战争使他想静静地在自家土地上耕作生活,但妹夫不给他这份安宁。 妹夫科舍沃伊一家是他岳父家的长工,对富人有着本能的仇恨,他跟格里高利本来是好朋友,加入红军后心狠手辣,一心想报复,眼里已经容不下格里高利。红军大方向大政策是为了全国和平,不扰民,不准拿群众一针一线,但是精神要传达到最底层却很困难,特别是战后一无所有的年代,还是要征粮征军需,百姓叫苦连天,就有一些哥萨克暴动反苏维埃成为土匪,格里高利被妹夫逼走,进入土匪窝,虽然他看出土匪终将灭亡,但如果离开,他将死得更快,他只能逃,逃一天是一天。 很多人跟格里高利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而战,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打仗去”,就真的去了。如果选择“保卫家乡”,就跟红军斗;如果选红军,那么势必得跟家乡的兄弟互相厮杀。不管你站对哪一方,都将是对方的敌人。很多本来可以化小的事情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极端分子利用,处理方式极端、简单、粗暴。 这就是百姓面临的处境,基本没有选择权,在历史的洪流中浮沉。 《静静的顿河》跟看过的其他俄国小说《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比起来,还是很嫩,只有故事没有思辨,人物刻画比较生动,读起来更容易更有趣一些。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五):历史的洪流

  最早听到《静静的顿河》是在十年前的语文课上,关于那节课的其他记忆早已忘却,只记得回过神来语文老师正在给我们说他年轻时读的是这本书,于是一直都对这本书抱有好奇之心,疫情宅家期间太过无聊,又读了一套更无聊的《银河英雄传说》,一回到合肥就迫不及待把这套《顿河》拆开来。

  俄国文学我大概只在小时候看过高尔基的三部曲,内容早就忘记了。后来是前几年读的巴别尔的《骑兵军》,同样是描写国内战争时期哥萨克的故事,貌似大家对他的评价十分高,但当时的我却并没有看到厉害之处,相较而言,这本《顿河》更能让我接受一些。

  小说主要讲了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从一战到内战时期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中也描写了鞑靼村其他哥萨克的生活,就像莫言书中的高密乡民一样,这些哥萨克也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勇生存,但大部分人,可能甚至连个浪花都没有挣扎出来,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作为典型的墙头草,葛利高里在爱情与事业上都是两头骑墙,两次去红军也两次去白军(匪帮),但从上帝视角来看,无论他选择哪一边最终都逃不了悲惨的结局。白军最终会被击溃,红军就算胜利了,也要面对将来的大清洗,像他这种在一战中有过功勋的人,是逃脱不了被清洗的命运的。在爱情上,他两次选择了情人阿克西尼亚又两次离她而去,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真正爱的人毫无疑问就是阿克西尼亚,他们两个人两情相悦,也有更多共同的语言,虽然阿克西尼亚曾经背叛过他,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些逢场作戏似乎早已司空见惯。对于妻子娜塔莉亚,他有的大概只是感恩与愧疚,他从最开始结婚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女人身上让他不满意的细节了,婚后娜塔莉亚对于性的冷漠无疑让他放大这些细节,最终选择与阿克西尼亚私奔。但娜塔莉亚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他,与父母抗争选择嫁给他、丈夫私奔后自杀、回到夫家继续和公婆生活、为他生儿育女,哪怕最后选择流掉肚里的孩子,也证明了娜塔莉亚一直是深爱着他的。但是对于格里高利来说,或许只有在娜塔莉亚死掉的那一段时间里,他才真正考虑过妻子的感受,随后不久,他又选择放弃自己的孩子和阿克西尼亚私奔。当然,最终这份爱情并没有开花结果,阿克西尼亚在逃命途中被流弹打死,只留下格里高利回到家中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但他们后面的生活只可能更加难过,红军终将占领一切,他在白军服役以及二次造反的身份身份最终带给他的只有毁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