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概论讲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学概论讲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30 04: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概论讲义经典读后感10篇

  《文学概论讲义》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概论讲义》读后感(一):文学家的文学概论讲义,别有一番意旨

  老舍,一代文学巨匠,兴来所致,成就了一部理论性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概论讲义》,篇幅不长,无法与煌煌巨著相比,却将中国古今文学创作中的理论性问题阐释得极为透彻,非字字珠玑不能做到。

  在舒乙的代前言《老舍先生主流的逆反》中,除了能看到老舍先生创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作道路上的所见所遇,还有他对老舍先生这本《文学概论讲义》的评价。在指出老舍先生这本书的三个特点后,他认为这本书具有六种价值。我们可以将舒乙的这篇文章看作是对《文学概论讲义》的导读,将其通读后,再去看老舍先生的论述事半功倍

  正如老舍先生开篇所言“在现代,无论研究什么学问,对于研究的对象须先有明确的认识,而后才能有所获得,才能不误入歧途”,理论性的东西更应该如此。一个理论家,从没有去进行实践,只是站在别人实践的基础上去总结理论,那么这种理论有可能深奥但却不鲜活、缺少生命力。而老舍先生在写《文学概论讲义》之前,已经创作了四部非常经典长篇小说,他对文学创作中的文学理论、或者说应该传授给学生或其他人的文学理论自然了然于胸。恰是因为如此,所以老舍先生的《文学概论讲义》非常重视原创知识广度,当然,由于时代限制,书中的某些观点与今日理论有所抵梧,但却充满了启发性,值得人深思。

  如果说《文学概论讲义》与当代文学理论著作的差别是什么的话,那么《文学概论讲义》是用来讲课用的,是讲稿,口语特征鲜明,而当代文学理论著作是教材需要任课教师先做成教案,“翻译”成口语形式再传授给学生。前者天马行空中不失系统、不离主线,后者规规矩矩标明了每个知识点要点。如此,谁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归纳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今日,我们总是说学生怎么样怎么样,却很少反思自己的问题。就像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不仅给学生归纳出来了,且条条目目说得非常清晰,学生只要看一眼,就明白,一种不用“动脑子”的没有自我的明白。如此看来,老舍先生的《文学概论讲义》模式不应该过时

  理论,从来是枯燥的,如何将其具象化、生动化,需要作者努力,但总而言之,不将其样板化,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思考,就是最好的做法

  t��=��

  《文学概论讲义》读后感(二):文学之思

  接触老舍先生的作品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了,说起来其中还有个趣事中学时候看中了老舍的合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可惜小时候零花钱少,怎么磨妈妈就是不给钱,妹妹教我睡梦中说买书的梦话。为了这本书,我还真是这么做了(真是戏精)。后来还真买下了这本9元的盗版书。而这本书伴随我20多年,依旧在身边。那个时候读书只会欣赏先生圆融幽默辛辣的笔锋,后来逐渐接触了更多的作品,而今读到老舍先生这本关于文学理论的著作,仿佛读出了更多的况味

  这部《文学概论讲义》是老舍先生1931至1934年间在齐鲁大学授课讲义整理而来的,文字深入浅出,读来予人亲切之感,仿佛先生就在面前,循循善诱,其中关于文学的形式,诗与散文的分别,乃至于各种文学形式——诗、戏剧小说讲解,对于个人的文学鉴赏都是大有裨益。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佩服作者是花了太多心力,文中开篇就提出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治学方法令人敬佩,还探讨了文学的特质创造起源风格,文学的形式与倾向纵横古今,且在作品中旁征博引,引述了140位作家学者的观点,且观点鲜明,可见做为一位当代小说的先行者与作家,老舍先生在其中所下的功夫以及认真治学的态度

  这本书对于任何有志于研究文学的人都有进益,做为一名当时已经著作丰厚的作家,老舍先生对于文学有着自己独到见解,他敢于抛开历朝文学中“文以载道”的传统反对诗言志”,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的,不是政治的附庸,不必强调思想性,以艺术性为重。这种理论在30年代左翼文艺理论当道的时代提出,可见老舍先生的勇气,即使今日看来,依然受益匪浅。老舍先生在创作小说时讲究不掺入作者私人的态度,但是在文学理论中的话尖锐如刀:“中国人,因为有这么长远历史,最富于日常生活经验;加以传统的思想势力很大,也最会苟简的利用这些经验;所以凡事都知其当然,不知所以然;只求实效,不去推理;只看片断,不求系统;因而发明的东西虽不少,而对于有系统的纯正科学建树几乎等于零。文学研究也是如此。”私以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了,而是提出一种治学态度,是批判懒于独立思考,循规蹈矩学习方式,即使今日如我一般看来,也是要觉得羞愧的。

  另外作者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对文学来说怎么写比些什么更重要。这是关于写作方式的探讨,也是完全抛开“文以载道”“诗言志”等等理论,单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当时的中国,是全新的理论,老舍先生是想创立出全新的更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且对于今日的文学依然适用,时至今日,在写作的人,究竟有多少人是盲目的写下每一个字,又有多少人思考过应该如何写作,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应该用什么方式去写作?《文学概论讲义》是让每个写下文字的人深思的一本书。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

  《文学概论讲义》读后感(三):让文学回归本体价值——评老舍《文学概论讲义》

  老舍的这本《文学概论讲义》,虽然是几十年前上课的教材,但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非惊艳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很多观点在今天依然闪耀,甚至是很多今人所不能意识到的。

  1931年至1934年,老舍在齐鲁大学授课,写下了这本《文学概论讲义》,用十五讲,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了文学的诸多命题,包括历代文说、文学的特质、创造、起源、风格,以及诗与散文的区别、文学的形式、倾向、批评,以及诗、戏剧和小说分述。

  之所以称其为惊艳,评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部分来进行评价:

  一是观点的独到性。舒乙先生总结为六点,即反对文以载道、反对诗言志;强调文学的特质是感情、美、想象;强调文学是解释人生的;文学的使命是让人受感动;怎样表现感情和思想更重要;文学是独立的,不是政治的附庸。

  这些观点,非常发人深思。以往人们常说文以载道,实际上是给文学戴上了很重的负担,让文学去指出社会出路,指出道德方向,把文学强嫁给政治和道德,显然已经使文学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价值。就象作家阎连科提到的,“颂政文学”还算是文学吗?

  可以当下有这些对于主流文学观的疑问比较正常,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迅猛发展的时候,老舍的这些言论显然是不符合主流的。但老舍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看了本书的分析,你会觉得老舍的这些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文学就是文学,不是什么道德文学、政治文学,如果文学不去追求自身的价值,反而是沦为工具、附庸,那么文学就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文学描写不是要脱离时代,而是重在不是去描述时代,重在描述特定时代下的人性和人生。很多时候很多人把这两样都搞反了。

  二是论据的丰富性。老舍写作本书的时代,和当下的时代是不同的,没有电脑网络、信息检索不方便图书馆里的书肯定也没有现在多。但就是这样,据统计,老舍在书中引用了140位古今中外人物的著作、论述。

  引证的密度频率范围、准度着实让现在写论文不注重引证的人们汗颜。因为没有人能够凭空地创造出一些理论,都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才可以。尤其是《文学概论讲义》在论述的时候,采取了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就需要引用前人的论述和域外的观点,不然无从比较。

  无论是文学的何种形式,包括诗、散文、戏剧、小说,都是人们赖以生活的精神食粮。有的时候,唯有文学才是艰苦岁月里的唯一精神支柱

  《文学概论讲义》读后感(四):听老舍讲文学

  对于长期做技术工作、又偏爱社科历史类书的我来说,文学方面是很弱的项,觉得对感悟类、文字、美学类的东西,会比较迟钝感知没那么细腻强烈。但还是很希望能够尽量均衡些,所以业余看书的时候,社科历史书之间,也会尽量穿插一些文学类,让自己各方面都接触一些。

  文学对我来说,还是带着些神秘。但对老舍这样的大家来说,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足够高度同时又能举重若轻娓娓道来,着实敬佩。最近读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薄薄一本,讲的内容却很深入,沉下心看,很有收获

  从老舍先生的观点来看,他是反对让文学作品完全用于承担道德、说教、学理这类目的的,他提倡文学保持自身那份艺术的、想象的美。很纯粹,关注心灵层面体验。欣赏文学作品,也应该从文学的美入手,不要用逻辑的东西去硬套,要去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

  老舍说“诗之道在妙悟”,还说诗人会是因感情而忘形的,能够感悟到另一个世界,而喜欢侦探小说的读者会对诗有些茫然。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囧)。我就比较喜欢侦探类小说,喜欢推理分析谁是凶手,对诗歌的理解,的确是会摸不着头脑

  诗“是感情找到了思想,而思想找到了文字”。诗中的文字,会用象征的方式表现诗人的感情,总觉得自己抓不到。诗人那种“能在一粒沙中看见整个的宇宙,一秒钟里理会了永生”的了悟,总觉得飘忽、有距离感。但这些正是最能触动人心灵深处的东西。当然,想要改变一日之功,需要慢慢学习体会

  喜欢艺术、喜欢创作的人,一定有很强烈的表达欲,虽然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老舍说,人创作是“为满足个人”。这也算是他们最基本的出发点,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老舍用了一个比较形象比喻,“艺术家遇到启示,便好像怀了孕,到时候非生产不可”。不管是创作诗歌、小说,还是绘画等等,首先是要把自己内心的感情、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体悟尽力表现出来。艺术品创作者个性的表现,表达着他们内心的美和真理

  很佩服那些追求艺术无止境的人,有一股“非登峰造极不足消减渴望”的劲头,也只有这样纯粹的艺术家,能够追求到极致的美吧,而那种体验是绝少人能达到的。同样,其追求过程一定也异常艰辛现实中很多艺术家也都经历了孜孜不倦的求索过程。

  戏曲界的各位大师,都是通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出来的;“六小龄童”那灵动有神眼睛轻巧动作,背后也有盯乒乓球苦练的决心。再比如《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抛弃舒适环境落拓潦倒,在临终前终于创作出极致的作品,足蔚其追求艺术的心。其实这一点上,对各行各业都是同样道理。想要追求极致,必然历经磨练

  作为欣赏者,首先应该去试着发现作品的良美之处,训练自己那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融入到作品的文字中,需要用心去感知。如果能够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喜悦,获得共鸣,那种感觉一定很美好、很满足。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用这些文字的美来丰富自己的心灵。

  2018.06.13雾凇

  《文学概论讲义》读后感(五):有理有据的文学概论

  说实话,文学概论是比较枯燥的,从理论上分析文学的成因,品评文字的细腻,总给人一种过于正式,过于官方的感觉。大学时用的文学概论教材是童庆炳先生编著的,洋洋洒洒字多意满,学习起来实属不易,连教学时,老师无奈地用道家的“无用之用”来解释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学习的作用。可能是中国人对文学的理解不同,国人更多地喜欢心灵的触动,那一点妙悟,那一点心灵犀,很难用语言形容,也不愿从字理语法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在中国文学概论这块的研究实在不多。

  老舍先生的《文学概论讲义》颇出乎我的意料。老舍先生是大家所熟知的文学家,没曾想做起理论研究来,也丝毫不输旁人。这本书是他1931-1934年在齐鲁大学授课时写下来的讲义,其中援引140位作家、学者的观点,还将当时刚出现在欧亚的一些新的文艺理论加以介绍和引进。由此可见,老舍先生丰富的知识和阅读量。这本书不仅引用观点特别多,自己的观点也随处可见。老舍先生特有的一些语言特色,在其中也体现淋漓尽致

  引言中批判了中国人论文的毛病,以单字释辞,摘取古语作证,求实效。讥讽色彩浓厚,怼起人来,丝毫不留面子

一提到文学,赶快去翻字典:啊,文,错画也。好了,一切全明白了。章太炎先生也不免此病:“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丝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前半句便是“文,错画也”的说明;后半句为给“学”字找个地位,所以补上“论其法式”四个字。

  此处讽刺了单字释辞的做法,由“文”入手,便速求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胡乱解释,却自以为是。连章太炎先生也被diss了。

  然而被diss的何止章太炎先生,刘勰的《文心雕龙》也被老舍先生吐槽了以下两处缺点。

刘勰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把文与道捏合在一处,是六朝文论的由盛而衰。细分文体,而没认清文学的范围。空谈风神气势,并无深到的说明。

  老舍先生极反对“文以载道”,他认为文学与道德应该是分开的,不能融合在一块。韩愈的古文运动虽提高了散文的地位,但却把诗降落在散文之下。

孔家的说诗,是以诗为教育政治的工具;到了韩愈,便直将文学与道德粘合在一处,成了不可分隔的,无道便无文学。道德是伦理的,文学是艺术的,道德是实际的,文学是要想象的。道德的目标在善,文艺的归宿是美;文学嫁给道德怎能生出美丽的小孩呢。

  韩诗走入了自我营造的拘囿,《早春呈张水部十八员外》这样清丽的小诗实属少见,更多的是瘦硬的诗歌,以至推敲故事的出现,郊寒岛瘦的苦吟,这样的风气,宋代的江西诗派,明代的前后七子亦是如此。

  文学,道德,美,情感,风格,这些词,在书中提及多次,也是老舍先生着力讨论的话题,文学需要有美,有情感,有想象,文学家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道德凌驾于文学之上。无怪乎老舍先生那么决绝,宁愿《四世同堂》不出版,也不愿按“要求”修改后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