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7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读后感10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3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关键时刻为什么重要

  今天,秦瑟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利地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他一生写过很多诗歌小说、传记,他和弗洛伊德、罗曼·罗兰是好朋友可怜作为一个犹太人,后来受到纳粹的驱逐,先流亡英国,后流亡巴西,最后在巴西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候距离法西斯的失败,也不过还有三年。以前看过茨威格写的几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陌生女人来信》,可以说是描写单恋最经典的小说之一,推荐大家看看。今天我们先说《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

  茨威格认为,历史本身和艺术家一样,那些关键性的、具有恒久意义作品,都是在为数不多、难得一现的灵感降临的瞬间完成的,这些瞬间就被称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在这本书里,茨威格描述了14个这样的历史时刻。

  这14个故事里,有追求,有妥协;有判断失误,有神来之笔;有内心挣扎,有彻底地放弃;有功败垂成遗憾,有矢志不渝坚持。但都有一个关键时刻——有时候,历史给你的仅仅只有一瞬间,就看你在这短暂时间内,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在这一瞬间,就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这一瞬间,可能掌握在一个伟人手中,偶尔,也会取决于一个小人物

  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关键时刻很重要。格鲁希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导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威尔逊关键时刻没有坚持,导致巴黎和会成为分赃的会议,后来导致二战;西塞罗在关键时刻,没有抓住促使罗马走向共和的机会结果罗马继续独裁统治自己也被杀害。

  其实,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正如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选择,往往就能决定你会和哪些人成为同学,你会走上哪个工作岗位,你会和谁在一起一辈子。

  所以,做人做事,必须把握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好比你追女生,平时送千朵花,但她生病的时候,你不在她身边,可能也不行

  好比你干事业,平时兢兢业业,到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你不愿意加班,可能也得不到升职加薪。

  好比你交朋友,平时喝再多次酒,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却冷眼旁观,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人类群星闪耀时

  “前言

  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在全天二十四小时里不间断地创作艺术。他们成功完成的那些关键性的、具有恒久意义的作品,都出现在为数不多而且难得一现的灵感降临的瞬间。历史也是如此:我们敬慕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诗人和表演艺术家,但是她也绝不是一位永无闲歇的创造者。歌德曾经充满敬畏地将历史称为“上帝的满是秘密的作坊”——即便在这个作坊里,无关紧要和日常繁琐之事也是无尽无休。在这里如同在艺术和生活的各种领域一样,那种精致的、令人难忘的时刻难得一现。大多时候,历史是一位编年记录人,她心思冷淡持之以恒地将一个个环套编成一个巨大的链条——这链条延伸几千年,在它上面一个个平淡事实比肩而列,因为所有的精彩纷呈都需要准备时间,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有发酵过程。在一个民族中,总要有上百万人的存在,一位天才人物才能从中走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总要有上百万无关紧要的时刻流逝而过之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节点、人类的星光时刻(Sternstunde)才会显现。

  如果在艺术领域里出现了一位天才,他的影响超越多个时代;如果在历史上出现这样的一个星光时刻,它就会决定接下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就像避雷针顶端将周围的电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一样,在历史的这种特殊时刻,海量的事情被挤压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内。那些原本有条不紊地先后发生或者并行发生的事情被压缩在短暂的瞬间,它主宰着一切、决定了一切:一个简单的“行”或者“不行”、一个“太早”或者“太晚”就会让这个时刻变得不可逆转,它会关涉到上百个家族,会左右某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生活轨道,甚至也会决定整个人类命运的走向。

  在这些高度密集而且命运攸关的节点上,产生长远影响的决定往往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于某一分钟。无论在单个人的生活中,还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样的时刻都很少出现。在这里我要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钩沉出若干这样的星光时刻——我之所以用这个词汇,是因为它们像星星一样闪亮而恒久地凸现于流逝性的夜幕之上。我绝不以自己的虚构去染指外在世界和人的内心中发生过的内容,去给它们的本质真实增加色彩力度。在这些高密度的时刻,历史自身的演绎已臻完整,它不需要援助之手。当历史真正作为诗人和表演艺术家闪亮登场时,任何诗人都不要心存能胜她一筹的妄念。”

  这体现的历史观或许值得再思考,可是茨威格的文字真的是非常棒的!他对人物内心的把握以及描写,他那适当恰当出现的评论,他的睿智的对于命运、上帝、人性总结,都是这本书里核心的也是附加精彩处。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英雄主义

  随便说说《挺进南极的斗争》吧。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记得第一个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却不记得第二个是奥尔德林。可斯科特幸运就幸运在:他有茨威格为他作了传记。成就英雄的要素有很多:悲壮,死亡,偶然,但不可置否的是英雄记录者也是其一。知乎上有人分析,他慢于阿蒙森的原因是斯科特用了矮种马而另一者用了爱斯基摩犬,遂与他的梦想一起冰封在了无边无际的冰原上。命运正如滑铁卢的一分钟般不留情。

  可是啊,当威尔逊冻坏了脚趾还拖拽着十六公斤的岩石样品,“离死亡只有头发丝那样的距离”时还坚持着科学观察;当劳伦斯JE奥茨说他想出去转一下,向死亡迎面走去;当斯科特用冻僵的手指握住笔在日记上写上我的遗孀(据史料看茨威格这里有煽情的嫌疑但姑且不论吧),最后的话语,死亡的回声都是为英国而作。谁能不为这种英雄主义动容?

  此刻第一第二,那最后的结果真的还重要吗?这场斗争是一切时代一切悲剧中的巅峰之作,是人类与超级命运之力在搏斗。

  “关于这次旅行我要说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出多少!”

  2018.2.15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灵光乍现和一闪而逝

  斯蒂芬•茨威格擅长写传记,而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不是纵向展开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横向截取人物生命中的那些关键时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时刻,这些精彩的历史特写将那些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历史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灵感。

  本书选取的14个人物,并非都是名垂青史大人物,他们有成功者,更有失败者

  艺术家里,创作《弥赛亚》的亨德尔一朝封神,而马赛曲的作者鲁热最终籍籍无名,成为一首永恒之歌的最不著名创作者。歌德以73岁高龄求婚19岁姑娘被拒而痛作《玛丽恩巴德的悲歌》。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被赦,经历了脱胎换骨一般的转变。列夫托尔斯泰不堪内心斗争和绝望折磨,83岁时离家出走,临终的决绝让人叹服。

  滑铁卢之战的主角是拿破仑,而传记却为格鲁西元帅而写。因为他的平庸和缺乏决断力,当决胜之战打响时,他选择了等待,将机会白白葬送,而他却因此“闪耀”在人类历史上,真是一种反讽。作为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巴尔沃亚是成功的,他寻找黄金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而发现黄金国的苏特尔,有望成为全世界富有的人,却因此成为最穷的乞丐,最不幸遭遇最惨败的人。苏特尔的人生经历是真正的从低谷到巅峰,从疯癫到死亡。挺进南极之争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为人类历史上到达南极的人当中,位居第二:“第一意味着一切,第二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但是他记录了人生最后的经历,留下了感人的一笔,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因此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政治人物中,西塞罗和威尔逊本可以把握机会,成就更辉煌的历史地位,却因为妥协和放弃成为人类文明的遗憾。

  茨威格把人物描写得很庄严、很宏伟,感觉像教堂的圣歌一般,有时让人感觉有些虚。也有些文字不太吸引人,比如《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写的菲尔德,人物形象不够清晰,读起来还不如罗振宇对《疯狂投资》的转述生动。但总体还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这位小说家写的历史比诗人还美

  一旦开始读历史、传记,我就会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严重怀疑,羡慕那些能对人名过目不忘的好脑袋瓜。

  那么多从爷爷辈开始的人名,我到底要怎么把他们一一归位?况且,我还是个中国人,外国人总是名啊、姓啊的老长,高兴起来爸爸儿子还用一个名字,哪有我们的这些二狗、三胖、四喜顺嘴。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庞大世界观的,我都不擅长理解编剧复杂电影、铺陈线索美剧,每次看起来都是一头雾水。这个谁,是不是内谁家的小谁?

  结果就是越看越生气

  这大概跟作者的身份大有关系。写传记的,历史学家——学究——居多,不大会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或者说,他们一般都瞧不起读者。他们愿意掉书袋,愿意用自己什么都知道的全能视角,碾压我这样的无知蚂蚁

  「看,你又不知道他是谁了吧?」我隐约感觉到作者在书后面窃窃地笑。

  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想念会写小说的人。小说作者跟历史、传记作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好脾气」。我说的「脾气」,不一定是他为人和善、讲文明懂礼貌,而是说,小说作者一定是愿意为读者们考虑的,甚至是讨好自己的读者。小说不讲学术地位,只论写得好不好看。

  如果小说作者用一身功夫去写历史,那可太棒了。

  最近读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就是个写小说出身的人。虽然在出版界「最XX的」已经被用得烂大街了,但我还是要以个人的信誉保证,他的确是最会写历史的人。

  在这本书里,茨威格写的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某个关键时刻。可能只有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但就是这一时刻发生的转折,关于人类进步、关于民族存亡,这一时刻可以改变整个历史走向。比如,拜占廷的陷落、《马赛曲》如何被天才创作、拿破仑的滑铁卢、电缆跨越大洋、探险队进入南极、美国淘金热……就算没有什么历史背景知识,光看他简洁明了的人物关系、精彩的笔法,这全部十四篇作品也足够让我沉浸在书里。

  似乎能感到茨威格站在你身边,拍着胸脯说,「哪有那么麻烦,看我的。」

  一句描述被拉伸成一幅画,你能看到其中的颜色风景,接着,这幅画变得立体,你环顾四周,能闻到美国西部炙热尘土;弯腰能碰到南极彻骨的冰雪;抬头远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潮水正反射着金属般的光泽……

  关于人的描写妙极了。陌生的名字变成了具体的人,他站在你旁边,你看得到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哪个时代的礼帽,脸上的胡子朝哪儿弯。他紧张,你也发现周围的空气开始凝固;他得意,你听得到热血沸腾的滋滋声;他将死,你看到希望从他身边渐渐消散但无能为力

  至于人物关系,更没什么复杂的。这几个人都站在你身边了,谁是谁,谁给谁使了什么把戏,谁又发现了什么,谁叛变,谁忠诚,谁愚钝……这一回你是上帝视角,全知全能,一目了然

  当然,这种小说式的写法也很有诱惑稍有不慎,就会架空历史,走到虚构的路子上。茨威格谨慎,他告诉自己和读者们「绝不以自己的虚构去染指在世界和人的内心中发生过的内容,去给它们的本质性真实增加色彩和力度。」这就有点矛盾了,不改变客观事实好办,但人的内心中发生过的内容怎么核实呢?

  在写西班牙的探险家巴波亚发现太平洋的时候,他有一段电影分镜头式的描写——

步履缓慢的向上走去,心怦怦的跳,身心沉浸在这一时刻所具有的意义当中;旗子拿在左手,剑拿在右手。巨大的旷野中,呈现出他一个人的孤独身形,他慢条斯理的向上攀登着,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真正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只需要几步路,越来越少的几步路,他的确就到了那座顶峰,一个难以言喻的画面展现在他眼前。这倾斜的群山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的,下行丘地的后面,一望无际的是一个巨大的反射着金属光泽的平板。海洋,海洋!这个新的无人知晓的海洋,这个迄今为止让人魂牵梦绕,却无人能一睹其真容的海洋,这个多年来被哥伦布和他的后继者们徒劳寻找的传奇般的海洋,这个与其波浪拍打着美洲印度和中国的大洋。巴波亚看啊,看啊,他让自己陶醉在骄傲而幸福的意识当中,第一双饱览着大洋碧蓝之色的欧洲人的眼睛,是他的眼睛。

  在写拜占庭一役时,你几乎能闻到火把的味道——

「抢劫,抢劫!」这个词成了战场上的口号,它与鼓声应合在一起,与铜钹及军号,一同响起。夜里军营变成了灯火的海洋,被围困的人从城墙上向下看到,平原和山丘上到处燃烧着灯光和火把,敌人们在取得胜利之前,已经用喇叭哨子同鼓手鼓来庆祝胜利,那场面与异教徒的祭司献祭时那种残忍而嘈杂的场面一般无二。但是到了午夜时分,穆罕默德一声令下,灯火全部熄灭,几千人合成的火热声音戛然而止。可是这突如其来的寂静和令人不安的黑暗,带着一种威胁性的决绝压迫,在心神不定的偷听者的心头。令其胆战心惊的程度,更胜于喧嚣的灯光中发出的疯狂喊叫。

  在写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进入南极时——

地球上还是有最后的谜地。它让自己含羞的避开人类的目光,直到我们这个世纪。这是遍体鳞伤的地球上两个小小的地方,它们让自己免于地球上众生的贪婪之口。南极和北极,地球之身的脊柱,这是两个几乎没有生命存在的假想中的点。千万年来,地球以它们为轴心转动,是它们保住了地球的纯洁和不容亵渎。重重叠叠的冰块竖直在这最后的秘密前面,永远的严冬是与贪婪者相向而立的守卫人,严寒和风井强力阻断进入这秘密之地的通道,残酷与危险以死亡的恐吓来吓退胆大妄为之人。就连太阳也只能短暂的看一眼这封闭之地,人类的目光还未一睹它们的真容。

  ……

  这些连诗人们看了都会自愧不如的文字,太难相信出自一部历史书。

  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满是秘密的作坊」,极尽神秘,是常人无法染指的领域。读完全书,我放弃了对「虚构还是写实」——这个问题的执念。

  也许只有茨威格这样窥得见神迹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又岂是我们这些寻常人可以指指点点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