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塬上》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塬上》影评摘抄

2020-06-02 22:2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塬上》影评摘抄

  《塬上》是一部由乔梁执导,高子沣 / 孟海燕 / 王沛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塬上》影评(一):nostalgia,怀念塬上

  总觉得对环保的探讨还是不够深入。可能是由于乔导想讲的太多,毕竟他拍摄此片的灵感来源于《黄土地》的乡土情结,出发点则是源自自身的务工子弟身份归属问题,以及乡村的建设落后问题。

  摄影和美术是美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此片全片都是黑白,只有回忆和最后一幕的和好结局采用了彩色。因为回忆才是最美好的,值得追忆,而现实几乎永远都是灰暗的。

  ostalgia,导演是在怀旧啊

  《塬上》影评(二):片子差强人意,导演好好检讨

  这种东西也能去评奖?比印度电影差远了。首先,一个水泥厂全国到处都是,是不是都应该关了?那采煤场化工厂这么多是不是都应该关了?其次,陕西黄土高原很多地方本来就是黄沙漫天,不适宜人居住,一个水泥厂养活一村人,你可以监督它整治环保,不应该一味地关停,这地方就是穷,怎么致富是首要问题,没有致富手段一味地说环保有屁用。再次,记者自己都是个三观不正的货,还在这里寻救赎,当年自己抛弃恋人是不是也该报道哈?总得来说没搞懂你要拍撒,要演技没演技要内容没内容,虽然称不上烂片,但是硬伤一大堆。

  《塬上》影评(三):《塬上》

  2.5 導演功力還不足,無論是技巧還是想法上,如果導演只是重現現實,而沒藝術處理使其拔高而達到開化作用,那跟《中國合夥人》犯了同樣的問題。男主返鄉給我的感覺好像是經常回來,不像5、6年沒回了,這點沒處理好。開頭台詞和人物表演給我感覺很彆扭,一度想走,後面的戲劇衝突稍微吸引我了點,導演在這方面處理得還可以,在人情世故方面上言辭講話直接,這點我也喜歡。

  但結尾的大團圓處理讓我覺得是步壞棋,這種處理不讓我滿意,甚至覺得太土。但可能現實就是這樣的吧,說實話,關於開化問題和重現現實問題,在當下中國到底選哪個,怎麼處理讓我很困惑。

  《塬上》影评(四):归乡与环保,都没讲好

  内容与形式极度不适,本片是情节剧的内容:人物关系较复杂,线索较多,并非“一人一事”,牵一发可动全身的情节剧设置。但形式上却是所谓的文艺片老套、呆愣、僵硬的拍法,缺少灵气。

  总体看本片属于游子归乡模式:曾经的初恋、男主愧疚之情;回不去的故乡,情感的无处寄托;乡民势利与男主的无力。这些都可以写,但一定要有重点,《暖》就属于这种归乡模式,只写男主对曾经爱人的愧疚,主题鲜明,挖掘较深。但本片似乎想把归乡模式中的所有内容都讲清楚,无重点,无主次。

  不仅如此,本片还有一个环保主题。归乡、环保、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啥都想说,却啥都没说清楚,都是浅尝辄止,既不深刻也不有趣,到最后只剩赶场子似的匆匆叙述无聊老套的情节。

  其实,双重主题并非不可,只是本片导演还无力驾驭。

  朱鹮失踪后,康文与任万鹏的吵架太像电视剧了,一个镜头戳在那里,太笨太low。演员演技也普遍不行,尤其是男一号康文,台词说的像是念课文。

  环保题材不好拍,很容易流于假大空的口号,本片还是具体落实在情节上了。看在题材的珍贵性上,勉强三星。

  《塬上》影评(五):当年走出乡镇的青年,你们还好吗?

  前记:

  这是塬上获奖归来内地的第二次放映,百老汇电影中心,除了嘉宾预留座,一场票务情况还算可以,几乎座无虚席。我是喝着两瓶水看完的,激动之心难掩,看到大多数人中庸的评价,我其实有点无奈。还记得张大磊的八月,有时候你只能通过佛光加持才能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附和,first上颗粒无收,导演在北大映后交流一副萎顿的样子,我当时隐约倒希望其在金马影展上拿奖(别笑直觉)。虽不是我所喜欢的风格,但是八月里有一种时代的气息,国有制企业的改革给人们生活烙上的印记。同样,《塬上》这部电影恰是我所经历的农村变化,让我看到了自己,也想到了《小武》,小武的迷茫我无法切身体味,但康文的滋味尽在眼前。也许相当长的时间内,康文可以作为21世纪前20年的农村到城市的中青年群像的符号,当然,这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并肯定之后,否则塬上也只能被埋没,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对于国内电影天平来说份量并不重。

  《塬上》影评(六):迎合老外口味的主旋律环保片

  根据钟平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把一长篇改成电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把短篇改成长篇连续剧倒很容易。

  北京失婚记者还乡记。以一个精英(中产)高高在上的视角来俯瞰曾经的出身地,就跟那些用着京东天猫海淘的去嘲讽拼多多用户、看着南周三联讽刺快手抖音一样。

  装13记者死怼着乡下一老同学,说他水泥厂污染,倒是没见他去挖假疫苗奶粉地沟油毒食品…… 其实呢,如果这个故事这样处理:失意记者得到乡下亲人离世的消息,终于回到久违的故乡,发现乡下变化非常惊人,而他调查后发现亲人离世可能是水泥厂污染,因为有好些人癌症,他才要曝光,引发与同学、村民的冲突……还顺一点,合情合理些。朱鹮的元素甚至可以剔除。

  女同学这个角色挺假的,一点不像在乡下那么多年的人。倒是男主的初恋女同学尚青看着像个农村人。

  几场丧礼完全就是以展示所谓风俗来吸引外国人的猎奇眼光。

  故意弄成黑白片,就是为了糊弄外国人,因为黑白会显出老少边穷的味道来。

  刚看了一部同样是住窑洞的国产片《七二娘》,人家是民国,老少边穷正常。这个是故意整成老少边穷。

  穷地方穷人病了不愿意去医院倒是真的,因为担心看不起病,不但治不好,最后把整个家都拖垮了,连累儿女们,不如早死早解脱。

  网吧那个有点意思。

  装了90多分钟的逼,最后几分钟终于恢复两分钟彩色,以前的才是美好的,现在的都他M污染了,脏了。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过去的都是彩色的,现在的却是黑白的。

  所有的矛盾,居然就在同学的追逐奔跑中化解,真是相逢一跑泯恩仇。装了90多分钟的逼,最后被打回原型,彻底主旋律了。结果就是老外看着懵逼,中国观众看着骂导演逗比。

  :说说朱鹮,小时候在乡下的小学,就听老师说过朱鹮是濒临绝种的珍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时好像数量比熊猫还少,日本人还曾经千方百计偷还是骗了几只。还好经过人工繁殖,朱鹮数量有几千了,分布的地方也广了,但也就没那么珍贵了变得。

  《塬上》影评(七):导演在命题作文中注入了很多个人表达

  浙江青年电影节,2017年11月11日晚,西溪保利影城

  虽然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A类)上斩获最高奖项,《塬上》仍是一部不讨喜的电影。这是因为拍片经费不足400万,细节不够精细;因为没钱做宣发,没能激发观影期待;因为一个麦高芬式的环保主题;因为它用黑白画面展现“黄土地”;因为导演乔梁一些私人化的表达;因为一个眼神木讷、事业失败、回到家乡却始终不说家乡话的男主角,以及配角们过于显露的话剧表演习惯。

  原著是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塬上》(钟平著),讲述了陕西铜川的中国式“治污降霾”故事。电影也是铜川市官方推动的项目,今年还被评为“第二届铜川市重大文艺精品”的特别奖,获得了100万奖励。

  不过在导演乔梁的手中,环保主题弱化成了带出故乡人情的一个引子,一个“麦高芬”,到最后已经不再重要,并没有如小说一般“与污染争锋相对,最终取得了胜利,还了华塬县一个天清气朗,山川秀美、朱鹮飞舞。”(这句是小说的豆瓣介绍)

  乔梁导演是吉林长春人,1969年出生但看起来要年轻十岁(所以被邀请参加浙江“青年”电影节了是吗),高考考上了北电,如今在北电任教。在映后谈中,导演相当诚恳地解释了他在艺术上的考量。

  片子几乎通篇采用了黑白色调,很让观众疑惑。导演解释,因为他来到黄土高原以后,脑海中全是陈凯歌《黄土地》的样子,他不想重复,想做出一点艺术上的创新,因此剧组在拍摄前便定下了黑白色调。另外一个客观原因是,黄土高原近年来植树造林,已经带来了不少绿色,斑驳的土地反而更“难看”了。影片在结尾用了全片唯二的彩色镜头,一个是年少玩耍奔跑时的闪回,一个是朱鹮重归自然。(笔者个人不喜欢黑白色调,既消解了现实性的细节,让背景没什么可看性了,又因为经费太少无法做出简洁的视觉效果。黑白与彩色的转换让笔者想起韩国黑帮片《新世界》,成年后都是冷峻的蓝色调,而年轻时是暖黄色调。)

  男主角父母都是本地人,男主角却不说家乡话只说普通话(观众都受不了这一点,觉得太装逼了),这来自于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导演小时候也拒绝说家乡话(至今的普通话一点都没有东北味,反而有些南方的温柔),因为说不说方言是一种认同和态度。影片末尾,男主角与发小们的关系和解,饰演男主角的演员问导演:要不要这时候我说回家乡话,以表示对故乡的认同?导演拒绝了,因为一个常年拒绝说方言的人,是不能一下子变回去的。

  片中的几个小学同学之间的关系,包括一些台词,如原老师说的、让任万鹏从小恨到大的那句“你看看人家康文,再看看你任万鹏”;如任万鹏醉酒后叫嚣“现在这批学生中最有出息的是我任万鹏”,灵感都来自导演自己的经历(好像是高中同学圈子)。男主角的归乡之旅变成了一次忏悔之旅,对导演自己亦是如此。导演感慨,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即便那些人还在,但已经说不到一块儿去了。

  对于从城镇、农村来到杭州的“杭漂”来说,男主角康文的形象是有代表性的,“杭漂”们能在其身上找到身份认同。当晚映后交流时提问的几位年轻人,也毫无例外都是“杭漂”。

  而对于另外一些观众来说,不仅无法对康文产生认同,还会认为其高高在上、特立独行的态度太可恶,太做作。进一步,康文(以及整部片子)对故乡的观察,也就流于表面,带着外来者的优越感,根本没有做好田野调查,展现出的是一个臆想中的黄土高原小村庄。甚至有友邻私下这样评价:“作者既没有进入那个村子,也没有进入记者这个职业。”

  基本上,剧中其他角色和观众对主角康文都是宽容中带着嫌弃。笔者能认同康文,但依然嫌弃他,因为他不光事业失败,婚姻失败,做人也失败,按说你总得占一头吧,他都不占,好像《人生》里的高加林返乡了。这是个大胆的尝试,主角几乎没有优点,而他的缺点又不是像阿Q那样等着被批判的。从观影反应和豆瓣评价来看,多数人还是接受困难。导演对认同不认同看得很轻,他说,只有商业片才会刻意让观众认同主角。

  那么本片如何能在莫斯科获奖呢?颁奖词是这样的:“影片以客观冷峻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困惑,展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嗯,在国内观众眼里,本片的另一个主题——环保问题,实在是老生常谈且根本无解的,本片虽然精确地展现了矛盾,但也是人尽皆知的矛盾,没什么突破性。片子最后以妥协结尾,没能指明一条出路,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依旧无解。导演解释:艺术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很有说服力。不少观众喜欢跟电影索要价值观,这属于不正当要求。

  而在外国人眼里,高速发展的、光鲜的中国的另一面——城乡差异、环境污染等,似乎都是新鲜的话题,也是值得忧虑的问题。在国外,记者问导演的问题是:“中国发展这么快,您怎么看?”

  《塬上》影评(八):等我攒够了钱,一定要去北京住,死也要死在北京。

  很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到故乡,不知是否会有这样的感慨,故乡是他乡,他乡已经不再是故乡。韶华易逝,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曾经的痛彻心扉,深入骨髓,都与我们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惆怅和徘徊。本地的人,想着去外地,在外地的人,却想着回来本地。就如同围城一般,深陷其中。

  影片《塬上》讲述了在北京作记者的康文,不得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报道一只被无意发现的国宝朱鹮。这只鸟牵动了不同人的利益,在追逐和隐藏这只朱鹮的过程中,真相在慢慢展开,其实每个人生活真相的背后,是当今中国发展年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如何面对污染?当这种困境上升到人性的制高点,背井离乡的人和故乡达成了无奈的和解。

  我们在外漂泊,故乡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港湾。很多年后,当你再次回到故乡,早已地动山摇,物是人非,曾经熟悉的场景与画面,当再度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却满是凄凉与无奈,不知道你对此又有什么感受。在他们眼里,你混的很不错,可他们像你提出了一个违背你你职业道德的事情,不知道你会怎么想,可能一开始是疑惑,但最后却释怀。

  这是一个讲朱鹮和环保的电影,中间涉及到污染治理,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等话题,但遗憾的是,不管是环保,污染治理,还是同学的友谊,家乡与自己的疏离感等主题表达,都太流于形式,从影片最开始到影片结尾都是,并没有进行深入和思考和反思性的作答。而黑白的画面设定,也过于的形式感,两次转彩色也略奇怪,甚至觉得全片用彩色会更好。

  拍摄一部影片,不管如何,都是为特定阶级的意识,或是价值观传递服务的。但可惜的是影片通篇都在避重就轻,甚至是结局的表现,都不太符合当今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主人公在同学友谊和污染问题之间选择了前者,那么这能否就表示在当今社会上,某些地区对于污染的防治和处理,也存在类似的包庇现象呢?这让人想起来其实有点细思极恐。

  综合来看,到城里来,回家乡去,这样围城效应的圈里圈外,更多的,体现的是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工业企业。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等我攒够了钱,一定要去北京住,死也要死在北京。』这听起来真让人觉得心酸。北京虽大,但没有你的容身之处,都是金钱和权利的打拼。家乡虽小,但至少有你熟悉的朋友,容身之处。

  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有的人回到家乡,有的人又抛弃家乡呢?谁又知道,等过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你所羡慕与向往的优越感,是否还会存在?

  评分:5.5分

  《塬上》影评(九):故乡

  在大学毕业以前,我一直生活在家乡,准确地 说,一直生活在家乡小城的一条街道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就是把那条街道从南走到了北。那时候的生活,总觉得还是挺丰富的,吃吃喝喝,玩玩闹闹,一天到晚也还算有事情做,等到寒暑假同学回乡,又是两个月好玩的日子。那段日子,最常跟同学提起的一句话是,无论你们什么时候回,我都在家等着你们。

  总以为日子就这样了,在家乡娶个媳妇,找份不好不坏的工作,再生个大胖小子,日子就过成了人生,平平顺顺,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好。

  可是,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刻开始,什么事情都变了。一开始去到石家庄,在叔伯的公司工作了小半年,感受河北糟糕的空气质量和小公司令人厌倦的人际关系,因为公司小,所以一切都摆在明面上,只是披了一层国王的新衣;再然后,去了国外,回国后在家乡停留了数月,选择了北京,直到现在,还在北京待着。

  一开始是我在家乡对同学说在家等他们,不过是三五年时间,这句话却刚刚好调了个头。同学们在这头,我在那头。

  现在,家乡对于我一年只存在7天,天天都在过年。

  这是我的家乡,离家尚不远,还能追溯脉络的家乡。而对于康文来说,家乡是什么,是小时候拼死考学渴望离开的山沟,是长大后开阔了眼界后知晓污染问题渴望改变的过去,还是一切都有了眉目后却不愿承认的根,我想,其实都有,电影从头到尾,每个人都在选择,都在经历,都在改变。

  康文,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唯一一个,从陕西考到北京,毕业后留京工作,村里人当他是骄傲,也以他为荣,可是他对污染企业的报道所导致的企业关停,却断掉了许许多多村里人的活路,不得不向外奔走、讨生活。这一做法,村里人无法理解,自然很多人就恨上了他。

  这是第一个矛盾,外出者和留守者的认知局限。

  对于康文而言,生活不能过得像求生,除了赚钱,还要绿水清山、自然保护区,也要身体健康。所以,当他知道村里同学开办的水泥厂粉尘污染严重之时,毅然决然把这事写成了报道,捅到了外界,他不明白,其实村里人的要求跟他的截然不同。

  一、能赚钱;二、不出远门,能帮衬家里;三、身体都是拿来用的,再严重的污染也有几十万块钱的补偿。能满足这几条,就够了。这是电影里村民的看法,他们要求其实不高,活得稍微好一点,能过得轻松一下,而其他事,譬如自然保护区,环保,还有那些听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敌不过日日有三两黄汤下肚。

  所以,自然而然地,从北京回来的康文几乎无法与同学沟通,每一次都不欢而散。

  直到最后,康文才选择与现实妥协,瞒下了村里发现朱鹮的事实,这是对的么,没有人知道,但是至少能够撑一段时间,给家乡人一点时间,把日子过得好一些,再好一些,他们也许会了解生活除了求生外的方方面面。

  说几句题外话,在电影结束后的导演交流环节上,导演说的一个故事我想了好久。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遇到了回乡的一个青年,他跟导演在聊天的时候提到,家乡的枣很好,但是没人知道,也运不出去,所以,时令过了,好枣便落了一地。他这次回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能够整合家乡的资源,承包这些枣树,自己赚些钱,也让家乡父老乡亲赚些钱。

  这是个很平常的故事,但是联系着电影里一句台词便颇有些思考的空间了。康文回到家乡后,女同学风风火火地说道:“外面的消息我都知道,手机上都看着呢。”康文没有回答,就是点点头。

  对,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整个世界都变得越来越小,至少看上去是这样,毕竟无论在那儿,都能知道天下大事,也可以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经验越来越来自于信息的复写,而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手阅历,阅兵在电视上看,战场在电脑上搜索,报纸可以告诉我们党的政策,广播不间断汇报着路况,这一切,却让人活得越来越相似。

  而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呢?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临场机会,有第一手的经历,有丰富的应对才能,所以才会有那个青年的返乡,故乡的父老并不一定比他贫穷,但思想、手段的匮乏让饱满的枣子一颗颗干瘪。

  这是贫困,困囿于见识,困在井底。

  说回电影,除了这一现实地理因素带来的矛盾,各人内心的矛盾更加明显,每个人都在与记忆反复拉扯。

  先不说康文,说说在村里办厂的同学。从小成绩不好,被老师拉来当反面榜样,自然嫉妒成绩优秀,受老师宠爱的康文,所以几十年来,一直都是渴望争一口气,证明自己,证明自己其实比康文要优秀,老师当年的偏心其实不应该。

  而康文,老师的宠爱对他来说更是一种负担,母亲在他高考前病重,为了让他顺利考学,老师把他父亲挡在学校门口,不让康文得到消息,而等康文考完,母亲已经冰冷。父亲事后告诉他,自己没办法,只能在路边哭,一个人送走了妻子。

  对于他们两人,老师的宠爱与否实实在在影响了两人的关系,也影响了两人的人生轨迹。

  为了告别过去,康文从来都是一口普通话,哪怕所有同学都说家乡话,他也在说普通话。语言是文化的表征,不同的口音代表的是对某一种文化、生活的偏好,康文的选择是如此决绝,一点口音都没有留下,自然与同学间有了人为的阻隔。

  再加上,除了当事人,所有同学都以为康文是因为大城市的灯火酒绿而抛弃了初恋女友,这一伤疤,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揭开,而另外一对同学的婚外恋情,又让同学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言。所有的这一切,没有答案,就像是电影里出现过的黄河,裹挟着泥沙,缓缓地流动,看不见一点清澈的波涛。

  直到朱鹮飞走,众人像是回到了小时候,所有人袒露心迹,说出自己的故事,错综复杂的关系才看似有了和解的迹象。

  最后,也是最大的矛盾,是康文对故乡的认知,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外出漂泊的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看完电影后,我发了条朋友圈,如此写道:故乡已经是蹒跚的老者?也许只是因为时间和距离,我们不再能深刻地理解故乡。

  电影里,康文看待故乡非常矛盾,明显地能感受到他的优越感,也能感受到他的自卑。对于一生在山沟沟里生活的同学,他是生活在京城的佼佼者,因为爱惜羽毛,他隐瞒了自己家庭生活几近破碎的事实,在谈论起工作时,虽然一次次强调自己就是个小记者,但是在别人看来,几乎是故作姿态的放低,这一点,康文未必不知道,不过文人的那点自尊心不容许让他做更多的解释。仅仅只是放过。

  但是,就算是他生活在北京,事业却也并不如意,对于家乡,他并不能做出太多的贡献,也不能做出太大的改变,他以为为家乡办了件好事,让水泥厂停业整改,得来的却是家乡父老一百个的不理解。

  还有年少时候的回忆,对于家乡,康文有着他几乎承受不住的爱和遗憾。

  这个矛盾,永远无法解决。这是一个旁观者的宿命,没有亲历者的感同身受,不是路人的漠不关心,隔了一层的念想,终究太难了。

  而故乡究竟是什么。是握不住的花香,捞不着的明月,够不到的清风。

  因为已经故去,所以我们格外怀念。

  每年回去,从院子的正门拖着行李箱进去,陪着咕噜咕噜轮滑响声的是随着风微微晃动的红色灯笼,一年又一年,故乡最多的就是红灯笼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塬上》影评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