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烟火人间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烟火人间读后感锦集

2020-06-16 23:2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烟火人间读后感锦集

  《烟火人间》是一本由老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火人间》精选点评:

  ●读什么、喜欢读什么,通常会暴露品味。所以不少书还是读完谁也不告诉吧。自己看书,了解世界找些启发,而不是让书管着自己。

  ●很不错

  ●前面两部分还是很可乐的,诙谐又带着黑色幽默

  ●尚且翻一页 封皮挺好看的

  ●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的口吻

  ●烟火人间,人间百态,情自境始,妙不可言。有一种文体叫小品文,以我粗陋浅薄的见识看来,没有比老舍先生写得更好的。他写两人对话,那两人就在你面前侃侃而谈,你不用抬头都听得清楚。他写一片风景,那景色就在不远处,你下了地就能望见,一丝儿风都错不了。小中见大、管中窥豹、一沙一世界,感谢先生。

  ●非常喜欢第一辑和第二辑,老舍幽默风趣的文风和辛辣的讽刺基本都涵盖在这里。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读完后发现没有神清气爽的感觉,反倒添了些疑问和纳闷,好像感觉遗漏了什么必要的细节,正因为这样,每一篇都值得再一次翻阅,静下心来好好分析。《微神》这篇文章使我非常感动,也强烈推荐!

  ●真实的烟火人间。 看完这本书好喜欢老舍,很可爱的人。 心痛他的结局。

  ●最喜欢小品文部分,老舍的真性情跃然纸上,《读书》一文真正精彩,让人在空调房里笑到流汗,频频截图分享给朋友,甚至想向每个人兜售这篇文章;谈到文艺又很诚恳,他说“时间早晚会毁灭了我们的,但是你的著作会使你永生”,然而这个国度又是怎样杀死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写者,究竟处于何种境地,连幽默也救不了他…

  ●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名使你狂傲,狂傲即近于自弃。名使你轻浮、虚伪。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头头是道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烟火人间》读后感(一):好书推荐

  这是读老舍的第二本散文集了,上一本也是老树画画配图。我觉得它们俩是最搭的了。老舍的文字朴实,老树画画的作品也平易近人。因此看到有新书出版就果断下手了。

  我想着重谈谈我对作者使用标点符号的感受。

  老舍的文字特点之一:引号多。这本收录的作品也不例外,拿过本书翻开一看,引号遍布。引号多一方面是对话多的原因。对话多自然引人入胜,而且短句偏多,说话干净利落,很有节奏感,代入感很强,仿佛在读的时候自己就置身其中,自己成了故事的主角。还有一方面是老舍喜欢用语言的非常规意义,他总是喜欢把一个表达引起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思考他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其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又不乏哲理。

  老舍文字的另一个特点:叹号多。有时连用两个叹号。这是只有文学作品里才有的。我平时读学术论文比较多,偏理性。对符号的使用严谨,不倾向于在写作中通过符号表达个人情感。可看老舍的作品,又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不乏感叹学文学真好,可以自由表达个人情感,仿佛作者就在我们面前,跟我们倾诉,向我们怒吼。

  最喜欢的是第四辑了,写了不少作者对读书写字文字文学的看法,很多观点都很认同。

  如果你也喜欢老舍的文字,想找一本他的散文集来读,那这一本定是不二之选。

  《烟火人间》读后感(二):烟火人间里的温和笔墨

  短期之内又看了一本老舍先生的书,实在是很喜欢。而且这本《烟火人间》的装帧、排版、选文、印刷、体量,都对得起它的价格,老树的几幅插画,更是让整本书锦上添花。

  第一辑以《不成问题的问题》这篇为题,选了一些描绘众生相的小文章,愚昧的妇女、不切实际的书生、平常的夫妻,很能显出老舍先生的功力,他的讽刺带着幽默,不动声色、不给评价,但人物却高下立现。不得不说,老舍先生的想法很开明,就算放到了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让人觉得一点不迂腐。第二辑《人同此心》,都是抗战时期一些很正面的小故事,国破山河在,先生也有这样的乐观胸怀。第三辑是一些悼词,情真意切,最喜欢《哭白涤洲》一篇,白涤洲先生一家连着死了五口人,在巨大的悲伤之下,“他会跑到西北去调查方音!……他不是心狠,是尽人力所及的铸造自己。他老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朋友,对得起一生。”令人感佩。第四辑最喜欢,是老舍先生对于文艺的一些见解,像《文艺与木匠》、《怎样读小说》、《梦想的文艺》,几乎每篇都好。

  书里还收录了一篇《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老舍先生在里面提到了文艺界评论的他对鲁迅先生的“模拟”,他自己倒是很坦然。不过在我看来他们是不一样的,鲁迅先生的笔是刀尖蘸了热血,需要去决战的斗士;老舍先生是一汪湖水,能容纳一切,但也能去调笑。无所谓模拟,而是君子和而不同。

  《烟火人间》读后感(三):读书使人平静

  2018.8.25

  经历了难熬的暑假后期,终于可以捧起书把这本拖了太久的书看完,没想到老舍的文字,竟让心烦气燥的我渐渐体会到久违的平静。这本书精选了老舍的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杂文,一篇篇看起来很快。

  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或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轨迹,或书写知识分子的生活趣事,或描摹生活见闻,作品充满生活情趣,文笔细致入微,更贯穿着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思。

  老舍的小说着实精彩,短篇小说其实最难写,要在短短篇幅内立住一个人物不容易。可是老舍几十年前写的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刻画的人物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仍屡见不鲜,真是让人叹息,社会的进步真难啊。

  《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说,通过一个农场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缩影。丁务源无能无才却能左右逢源上下贯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秦妙斋身无分文却能口吐莲花侃侃而谈,吃住全靠骗嘴耍赖;尤大兴正义有才,却不懂人情世故,被憎恨污蔑,排挤打压。范伟通过这部电影的表演拿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看书时想象他的形象代入毫不违和。

  《马裤先生》,之前买过一套读库的名著名绘系列,其中有这一本,画面夸张幽默,没想过真正读这篇小说的文字,也能让人笑出声来。老舍的文字功力着实厉害,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乘车无赖的不文明而不自知的形象。刚好近期爆出“博士无赖高铁座霸”的热点,把这篇小说跟娃分享,一致觉得人物刻画太生动了,马裤先生与博士如出一辙。

  《抱孙》完全就是一出婆媳为了生儿子而导致的悲剧,最悲哀是今年还看到了孕妇生产前跳楼的新闻。而小说中婆婆的种种心理活动竟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活体。

  记得有谁评论过,老舍的文字是幽默的底色是悲凉。深以为然。

  《烟火人间》读后感(四):老舍的《烟火人间》与我的“歪毛儿”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构成世界的一部分,看似多么和谐,竟几乎是神来之笔了,可却又有那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是买别的书赠的,本来也没抱太大期望,但是收到手后却觉得封皮手感细腻,内里印刷清晰,阅读体验还是可以的。

  老舍的作品,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读《骆驼祥子》,大学后受到北京同学的推荐,读了《四世同堂》,然后就是这本短篇小说、散记、杂文作品集——《烟火人间》了。

  一开始的几篇小说,仍是用幽默、传神、亲切、讥讽的语言,描述了形形色色底层老百姓的或是可悲、或是可笑、抑或是可爱的生活故事。

  正面形象有有实才、有干劲的青年农业学家,有踏实温和、胸怀家国的贫困职员,有爱生如子、单纯可爱的学监,也有胸怀热血、实战报国的青年学生;

  反面一点的,有蒙昧无知、反对科学的老太太,有空虚自傲、为了批判而批判的穷酸文人,有毫不作为、专于人情事故的老农场长,甚至于列车上自私粗鄙的旅客,也未能逃过他的批判。

  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是,在看《围城》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钱钟书精明透彻的双眼,俯瞰着这些蝇营狗苟的小人。

  但是在看老舍的文章的时候,却能感觉到他双脚踏在地面上,用充满对一切凡俗之人的怜爱的眼光,打量着每一个同他擦肩而过的路人。

  这些人可以是他的朋友、邻居,可以是胡同口的商贩,或街道上路过的学生。

  这也难怪读完他的文字便觉得亲切,仿佛有人因爱你才跟你讲道理,而不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

  这本书让我最觉得有趣的,是一篇叫《歪毛儿》的小说。

  后来专门去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模仿的一篇外国小说《恨世者》(或《隐者》)。

  这篇《歪毛儿》写作方法明显与其他的不同,多了点魔幻与传奇色彩。

  写的是一个原本倔强可爱的小男孩儿,却在长大的过程中患了一种“怪病”,那就是时不时地看别人都可恶,以至于长期处在暴怒和厌烦之中,无法相容于世间的故事。

  这有点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读《狂人日记》的那种感觉——隐隐地总觉得作者有什么话想告诉你,却用了一种晦涩的方式,把真相藏在一堆花花绿绿的表象下面,等着你自己去堪破。

  这甚至于让我想到我自己,心中仿佛就住着一个“歪毛儿”,可以毫无原因地对一切感到厌恶,厌恶之中又生出愤怒,可偏偏其他人都对此熟视无睹,只让我怀疑自己的五感是不是出了问题,怎么也患上“恨世”的病来?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构成世界的一部分,看似多么和谐,竟几乎是神来之笔了,可却又有那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

  在他们眼中,这个世界是怪异无趣的、残酷陌生的,于是他们选择了走。

  可离开了这里,究竟也不知最终去向哪里?

  老舍的一生,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巨变,这本书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没能把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给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和那个世态下作者的心境。

  还有,最后有几篇小文章,简直像作者的微博,并不觉得写得有多么精彩,甚至也不算用心,何必放进精选集里来呢?

  个人公公号:当一切都静下来

  《烟火人间》读后感(五):《烟火人间》之大师成长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这些都是摘录于百度百科,没有任何情绪的刻板介绍。了解老舍,首选当然得是他的著作,他的文字,他的京片儿……

  读《四世同堂》,正经八百的写了一篇不堪入目的读后感,零碎,还拽着一股可笑的劲儿;读《骆驼祥子》,拉着大叔表述感想,记得当初说:“命运啊,压得人一动不能动。”——幼稚,还恬不知耻的故作深沉;读剧本《茶馆》,惊叹于文字仿佛动起来了,它们拼凑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你眼前,兢兢业业的表演着他们的生活;《茶馆》后面随附的剧本《龙须沟》也非常出彩,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突显革命成功带给社会的积极意义——嘿,一不自觉就又犯毛病。当然,我也读过老舍先生的绝笔《正红旗下》,不过现下脑中残留的,也只剩下小说戛然而止带来的阻塞感,至于书里老舍先生的童年怎样,到底是忘的一干二净了。

  我不喜好挖掘他的过去,或者他的经历,我尤为自私,因为我只享受他文字带给我的快乐、思考与感悟;我也十分无情,偏爱旁观他笔下那些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对于那些悲惨而又无力改变的“命”,我总会反复感叹“何以如此”——由此可见,我不仅自私无情,还逃不了鼠目。老舍先生的大作,竟然被我当作了一本本茶余饭后的消遣……

  直到,我遇见了老舍先生的《烟火人间》。

  《烟火人间》所涵盖的主题包括爱情、婚姻、北漂生活以及婆媳关系等,饱含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其中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一些经典短篇小说和散杂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blablabla——不用说,这也是摘录于百度百科。笼统且不带任何情绪的简介,我简直不想为此浪费我的指力。

  在我看来,《烟火人间》好似演练了老舍先生从青涩稚嫩到炉火纯青的一段成长过程。当然,这里指的是老舍先生的文风——毕竟,我一点也不好奇他个人的生活与经历。

  刚开始,老舍先生是正经的。我仿佛能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他正为着一个用词在抓耳挠腮,看到他为写下了一句极富深意的语句而自喜,看到他咬着笔头,看到他来回踱步……

  我认为这里有必要列出几句摘录来佐证我的观点并非臆测。

  比如,《不成问题的问题》:

  1. 这时候,他的感情极为复杂,复杂到了既像万感俱来,又向茫然不知所谓的程度。

  2. 不过,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上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浮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

  又如,《热包子》与《爱的小鬼》

  1. 爱情自古时候就是好出轨的事。

  2. 哼唧着有腔无字的歌,随着口腔的方便继续的添凑,好像可以永远唱下去而且永远新颖。

  3. 我的笑容把那个“!”减去一切应有的分量。

  4. 爱的笑语里时常有个小鬼,名字叫“疑”。

  再如,《微神》

  1. 爱情的故事往往是平凡的,正如春雨秋霜那样平凡。可是平凡的人们偏爱在这些平凡的事中找些诗意;那么,想必是世界上多数的事物是更缺乏色彩的;

  2. 初恋是青春的第一朵花,不能随便抛弃。

  3. 惧怕使你失去一切,隔离使爱的心慌了

  ……这样的句子,还有好多。在这里,我好似变身为了一个侦探,勾画记录每一处证据,挖掘着其中的秘密。

  接着,老舍先生开始尝试着在文章中运用北平方言,并想要摆脱求学时期辛苦得来的技巧性写作手法。

  比如,《柳家大院》这篇:

  “王家是住两间房。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里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孙子,话先说在头里。我是算命的先生,眼前的字儿颇念一气。天天我看俩大子的晚报。“文明”人,就凭看篇晚报,别装孙子啦!老王是给一家洋人当花匠,总算混着洋事。其实他会种花不会,他自己晓得;若是不会的话,大概他也不肯说。给洋人院里剪草皮的也许叫作花匠;无论怎说吧,老王有点好吹。有什么意思呢?剪草皮又怎么低下呢?老玩想不开这一层。要不怎么我们这种穷人没起色呢,穷不是,还好吹两句!大院里这样的人多了,老跟“文明”人学;好像“文明”人的吹胡子瞪眼睛是应当应分。反正他挣钱不多,花匠也罢,草匠也罢。”

  除了风格的成长过渡以外,相较于第一辑[不成问题的问题]——以爱情与个人生活为主——而言,第二辑[人同此心]拌入了沉重的家国情。

  例如,《歪毛儿》:

  1. 特别是眼与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

  2. 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

  又如,《人同此心》:

  捆赴行刑场的囚徒是无法用知识自救的。

  再如,《一封家信》——家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

  1. 笔画在纸上,他的热情都被难过打碎,写出的只是几个最平凡无力的字!撕了一张,第二张一点也不比第一张强,又被扯碎。

  2. 信来了!他什么也顾不得,而颤抖着一遍二遍三遍的去读念。读了三遍,还没明白她想说的是什么,却在那些字里看到她的形影,想起当年恋爱期间的欣悦,和小珠的可爱的语声与面貌。……再看,再看,虽然得不到安慰,他还想从字里行间看出她和小珠都平安。没有,没有一个“平”字与“安”字,哪怕是分开来写在不同的地方呢;没有!……他忽然想起该赶快办的一件公事。

  个人认为,在这本书中,尤以《火车》这篇短文最为精彩——它近乎完美的融合了老舍先生的“三两拨千斤”与“京片儿”语言艺术。在读《火车》这篇短文时,仿佛列于其中的字词都生出了钩爪,牢牢的锁住了我的眼,心随眼动,叹息不止。读罢,还忍不住发了一则朋友圈。

  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为它专开一篇word。

  书还没看完,感受也实在粗浅,不过却也受益良多。

  在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里,各种表达叙述的分寸都拿捏的恰到好处——幽默、京片儿、平实,仿佛没有一丝一毫的炫技痕迹,只是絮絮叨叨地讲述着身边的所见所闻——平凡琐事与高深立意浑然天成——但这显然已经达到了上层武学境界,即“无招胜有招”。然而,由于一来就读了老舍先生的大作,因而竟然以为打从娘胎里,老舍先生就已经成为文学大家了。直至读了《烟火人间》,我才恍然大悟——这样的语言艺术家,并非一路火花带闪电,也没有自带BGM。他跟正常人一样,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与打磨,经历了挫折与否定,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成功。只是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们一直笃定的坚持着,积累着,不断突破自我,直至涅磐重生!

  本篇文章已发布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蚊子嗡],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关注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