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3-05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写作课》是一本由叶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无线胶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课》精选点评

  ●打开流畅写作的通路,从未想过写作可以如此自由

  ●时下冠以写作课之名的书籍琳琅满目,本书中对强弱关系诗歌语言张力分析比较独特,对于有志于写作的文青尚可一读。但写作终归是要动手写,除此别无他途。

  ●还蛮好读的 没有很多修饰

  ●把被学校老师毁掉的写作欲望找回来的一本书。

  ●没有长期序列化的写作课程都是耍流氓

  ●有一些很新颖想法,但因为是讲课整理的内容所以逻辑不够清晰

  ●入门可以,但眼界狭隘思维僵化,前后矛盾,看待人事物双标,夹带私货严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有幸是叶开老师的学生之一,跟他学过写作课。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互动参与过程。我5年级时撑死只能写出四百字,但是一年后能模仿海明威冰山理论对话,写个3000到8000字的短篇没什么问题。不敢说这本书人人适用,也不敢说有多好,但是对我本人是很有益的。

  ●加加减减地改成教学设计~下学期终于能偷个懒了

  ●这是一本好书作者提出人物的“强关系”,“弱关系”的概念利用这个概念,读小说时候我们可以用来来分析小说的结构自己写小说的时候,可以借助布局。 不过,作为一个不会写东西的人来说,看完了这本书,依旧也写不出东西,只能自我安慰,说阅读量还不够....

  《写作课》读后感(一):我以我手写我思

  以前我看到过这样的一种观点:就还写字?学者作家才配写字。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写文章写小说、写诗歌是写作,写微博朋友圈表达一个观点都可以称为写作,写作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门槛

  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达观点,所以关键的问题是要真情实感,而不是思想正确。思想正确很容易便陷入了一种套路,比如:一提到母就是伟大的,一提到领导就是英明的,一提到劳模就得是自己有病或者家人有病,明明是同事关系偏要说像兄弟一样,明明是雇佣关系却说成了人。家是什么概念?家是任何人都不会被放弃。这是一种很荒诞的套路,完全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读起来让人很不舒服,因为没有真情感没有人味儿。这种写作的经验是被灌输的,被灌输的虚假经验,是一种虚伪的写作,非常可惜的是这也是一种流行的写作方式

  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实事求是基础就事论事选择准确的词语,避免滥情的冲动。在写下来的过程中梳理思路,使得自己也加深理解。比如我表达了某种的担忧,我写下来希望别人看到也该担忧一下,这么大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像是走步操的胳膊和腿似的整整齐齐,所以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如何表达?我举2个在网上看到的反面例子:你终于露出了你本来的面目,狗,歪果仁圈养的狗/对作者失望之至,不论是为了钱洗白,还是为了博眼球卑劣,都对不起你的座右铭。这样的评论充斥着微博和微信,特点就是愤怒、辱骂、诽谤,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进行审判,说的温和一些就是不讲理。弱者易怒,强者平静,越是自卑者越容易愤怒。

  叶开在这本书中写道“公共语言是趋同的,私人语言是求异的。”我以我手写我思我想,我写下的是真实与诚意,还需要一个明亮的对话空间,这是我们很多人都需要补上的一节课。

  《写作课》读后感(二):觉得特别好,“转帖”了

  谈及写作,不少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不吐不快。然而,热闹而繁杂的讨论或争议过后,写作似乎仍不免神圣化,笼罩上一层迷雾。作家,好像是天生的造物,生来便携带文曲星的标志,以至于类似的“灵感说”长盛不衰。但果真如此吗?作家本人的学习、模仿与师承,不会对他的写作产生影响吗?宏大的理念除外,技巧对于写作来说,难道的确不过是末流?作家,应当如何练成?这个问题可能无解。没成为作家前,你恐怕只能浏览各式各样的创作谈,只有当你成为作家,才有资格“说三道四”,但你的经验是否可以普遍化,仍然带有种种不确定性。在《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看来,尽管优秀的作家不易复制,但写作并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相反,写作本身是按部就班的习得艺术,他引用了龙应台对写作的定义,即“使不被看见的被看见”,比起写什么,他更关注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经过训练而又免于自动化的思维。尽管《写作课》是以面向初中生的授课讲义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局限于初中生的应试作文写作,情况或许大相径庭,叶开侧重的,是充当“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的写作,它不以最终的发表为指向,也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姑且称其为“纯粹的写作”。但,需要承认的是,完全纯粹的写作,是最终的目标,初期的为写作而写作,对于锻炼写作者的文字技巧,同样不可或缺。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留下的遗产,叶开亦反复强调。普通人的生活,同质化色彩较浓厚,如何让熟悉的事物、经验、体会变得陌生,进而勾勒、描绘、表达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写作者,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因此,写作者不得不锤炼自己的语言,一方面避开习惯用语、套话,另一方面则要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营造由可能性、而非冷冰冰的因果律构成的想象世界。语言当中,诗性语言最可贵,这并非贬低散文体小说的地位。而诗性语言的获得,需要依赖的是非凡的隐喻技巧。“处在隐喻两端的两个词或两个事物,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在诗性的角度看,差异越大,想象空间越宽广,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至于小说的写作,叶开也根据自己数十年从事编审的工作经验,侧重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学会划分“强关系”和“弱关系”,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相互对立、转化——是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成功与否的主要特征。作家是否可以练成?这多半是个虚伪的问题。因此,与其纠结作家的神圣属性,不如追问,作家应当如何练成,如果有志于专业写作的话。远超一般人的勤奋自不待言,而写作技巧的掌握,或许更为关键,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技巧,比起无意识的自动写作,或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生活在一个素材极其丰富的年代,甚至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魔幻现实主义,但当代作家对现实的书写,似乎是无力的。也许,你就是读者期待已久的那个真正的作家。

  《写作课》读后感(三):《写作课》:作家应该如何练成?

  谈及写作,不少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不吐不快。然而,热闹而繁杂的讨论或争议过后,写作似乎仍不免神圣化,笼罩上一层迷雾。作家,好像是天生的造物,生来便携带文曲星的标志,以至于类似的“灵感说”长盛不衰。但果真如此吗?作家本人的学习、模仿与师承,不会对他的写作产生影响吗?宏大的理念除外,技巧对于写作来说,难道的确不过是末流?作家,应当如何练成?

  这个问题可能无解。没成为作家前,你恐怕只能浏览各式各样的创作谈,只有当你成为作家,才有资格“说三道四”,但你的经验是否可以普遍化,仍然带有种种不确定性。在《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看来,尽管优秀的作家不易复制,但写作并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相反,写作本身是按部就班的习得艺术,他引用了龙应台对写作的定义,即“使不被看见的被看见”,比起写什么,他更关注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经过训练而又免于自动化的思维。

  尽管《写作课》是以面向初中生的授课讲义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局限于初中生的应试作文写作,情况或许大相径庭,叶开侧重的,是充当“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的写作,它不以最终的发表为指向,也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姑且称其为“纯粹的写作”。但,需要承认的是,完全纯粹的写作,是最终的目标,初期的为写作而写作,对于锻炼写作者的文字技巧,同样不可或缺。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留下的遗产,叶开亦反复强调。普通人的生活,同质化色彩较浓厚,如何让熟悉的事物、经验、体会变得陌生,进而勾勒、描绘、表达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写作者,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因此,写作者不得不锤炼自己的语言,一方面避开习惯用语、套话,另一方面则要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营造由可能性、而非冷冰冰的因果律构成的想象世界。

  语言当中,诗性语言最可贵,这并非贬低散文体小说的地位。而诗性语言的获得,需要依赖的是非凡的隐喻技巧。“处在隐喻两端的两个词或两个事物,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在诗性的角度看,差异越大,想象空间越宽广,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至于小说的写作,叶开也根据自己数十年从事编审的工作经验,侧重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学会划分“强关系”和“弱关系”,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相互对立、转化——是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成功与否的主要特征。

  作家是否可以练成?这多半是个虚伪的问题。因此,与其纠结作家的神圣属性,不如追问,作家应当如何练成,如果有志于专业写作的话。远超一般人的勤奋自不待言,而写作技巧的掌握,或许更为关键,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技巧,比起无意识的自动写作,或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生活在一个素材极其丰富的年代,甚至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魔幻现实主义,但当代作家对现实的书写,似乎是无力的。也许,你就是读者期待已久的那个真正的作家。

  《写作课》读后感(四):写作有技巧,只是你得先写满1000小时才能体会

  “写作”的核要义之一,是彰显暧昧不明的事物。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翻开书,看到第一讲的这句话时就被吸引读了下去。书基于讲课而成,对象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初三学生。尽管一直到把书读完,才清楚意识到自己逆生长,又做了一回初三学生,不过话说回来,写作水平真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大部分阅读写作书籍的读者都是带着提高写作水平或借鉴写作技巧的目的而开卷。我也是大部分中的一员。眼高手低是我在写作中遇到的很大问题。过了需要交作业的学生时代,很容易给自己寻找的借口是,要么不写,要写就要写得完美、精致,即便无法让人拍案叫绝,也不能给自己拆台那。可惜,这个恐惧变成了写作的最大阻碍。

  原谅我读过的专题讲写作的书,这还是第一本,所以无从进行大范围比较。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这本书讲授的内容跟什么速成的写作技巧无关(我很怀疑是否存在这种技巧),而这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至于启发,简单来说主要有四:

  首先,“去道德化”的写作是真正打动人的写作。这个观点在书中的不同地方出现,听起来有点莫名,却彰显了强大的结构性力量。“道德化”的倾向在我们的写作中常常难以被觉察,也就更谈不上突破。书中提到的中小学生写作中容易犯的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就是一种“道德化”的写作。成年人的写作中,缺少细致观察的人云亦云也是同样。不仅整个写作过程最好是自由心灵的表达过程,语言的运用也一样,有一个“去惯性”的过程。作者说他“很讨厌不假思索地运用成语、俗语。语言的再创造,就是要运用特别能够表达我们思考内容的词语,来再现认识……‘反道德化’是释放词语内在力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引用古诗词也一样,作者认为今天的写作要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观点是第一次读到,原来一直以为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和诗词是作家功底的表现。可能强调这一点也是要扭转学生容易落入的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套路。

  常常很羡慕那些对语言运用特别敏感的人,尤其是诗人,觉得那几乎是天赋,甚至跟荷尔蒙水平有关。但如果写作不能成为一种工具,指引我不断澄清思考、揭露内心、更深地认识自己,甚至辨别并超越结构,那么写作就什么也不是。

  其次,“所有的细节都是有价值的”。在分析学生的习作中,作者讲到细节呈现这个点。细节!细节!细节!这个跟“去道德化”紧密相关的要点绝对是我的软肋!“事物的细节、人生的细节,都在观察中慢慢呈现。……我要求你们写细节,但不要太多的态度和抒情。……并不是说写作文不要感想,而是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训练的是你们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不同的观察能力”。比如写一朵花,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有些人从形状切入,有些人对颜色特别敏感,有些人可以闻到不同层次的味道,有些人尤其擅长形容触碰的感觉,各种排列组合皆因人而异。所有的细节都是对主体融入客体程度的考验,也是对专注能力的考验。引申出去,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等等都是细节描写。突然想到前几天读到《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中主人公的“前生”斐德洛在大学教授修辞学时曾指导一个戴厚厚眼镜的女生写作。女生为写一篇有关美国的五百字短文而苦恼,显然题目太大,斐德洛建议她缩小范围到一个城市,女生依然写不出任何东西,于是继续建议她缩小范围,写这个城市的大街吧,可怜的女生还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最后斐德洛火了,只要她写一条街上的一栋建筑,“就拿歌剧院为例,从左手边上面的砖块开始写”。奇迹发生!原来写不出一个字的女生结果写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斐德洛反思了一下这个问题,他说:“她之所以会卡住是因为她只想重复听过的事,就像他第一天,只想重复早已决定要说的内容。她之所以写不出有关波斯曼的事,是因为她想不出波斯曼有什么值得重复写下来的地方。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把题材缩减到一块砖就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很明显地,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

  再次,语言的效率。现代社会的节奏快,越来越少的人会有耐心去读诸如《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大部头、慢节奏的书,于是对语言效率的关注就很有必要。书中举了一个投稿人的例子,分析语言的信息含量,这段让我印象深刻。当然,与此同时,也不排除有时为了营造一种效果,故意要让节奏慢下来,达到反衬的效果,比如萧红的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景色的时候,“如果你不能把外在的景色和内心结合在一起,那么,你的节奏就是慢的,就无法有效地把读者带入场景”。讲述这个观点的时候,作者也提到了文字相对于摄影、电影或电视的优势,尽管读图时代已经牢牢地掌控人们的注意力,可人的内心活动还是很难用图像表达。在这样的领域,文字的魅力依然难以被替代。

  最后,修改,修改,再修改。很多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很多世界名著也同样经历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修剪词和句,调整思路和表达的顺序,或者全部废掉重新开始。但没有文章是完美的,所有的修改都有时间限制,除了尽可能地寻找那些更准确和适合的词,更重要的是不断质问自己:我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没想好,这是写作上的最大阻碍。……一个人之所以没有成为作家,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写下开头;之所以没有写出一部作品,是他没有写下去”。

  如果幸运的话,借着写作,破除我执、超越结构、获得自由。每个人都可以。

  《写作课》读后感(五):初中生读读还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评广西师大版叶开著《写作课》

  敝人以前读过一本高教版《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刘海涛主编,第二版。看看目录就知道体系严谨。不过这“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理科、工科的选修教材,还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社会读者阅读”。

  而叶开君的这本《写作课》大约是面对初中生的。所以,和上面提到的书籍,在市场上错位竞争。也是明智之举。

  个人大言不惭,说句“曾经沧海难为水”。相信诸位如果有持久的写作兴趣,一定能明白,不是看几本几十本“写作类课程”,就能让日后的“近现代文学史”讨论的。

  个人作为一个偏激自负的人,近来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人家出版物里找疑似错误,争取友好得“勒索”作者或者出版社一些什么,比如,校版勘误费,一字教学费……什么的。用心险恶,大家不要学习。

  001),正文002页,第八段:“写作”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彰显不明的事物。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个人提问,数学证明题的证明过程,按照这个阐述,是不是也应该算写作?于是乎,一切有新发现的“彰显暧昧不明的”文字,是不是都是写作?还有大量(秘书们划拉的)(没有新意的)类官方文件,算不算写作?甚至像哥哥这种用文字颠倒黑白的“反彰显暧昧不明”的活动,算不算写作?

  002),正文003页:……这种障碍是“知见障”。你学到的已有知识越丰富,累加起来的障碍就越大……――个人疑问,怎么有很重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越多越偏执”的感觉?――继续读下去,读者们就会明白,这是为了活跃读者们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小洗脑过程。)

  003),正文005页最后:……我们的祖先智人离开森林和草原后,建立了一个个独立而且孤独的世界――城堡、小镇、城市。――个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一“联系是普遍的”,正式宣判您无知。

  004),正文006页中间:……跑出几只老鼠,爬出几个蟑螂,就会引发群体性尖叫。――首先,像哥哥这样的经常遇到蟑螂老鼠的劳动群体和对老鼠肉感兴趣的猫不会尖叫。那个首先尖叫的人,大约是大家闺秀,没见过老鼠蟑螂,只在文学故事上,听说,这东西,可以带来种族灭绝的传染病。(大约,作者演讲时,那些小朋友,也习惯了欧美片中的有钱人家千金小姐的这种尖叫。留下了入木三分的印象。)

  005),正文007页,倒数第四段:人类不能达到光速,就无法真正离开太阳系。――哥哥根据高中学到的一点物理学基识,更霍金的表述是:人类的飞行器速度不超越光速,就无法从黑洞中逃逸。――而真正离开太阳系,那只是一个时间和金钱的问题。

  006),025页,第九行:……最终,一个有高度自主驾驶能力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诞生在这辆【手工制造】的自动驾驶汽车上。――哥哥认为,大约给一块废铁,在一个手工铁匠手里,还打造不出来一个汽车发动机。于是那个汽车,就不能说是【手工制造】的,而是【人工组装改造】的。

  007,028页,首行:在座同学都是初三学生……――敝人从这句话判断,这本书主要适合初中生读的。

  008,034页,倒数第二段:最近NASA在研究金星,发现金星是一颗太有意思的星球:白天800摄氏度,晚上【―400摄氏度】。――这【-400摄氏度】可以称为叶开类温度,物理学家是不研究这样神学级的温度的,科学家研究的温度大约在负275摄氏度之上,而且这负257摄氏度,还是判断温度仪有问题的标准。

  009),041页,中间:我是中国的乡村孩子【这里加个逗号】小时候生活很贫穷……

  ――个人会这样表达上面话的意指:我小时候生活在贫穷的中国乡村(不然,大约就是美国公民了)……

  010),048页:倒数第三段:树懒们的生活可以说更慢,慢的如同静止【这里,应该是。】我们做不到的,那只是一种艺术态度。――个人根据残酷的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认为:树懒还不懂艺术以及艺术态度。

  011),050页有语句“抄袭是学术界的大忌。”053页有语句:“经典再现”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嗯嗯,中国人的圆滑的语言智慧,再这两句话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012),055页底:《神探夏洛克》风靡全书,除了因为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位演员长得比较特别以外,他本身演得也非常精彩。――个人模仿一下这语句的逻辑:《写作课》如此热卖,除了叶开君的签名比较特别以外,他本身的写作也非常有观众欣赏。

  013),075页,第八行:可见司马懿是一个独当一面的狠角色,连【天上星宿下凡的】诸葛亮,也奈何不了他。――有证据证明,只有诸葛亮是星宿下凡,而司马懿不是吗?这是什么朝代的意识形态?

  014),090页底:还有强行转去哈佛,有这么容易吗?……可以写他父亲给哈佛捐了两个亿美金之类的。――个人认为,您这样把200万美金能解决的事情,用2亿解决。希望您分200万中介费给我。还有就是美国人民知道了,会说:我们的美金还没有掉价到人民币之下过。这是容易引起日后历史研究上的物价混乱的,以及可能的种族对立。

  015),143页,第六行:当然你设定她是灭绝师太,一剑能刺穿【千里#百步】之外敌人的心脏……――个人认为,夸张也需要有剂量:一剑千里之外,那是飞毛腿追踪导弹,不是灭绝师太。修改为【百步】之外,还差不多。

  016),评析165页的引用诗歌,张枣《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个人认为,南山,大约是,终南山。古人有“终南捷径”一说,'有一些文人在道教圣地终南山装清高,幸运的话,皇帝会请你做副丞相。《镜中》和境外的现实自我对比,后悔的就是:自己一生的投机取巧,落得身心疲惫,家庭破碎。还不如深藏终南山,过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相信张枣博士,不会因为成了博士而后悔,大约是没有成为副丞相而后悔吧?梅花飘落,文人清骨――无有霸气。

  能批评的敝人都批评了,后面省略了不多的一些同样性质的可批评语句的批评。朋友们读到时,自然会领悟的。

  望诸位读书,不要刻意选择完美的作品。能在不完美的作品中敏锐的意识到缺陷,那也是一种能力和收获。而且,这还需要不完美的作品支持您发展这种能力。

  回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