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术与政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术与政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6-15 23:2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术与政治经典读后感有感

  《学术政治》是一本由马克思·韦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7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政治》精选点评

  ●在课堂里,唯有理智的正直诚实,才是最有价值美德。 ……因为政治有着完全不同任务,只能靠暴力完成

  ●吹爆韦伯~

  ●还会再读

  ●虽然知识终究无法代替最终的选择或政治决定,但抉择却因此不再是单纯随心所欲负责也不只是意气用事

  ●决定多读几个译本

  ●如何为世界除魅

  ●这种书完全不是可以地铁上随便翻翻的啊……必须反反复复刷好几遍,然后在乌漆麻黑的夜里摊开这本被笔记和便条填满的小册子,按照标题一页页摘要点,像念咒语一样一句话翻来覆去读好几遍,最后爆出一句酣畅淋漓粗口:“干!终于懂了!!”然后打开豆瓣一看,哈哈,这些东西别人在十年前就写过了。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这标签也太可了,高端毒鸡汤,哈哈哈。韦伯真的现实美好理想热情如果没有清明头脑坚韧意志支撑,只会在无理的世界扑街。韦伯对盲目狂热青年的那着急劲儿都快从书里溢出来了……

  ●扎翻译得不太行。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不美,不神圣,却可以为真

  宗教在各个方向上都提供了终极价值解释,符合人们对于意义解释的需要,但也堵塞了理性发展之路。 祛魅一直在缓步前行,但无勇气面对真实的人该如何呢?只能回归至宗教,享乐主义中去。 祛魅在进行着,而在同一时间又无法提供对终极意义的解释,既如此,对学术的热情又从何而来?又何来之勇气去直面无所凭侍,而又苦寻人生意义生活? 书中给了以下几种回答: a."有些事情虽不美、不神圣、不善,却可以为真。"理智的正直诚实,才是最有价值的美德。 b."如果我们强不能以为能,试图"发明"一种巍峨壮美艺术感,那么就像过去20年的许多图画那样,只会产生一些不堪入目的怪物。" c."对于那些无法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接受这一时代命运的人,我们应告诉他,他最好还是静静地回到旧教堂那敞开的慈悲宽厚怀抱之中。" d.当然,这一时代还提供了娱乐这一选项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时代的伦理危机

  当下时代的伦理危机与道德滑坡 与后现代的虚幻精神指向 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碎片化的时代是否还存在时代精神 还是说我们的时代精神已经烙上了资本印记 韦伯所言的伦理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而反思则更多是以How to know yourself 、the other as mirror的语境而出现 在韦伯的时代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持续的撕裂期 如同当下一般 我们都在寻求自己的人生导向 说回韦伯 麦克雷曾说韦伯就是一座迷宫 他是学者 更是公民 他是思想者 更是行动者 韦伯其人始终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的元素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经济上的国主义 自由与客观导向的精神 韦伯所处的时代是特殊的 从被称之为欧洲“跛足的巨人”的后进现代化国家 历经数次战争 到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韦伯最为厌恶的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希望能够为德国寻找到“太阳下的位置”却最终走向了无限的战争 韦伯曾在一战时说过“每一次胜利,都让我们更加远离和平” 而在本书的两篇演讲中 韦伯更是表达了对于过度“理性化”与价值缺失的担忧 其期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拟合 但终究难以实现 在其逝去多年之后 二战时期的德军/日军的残忍行径 精确到甚至具有邪恶的艺术气息的杀戮手段 不得不被认为是工具理性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这一次 我们依旧无法看到早已随韦伯其人一同消散的价值理性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以学术为业》读后感:痛苦的人or快乐的猪?

  今年年初时有幸拜读过韦伯这本小册子。篇幅虽短,然而寥寥数笔读毕却是让人感慨万千。诚如书中所言:“黎明将至,但黑夜依旧。”在今天这样一个所谓被“袪魅”的世界里,终极价值已不复存在,学术也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视为一条通往真实之路。精神上的懦弱者们不愿直面时代的问题,他们时而不假思索地追求“体验”,时而任由外物主宰自身的一切。他们通过占据社会这个庞大机器中那些更好的位置而感到些许慰藉,而代价则是沦为片段化的存在,完整的人格在潜意识中逐渐被自身所淡忘。他们虽然热衷于消解意义,却也乐于在倒塌的废墟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古老的巴比伦塔,仿佛没了它就活不下去似的。无论如何,在他们身上看不见任何希望,这些人就像上个世纪初的德国青年一样,大脑的理智被狂热的冲动所取代。当然,这个社会中也存在着另外一群人,他们仍然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些人相信在当今时代,学术(或者说冷静的思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那就是保证一个人思想上的“清明”。这种清明的意义在于避免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因为癫狂而遭遇危险。只有冷静思考才能让我们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加清醒和明智地行动。然而话虽如此,理智的思考毕竟不能代替行动。科学不做价值判断,但一个人如果要行动,他就必须做出某种基于价值观的判断。因此,现代性所带来的所谓价值夷平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因如此,韦伯认为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若是想要坚守学术的理想,并且取得一番不俗的成就,单纯的理想主义或者愤世嫉俗的态度都是行不通的。韦伯认为这个人必须变得坚忍,并且勇于直面内心深处的荒诞。鼓足勇气当然是件好事,然而这是否又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鲁莽和狂热呢?当激情消失殆尽之后,他又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呢?他是否有勇气承担这一切的代价?每当我想起这些,心中就总是隐隐感觉,也许这样一种生活将会是十分痛苦的。唉,究竟是做一个痛苦的人好呢,还是当一只快乐的猪好呢?嗯,看来这个几千年前的发问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个问题……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浪漫的韦伯与现实的当代

  学者以客观而热情的态度耕耘学术,但要用适应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平淡和不公。政治家要有热情的信念伦理驱动,而要以责任伦理承担事件的一切后果。也就是信念理想与“日常生活”的分离。

  韦伯看似悲观而实际,但他的教益似乎还是太浪漫了,从常见的“职业病”就可见一斑。即使我的老师和我说,要把学术和生活区分开来,但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仍然会问:那么我的所学所想有什么用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文学并不教导我们体会生活,历史不教导我们总结教训,哲学也不教导我们审慎思辨,那么我们不过习得些知识,然后把古人的智慧弃之不理,我们也不过是扮演着处理机器而非前人的知己。如果让学术完全脱离生活,那么当遇到政治议题,我们不过也是普通大众的一员,随意发言宣泄,却又抱着学者和知识分子的虚幻头衔、怀着自恋的心情而不自知。政治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可避免地用它来发泄情绪,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互联网又往往混淆认真的讨论和情绪的发泄,因此我们的生活也被这样被搅乱成一团。这就是角色混乱所引起的各种结果:我们做了很多,但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马克思说,当工人只负责单一工序时,他对整体的产品毫无认知,也因此失去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全面发展教育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分工细化的呼声愈演愈烈。如何解决单一职业与全面个人认同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对自我认同和发展一无所知,那么其结果就是,赚钱成为最稳妥、最不可能出错的选择。金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带来安全感,然后由于社会的共同认同,社交人脉和尊重也随之而来。马斯洛的五层需求除了被忽略的自我实现需求之外已经全部满足,那么再说“不要被拜金主义蛊惑”不仅是“不现实”,甚至有点“没道理”了。单纯的道德说教收效甚微,现在我们应该如果应对拜金主义呢?等待科技进步能够满足社会的所有物质需求?等待一个道德高尚的圣人似的人物扭转时代风气?似乎都不现实。

  即使持有悲观的态度,但是一种对抗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精神难关。虽然英雄主义显得荒唐可笑,但它毕竟可以是“自诩”为理想主义者们的人们应对困境的有力武器。拜金主义也好,理想主义也好,虚无主义也罢,都是人们对于时代狂潮的应对方式。最要紧的可能不是去戳破各人的梦境,而是寻找一个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体谅的思想平台。

  马克思说,当工人只负责单一工序时,他对整体的产品毫无认知,也因此失去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全面发展教育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分工细化的呼声愈演愈烈。如何解决单一职业与全面个人认同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对自我认同和发展一无所知,那么其结果就是,赚钱成为最稳妥、最不可能出错的选择。金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带来安全感,然后由于社会的共同认同,社交人脉和尊重也随之而来。马斯洛的五层需求除了被忽略的自我实现需求之外已经全部满足,那么再说“不要被拜金主义蛊惑”不仅是“不现实”,甚至有点“没道理”了。单纯的道德说教收效甚微,现在我们应该如果应对拜金主义呢?等待科技进步能够满足社会的所有物质需求?等待一个道德高尚的圣人似的人物扭转时代风气?似乎都不现实。

  即使持有悲观的态度,但是一种对抗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精神难关。虽然英雄主义显得荒唐可笑,但它毕竟可以是“自诩”为理想主义者们的人们应对困境的有力武器。拜金主义也好,理想主义也好,虚无主义也罢,都是人们对于时代狂潮的应对方式。最要紧的可能不是去戳破各人的梦境,而是寻找一个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体谅的思想平台。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五):《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英译本参照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trans. and ed. by H.H.Gerth and C.Wright.Mill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pp77-128

  【按:这篇演讲无疑展示了韦伯社会学的精彩魅力,那是建立在大量实证比较材料之上的对于知识的一种超然。虽然个人感觉《以政治为业》的演讲有些令人失望——即使是与他上一篇《以学术为业》相比也是如此;失望之处当然不是韦伯那令人捉摸的态度(抱着读费希特的心态读这两篇演讲是要读出问题来的,韦伯跟他们相比的显著不同就是对于知识与现代社会的“生畏”),而是他对材料的处理方法。基于这一失望,我没有把韦伯的这篇文本,至少其中比较政党的那部分,视作所谓的经典文本classic text——“经典”应该像一条有很多房间的走廊,你可以随时打开门走过这条走廊,又随时从另一个门走出去——所以将其整理为读书笔记,记录等同于以往,写作意味着遗忘。

  前两节不长的开场展示了韦伯社会学的真正魅力。韦伯式国家的特征:暴力+权威+政治团体。对于“暴力”的强调源于韦伯时代对于暴力深刻的体验与记忆,但是韦伯式国家依然坚持暴力不是权威,服从必须具有正当性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韦伯与霍布斯式契约国家共享了一个出发点,但是接着两者就分道扬镳了——在韦伯的社会学视野中,国家是一种“政治团体”、是被祛魅的国家,而不是霍布斯有朽的“人间神”。整体而言,马克思·韦伯的国家与另一位马克思形成了鲜明的对题,后者主张经济剥夺与物理暴力,而前者坚持政治剥夺之上的心灵合法性。

  韦伯这篇演讲的特色在于对于“职业政治家”心灵世界的讨论,这一点常常为韦伯与拉斯韦尔之后的政治科学所忽视,而归之于所谓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但是正如胡塞尔对心理学笨拙模仿逻辑学的诘难,经验科学的研究并不会得到人类的心智结构类型,而只会导致现实源泉的枯竭。韦伯与他探讨良好“政治家”何以可能的前辈如柏拉图、马基雅维利相同,不是对政治家的类型进行“积极负面”“消极负面”的分类,而是对“职业政治家”一般心灵秩序的研究。

  最后,我修改了原文中“近代”(modern)的用法为现代。老一代人在翻译现代早期时往往按照马式划分翻译为近代,这点值得商榷。因为无论是传统的政治科学还是韦伯的政治社会学都会将现代国家的构建视作古今之变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点上没有近代或者缓冲期的说法;此外,自十三世纪文艺复兴后每一代人都自会称“现代人”,这恰恰揭示了现代性的重要面向与对起源的暗示——这是作为时间阶段的“近代”一词无法传达的。

《以政治为业》

  【1政治与国家的定义】我们该如何理解政治politics呢?政治的概念太广泛,一切自主的领导行为都可以纳入到其中,比如中央银行、工会罢工甚至妻子支配丈夫,但今天我们只从国家这一政治团体的角度来理解政治。那么什么是“国家”?定义不能根据国家的目的指出——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不被列为其工作——而只能根据特有的手段,即暴力的使用来定义。正如托洛茨基强调的“一切国家皆以暴力为基础”,今天的国家与暴力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以至于必须说“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它在一定将与之内成功宣布了对于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而政治也就是分享暴力使用“权”的权力的努力。这与一般的说法基本相符——权力的分配、维持与转移起着决定性作用;政治的支配关系意味着一个问题,即人们为什么服从?43-45

  【2支配权的类型;克里斯马与“天职”】原则上说基本的(“纯粹的”)正当支配类型只有三种。第一种是永恒的昨日eternal yesterday的权威,即传统型traditional;第二种是个人神宠gift of grace,即克里斯马型,代表为先知们与战争头领;最后是法制virtue of legality.当然这三种知识理想类型而已,现实中的情况极其冗杂,我其中最为感兴趣的是第二种,它是“天职”calling的最高表现;天职是说一个领袖为了事业和“工作而不懈奋斗”,是地中海文化特有的产物。但是克里斯马的权力是有限的,成功的支配还需要“物质资源”,即控制一批幕僚executive staff与行政工具。46-48

  【3幕僚与分配;古代国家与现代国家;政治剥夺;职业与临时政治家】这些行政幕僚的服从原因是个人利益即酬劳;而分配物质资料的手段决定了国家的种类——在政治团体的行政工具完全或部分由行政僚属自主控制时就是身份制,如封建;如果领主亲自领导行政就是近代国家的特征。现代国家的构建都是君主通过剥夺其他人的“政治资本”来完成的——这一“政治剥夺”类似企业家对工人的“经济剥夺”,现代国家最具有现代精神的发展也由此开始。49-52政治剥夺的过程中君主的臣僚成为职业政治家的雏形;临时政治家包括投下选票等政治参与、党务工作者、议会成员,以及过去的身份集团estates,这些临时的辅助性势力不能令君主满足,也向职业政治家转变。53-54

  【4以政治为业的两种方式;专业官吏;职业政治家来源;新闻工作】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for政治而生存,一种是靠by政治而生存;两者的区别在于经济层面,将政治作为固定收入来源将政治作为职业的是by,没有如此打算的是for它而活着。所以for政治活着需要先决条件:经济独立、经济上的闲暇(食利者rentner、律师而非企业家),这些为政治生存的人将组成财阀统治plutocratic。当然这并不是说职业政治家便不要好处,也不是说只要好处,而是可以获得一些政治的回报,如特殊的服务与政党分赃。55-59与此同时,政治发展为一种“经营”,使得官吏队伍分化为政治与行政,并成为一支具备高度身份荣誉意识的、高素质的专业劳动力60-65 这些职业政治家来源于僧侣阶层、受人文主义教育的文人、宫廷贵族、显贵阶层、法学家;因为增强文字的效果恰好适合律师。66-71 从民主制度建立之时,“煽动家”一直是西方领袖人物的典型,新闻工作与律师很相似;新闻工作需要的才干与学术不相上下,是更为彻底的赌博,但是我们这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缺少闲暇,这需要我们回头看看政党组织。72-76

  【6以政治为业的三前提:激情、责任、判断力;须驯化灵魂以结合三者】政治的生涯需要三种前提性的素质:激情、责任感与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激情是指献身于事业、献身于掌管着这项事业的上帝或恶魔的激情,是一种“徒具知识关怀的浪漫主义”,它空洞无物,缺乏任何客观责任意识,除非政治是一种轻浮的智力游戏,否则仅靠它是不够的。还需要判断力,这是对政治家决定性意义的心理素质,使他能够在现实作用于自己的时候保持内心的沉着冷静,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正是我们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缺乏距离”才会注定在政治上无能——职业政治家对灵魂坚定的驯化使得他能将冷静、激情与恰如其分的判断力熔铸于一个灵魂之中,形成“强大”的“政治人格”。

  【政治家的其他条件:征服虚荣;信念】职业政治家还需要在内心征服一个十分无聊但又十分符合人情的敌人——十分庸俗的虚荣。虚荣在学者之中不至于损害科学工作,但是一旦政治家不再具有客观性,不再忘我地效力于“事业”,纯属个人陶醉时便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的崇高精神犯下了罪过:对政治力量最最有害的歪曲莫过于像暴发户一样炫耀权力,无聊的陶醉在权力感之中。此外,政治家对事业的奉献是必不可少的,但事业具体是什么则是一个信仰问题(可以是民族、人道主义、社会、伦理等),某种信念是一定要存在的,否则即使是最重大的外在政治成就也免不了被万物皆空的神咒吞噬。99-102

  【7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对后果】在伦理世界中,政治的家园在哪里?这两者之间果真如人们有时所说的那样全无共同之处吗?或者反过来说才正确,政治的行为的道德同其他行为的道德并无两样?以福音书中的绝对伦理为例,它要求诚实作为无条件的义务,因此这种伦理是不考虑后果的;在政治家看来这样做会使真相更加模糊不清。因此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受两种准则之一的支配,即信念伦理ethic of ultimate ends与责任伦理ethic of responsibility,在前者看来纯洁的信念引发罪恶后果时罪责并不在他,而是这个世界;但后者就会考虑到人们身上的缺点,将行为的后果归因到自己的行为。

  【对暴力的态度】政治的决定性手段是暴力,在这一点上信念伦理必定栽跟头——他们一概拒绝道德上有害的手段,但仅仅从逻辑上如此!宗教也意识到了世界的无理性,并将其作为发展的动力——早期的基督徒也很清楚这个世界受着魔鬼的统治,凡是将自己置身于政治的人都同魔鬼的势力做了契约,对于他们的行为真实的情况不是“善果者为善出之”,而是恰恰相反。任何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人都是政治上的稚童。104-111 为自己和他人追求灵魂得救的人,不应在政治这条道上求之,因为政治有着完全不同的任务,只能靠暴力来完成。116

  【十年之后】让我们设想10年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担心那个时候已经是反动的岁月降临到我们头上很久的时代,我们的希望和期待极可能只获得很少的实现,很少——当然不是一点没有,但至少在我们看来是太少了。我不会因此而垮掉,但认识到这一点毕竟是一种内心的负担。如果能够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102首变成现实,那简直太美妙了:“那时正值春天,我们萌生了爱情。我用我的情歌,迎接着它的诞生。”但事情不会如此,不管是哪一伙人在表现上获胜,我们的前日都不是夏日降临,而是冰冷难熬的极地寒夜,在一无所有的地方,失去权利的不但有凯撒,还有无产阶级。他的长夜开始渐渐露白,那些今天还被春天浪漫鲜花簇拥的人,还有几个活着?届时在座的各位内心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怨恨还是流于平庸?各位已无可奈何的接受了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职业?

  【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结合】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龄大小,他意识到了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受着这一责任,然后他遵照责任伦理采取行动,在做到一定的时候,他说:“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如此。”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令人感动的表现,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精神尚未死亡,就必须明白,我们都有可能在某时某刻走到这样一个位置上。就此而言,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

  政治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激情和眼光,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但只有领袖才能做这样的事,他不但应是领袖,还得是十分平常意义上的英雄。即使是那些既非领袖又非英雄的人,也必须使自己具有一颗强韧的心,以便能够承受自己全部希望的破灭。他们现在必须做到这一点,不然的话他甚至连今天可能做的事也做不到。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117-11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