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摘抄

2022-03-27 03:3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摘抄

  《全球化悖论》是一本由[美] 丹尼•罗德里克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化的悖论》精选点评:

  ●可能应该说是政治经济贸易学的解释,这里边讲到全球政治博弈的问题,对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从贸易政策入手,看当今的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可能会有所启发。从阅读这本书,对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以及美国2016大选的产业政策,及未来可能遇到的贸易问题,产生深一步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有一个方向性的预判。

  ●这本书写得不差,但始终觉得缺乏洞见,只是顺应时事的作品。类似的观点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提出,而且分析更为深入。对作者并不了解,但作者明明是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写出的文章却好像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自我反思,几乎没有对政治的分析,太过遗憾。

  ●有些观点很吸引人。但我真的觉得有些地方读不下去。感觉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不是像上一本书金融词汇太多很读不懂,就是词连在一块不知道想表达啥。唉

  ●反共识,全球化是双刃剑,没有引用文献,有点黑。

  ●作者关于全球贸易历史的辗转轮回描述的非常生动,从历史变迁中可以收获大量洞见,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各国内部的政治利益为基础,这个基础既脆弱又难以建立和维护”、“贸易经济效益的另一面是收入重新分配”、“一个经济体越开放,重新分配效益比率越高”等,不一而足;但描述完历史后就开始意识流写作了。另对于中国的见解甚浅(可能因为我的工作原因),但考虑到写作时间为2011年,也不得不说作者具有相当程度的预见性。

  ●七年前出版的书,已经预测到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战的可能性,虽然只是很少的篇幅,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慧眼。整本书对于全球化进行的辩证分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事实就是大多数人,包括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在内,都被某一方的口号裹挟,忘记了辩证这个简单的方法。

  ●国家主权-民主-自由贸易,永远难以平衡的三角关系。

  ●听书

  ●难得从经济学家那里获得反全球化的论据,Rodrik不仅是个天才,还是个政治家,跟凯恩斯一样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一):操心越多,问题越多,最终变了天地

  这是了解全球化现状的一本好书,有深度但又可以读下去。作者指出最好的全球化,是通过国际合作设计交通规则,让各个主权国家有充分的政策权;贸易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像中国低估人民币和庞大的贸易顺差这些问题,源于世贸规则对国家主权政策限制,迫使主权国家为国内利益计而实施的对策。市场有多大,在于治理范围有多大。作者不相信在可见的未来,我们会有一个全球性的治理方案,因此全球化也必然是以各主权国家繁荣自主为基础,通过规则商定而交往的多元方案。总之,欲望促使我们去”有为“,而干预越多,问题越多,就需要干预越广越深,最终重新构建世界。这是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全球化经达3个时代(航海时间、经济萧条与两次大战,战后到今天)一直走过的路。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二):警世之作?

  看的时候,觉得此书号称“警世之作”也算当之无愧,后来想了想,到处看了看,又觉得还是加个问号比较好。

  警了谁呢?

  对老百姓来说,似乎从没真的完全在意过什么超级全球化、自由主义之类。

  对政府,貌似当今大部分政府也不是真的就吃这一套,更多的是一些政治博弈,如书中所言,国家主权还是牢不可破的。

  对该领域经济学家,如果学得还算醒目的话,大概这些道理他们也都知道。读完后查阅了相关理论与论文,貌似现在“比较优势”理论等等全球化的基础理论,在该领域内确实也是充满争议的。

  警示的,也许只能是我这样的的不熟悉该领域的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

  当然,只是也许。这年头,越来越专业化的经济学领域,任何一个分工领域受到的重大警示,都应该是整个经济学界需要反思的。

  效率与公平、人道主义与优胜劣汰,我觉得是绝大部分经济学内在悖论的根源。(很多所谓悖论其实只能算错误),当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追求面对国家利益,面对公平,面对社会成本等等需要考虑公平与人道主义因素的问题时,只能在妥协与申讨中不断自我警示。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三):为什么建立小政府那么难?当今世界,政府之手为什么越来越长?

  在《全球化的悖论》一书中,作者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将政府变小那么难?耶鲁大学的政治科学家大卫·卡梅伦的文章有些内容。

  他感兴趣的问题时:为什么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公共部门扩张得这么快?他研究了一些数据:1870年前后,发达国家的政府开支大概占总开支的11%,1920年,这个比率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20%;1960年,升到28%;到卡梅伦做研究的时候,这个比率是40%,而且还在上升,过各国的上升速度不一样。

  他研究了18额发达国家,得出的结论是:

  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在国际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政府的规模最大。然而作者觉得好像有点不对,自己研究了一下,也吓一跳:一个国家的政府规模和它对外贸易规模成强烈的正比。如何解释?作者认为社会保险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当国际经济变化对本国经济影响很大时,人们要求政府对由此带来的风险进行补偿。应此要求,政府就要建立更大的社会安全网,安全网可以是社会保障制度或者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

  简单言之,如果市场要发展,政府的规模也要随之扩大!

  政府要扩张的原因不仅是我们需要它来维持和平和秩序,保护财产权及管理宏观经济;另一方面是要维持市场的合法性。我们必须控制随市场而来的风险和不安定因素,不让它们造成太大的破坏!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四):关于《贸易的真相》一书中几个有趣观点的小结

  此处总结针对丹尼·罗德里克的新书《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因豆瓣无此书条目,故置于较为近似的《全球化的悖论》条目下。

  1类似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的三元悖论:超级全球化、国家主权完整和民主政治三者不可兼得。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化的市场,因此源自市场的全球性与市场管理规则的国内性引发失衡。

  2民族国家的出现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民族国家有效的遏制了内乱,扩大了凝聚力网络,促进了大规模市场和工业化发展,调动了人口与金融资源,并推动了代议制的传播。民族是国家出现的结果,而国家并不是民族孕育而出的产物。民族国家是全面全球化的阻碍,但民族国家确实推进了不完全全球化的发展。

  3欧盟等国家共同体存在的问题:政治一体化的脚步,跟不上经济一体化的节奏。应对这种失衡,要么扩大规则到民族国家之外(政治正确),要么限制市场,但目前并不具备跨民族国家融合的社会、历史与政治条件。

  《全球化的悖论》读后感(五):全球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书,貌似2012年出版的,虽然不算新,但梳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现代全球化,对了解全球化还是蛮有好处的。

  Rodrik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他认为: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的,这就是全球化的致命弱点。换句话说,全球市场缺乏监管,全球金融缺乏最后贷款人,没有全球安全网和全球发垄断权力机构,国际市场管制不力。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美开始抛弃凯恩斯主义、提倡市场化开始,政府一直就各种被嫌弃,通常认为政府在不该管的地方管太多,影响经济效率。但Rodrik认为政府和市场是互补的,两者缺一不可。有好的政府治理、才有好的市场环境,这一点我很认同,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即民主、国家自主和深度全球化三者不能共存。Rodrik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利在保障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全球化政策,单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弹性,他推崇重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提倡各国全球化协议的“退出”机制。现在很多穷国没办法借鉴东南亚尤其中国的发展策略,是因为全球化的政治环境已经不允许他们有太多例外。

  关于中国的发展,Rodrik不遗余力的赞美,认为中国有限制、有中国特色的参与全球市场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全球治理体系很困难,让各个国家制定适合自己的贸易政策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稳定(这很困难,而且各种双边、多边协定太多样了很难监管)。毕竟全球化(或者说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它不是目的只是工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