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作家》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作家》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05-25 22:4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作家》经典观后感有感

  《作家》是一部由Manuel Martín Cuenca执导,Javier Gutiérrez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作》观后感(一):真好看666

  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

  《作家》观后感(二):真好666

  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

  《作家》观后感(三):燃烧火焰

  El fuego encendido 燃烧的火焰 在飞机上看到一部超级棒的电影。 QUÉ ES DRAMA? 戏剧灵魂人物,一件突发事件后人物会如何应对? 2017年,塞维利亚,黄金塔,大教堂大蘑菇广场。地中海气候里涩涩的气息。这是drama发生背景。 60岁风韵犹存仍会高唱el fuego encendido的房东太太,遭到经济风波冲击的墨西哥移民一家退休把所有保险存在家里的老军人。还有作家,el autor, 一个布局者和迷失小说里的第三视角人物。有一个优秀的作家妻子,但是彼此间却互相仇恨,认为对方所做的事都毫无意义丈夫认为妻子写的是一本纯消遣用的大众小说,妻子则认为丈夫整日无所事事。 丈夫说: 我要写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说。Literatura de verdad. 作家此前在公证处工作,签字,公章,办证,与创造力完全背道而驰的工作。狭窄办公室蜗牛的壳,工作伙伴喋喋不休称赞自己妻子的小说。作家上写作课三年了,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永远空洞, 单薄,毫无意义。一群西班牙人可笑地起着美国人名字: James, Bills, Jordan. 于是作家搬进了一栋大楼开始观察,布局,写作。墨西哥裔移民的影子倒影在墙上,影影绰绰的,多半是争吵,偶尔是日常的对话,吃饭,抱怨和最后危险甜蜜。他们可能早就知道作家暗中挑拨的事情,但是他们要用自己的表演让作家知道: 幕布上倒映出来的,就是现实。 作家第一次借口进入房东太太家打探邻居的信息,房东太太说: 你的腿真好看。房东太太和几乎所有年过六十的西班牙老太太一样,肥胖,平庸,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家庭主妇。但是当她在逼仄的小酒馆里唱起一段弗拉明哥时,整个人都燃烧起来了,就像当天她穿的血红色的衣裳: el fuego encendido,entre mi sonrisa y llanto 燃烧起的火焰, 夹杂着我的微笑和啜泣。 作家不禁热泪盈眶: 你真是一个完美的角色。其后作家玩弄起房东太太的发梢,与其说这是un amor encendido不如说是un comienzo de arte。毕竟作家是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的,他甚至有些禁欲主义,他所在意的,只有自己正在写的故事。 但是一个drama 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小说的结局全在作家的意料之中,那会多么无聊。 谋杀,猜疑,激情。 作家最后在警车里说: 这结局太棒了,是我完全都想象不到的结局! 最后陷进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作家自己而已。

  《作家》观后感(四):作家,or 小公务员之死?

  2017年,曼纽尔·马丁·昆卡拍摄了一部电影《作家》,简直是一部另类的《小公务员之死》。 阿尔瓦罗是塞尔维亚公证处的一个工作人员,埋头于案牍的冗繁工作。他的妻子阿曼达是个俏丽成功的畅销书作家,阿尔瓦罗也有作家梦,晚上会去参加夜间写作班。 而事实上,残酷的是,阿曼达出轨,魂不守舍的阿尔瓦罗丢了工作,写作班的老师胡安把他写的文章批得体无完肤。 他搬入了一栋新公寓——注意,他这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他被老板阴谋开除了——他开始写作他的鸿篇巨制,一本关于公寓的小说,严格来说,当然是公寓里的人。 管员、富有的单身男人蒙特罗、一对移民夫妻伊涅和恩里克。哦,这些人之间会产生什么故事?阿尔瓦罗等不及了,他创造机会和楼管员,也就是一个胖女人打听邻里关系,甚至两个人滚了床单;他和蒙特罗搭讪,开始去他家里下棋,知道他的钱都放在保险箱里;他甚至窃听伊涅和恩里克的谈话——因为墙壁如此薄弱——了解到他们的床笫生活,以及他们的经济窘迫状况。 他每天构思他的小说,向胡安讨教,最关键的是,他忍不住要去操纵这些本来出现在小说里的人物,如果这对移民夫妻知道蒙特罗单身且家有巨资会怎样呢?他忍不住介入他构思的小说里去,试图操纵其中的发展。 可惜,最后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蒙特罗果然被谋杀了,被警察带走的却是阿尔瓦罗。因为楼管员作证他一入住公寓就开始东打听西打听,而恩里克前天问他借的工具箱却出现在谋杀现场,当然,斧头上是阿尔瓦罗的指纹。 他在监狱里忍不住长叹:这是我绝对想不出来的结局啊…… 《作家》改编自 Javier Cercas1987年发表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动机》的最后一篇。时隔30年,虚构和现实的龃龉仍旧并不过时,曼纽尔·马丁·昆卡强化了阿尔瓦罗的失败者属性,他比小说里更倒霉、更落魄,他就是那种典型的我努力了、努力了,最后根本没有任何升级打怪成功,只是迎来一个很丧的结局。 曼纽尔·马丁·昆卡那种冷冷的、间离的导演风格,让整部电影充满一种黑色幽默,也许,其实本来拍成悬疑片会更好看。而现在整部电影都有点慢悠悠的在黑色幽默和悬疑惊悚之间游荡不定的感觉。也难怪 Javier Cercas即使自己编剧,也会说:不要以为看了电影就了解了小说是什么呀。电影把小说通俗化了,小说,当然会思考的比电影更深刻。 顺便说一下男主角哈维尔-古铁雷斯最近很红,看过好几个热播剧,比如《Estoy vivo》、《红鹰》,比如《Lo que escondían sus ojos》他饰演弗朗哥。不过电视剧咖演电影总会让我觉得在看肥皂剧。

  《作家》观后感(五):从前,有一位作家

  从前,有一位作家,他一直想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就是写不出优秀的作品。虽然他没有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仍然继续坚持努力写下去,期待有一天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终于,他的妻子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实际上作家的妻子也是作家,看到妻子取得成功,作家脸上笑嘻嘻,底MMP。在内心深处,他是特别嫉妒妻子的。没有成就的人心态还不好,要不得。我觉得,作家心态有问题,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但是,导演并没有让作家去看心理医生,而是让他继续去上写作课,即使这个写作课上了好些年也没帮助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有道是,他爱写作如初恋,写作却看都不看他一眼,单相思最是难受。只能说,作家真有钱,好羡慕。

  话说,坚持就有机会,不死就是成功。一次,作家受到写作老师一顿狠狠地口头问候之后,终于脑袋开窍,找到了写出好作品的方法,即观察真实的生活并把这种真实的情况写下来,得到所谓的真实感,本来心灰意冷的作家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开始了为写作而拼命窥探隐私的旅程。真是个,作家岂是池中物,一遇灵感便化变态。

  作家起初得到写作老师的表扬,是因为把自己与妻子的吵架写了出来。自那以后,作家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有目的性地了解邻居们,从尬聊,到偷窥偷听,到身体力行地勾引,作家在变态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成功。

  日子一天天过去,作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自己的观察、偷窥与实地体验,作家创造的内容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渐渐地,作家不再满足于周围人的故事,他开始介入别人的生活,欺骗邻居,把现实的生活当做作品来创作。自此,作家彻底坠入魔道。不由想到令狐冲那个练就辟邪剑谱的师父岳不群,过度自我设限不是一件好事儿。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文艺片,看到后面,蓦然发现这是一部悬疑片。具体情节如何,看下就知道了,虽然不是很推荐看。

  作家创作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那种压抑与无助实在令人折磨,像极了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用尽了所有心思却得不到满意结果,真心伤心。同时,作家对写作的热爱也是无与伦比的,那种执着与渴求让人动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以上帝视角看别人的困境,总是很爽的。

  但是,爱归爱,努力归努力,遗憾的是,作家沉浸于自己的疯狂,忘掉了相对重要的东西,即做人胜过作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或她或它或你或我,特别渴望做某件事情,这种渴望是自己不愿寻找理由的,渴望到不能自己,遍体鳞伤也要坚持下去,像个傻子。没有一个确定的标杆来告诉我们,这样做下去究竟是不是对的。迷失是可怕的。

  然后呢?总归要留下些什么吧。

  作家留下了癫狂,他成了为写作而活的疯子。

  作家变得无所畏惧,却没了人的味道,他不再是作家了。

  《作家》观后感(六):窈窕邻居阴人反被阴

  这部电影我会给了7分以上吧,为什么……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作家》这么一个俗到爆的名字,可能是他们的导演没听说过中国的10W+标题起法吧233

  不过我来起也可能是《不作就不会死的作家》《窈窕邻居阴人反被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苹果手机》……

  好的扯远了,告辞

  虽然观片过程我有一点打瞌睡,但不可否认,剧情是很经典的,演员演技好,背景布置也很棒,一部这样低成本的电影,可以拍出深度和值得回味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深度这个后面讲,我想先讲的是男主的性格。

  执着地认为自己是写作的料

  男主最执着的地方是写作,他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至少,对女性的偏见让他觉得不能比老婆要差。他说:“她(老婆)根本不会写作,写的是通俗小说,我写的才是真正的文学。”但是,却出不了一本书,成为不了一名作家。他的导师很多地方说穿了他,学习写作三年,没有写过一句真实的话,他的写作只是为了自我的愉悦,他享受写作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写作的天赋,这也是我写这个最想表达的一个地方,找错了自己的天赋,并以此为生,就会像主角一样命运坎坷。从男主口中对各种作家的经典语句信手拈来,对写作手法了如指掌,学习写作三年导师一直给出有意义的指导,但就是开不了窍,然而他的老婆却可以轻易写出畅销书,这里就是天赋的差异了。(我是基于大家没有偷偷投入过大的努力的前提)同时,从片尾也可以看出来,男主的天赋就是挑拨离间嘛,教唆别人,传播理念,适合做传销人员。。咳咳。。他能够引导别人一步步地进套,进入他设立的圈套中,对包租婆后来的冷漠态度足以说明了。一切行为皆有目的,达成目的就把你给抛弃,这种人真是细思极恐啊。所以,天赋极其重要,电影是戏剧化,人生呢,也要一步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坏人是好人,好人是坏人。

  我第二个想要讲的地方,是人性的丑恶。这部片为什么使我看完有点毛骨悚然,因为细思极恐的地方太多了。其实看懂结局的话会知道是那对夫妻杀的人,然后嫁祸给男主,而且我觉得那对夫妻应该从男主手机掉下去被发现之后,知道男主在偷听,所以吃饭中听到男主对五楼富人的描述后打算将计就计,让男主成为替罪羊,失去人证却有物证的男主自然成为了瓮中之鳖。这是其一。举报男主有财务问题的包租婆,一次次憎恨的眼神,最后导致男主直接坐牢,这里我不清楚那个杀人案包租婆是否也参与其中。这是其二了。当然,其三是最鲜明的男主,为了写小说欺骗感情,抬起“美腿”诱惑老包租婆最后将她抛弃,教唆邻居杀人以换取更好的写作方向。。。然而,帮助男主的人反而是出轨的老婆,唠唠叨叨的同事,教育男主的导师,这些才是好人,可能方式不对,但出发点基本是好的。

  .S.

  1.最后有点好奇,其实男主没有工作哪来的钱请客租房子呢?

  2.话说西班牙的电影都喜欢表现人的黑暗面啊

  3.裸体写作法有点,恶心,嗯。

  《作家》观后感(七):我活在自己的小说里,却跳脱不出

  (原文刊登在 一个)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曼纽尔·马丁·昆卡的《作家》获得了的国际影评人联盟奖与国际影评人特别奖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位没有创造力的作家为了使自己写出完美作品,进而操纵身边邻居,却反而被邻居暗算的故事。电影的英文名字《the motive》,在中文翻译中即动机。通常情况是指下隐藏于作品中的人物驱动力,但在影片中硬隐形的驱动力变成了整片的线索与主题。

  故事围绕着一栋公寓楼的四户人家展开。房东的代理人萝拉夫人、一对墨西哥夫妇:艾琳与安拉奎、独居五楼的蒙泰洛老先生、以及影片的主人公阿瓦罗。在类似于《蜂巢》的创作模式支撑下,阿瓦罗利用自己的创作者身份,将自己想法赋予到了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身上,由这些人物自发演绎出情节,进而成为支撑自己作品中的小说人物。

  影片一开始,在字与纸的关系中将电影信息托出,似乎印证了“作家”这一文字工作者的真实生活。随企鹅一并出现的讲座,我们看到阿瓦罗坐在观众席上,被一群不知名的作家围绕着,充满着窒息与压迫感。在主讲人反复强调“戏剧性”的同时,一阵手机铃声的出现似乎也在戏谑地附和着戏剧性。而铃声的所有者,即我们的主人公。此刻显然成为了众矢之的。至此,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基调已经奠定。在现代社会中,作家常常是人们谈资的对象。人们对待作家通常是一种打量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人们只会看到作家最后所呈现的结果,而后就此结果进行一轮艺术批评,而这轮批评似乎并不是站在客观学术的角度,而是在一种主观的姿态下进行,也只可称其为评论。在此过程中,作家的前期构思与积累似乎常常被读者忽视。甚至于充斥着叙述性的小说被本专业的老师胡安诟病,强调那所谓的戏剧性的真实叙事。影片中阿瓦罗存在于如此体系之中。苦思于具有宏大意义的作品,却永远将自己印刻到作品中。他不会知道永远复述自己的故事会将自己完全掏空,就像是自己学习海明威赤裸着身体创作一样,永远只是重复大师与复述自己。

  阿瓦罗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易来换取萝拉夫人的信任与帮助,但萝拉却把这份带有欺骗性质的感情理解为爱情。当她发现阿瓦罗与艾琳外出回来时,吃醋的萝拉咆哮着自己早已不是小女生,因此不该被欺骗时。阿瓦罗望着眼前肥粗的老女人只是淡淡地回一句:“你确实不年轻了。”似乎这一人物在阿瓦罗的小说中已经没有分量感了,才让阿瓦罗如此舍弃。确实,阿瓦罗将自己小说的高潮全部倾注于墨西哥夫妇与老人蒙泰洛之间的金钱冲突上,他期待着故事走向与自己的想法并行。从安立奎的工会准备裁员开始,阿瓦罗就开始的他第一盘棋。而同样的一盘棋在五楼的蒙泰洛房间也有涉及。导演将阿瓦罗与蒙泰洛的充满博弈的下棋镜头与墨西哥夫妇在饭局上,头脑博弈的虚拟棋盘进行对照,两处相似客体,似乎昭示了影片中阿瓦罗的现实生活与作品中虚拟人物的对调。当然,阿瓦罗的目的是期待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由此,阿瓦罗在生活中不断激化蒙泰洛与墨西哥夫妻的矛盾,在艾琳与安拉奎面前杜撰蒙泰洛对移民的偏激态度,而后又将蒙泰洛的保险柜密码告知对方。作为操纵者的中间人阿瓦罗似乎没有料到另一个结局。当安拉奎假借打包行李为由向阿瓦罗借了工具,并用此杀死蒙泰洛,取出现金。当警车鸣笛想起的一刹那,阿瓦罗凭借着自己工具箱里的指纹“顺利”入狱。在警车上,成痴的阿瓦罗甚至还在回想着自己操纵的整个故事。在狱中,沉迷于如此具有创造性的创作手段的阿瓦罗,在创作欲望的促使下,在狱中同样避免不了该种创作方式。

  导演在影片的多个场景中,进行了设计。当阿瓦罗围绕着客厅门廊嘶吼着转圈奔跑时,那门廊似乎变成了一种囚禁方式,让人囚禁在迷宫中逃脱不开。当主人公在此空旷却又似乎没有自由的空间中创作时,作为独立的、排除在其他社会外的自由人,监视他人自然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像极了希区柯特《后窗》中杰弗瑞因腿伤而无聊在家时的心情。在影片的另一个镜头中,泛白空间内的创作一角。如梦似幻似的场景搭配着赤裸的创作者,让人想到弗洛伊德所言的母胎中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在这种不真实、甚至充满虚幻的场景中,阿瓦罗认为的“大作”得以实现。而在此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可想而知,只是带着虚幻色彩的自我病态意淫。

  在当代中国,很多作家由于想法枯竭、太过深入社会、将自己掏空而陷入毁灭自我的境地。影片能够以作家为本源作为整片的出发点不失为一个热门且低调的设定。而类似于元小说的电影呈现方式,将创作者与作品,小说与电影提到了相应的对应形式上,满足了大部分对此行业抱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当然,在整片沉静叙事下的故事铺垫中,影片结尾显得过于戏剧化与突然,在节奏上似乎有一定的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阿瓦罗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从他自身昭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影响的不止是观众。在豆瓣标记暂且只有五百人的状态下,该类型影片需要观众给予尊重。

  《作家》观后感(八):像一部冷幽默短篇小说的小电影

  我对这个电影的层次表达分为三段。电影前半段,作家还没开始投身写作是一个层次;电影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展起来是另一个大主题;最后几分钟短促的结尾是一段。

  首先第一段,这一段在电影当中的作用肯定是作为一种铺垫,引子,展现出主人公在生活 、梦想中的一种窘境。所以第一段主要从电影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围绕一个人他本身的一种主观意识。

  比如刚开始听讲座的时候,因为赞同,而眼眶含着一些泪光,却任性的让手机不静音的响彻会堂。比如在和妻子对话的场景里,他看不起妻子的通俗文学,犀利的反驳讽刺了妻子。这些场景以及场景中的对话,让我感同身受的想起来我们这一代90后正青春但又步入社会几年的一代人。我们在这个世界,有着属于自己执着的兴趣领域。对世界和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高傲的认为这种见解或者世界观比上一代人甚至同辈人更有高度。当我们还没有成功,我们不苟同的人却成功时,表面告诉自己要有作为成人成熟的风度,实际心里不屑一顾,并带着强烈的预感,自己终会成功。而我们自己本身也的确努力,追随自己真正佩服的人,即使本着先学习再创新的理念,也不免像剧中主人公一样,作品总带着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主题。

  如果再夸张一些,男主角第一次在课堂上读自己片段的场景太值得品味。男主角写的片段像一段电影片段一样,没有主题,流水帐一样的描写,带着浪漫派的风格和情绪,却没有个人特色,不吸引人。这很像大爱迷幻风格,摇滚风格,新世纪风格的我们,沉浸于无法言说的哲学浪漫氛围中,却非常迷茫自己在做每一件事应该如何做好的逻辑,即使自己不想承认,却把很多事处理的让自己不满意。

  但是,在电影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过渡中,也向我们展示了男主角代表的人群所具有的优点。因为男主角是个普通人,如果把他放在真实世界中,他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个小角色。所以在表现他在越来越专心投身创作的场景,也是反映了追逐人生目标的我们。比如他问文学课老师自己行不行,是不是没天赋,但不管老师怎么回答他,他又要求老师支持他,显然已经是做好了心理准备,要勇敢的去为梦想努力。即使在窃听的时候,计划实施的时候遇见前妻的时候,挫败感屡屡增加,但状态也越来越好。而且为了接近邻居们,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习各种新技术,例如下棋。现实中的我们也一样,慢慢意识到自己并非神选之人,会害怕,会需要支持鼓励,可依然是有韧性,有能量,为了目标敢想敢拼的值得自己敬佩自己的人类。

  当然接着就是第二段,如火如荼描绘男主如何实施计划编撰小说,可是生活所迸发出的奇妙化学反应再精彩,观众也早已熟悉,所以如果光看剧情,就会显得单薄。所以我认为第二段是另一个大主题,导演在拍电影的同时,仿佛确实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主题是人性的复杂。

  住在一楼和男主出轨的夫人,有自己的心思,既让男主利用自己,也同样在主妇无聊生活中利用着男主,两个都有些上了年纪的男女在社交中带着自己的目的,也为了回报付出了对方对自己需求。所以这场没有太多真爱的关系以非常不好的结局收场。墨西哥夫妇和男主在智商上斗智斗勇,男主为了小说没有帮助他们挽回丢掉工作的损失,还诱导他们犯罪,夫妇也已嫁祸罪名复仇了男主。独居老人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角色,他孤僻,难相处,但值得推敲的是,老人应该能想到,自己在男主面前不应该提及保险柜,或许是自信自己可以掌控好一切,也或许是信任男主,却害了自己。

  这些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复杂与有趣。当然这里还有一点剖析的就是,真正的作家,有一个表达的主题,和一个生活遇到的灵感,加上想象,写作技术,就可以诞生出一部好作品,但男主完全让角色们自己说出台词,做出动作,记录下来,其实变相的表现了男主对写小说还是带着功利目的性,而非真正把小说带给读者的意义摆得很高。

  最后也就是结尾,这个结尾其实有点仓促,是这个电影变成了一个小人物的小故事,变得没有那么惊艳。或许电影主创们想表达的是作家为了写作无所不用其极,但因为我前面说了,他这是带着越来越邪恶的功利心态,越来越变态,所以,使电影最后结尾的格局很小家子气。

  在这个电影中,有些场景不错。比如男主第一次窃听墨西哥夫妇,站在浴室蓝色光线下安静的背影。比如他每一次平静面孔下思索下一步该怎么办时,头和脸都布满细汗的近景。还有他和一楼太太在酒吧听一楼太太唱歌时,一楼太太红色热烈的灯光,沧桑的面庞,和直视太太,坐在幽蓝色观众席中的男主,他俩的画面像交流一样交叉。以及他俩的对话,“敬我们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使我们很平庸”“我们才不平庸呢,我是极品”。以及不同的邻居会展现不同的装修细节,这些电影中的细节还是很用心。

  而在这个电影中除了男主,还有一个人,就是文学课老师,这是个需要注意的人物。在专业上他作为旁观者或许对男主的能力更客观一些,但是他上下课时匆忙的行为,批评男主时的措辞,以及他把男主的事情透露给男主妻子这些事例都表现出他是个有主流资本主义价值世界观的人,他其实是诱导男主变得丧心病狂的罪魁祸首,文学有主题很重要,但不止戏剧派一种,他已一种偏激的方式鞭击男主,而没有引导男主找寻自己风格,自己的创作文学的方式,导致了男主一步错,步步错。文学老师这个形象,搭配上五楼独居老人看不起社会主义,却被资本主义人群谋杀的剧情联系起来,估计这也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讽刺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算大起大落,但剧情还算有头有尾的电影,观看的时候稍微想想人物的动机,内心真实想法,还是能感受到一些值得思考的有层次的东西的。尤其是男主的扮演者,他直视人的眼睛暗含强烈的表现力却不突兀,撑起了这部戏,长相和气质有一点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影子,还是推荐大家浏览一下这部电影。

  《作家》观后感(九):《作家》:看了这部电影,我终于理解什么叫“不疯魔不成活”!

  他爱好写作,

  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写出专业的文学作品。

  他没能像妻子一般成名,

  却认为妻子的作品不过是低俗的小说而已。

  他业余时间上着写作的培训班,

  但几乎每次都被老师批的文章没有灵魂和故事。

  很多人都说他没有天赋,

  他却一直没有放弃成为作家的梦想奋斗!

  没了工作,

  可以继续写作。

  妻子出轨,

  可以继续写作。

  老师怒骂了他的文章,

  他还可以继续写作,

  哪怕就是裸着身体,

  又或是在房间里发疯的转圈奔跑,

  希望这样一些非常规的刺激行为,

  可以激发一点写作的灵感。

  终于,

  就在他搬进一座公寓过独居写作的日子,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

  灵感来了,

  一个关于这座公寓的人的故事进入了他的头脑。

  老师认可了他的写作想法,

  他激情地开始了小说的构思,

  开始了对邻居的观察与接触,

  逐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愿望。

  为了完成心中这一部理想的作品,

  他不惜牺牲色相与公寓管理员,

  一位身体肥胖,年老色衰的胖女人相好,

  并从胖女人口中了解公寓邻居的背景;

  他不惜冒着偷窥的风险

  用手机截取隔壁夫妻的对话,

  作为小说的写作素材;

  他甚至为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小说结局,

  借刀杀人,将一位富有的独居老人杀害。

  一边马不停蹄地写着自己的小说,

  一边让自己的生活与邻居继续交叉……

  很辛苦,

  很用功,

  然而,就在结局的那一刻,

  自己设下的结局却意外出现了反转,

  借到杀人有了结果,

  而杀人的嫌疑凶手成为了自己,

  一如“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可笑又带点可悲。

  没见到他的作品是否成功,

  但依然在电影结尾看到他对写作

  “执迷不悟”的疯狂态度!

  即使坐蹲监狱,

  也不忘继续他的写作门道,

  继续怂恿身边的人

  朝着自己的心中的故事大纲进行着……

  也许他没有写作的天赋,

  如电影里被妻子被老师劝说放弃你得不到的,

  但是他却有一颗热爱的心,

  热爱到不惜任何代价去完成心中所想,

  热爱到冒着一切风险去收集写作素材,

  热爱到为了故事变态到欺骗与怂恿的下套,

  热爱到无论身处任何情景下,

  都不会放弃一颗写作的心,

  虽然他的行为有些极端化了

  但是不能否认他一颗热爱的专注,

  都说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写作出书是他的伟大梦想,

  虽然未能抵达胜利的完成,

  但是他却很享受这样一个接近梦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他是开心的,自以为是的,是享受的,

  是有理想追求的……

  是啊,

  何必太在意梦想是否完成,

  其实在梦想的前行中,

  享受这样一个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好比我自己,

  写不出人人称赞的文章,

  但是也爱享受写的过程,

  有人看最好,有人点赞我万分感谢,

  有人批判,我吸取意见,

  但请别阻挡我写,

  好与不好是一个结果,

  但我只想说,

  因为想写,所以写!

  《作家》观后感(十):文字构造世界

  评分:10;

  关键词:文字即文化,语言即秩序;

  1,"作家"之死;

  就一部电影而言,本片并不出彩--剧情简单,主题浅显,戏剧性甚至都谈不上,方方面面差评的表现,但我给了它满分.并非刻意的主观,只是因为一句话,"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作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作家这个职业,文学这个行当,悄无声息地灭亡了,好像它们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没有人再尊重文字的魔法,没有人再欣赏语言的能量.虽然,文字是文化的根基,语言/文法是社会的秩序.(我很少以这种腔调写影评,这次确实--了)

  2,畅销书是写给没有阅读习惯的人看的;

  阅读是种能力,不单单是种行为或习惯.阅读文字,阅读事件/格局/状态,这些正发生,或已发生,甚至未发生的事或人,都非常考验阅读的能力.一本书,有人能看到时间轴上故事的生死,有人却能看出结构面上精神的逻辑;一件事,有人能看出进行时中的是非判断,有人却能看出过去式甚至将来时的因果流转,这些都是阅读,也都是能力.这个世界有很多思维的维度,为不同阅读能力的人准备.

  我们来看畅销书的问题.在客体体验层面,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不挑战读者的阅读能力.往长远了说,它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毒品"--极限压榨故事的戏剧性,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读者也能相对完整地完成一整套情感体验上的起承转合.但事实上,上帝对圆满的设定,本来需要很长久的过程,人为地把它缩短,是要承受代价的.毒品的代价,肉眼可见;工业速成品的代价,吃的喝的用的,时间长一点,也能看见;那么,阅读呢?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相对完整地阅读一本经典文学了?经常听人说起"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浮躁",我想,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严肃地培养文字的阅读能力是解决浮躁唯一的办法--深刻的阅读能力,能保证一个人在物质富有之后,精神不至于破产.因为精神和肉体一样,需要一日三餐的供养.

  对作者而言,畅销书也是一把双刃剑.阅读需要能力培养,写作更是.对文字的驾驭,初期的时候,就像驯服一条猎犬.作者要面对无数次坐在笔记本前,但无话可说的情形,就像下了100个指令,猎犬一条都不听.我不知道与文字建立默契,要苦熬多少孤独的深夜,可这种连接一旦建立,它就会像你忠实的伴侣,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你甚至都不知道它从哪来,为什么会突然蹦出来.很多人把这种默契叫做"灵感",然而真正写作的人,更愿意把它叫"情感",那是多年之后,作家与文字之间,经营出来的爱情--人对文字的忠诚,以及文字对人的顺从.然而,写畅销书并不需要这种情感,如果对待文字不够忠诚,文字也不会奉献它的魔力.

  3,作家不是职业;

  这个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价格.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是稿费买来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仰,不支持没有价格的生活方式.作家不凑巧,偏偏做的是自讨苦吃的事,但其实并不亏.商人都有经济账,作家也有账本--精神帐.听起来多么阿Q,但把这个精神理解为道教的"精气神"中的精神,就舒服多了.

  站在文艺的角度,分析畅销书的问题,是不公平的,因为畅销书作家是种职业.当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谋生是最重要的事情.生存有选择的时候,才有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大宗文学市场,其实还要一本本畅销书去慢慢培养.至于真正的作家,我的解决办法是,生计之外的一种生活选择--不要靠它吃饭,但要用它思考.酒足饭饱,人总有精神需要放养.有人寄情山水,有人痴心猫狗,写作也是一样.

  认真生活,仔细观察,用心倾听,勤于思考,工于表达,这就是作家的生存状态.人需要观察这个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处境和情态,然后思考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追寻生命的意义,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尤其是作家.

  人和人之间,不光分美丑,还有境界/格局的差别.职业只是一个人的外套,怎么样思考才是真正的你.每一次观察,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思考,最后完成表达,这个过程中,一个作家得到的,其实已经是溢价的东西.一个人吃喝百年,到头来不会惦记那点口粮的,唯一重要的,只有活着的意义.

  4,情感是文字的命脉,不是天赋和灵感;

  对于作家,天赋不存在也不重要,就好像所谓的灵感一样.一封动人的情书,一张传递思念的信笺,不是因为作者的天赋和灵感,仅仅是真诚而已.我见过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他们的成就加起来,不如一个因为热爱而持续坚持的凡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而且,更加公平的是,只有外行才会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话,文字有没有生命力,谁的生命力更旺盛,一个真正的作家一眼就能分辨的出来,就好像分辨一个女人眼神里有没有爱情一样简单,并不是不能量化的东西都比不了高低的,文字的较量,拼的是血汗泪.

  写作的过程很枯燥/痛苦,更加痛苦的是,作家放不下对情感的执着,因为情感是文字的命脉.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比写作不赚钱更加痛苦的事情.我总是在想一件事,真正让作家消亡的,并不是因为经典文学市场的没落,反而是因为民族情感/国家精神的迷失.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言出必行,爱人如己等等,所有这些曾经这个民族的灵魂,所有这些曾经这个国家的国学赖以生存的根基,都已被现实证明是不经济的.在一个不经济就是不合理的时态里,文字怎么可能有生命力?

  5,文字构造世界;

  历史上的中国,是文人的天堂.大到政治,小到民生,文人的文字,构建了社会的秩序,解决了很多问题;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明,千百年来撑起了这个国家.可文字一旦失去了秩序,---

  文字,是一种神奇的魔法.举个例子,以前有很多成语,隐性地显示着过去的约定俗成;现在,有很多流行语,折射当下的人情世故.然后我们神奇地发现,成语是规则而讲究文法的,流行语不仅规则,反而是反文法的.说明什么?国人的信仰变了,因为文法/语言逻辑是社会的脉搏.--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找不到突破口,搁置.

  我能肯定的,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件事情怎么说,人就会怎么做.文字怎么定义一件事,人就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文人构造了这个世界--小说家渲染爱情,于是世界上有了爱情;广告商鼓吹商品使用价值,于是有了市场经济;宗教家宣讲信仰,于是有了鬼神;这个世界,存在文字无法定义的东西吗?

  6,社会是否需要作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