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网络》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社交网络》观后感精选

2022-04-25 03:33: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网络》观后感精选

  《社交网络》是一部由葵咪莎拉·普碟 / 提顶·玛哈由踏纳 / 抔米提·米弯投瓦兰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泰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网络》精选点评:

  ●选题不错,剧情一般。

  ●有点像黑镜的感觉

  ●前一秒感动得要哭,下一秒就吓哭了,还没哭完又被戳中笑点,然后被结尾反转到毛骨悚然。你泰厉害了,远超黑镜。

  ●1⃣泰国顶流爱豆都赚不到钱还是怎么回事?非要强行割韭菜弄臭自己名声然后出国? 2⃣因救人变成网红的小护士,最后被网爆结果又变成网爆别人的人——键盘侠的恶心循环。GTH的剧好多好多熟脸啊,娘娘腔日记的男主这次没染五颜六色的头发我都没认出来。 3⃣泰式鬼片果然名不虚传,把这对母女家里沉闷的气氛演出来了,还好给了她俩一个好结局。 4⃣本以为是男主偷拍猥琐男结果是租房入住搞了个大新闻,小区物业也是只有一个妹子干活吗。 5⃣假戏真做的新闻,也这剧第一个真正BE的结局吧,oab为什么演技下滑了呢,演了个傻白甜不说还老怪叫。 6⃣以为自己男朋友是个变态虐待狂,谁能想到是自己好友为了推广软件呢 7⃣被妈妈打造在社交网络的完美女儿 8⃣AI入侵人脑

  ●第八集好可怕

  ●泰版黑镜,有意思的小故事。

  ●没有失望,基本是全明星阵容,演技无话可说。导演在悬疑氛围的构造上很强,画面、灯光、音效的结合更强化了这种感觉。哪怕某几集确实会差点,逻辑有些问题,但仍不妨碍我推荐给其他人。因为这是一部立意至上的电视剧,里面的每个单元集把网络上的热议话题的可能情景上演一遍,在完成讽刺的任务后,又塞入足够的反转,观感完全不亚于电影。

  《社交网络》观后感(一):网络放大的是人性

  我们这一代人,是从中学时代微机房里穿鞋套拿A盘学DOS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学校的微机房,还是各家学生家长集资配备的电脑,交了爸妈半个月工资,换那台电脑微机课上专门的使用权。普通人家是没有电脑的,机器贵,拨号上网更贵,土豪同学家里电话费账单换来爸妈一顿揍。小镇的生活周而复始,网络的新奇感让每一个少年好奇。

  逐渐的,通过电脑我们可以看电影、查新闻、唱歌、看书、写信、视频、学习、开会、共享、购物、游戏,然后又可以摒弃电脑抱台手机实现同样的功能。透过网络,我们看到了暂时去不到的地方,学到了现实中也许永远接触不到的知识,

  古早时期有句名言:“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只要你愿意,网线可以虚拟你的容颜、姓名、年龄、经历、个性,不管是“人在蒙古,刚下航母”,还是甜心小妹乔碧萝殿下,在网络的遮蔽下,人性开始放大。

  1、狂集瓶盖抽中大奖与偶像共度良宵的网络背后,你以为是幸运吗;

  3、现实中不敢跟父母说出的顶撞的话,设置权限po上去呀;

  4、维护房产价格的业主群,真心关注跳楼妹的是哪位呢;

  5、瞎编的新闻成为现实,是预见未来的能力吗;

  6、AI告诉你的事情,和真相有多远;

  7、网红妹妹的账号后面,是妹妹还是妈妈在运营;她真的甜美吗,开心吗;

  8、如果机器控制了人类,他知道你们的一切,是不是比植物人的亲人更能宽慰你呢?

  《社交网络》观后感(二):一共八集我竟然认识这么多演员

  每集标题都做得不错,就都截下来了,结果最后一集的最后部分有官方带标题的回顾,也蛮不错。

第一集

  为了获得和支持自己努力生活下去的偶像共处一晚的机会,没买很多饮料就得到了这一机会,男主不愧是幸运儿。

  但也因为宣传,偶像和幸运儿都成了众矢之的。

  这集男演员贼眼熟,但不知道演了什么。(查了一下叫Bank,演过《电击女孩》)

第二集

  为了得知女儿在IG上隐藏的秘密,妈妈找女儿认识的同学花钱买下了那些图片(给的钱竟然可以买到一个switch...)

  一狠心把女儿偷偷养的仓鼠扔掉了转头又后悔。不支持女儿练习跳舞但看到她跳舞的样子又像看到了光。

  这一集养母女的矛盾写得很好,两人都是对对方有不满但总体还是充满爱的。HE很温馨。

第三集

  社交网络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最美天使,也能让一个人变得无比负面。(Alice这个点在这里就出来了,我最后一集才发现)

  《社交网络》观后感(三):社交网络下,我们成了谁的提线木偶?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上传了太多东西,无论是好事还是糟糕的事,经过时间的发酵就像是情感的坟墓,每个人都倾注进去,但其实这个“坟墓”让很多美好的东西消失了。

  但对于社交网络上的这个“坟墓”而言,一切都还在那里,不曾消失。

  而我们也许依然让自己生活在这“坟墓”上,继续沦陷下去。却不知这个世界的神秘广阔,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人类做错了好几次,但一直有机会。我希望无论我们当前做错了什么,都还能有机会弥补。 --《社交网络》 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些生活中的场景。

  相信以上场景也一定困惑了你很久。我本身也经历过这种场景,甚至感到恐慌。

  所以社交网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闯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多的变化,我们来看一部泰剧《社交网络》。

  这部剧目前豆瓣只有五百多人观看,但小众并不影响其价值,它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甚至深思。

  《社交网络》共八集,每集一个独立故事单元,一集50多分钟,每集故事高潮迭起,情节多次反转。在感官上能给人带来刺激之感。

  在八集故事中,有明星网络营销的细致布局,有网络传播假新闻的悲惨结局,也有因网络引发的亲情瓦解,更有AI入侵导致人类被统治。

  在剧中,看似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生活正常,可是他们的喜怒哀乐好像都被网络掌控着,就仿佛提线木偶一般。每天下班习惯性地掏出手机,习惯性地浏览某个网红明星。当一切变成习惯,所有行动也都变得有借口可言。

  这种现象也间接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我们是更在意本我还是他我。网络世界中的我们,会更担心他我,努力经营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可是,“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对于那些遗世独立的人,是多么的无足轻重!”

  “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解读,构不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地你。“我们要有像贺拉斯那样做自己的勇气,也要有相信自己的勇气。过度依赖外界的流言蜚语,只会让你更加怀疑自己。

  社交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交动物地交流需求。它作为一种新型娱乐方式,可以缓解人们的无聊,孤独。

  而当这种娱乐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人们的生活渐渐又会成为一种定式,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

  其实,社交网络之外还有很多事可做,那些活动赋予的意义远大于你在社交网络所得;朋友圈,空间,或者微博,那终究只是别人的生活,偶尔看看就好;分享生活是你自己的意愿,可是何必过分在意别人的观点,他人的只言片语不足以主导我的生活。

  《社交网络》观后感(四):一些牢骚

  人类似乎天生就有表达的欲望和都有记录的习惯,很久很久以前在石头上记录,在竹简上记录,在绢帛上记录,后来在纸上记录,现在,在互联网上记录。 石头会被风化侵蚀,竹简绢帛也会残破腐烂,纸也能轻易得焚毁,只有网络数据,可以扩容到无穷大,也没有时间限制,永久的保留。永久的保留呵,若是遇上了居心叵测,这也将是一场这个时代宏大又渺小得灾难。

  它如洪水猛兽,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灾难得见证者,参与者,受害者或始作俑者。它如一片鸿毛,灾难只针对于某个人,某件事,事件快速发生,又快速被人忘却,像飞来的蝗虫,只留下支离破碎得庄稼,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持续一生,而蝗虫,狂欢着成了道德标兵,正义使者奔向下一片庄稼。

  谁可以完美无瑕,无懈可击吗?不行的,人太多了,谁和谁都不一样,那种不一样就是不同,不同会慢慢发展成不认同,不认同会慢慢发展厌恶。厌恶就会让人群散开吗?不会的,会有人以此取乐,保持猎奇,依然围观,依然讽刺,依然谩骂,谁会放弃一个碾压同类得机会呢,踩她一脚很爽啊,反正又不是一个人在踩,大家都在做啊,又不是真的在打,只不过在表达观点啊,"我觉得……"“我认为……”"反正要是我的话……"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现象也好,事件也好,真相也好,谣言也好,只要有一场狂欢,谁会想到接受这一切的人,是否痛苦,仿佛她的痛苦都在一句一句得评论中,成了理所当然的活该。参与者就那样拍拍手投向下一个战场,他们从不道歉。

  这俩人吵架呢嘿,赶紧过来战队,一看这人得面相就不是好人,一定是这个人的错;您看看这十万➕的公众号都说了,这个人原来干过这样这样的缺德事,那现在这件事绝对就是这人做的没跑了;这女的怎么穿短裙就坐地铁呢,不洁身自好呢,不被人盯上才怪呢;这人哭呢还录视频,一定在博人眼球;这人做好事还录视频,一定在作秀;这人发的照片没穿内衣,放荡风骚;这人这么胖还穿裙子,丑人多作怪;这人被欺负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人在灾区帮助灾民,居然还要带口罩……

  写到这,好累啊,心里沉甸甸得好累啊。会不会有人说,你一口气能写这么多恶评,一定是个喷子惯犯,贼喊抓贼。要是真会这样,那这个秋天也太过寒冷了。

  人太矛盾了,这篇东西如果发出去也会被无限时间的保留下去,也会有机会被人拿来评头论足,不写?不发?可我也是这样啊,我也想说些什么,这几天发生了得事情,这些年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互联网时代的善良,是针砭时弊的同时保持一分理性,不跟风,会判断,不针对任何人,不做人身攻击,不做语言侮辱,不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想想每个人都是人,都会有痛苦,都会犯错,都有故事,都可以被原谅。不要仅凭一件事就抹杀一个人的存在与价值。做了无数好事得人也请允许他犯错吧,允许他说错话吧,允许他选择继续或者停止吧。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请允许他的不同吧,允许他的存在吧,尊重他的自由吧。对和错,谁都有自己的准则,谁就敢说自己完全是对的呢,谁就敢说大多数人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呢?

  当这个社会真的出现了错与罪恶得时候,自会有法律,有制度。而铁面无私得法律尚且疑罪从无,温柔的人啊,谨言慎行。别急着去做一个审判者,先做一个理智的人,做一个宽容的人,在阳光下做一个好人,在暗夜里也做一个好人。

  曾看到一条街拍拜访,你认为三观最正得一句话是什么,一个年轻的女孩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后记:

  写这些个牢骚,直接原因是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对一个深入战区工作的人保持了极大的断章取义得偏见和西方仇视。重要原因是 那个勇敢的释放自己得韩国女孩的自杀,根本原因是这些事,让我对网络暴力有了更多的思考。

  今天的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已经让我看哭了,叙利亚得儿童们饱受战火摧残,一个小姑娘哭着说救救我们吧,一个小男孩满脸是土的大哭着说我的弟弟死了,孩子一遍遍的问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承受这些……

  我作为一个观者,满眼是泪得为孩子们悲伤,为叙利亚担心,为某些政权不耻,如此的期盼着世界和平。

  可文章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句

  (下面一自然段,我完全赞同,后面那个自然段,让我心塞) 而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某些国家的利益,他们高喊着为了正义与自由,却对别人的生死不屑一顾。

  有一次联合国难民署代表去战乱区走访,看见了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看见了那些尸横遍野的惨状,仍大言不惭的说:他们的人民失去了一切,但是他们却拥有了自由。

这幅图只起到了断章取义得作用,不要相信。

  我当即去查想找到完整的她所说的话,找到一段相对完整的视频,在b站搜索——安吉丽娜朱莉伊拉克——可以找到,和一篇报道

联合国难民署特使朱莉:虽然他们一无所有,但自由了今年的开斋节,他们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自由了。

  网友在这个视频底下一片谩骂,(也许我也会迎来一片谩骂),

  说这话得前提是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民众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开斋节。自2014年6月起,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占领这里长达3年,去年7月摩苏尔才被全面解放。摆脱了极端组织的统治,这里的群众好歹迎来了一段时间得安稳,对于真切渴望和平的难民们,能平安的去清真寺礼拜,平安的庆祝开斋节,真是无比珍贵,未来这个城市将迎来重建,虽然依然命途多舛,但,这也是希望。高兴和自由这两个词,在这个条件下出现了。

  也许说的太过乐观了,但她是现在伊拉克被战火不断侵袭得土地上说的,而各条弹幕,是在手机上发的,在电脑前发的,可能是一边吹冷气一边喝奶茶,就来骂了,可能是窝在沙发里就开骂了,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就开骂了。

  有人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也不想想这局面是谁造成的,白莲婊。有人说能不能脱了防弹衣,虚伪。有人说不能脱,她没有乳房了(人身攻击就此展开)

  雪莉死的两天后,我从广播听到了要放一首范玮琪的歌,从前我才不要听,虽然我不评论不发弹幕,但是我心里战队在永远的电眼娃娃张韶涵那边,但是这次,我很突然的开始了一番思考。我,有没有曾经很要好,后来不仅不要好,甚至互相厌弃得朋友呢?有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一些小事,我们相互有不满,我故意冷落她,她也是,后来变成了相互找茬,后来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好多年好多年之前的事了,错了吗?她当然错了,但是我也错了。我是坏人吗,我认为不是。她是坏人吗?她真的也不是。当初为什么不好了,那些小事是什么?其实好多我都忘了。为什么不能和好了,因为我觉得她无情无义,她可能也这么想我。我有没有后悔?有的,好多事我已经不那么气了,为什么当时那么当回事?当初不那么愣就好了,那去挽回吧?才不要,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一切都不关别人的事!

  经过我这么一想,我忽然想开了,张范二人也许像我一样,也许有一点阴谋,也许更加简单,但是关我什么事呢,我为什么跑去跟风,我为什么心里开始偏见,我为什么啊?我真是有病(;一_一)

  范玮琪得歌响起来,其实也挺好听的。

  网络就像是一个黑洞,好的坏的都在里面,因为人的表达欲望和记录习惯,很多过去的自己被黑洞记录下来了,也许长大后的自己已经是一个好人了,那就也去原谅别人的过去吧。人是在不断成长的,我们都有黑历史,都有阴暗面,但我们也要相信人的善念总是更多的,只是我们有时候会忽略自己无意中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那就从今天开始,不刻薄,不盲目,不瞎操心。

  乐观一些,理智一些,善良一些,在阳光下也在暗夜里。

  《社交网络》观后感(五):80人看过的冷门剧,说出了十亿人的秘密

  最近出了个新闻。

  5月,马来西亚一名少女,在网上发起了是否应该自杀的投票询问。

  69%的人,选择了应该自杀。

  于是,她选择了从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被社交网络吞噬的,又何止生命?

  不信?看下面这部泰剧——

  《社交网络》(2018)

  豆瓣看过的人,只有80个。

  标签,只有一个剧情。

  但派爷,还想再贴上个恐怖。

  Ins引发的,养母对叛逆女儿的杀意。

  笔记本种下的,人体入侵信号......

  每一桩,都从角落开始渗透,玩弄的,却都是人性。

  第四集,《假新闻》。

  主角,两个泰国“UC震惊部”风格的记者。

  一般的职业记者,都需要收集现实素材成文。

  而他们写新闻,全靠头脑风暴。

  随时随地蹭热点,造个大新闻。

  当红明星最怕他们,一不小心,说假成真,“渣男”的名号就可能被坐实了。

  笑容逐渐消失

  写假新闻的,靠噱头赚点击量。

  点击量越高,月底奖金就越丰厚。

  这次,更是玩了个大的。

  一个,写了品牌肉厂产品被注入病毒基因。

  病毒会引发流感,而目的,就是促进医药公司新产品销售额。

  逻辑严丝合缝,可以以假乱真。

  一个,写了当红明星因情自杀跳楼。

  其实,网民也不傻。

  明星自杀这新闻,荒诞过了头。

  留言全是来拆台的,点击量更是停涨。

  知名肉厂注入病毒的假新闻,反而比较惹人关注。

  但新闻发出后16个小时后,怪事来了。

  明星自杀新闻,点击量,直线攀升。

  因为,当红明星跳楼自杀,居然成真了。

  而且,自杀地点、时间、现场状况,和假新闻内容,如出一辙。

  虽然蹊跷,但俩人从中嗅到了发财的机遇。

  于是,他们开始写一篇中奖号码公布新闻。

  想看看这个新闻,是不是也能应验成真。

  但是,中奖新闻没成真。

  主编,却离奇死在了自己的别墅里。

  警察的触手,也伸了过来。

  假新闻发布时间,比明星自杀事件发生,提前了16小时。

  两个记者,就这么被警方列为重点嫌疑人,成了全城通缉犯。

  俩人还在一脸懵逼的时候。

  另一个假新闻,居然也成真了。

  但是,和明星跳楼事件不一样,肉厂参入病菌事件背后的主谋,是真大佬。

  连正当权的警官,都是他们的走狗。

  假权威,碰上真大佬。

  标题党们,就这样被更黑暗的势力绞杀了。

  之后一个故事,主角是网红。

  而且,她从出生开始的每一天,都活在社交媒体上。

  从出生、睡眠、上学、交友,到第一次化妆,一直有一百万双眼的关注。

  十七年,6205天,每一天看到的她,都是完美的。

  粉丝提起她,像说起自家孩子一样骄傲,因为“是看着她长大的”。

  这样一个女孩。

  长大后,会穿着脏脏的短袖。

  闯进傍晚的无人便利店,蹲在角落吃泡面么?

  美女网红Alice,真容,居然这么狼狈?

  可爱性格,似乎也是装出来的。

  眼前这个Alice,既不可爱,也没教养。

  第一次见面,就拿啤酒瓶砸晕了店员,还顺便把对方五花大绑。

  而且,还把养成自己糟糕性格的锅,全部推给了她社交网络上的“爱人”——粉丝。

  7岁,挑选衣服。

  16岁,选择大学专业。

  Alice希望就读日语应用,而粉丝的意见,是理科。

  Alice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主动权么?

  没有。

  因为真正需要Alice网红身份的,不是Alice,而是她的母亲。

  粉丝的点赞与喜爱,给了Alice压力。

  却给身为单亲妈妈的Alice母亲难得的被需要感。

  而关注了Alice十七年的粉丝。

  与其说,是因为喜爱Alice。

  不如说,无限度的操控她的成长,让粉丝获得了主宰他人命运的成就感。

  接下来要说的故事,就有些绝望了。

  父亲瘫痪了,失去了所有记忆与意识,就是一个等待被“遥控”的完美躯壳。

  儿子辞去坐班工作,在家工作照顾父亲。

  寻常一天晚上,儿子打开平板,播放催眠曲。

  但是,儿子离开后,像是收到了人为操控,智能电脑,停止了播放歌曲。

  瘫痪的父亲,似乎,突然间有了意识。

  那晚之后,父亲眼球里,出现了一圈来源不明的缓冲带。

  但是父亲,似乎痊愈了。

  想起来了两人童年时一起唱的歌,还能弹吉他。

  直到一次,意外发现“自己”正在直播。

  可镜头方向,不像来自手机。

  招招手,不是录好的视频,确实是直播现场。

  鬼使神差的,儿子抬起头。

  直播的镜头,赫然就是父亲的眼球。

  父亲,变成了电子人?

  和好友私聊,说起这件怪事。

  手机系统却显示,有个未知的“第三人”查看了他们的消息。

  3秒过后,查看人数,又多了一人。

  没来得及继续深究。

  好友退出了群。

  手机震动,再看,好友头像变成了黑色。

  发来了一张照片。

  再看。

  好友七窍流血,已经死亡。

  而身边的父亲,笑容也变得狰狞。

  怪事并没有停止。

  找来女友商量对策。

  女友,却也变了样,成为了被寄生的怪物。

  眼球异变,在楼梯匍匐,叫喊着“杀了人类”。

  逃向房间,却无力的发现。

  智能与AI,早就夺走了人类空间。

  密码锁、摄像头、电脑,房间每一个出口,都是“敌人”在把守。

  人类,究竟逃得掉么?

  看《社交网络》,观众没有“上帝视角”。

  出场人物身份,都扑朔迷离。

  唯一可以作为推理参考的,都是他们的社交网络身份。

  每个人物,都埋藏着反转的可能。

  上一秒,还以为是爱情的降临。

  下一秒,发现他的真实人格,其实是网络版主“真相调查员”。

  一切的热心与保护,不过是为了给取证行方便,给个人网页谋流量。

  一套检测普通人成为杀人犯几率的系统,抓取了未婚夫的所有网络信息测验。

  不止他的社交页面,包括所有相关人的社交页面与评论。

  他成为杀人犯的几率,是70%。

  你,会怀疑男友,向警方举报他么?

  社交网络时代,感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成了被技术和算法控制了信息和思维的控制脑,他们无意识中,做出了很多反人类的事情。

  要想不被社交网络寄生,就得先完成个人的独立。

  行动的独立,生活的独立,更重要的,思想的独立。

  不让舆论方向决定判断,不让社交潮流主宰喜好。

  才会不让社交网络,轻易噬了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