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正红旗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正红旗下》读后感100字

2021-04-25 01:10: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正红旗下》读后感100字

  《正红旗下》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红旗下》读后感(一):正红旗下

  就是这本书种草了老舍!幽默诙谐,语言生动有张力!正在看老舍全集,目前最喜欢离婚,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再看老舍的离婚,发现婚姻的鸡毛蒜皮真是古今中外,那怕文人巨匠也逃避不了!但是老舍把婚姻中的隐忍与无奈,现实的苟且与理想的诗意写的幽默诙谐,使人哭笑不得,活着不容易,尤其是胸怀理想又缺乏勇气的人

  《正红旗下》读后感(二):关于《正红旗下》的无奈终止(文/石兴泽)

  《正红旗下》是老舍的“家传体”小说,是一部鸿篇巨著的开头,可惜没能完成老舍便去世了。分享石兴泽教授这篇文论供大家阅读,文章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正红旗下》艰难的创作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老舍的挣扎与矛盾,以及艺术家们在那个时代的艰难处境。

  《正红旗下》读后感(三):一口气看完,意犹未尽

  等一下,所以说这部作品只到定大爷请牛牧师吃饭那里就没有了咩?心疼老舍先生,心疼老舍先生笔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在那个时代的风物,也都通过故事一般的讲述,表现了出来,他们的贪嗔痴念,他们的长路漫漫,他们的生活很有趣味,即使放在当下,也发出了闪闪的亮光,在日益空虚乏味的生活当中,显得格外的特别。

  《正红旗下》读后感(四):舍不得读完

  收藏了很久的书,不舍得读,过年的时候拿出来读它,也算热热闹闹,明知道没结果的故事,读着读着也就入了戏,直到读至没余几页,惆怅顿生。前面细细碎碎的刚刚铺垫好,后面的戏码即将粉墨登场,却戛然而止,只叹世间再无人能接续。定大爷的原型又是宗月大师,声如洪钟,乐善好施……书读完,新年也过完了,收拾心情开始新的一年,好故事只能梦里续了。

  《正红旗下》读后感(五):最难的是写出自我认同的真实

  几乎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中间几次忍不住发笑,虽不是正统北京人,但自小在北京长大,也见识过老北京人的言谈气派,和北方对各种繁琐礼节的讲究劲,书中情节自是多有触动记忆的片段。但恰是这些记忆,使笑中多少掺杂了苦涩——即使老舍先生似乎努力使笔下的文字显得轻松愉快,也掩饰不了他面对作为个体的内心深处记忆、感情与作为集体中一分子的应有之立场的矛盾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窘迫。

  所幸如今,我尚且可以有更多自由去表达对任何人的思念和喜爱,而无需有老舍先生彼时如此之多的顾虑,念及此,总是遗憾笔稿未竟,而斯人已去;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正红旗下》不仅仅是老舍先生幼时少时所见所闻之自传,也暗含了老舍先生彼时写作状态与特定时辰的写照,心下凄然之际又平添几分敬佩:最难的是达成自我承认的真实,老舍先生曾为此而努力过。

  《正红旗下》读后感(六):正红旗下,满人写国人。

  正红旗下,老舍先生作为旗人中的穷苦人群众,将清朝末年的一些事串了起来。印象较深的是义和拳(义和团),这么一个在当时不容诋毁的民间团体。打着刀枪不入的反洋运动,却也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老舍先生并未在书中突出其特质。后文的牛牧师,一个假传教士,真掠夺者。眼睛多这个人嫌狗不待见的洋奴才,被一脚踹下去真有点像嫖客提裤子走人的样子。反观现在,不少人以自己在洋人手下暗藏工作而骄傲,沾沾自喜。细细想来,也就是个洋奴才,跟国企的官奴,私企的佣奴,真没什么两样,何必呢。 老舍先生于1962年完成十一章手稿,4年后沉入太平湖,带着未完成的后续一起画上了句号。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很有意思,摘来回味一下“定大爷在每次大发脾气之后,就到这里来陶真养性。假若尚有余怒,他可以顺手摔几件小东西。这里的陈设都是洋式的,洋钟、洋灯、洋磁人儿……地上铺着洋地毯。”

  《正红旗下》读后感(七):未完成的作品,戛然而止的人生

  

故事正讲到精彩处,老舍就投湖自尽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遗憾、想象与唏嘘。大清将亡,国难当头,京城里的旗人们,仍养花逗鸟,陶冶情操,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亦乐乎。老舍的文字是很幽默的,笔下的人物人人都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家庭内部的矛盾,婆婆对儿媳的欺压,亲戚邻里间颇具学问的关系比较,国人对洋人的谄媚或是尖刻的敌对关系……一部未完的遗作,一部短短的小书,精炼风趣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晚清北京市民生活画卷。

老舍的作品,目前我只读过《骆驼祥子》和这本《正红旗下》,一本是写社会底层人民,一本是写家道已然中落的旗人们,总之都是描写北京的小老百姓,这本《正红旗下》的独特之处又在于,这是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像《呼兰河传》和《城南旧事》一样,取材于老舍的童年生活,所以更显示出其真实性以及作者对切身经历的真实感受,只可惜到了末了还是要感叹一句,世事难料,故事还没有结局时,老舍的人生还不当结束时,猝不及防,一切都画上了句号。

  《正红旗下》读后感(八):是了解老北京的好窗口

  自从来北京上大学,就一直在北京,居然有23年了。

  偶尔在喜马拉雅上听老舍的小说《离婚》,觉得好,就又听了《正红旗下》,听完了觉得不过瘾,特意找《正红旗下》的书来读。读完才发现,居然没有好好读过老舍。

  一个在北京呆了23年的人,居然没读过老舍。

  想想也不奇怪。从前在中学课本里读过《茶馆》、《骆驼祥子》的节选,小时候也听说过红极一时的《四世同堂》电视剧,偶然在电视里看过《离婚》、《二马》,觉得老舍的小说有点幽默,却也并不让人牵肠挂肚。

  年轻时喜欢看感情激烈、人物单纯的爱情小说,所以,以前看老舍的小说,估计也体会不到他的好。现在再看小说,比如这本《正红旗下》,才发现故事情节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你看那里面写的旗人的风俗习惯,老北京的市井状况,比我自己去今天的王府井亲眼看到还要生动。书里各色人物的遭遇,反映出一个王朝衰落时、特别是外族入侵时,子民由强变弱的心态,让人心酸又叹息。

  书里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从一出场亮相,到后来的故事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标准,好像是你的老朋友,你猜得到他遇到这件事一定会这么办,可是办法你又想不到。

  心疼书中的妈妈和姐姐,在旧社会当人家儿媳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读这本书时,经常想到北京的老四合院,胡同,看到大户人家的描写,就会想到躬亲王府。想起那些提笼架鸟的老人,谁知道他们年轻时有什么样的故事,如何度过一次又一次社会变革,有形的,无形的。

  《正红旗下》读后感(九):可惜 可恨

  《正红旗下》是未完的绝唱。大戏刚开个头,看着看着忘了,忽得就嘎然没了。只能合上书大叹可惜,大骂可恨。

  没人比老舍写北京写地更好了,没人写起老百姓比他更活灵活现了。这种活灵活现,是一种天分,写此书时更是已经熟透了,我们看着简直好似玩儿似的。且不是《围城》那种准确到简直刻薄,是透着慈悲和善意,惋惜和恨铁不成钢。他就是那样子的人。《正红旗下》基本就是他的自传,在《我的母亲》那篇回忆文章里,娘、姑姑和姐姐的生活,便是那样子的。

  老舍的作品或许还达不到最最高的境界,因为他太讲情——最一流的作家得有哲学家的冷酷和无情,所以茨威格比不上加缪——但他真是顶尖顶尖的语言大师和戏剧大师。

  突然想起茨威格也是自杀而去,不过他起码还留下了一封“神志清醒地自愿告别人世”的遗书,说出“与我同操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说出“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慢慢长夜之后尚能看到朝霞!我这个人过于性急,要先他们而去了。”

  老舍呢,他最后向世人的言语是在北京文联的批斗会上的发言。他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陈各庄上养猪多》。

  不知五十年前的八月二十五日,老舍在太平湖边都想到了什么,或许,他想到了1949年,乔治·奥威尔发表了惊世骇俗的《1984》。此书刚出版的时候老舍恰正在美国,他看完后有点不屑,评价说:“照那位作者说,在未来一点自由都没有,即使你在家里写日记,政府都能用无线电给探查出来。一个人要反抗,给捉去弄死了。全书就是充满了这样的惊险的幻想,充满了阴森的谣言。”

  这位善良的北京市民,就像他最爱的妈妈,被姑奶奶欺负了,也不过笑笑说,“都没受过婆婆的气,现在受点小姑子的气也没啥。”

  《正红旗下》读后感(十):徘徊于太平湖

  这是老舍先生的遗作。更遗憾的是,未完成,残稿。

  老舍先生,生于北京,满族人。曾远赴英国讲学,还曾翻译过英文版《金瓶梅》,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49年回国,66年去世。

  老舍先生生于乱世,所见所闻皆为晚清到民国的历史。所以,先生的作品多为在那个历史转折点中,城市里各种各样人物的故事与命运,特别擅长描绘那种矛盾、彷徨的人物状态,三教九流的社会氛围,悲观与乐观交织的性格特征更是拿手好戏。北京的四季,北京的景色,北京的方言,北京的习俗,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一座生动的四九城跃然纸上 。

  据说,老舍先生去世前,曾说自己的写作计划有三部,一是自己的家史,二是写八大胡同的风尘女子,三是写天桥文化和满族遗老遗少的故事。本书《正红旗下》就是老舍先生自己的家史。

  清朝末年,刚刚经历完百日维新的满族子弟们又开始了日渐穷困,但又不舍往日奢靡的作风,“我”就这么出生了。随着“我”的出生,刻薄霸道的姑母,勤俭温和的母亲,木讷本分的父亲,聪明圆滑的福海二哥,隐忍坚强的大姐,纨绔子弟的大姐夫,蛮横骄纵的大姐婆婆......在风雨飘摇的清末,不知何去何从。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往死水里。”

  这是老舍先生对那个年月里旗人的评价,书中的很多经典片段都描述八旗子弟无论做官当兵,都是吃喝玩乐样样皆通。虽有月饷,但都是到手还债,然后接着赊账。虽有祖田,但已出卖,所剩无几。即使如此,但仍保持着听戏玩鸟的生活,书中的大姐夫,平日家中靠赊账为生,但为了养鸟仍能花光手里所有银钱。

  可怕的,并非是这种左手进,右手出的状况,而是这种状况普遍存在,且人人都习以为常。

  所以,清焉能不完?!

  虽为残本,但作品的成熟度比《骆驼祥子》更好些。推荐一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