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断线》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断线》经典观后感集

2018-01-23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断线》经典观后感集

  《断线》是一部由亨利·亚历克斯·鲁宾 执导,杰森·贝特曼 / 霍普·戴维斯 / 弗兰克·格里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线》观后感(一):多线条叙事的经典之作

  《Disconnect》国内翻译成《断线》,台湾叫做《疏离世界》。相比来说,前一种翻译直白,但让很多人把思考点放在了“网络”上,其实导演在讲感情的隔膜。后一种翻译领悟了电影的精神

  《Vantage Point》翻译成《刺杀据点》,则完全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可这种翻译又很可能让相当一部分放弃欣赏的欲望。毕竟好莱坞从来不缺少硬汉与阴谋。

  两部片子从类型上来讲前者属于剧情片,而后者属于动作片,之所以放在一起作对比,是因为两个导演都用了多线条的叙述方式来讲述它们。一部是在舒缓的节奏中把故事慢慢推向高潮;另一部是把一个点多角度的摊开,一块块的把故事讲清楚

  《Disconnect》中有一条“关系线”把所有的人物串了起来,首先是一个失去了孩子家庭,被冷落妻子在聊天室里寻找倾诉对象,当丈夫发现自己的账户信息被盗了以后,求助于一个辞职了的私家侦探。

  私家侦探失去了妻子,独自抚养着自己儿子。他的儿子与朋友恶作剧的时候遇到了古怪自闭的同校同学,于是注册了一个女孩的账户挑逗这个另类的同学。孤单的他以为找到了知音,在引诱下给“她”发了自己相当蠢的裸照。

  侦探的儿子把裸照群发了,于是寂寞的同学自杀了。他的父亲开始锲而不舍的找寻让儿子自杀的原因。这位父亲是位律师,媒体发面的专家,被指定为当地一家电视台一个牵涉到未成年人网络卖淫报道主持人的律师。

  这位主持人无意间找到了一个色情直播网站联系上了一个提供网络色情服务男孩。起初她只是想利用他完成一件能够带来名利的报道,渐渐的她希望可以挽救这个男孩。可事情远没有她认为的那么简单

  当然,链接这些人物的这条线有的地方略显薄弱,归因于导演与编剧的艺术想象也不为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条线上,展现的每一个家庭中的那种本自以为相互了解人们之间的隔膜,类型不同,性质相似

  账户信息被盗的人找到一个在自己冷落妻子的时候,她倾诉的对象;自杀男孩的父亲找到了那个挑逗儿子的始作俑者;主持人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救那个从事网络色情服务的男孩。

  我把这部影片的关键词定为“救赎”,倾听与倾诉,爱与被爱,拯救与被拯救,也许只是许多人为自己错误所寻找的替罪羊,只是在给自己的懊悔与遗憾寻找埋单的对象,想通过这个寻找的过程获得解脱。这个过程让人专注,因而屏蔽了那些应当来自自我心中的“救赎”,忘记了它是最本质也是离自己最近的一种解脱。

  失去儿子的丈夫应当明白妻子并不在乎财富,她只是想丈夫的爱护;儿子自杀的家庭应当明白彼此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辞职在家的侦探应当想想自己的儿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护;拯救别人的主持人应当明白那个男孩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接纳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什么未来前途这些人人都挂在嘴边的东西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心里去做认为对别人好的事情,却想不到这种付出其实连不到对方的心里面。这些东西,导演都挨个讲给了他们听,同样也是讲给了观众听。

  当然,温情的电影有很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的却凤毛麟角。整部电影接近两个小时说实话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故事越来越激烈气氛,但仍然只看到了故事零零散散的片段,故事接近结尾部分的几个慢镜头完成了它完整的叙述。

  《Vantage Point》备受诟病的就是“巧合”有点太过巧合了。但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是它看似眼花缭乱丝丝入扣的叙述方式。绝对不是那些“巧合”,因为导演起码能把故事圆起来,没有硬伤,没有完全出离的脑残逻辑,能驾驭这一点的国内导演屈指可数

  《Vantage Point》长度九十分钟左右,导演用了五次倒计时的回放,把二十分钟内发生的故事拆开,线索一条条单独的拎出来给人看,每一条线都能够延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同一块块拼图,观众们用自己的思维把他们扣到一块儿,拼成一块边缘并不是太过圆滑的故事。

  这个叙述方式的美妙之处在于如何寻找角度,该把那些篇章笼到一块,从而让每一块都情节紧凑,密不可分,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导演的处理方式十分精彩

  《Disconnect》与《Vantage Point》的多线条叙述,在小说中已经很常见了,在影视作品中也已经有很多人去尝试了,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算是其中的上乘之作。不过,这种尝试从骨子里就带着棱角,玩不好,可能就砸了自己的招牌。

  这其实考验的是导演和编剧心中的格局,能把一个个小事儿讲漂亮的人很多,把他们串起来还能美观的,就少之又少了。

  《断线》观后感(二):一部不断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标题有点装逼,但是是实话。《断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没有硬伤,让人不觉陈旧。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有这样的感觉,一部是皮特主演的打丧失的末日之战,一步就是断线。两部相比,断线做得更好。

  社交网络的题材早就被黑镜子拍得几乎没有东西可以拍了。黑镜子第二季里那种无力感已经把现代科技传递给我们的恐惧感夸张到极致。断线就很聪明,从小故事入手,把人物最自然情感作为重点,展现社交网络之外的人之间的温暖无奈

  最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草草结束,而是认真地给每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比如男孩对女记者的话就很引人反思,比如父亲对另一个父亲动手甚至打伤孩子就很真实,寻仇的男子得知自己跟踪的不过是另一个受伤的男人失落无助,都用一种最巧妙的方式跟我们诉说这个世界的温暖与真实。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害是坏的结局,因为这样的导演是不负责任的;但我也怕它为了好的结局而圆一个好的结局,这样落了窠臼。因此断线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九十分。

  当然Andrea和宝拉都是我的毒药。作为不算脑残的粉丝,必须支持

  《断线》观后感(三):好的电影能让你看到生活的真实残酷

  对于电影院里场面宏大的大片,在我眼中,不过是四星的评价

  个人而言,真正的好电影,不一定非要大牌林立;不一定非要场面震撼声势浩大

  真正的好电影,是能让人从中看到生活,看到真实,甚至,看到你自己。

  英国的《黑镜》系列,把社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们都曾是网络暴力的一员,谁亦无法逃脱,除非你从未评论转发任何的新闻信息。

  《断线》里面是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却又冥冥相连。

  一如生活,互不相识的人们,依赖着社交网络,形成或深或浅的关系。

  1、丈夫与妻子的故事

  谁没有对着陌生人吐露心声经历

  所以社交网络之初,谁都会有几个陌生的QQ网友

  只是渐渐,这些网友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因为彼此,已无话可言。

  曾经

  因为彼此陌生,所以畅所欲言

  因为彼此深知,社交网络的交心之后,现实生活仍会毫不相干

  所以能把深藏于心的伤痛秘密向陌生人一一吐出。

  ——若现实中,能彼此坦诚,谁又需要向陌生人浪费聊天的时间

  2、女记者和小男生

  15岁的小男生,是某私聊网站的裸聊。

  某成熟女性是一个小电视台的女记者。

  一个为赚钱、为生活;

  一个为名利、为新闻题材。

  因为社交网络上不经意地搜索,成为“朋友”。

  他以为,彼此是朋友,可以在一起。

  她认为,他是迷途的少年,需要帮助。

  他认为,他的生活过得安然自得,他要的是陪伴,不是帮助。

  她以为,她做的都是对的,是成年人对迷途少年的帮助。

  殊不知,

  他们只是在互相利用,互相曲解。

  ——若现实中,你不懂我,我不懂你,干扰别人的生活只会自讨没趣

  3、杰西卡和小莫扎特

  我更喜欢用小莫扎特来称呼那个10年级的自闭生Ben。

  音乐天才特立独行,却因不善交际而没有朋友。

  两个叛逆期的小男生,虚拟了一个名为杰西卡的美女账号与之聊天。

  其中一个小男生,却在与之聊天的过程中,代入了自己角色喜欢上这个独来独往的莫扎特。

  尽管后续的艳照事件,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意外。

  但偏偏生活就跟骨牌一样,一个决定,一次恶作剧都将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终于,音乐天才小莫扎特上吊了。

  父母姐姐终于开始反思,自己对这个自闭少年的忽视。

  叛逆小男生也开始反思,自己所造成的蝴蝶效应。

  悲剧,始料不及;

  反省,有胜于无……

  ——若现实中,能抛开社交网络,抛开所谓的忙碌工作,倾听身边人的心声。

  生活,就会美好多了。

  .小莫扎特的姐姐向好友们倾诉悲伤;好友们却关系facebook上的无趣聊天。于是,姐姐爆发了,对着朋友吐了一脸的口水

  我想,这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现实生活对社交网络的唾弃吧。

  《断线》观后感(四):《断线》,介于《社交网络》与《黑镜》之间

  电影《断线》(Disconnect)反思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在人们当下生活中的影响,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社会,涉及的年龄范围不断扩大,影片中,一名警察的儿子借口有助于学习请求父亲给他买一部iPad,但父亲却认为改装过的台式电脑同样能满足儿子的这种需求。而全片的剧情亮点和主线索就是这名警察的儿子连同同班同学,利用后者的iPad上的社交账号(注册成一个虚构的女生名字Jessica)戏弄了一个内向的同校男生,并致使这名男生不胜其辱而选择上吊自杀。与此同时,片中还有另外两条线索:一名地方电视台女记者在一家色情网站上“勾搭”上一个18岁的男妓,后者的身世经历引起了女记者的采访兴趣,之后她说服这名男孩进行匿名采访并大获成功,采访片段更被CNN采用,而记者取得男孩的信任并在线下会面的过程就是通过手机一步步达成的;一个“失独”家庭的女主人因不堪忍受寂寞,在网络聊天室里与一名男性网友首先有了共鸣,而后深入交流起来,从丧子、夫妻间的冷漠聊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开心,但结果是,一个木马程序病毒通过聊天室入侵了女主人的银行账户,信用卡于是被盗刷……

  完整回顾影片内容再来看电影标题,就会明白“断线”更多指的是人们在线下的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交际障碍、信任缺失以及情感沟通的缺乏,手机低头族、iPad一族、网瘾患者都在片中有所指涉,它以最大的真实度把人们深陷虚拟网络的生活搬上了银幕,所以观者当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社交网络在现今生活中占据了多么大的时间间隙。它以批判的视角再现了社交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侵蚀,因而与电影《社交网络》强调互联网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社会成就不同,《断线》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交织出的全貌,以及一些隐藏于人际交往中的有趣细节。比如,片中有一个镜头:那名自杀的男生在被抢救住院之后,姐姐在和同学朋友们说到此事时,心情一阵郁闷,而坐在她身旁的一名女生正在低头玩着手机,突然收到一个男生发来的约会消息后,不禁兴奋地谈论起来,于是遭到了这位姐姐的口吐吐沫……不得不说,这个生活化的镜头实在是太真实了,也最能说明社交网络影响之下的人情冷漠和情感沟通的困境——当你的情感需要向人倾诉宣泄时,不但被人无端打断,而且直接被无视,内心怒火可想而知,而这个人恰恰是你平日生活中的同伴或者朋友,TA的时间被网络占据去了,因而无暇照顾你的感受。

  另外,有网友评论将《断线》和英剧《黑镜》联系了起来,其实后者被誉为“神剧”更多在于对未来科技生活的离奇叙事与拔高,这当然是这部剧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它所逼近的伦理道德困境和科技化的荒谬性的确更上了一个层次;而前者则成功在对网络环境下人的生活异化的再现,一个个事件在镜头叙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正是真实生活本该具有的样子,也构成了《断线》叙事的内在张力。生活是一张繁复的网,那些突发或偶然事件就是人们塞进其中的一团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而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就不止于一团乱麻,而已经是另一张错综复杂、流动着的无形网络,伸指触摸屏幕的一瞬间,你就被自愿带入其中。

  《断线》观后感(五):黎明

  2014的最后一天看了这片子;完美的句号。

  这一年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有一个《少年斯派维的梦幻旅程》,没想到,年终看到了这么一部棒极了的片子。(对了,很有忽悠作用的《登堂入室》也是今年看的,记忆犹新)

  《布》里絮絮叨叨地缅怀了一遍过去,笔挺的逼格闪闪发光。淡淡忧伤。

  《少》里童话故事的美梦编撰得如梦正酣,温馨的家庭脉络一以贯之。惹人嫌厌。

  《登》玩得是严密地前因后果,层层堆近,逻辑绷紧的快感毫无尿点。

  最后是这部disconnect,深夜码下这篇流水,全因片尾定格的三个画面太美丽,让我无法在午夜平静睡去。

  1.三段故事平行的手法很类似Crash同步进行的几个racial discrimination story,有亲情隔阂、有婚姻灾难、有年少迷离;gaps 引发的conflict 展现得颇有张力昂。

  2.这三个故事都由Internet作为矛盾起点。前一阵子一直在思考:兴许这些年电影的叙事手法或者说表达形式(假大空的胡扯开始了)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内容随着时代演变。观毕此片,深深滴感受到,此前的表达形式已然无法承载变化中的生活内容。

  互联网渗快透入我们的毛孔,它今天可以知道我的血压,明天就可以预测我勃起。。。云计算太可怕。。。大数据还能调用我10年前掉茅坑里的一幕幕。。。对了,京东购物记录里的杜蕾斯数量它也知道。。。

  总之,世界变化太快,艺术要返照生活,那得花费大力气改变自己,几个彪型大汉推着摄影机来回NG的拍,兴许不再有人欣赏。

  3.片子里的姑娘选角还是用心,高矮肥瘦任君筛选;哥们也挑拣了好几个熟面孔,小鲜肉、颓废范儿、壮汉、知性文艺男,反正没落跑,观众的口味不会被忽略。无论世界怎么变,这个世界还是得从脸看起。

  4.导演/编剧 结尾来了个总集合,冲突放大到最大,唯美地描绘暴力--拳击姑娘的大饼脸、重创小鲜肉的年轻肉体、夺取老头子的长管枪;片子如果在这种唯美的叠加场景中结束,那该多美妙----砰一声枪响宣告新世界的来临,旧秩序被Internet connection 横空击破。

  5.于是乎,最后5分钟迎来了“狗尾”,全体同仁来了个道德审视、亲情回温、旧爱重燃,然后?然后观众们开始思考Internet是否造成的是更多的disconnect,全然不顾横空一击的枪声,迷失在旧秩序中,茫然不知并且恐惧新秩序的出现。

  继续活在黑暗之中,浑然不觉东方之既白。

  ------------------------------------------------------

  五颗星给题材,违心地向剧本收尾的调整致敬,毕竟片子要卖钱~~

  期待导演的另一高分作《移魂女郎》。

  《断线》观后感(六):说说SNS

  不光豆瓣 身边有很多SNS 让朋友之间连接更加紧密了。慢慢的我们都开始习惯甚者依赖SNS 上面很多朋友 可以free talk 什么都聊 班也不上了 学习也不用了。

  这个电影格调和层次都很像crush 它忘了是哪一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了。而通过“断线”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层次的东西。

  1.发达城市中人们对经济生活重视往往超越了精神生活

  2.SNS其实暴露了很多个人信息 当使用者享受像明星一样的被关注感时 也出卖了很多隐私

  3.这点个人认为是这个电影的核心了 好比中学语文阅读理解 最后一题归纳中心思想一样..这部影片是号召人们好好关心应该关爱的身边人 而不是等到关系恶化了才去弥补。

  《断线》观后感(七):跟最爱的人吵架,跟陌生人说心里话

  又来了!第几次了?哥哥房间里又传来重度噪音重金属摇滚,妹妹气愤地奔过去,凶狠地踹开他的门,她原本要吼着告诉他无论什么音乐都无法拯救你惨败的人生,可是她看见他哥吊在屋子中间,他的哥哥把自己吊死在吵闹的音乐中了。

  《断线》。小艾的2013年最佳电影。看哭。上一部被电影搞哭大概还是小学三年级在县大礼堂里看《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小制作,一大帮美剧脸,故事分三条线,都是讲网络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台湾的译名更直接,叫《疏离世界》。

  一个是看上去对谁都懒得理的叛逆孩子,一个是看上去什么都不在乎的卖春男,一个是看上去在网上蠢蠢欲动的妻子。被习惯的冷漠,被错误的信任,他们明明对网络有警惕的,却还是突然一股脑地对陌生人贡献出了所有的信任。

  动人,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动人,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击中你不同的部位,导演简直是把橡皮筋绑在你心脏上,然后慢慢地拉开,最后突然放开,弄疼你。

  你多少会在其中看到自己。

  快来快来数一数,里面一共有多少你熟悉的美剧脸。

  ~~~~~~~~~~~~~~~~~~~~~~~~~~~~~~~~~~~~~~~~~~~~~~~~~~~~~

  如果你想看电影,却不知道看什么,敬请搜索关注微信公共号:艾影人,ID:ayingman。

  《断线》观后感(八):《断线》:解线还需系线人

  一群失学的美国青少年,蜗居在狭小房屋从事网络色情行当,忍受不了的男孩偷偷向女记者泄密,而调查此事的女记者为了让事情大白于天下,却让自己身陷囹圄。被两名同学诱骗的自闭男孩,把裸照通过网络传给对方,结果被疯传学校,然后男孩上吊自尽,愤怒的父亲要为儿子讨回公道。出轨女人遭遇网络偷情黑客,所有银行账户密码泄露,积蓄被洗劫一空,丈夫雇私家侦探调查真凶,结果查出妻子的不轨行为,还牵扯出自己的二胎贷款隐瞒事件。在没有任何政府部门可帮助的情况下,夫妇俩联手去追查让两人生活一败涂地得凶犯,结果又是一连串意想不到的遭遇。

  影片由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轮椅上的竞技》的导演亨利·亚利克斯·鲁宾执导,一众二三线电影电视剧演员加盟,杰森·贝特曼一脸悲催的搞起了调查,霍普·戴维斯和黑美人宝拉·巴顿出镜,还有在《遗落战境》中与阿汤哥演对手戏的英国美女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梅奇知道什么》中的瑞典男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都悉数登场开始群戏PK。把一群普通美国人在网络世界中的种种遭遇和经历娓娓道来,犹如纪录片式的畅怀,又是正剧样的叙事。在看似杂乱无章,各不相关的事件中,由导演不紧不慢的一一展开,并互有交集。

  影片可算是又一部以小事件彰显大世界的剧情佳片,以三段小故事来突出网络世界对社会人群的生活影响和心灵改造。或许是由于真实的写照,或许是触目惊心的揭露,被《旧金山纪事报》称为是一部“难得的电影”。对于希望了解多元化美国的观众们来讲,本片绝对不容错过,不仅可以看到真实美国老百姓在官僚体制下的无奈,还能看到阳光制度下暗流涌动的暗疮。而影片在更深层面对人性的挖掘,也是绝妙精彩,以永不断线的人情来连接冰冷断线的网络。

  《断线》观后感(九):会有ID替我爱你

  半年前,我要启程去往一个朋友所在的国家,她多年前去了那里,我们偶有邮件联系。临行前我想给她发封邮件,却发现她用的邮箱早已被强,而这居然是我所拥有的她的唯一联系方式,于是,我跟她彻底断线。

  两个月前,我戒了朋友圈。在点赞之交淡如水的年代,人们放弃了定期联络互道近况的习惯,改为在网上展示家长里短并默认其他人会自动阅读。于是很快,两个礼拜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与全世界失联。

  这就是我们信任依赖的科技,无比强大而又无比脆弱的互联网。

  今天,我一边腹诽着互联网,一边从网上下载了这部叫《断线》的电影,它讲了三个跟网络有关的故事。

  一个中产家庭热爱音乐的孤独少年,因为识破了两个熊孩子的恶作剧而被盯上,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在社交网络上把所有信息找到,并投其所好成为其朋友,双方无话不谈后少年的私密照片被恶意传播,少年不堪其辱走上绝路。这一切让深爱却从未了解过儿子的两个父亲迎来了激烈交锋……

  一个虚妄度日的裸聊少年,被野心勃勃的女记者相中成为劲爆新闻点,在对方的关怀下渐生天真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最终领悟自己不过是被利用的nobody。而女记者纵内心煎熬,也无法阻止汹涌而来的一切……

  一对痛失爱子的夫妻,在伤痛中渐行渐远。丈夫工作赌博浑噩逃避,妻子寄情于在线互助小组寻求慰藉,大量信息的自我暴露招致信用卡被盗刷,两人于是开始千里缉凶,也在相处和对往事的回忆中逐渐找回彼此……

  三个故事,两对父子、一对陌生男女、一对夫妻,全是关系,有的看似稳固其实早已烂透,有的机缘巧合之下偶生羁绊,有的曾经紧紧联结却一击即溃。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中无关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在现实中身份亲密的人们却离得越来越远。到处都是论坛聊天室,到处都是交友APP;没空管孩子?给他一个手机吧;才不用担心他寂寞,他有手机呢。网络时代,关系是如此唾手可得;网络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网络时代,总会有ID替我爱你。

  于是我们那么那么得想要在网上寻求所有,“在前Facebook时代,你必须成为某人,才能与他人分享信息,然而如今,你只有在与其他人分享一切后,才能成为某人(by数字思想家Jaron Lanier)。” 然后,

  我们努力地对陌生人掏心掏肺,却懒得管一臂之内的某某某是哭是笑;

  我们忙碌且慷慨地在朋友圈点着赞,却吝啬于给身边人一个拥抱;

  我们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却和身边人无言以对;

  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

  都说科技改变生活,其实科技本身并无原罪,科技只不过让那些麻木之后原本可以做的努力找到了放弃的借口,让本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人人低头的疏离下一推再推地逃避。影片的最后,夫妻俩终于久违地拥抱在一起,两个父亲终于愤怒地扭打在一起,男孩终于冷漠地离开、女记者终于悲哀地哭泣,他们好歹都做了点什么,给予了他们的遭遇以一个向前的结局,这样总好过在黑暗之中冰冷游走的文字最终归于死寂。

  最后po一组美国摄影师Eric Pickersgill的作品《remove》,他P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和电子设备,于是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好像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断线》观后感(十):拥有连接全世界联系的我们其实一无所有

  时代变迁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那时候手机还只是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报平安的工具而已。不知不觉现在我们每天对着方寸大小的玻璃面板可以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聊天,谈情,说爱。聊生活,理想甚至连那些埋藏在心里的欲望都不需要掩盖羞射了。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你我无需掩饰自己任何那些平时无法诉说的事情。透过聊天软件,视频连接,我们不在孤单,不再寂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随意的和那些连性别都不一定是真的人聊几句知心话。

  1,内心躁动,住平民窟喜欢色情做了色情主播的小男孩断掉了社会学习,工作充实自我的线。拒绝成长拒绝未来,却在色情主播上内心满足于网络。

  2,是性格孤僻喜爱音乐,爱健身却不善于交流并且和父母不沟通。反叛又不善于更加不屑于言语在家庭学校中断线的孩子只有在网络和音乐中找到满足和自我,和一样年纪却离经叛道,搞怪早熟拒绝单身父亲也一样断线。和同学假装网络上美女然后调戏孤僻男孩找到自我娱乐的熊孩子沉迷于网络聊天却诱导男孩发裸照然后传播后自杀的孩子。

  3,失去孩子的夫妇,不在有夫妻生活和沟通,内心深处抑郁有痛苦,情绪无法宣泄后的和丈夫和现实断线选择同样失去妻子的陌生人聊天,诉说安慰和情绪在网上找到自我的女人。

  4,还有同样断线流落街头,温饱都成问题的未成年少年拒绝社会却因为住处和温饱不得不做色情小主播的少年也只能在网上满足内心和身体。

  所有人都和现实失去纽带,却无一例外自以为在网上找到满足感。却忘了虚拟网络比现实更加虚伪,更加没有底线和道德,当发现事实后也更加残酷让人唏嘘不已。男主播被女记者欺骗暴露了色情网站黑幕,本以为可以找到喜欢的人,没想到却只是利用他满足记者的工作和虚荣心。只是为了新闻,没想到却让他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毁掉了那些人的生活。两个小男孩伪装成美女勾引孤僻男孩聊天诱发裸照到校园却自杀昏迷不醒,毁了一家四口,找网络单身男人倾诉后没想到是个骗子,害的家徒四壁信用卡透支银行回收房产。让夫妇俩关系更加到了顶点。

  这些都是在现实中断掉了线,内心孤独无助。无处安放的情绪或者躁动不安的内心全部和现实生活脱轨。但是却衔接上互联网高科技的线。

  四条线分别叙述,最后回归主线并且如同是几张绷紧弦的弓箭最后一起发射一样。随着镜头切换,缓慢,更加缓慢的如同几壶开水马上到达沸点的温度随时要爆炸,并且是一起爆炸,然后慢慢回归平静,冷漠。镜头下。真的很佩服导演拿捏精准感,看似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的线索最后归于一片平静。背景音乐也恰到好处。从缓慢叙述到推进剧情,犹如行云流水一般最后一同完工。

  有孤僻孩子,有寂寞老婆,有色情欲望主播,有功利心的记者,有捣乱犯傻的熊孩子,有不予沟通的家庭,学校,父母,老师。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沟通不再是难事,一杯水的功夫就可以聊好多话。人们都以为不在孤独,好似网络拯救了你我生来彷徨无法满足自我的孤独感。却不知道这个虚拟世界只是另一个更加势利,更加阴险,更加危险,更加让人小心翼翼的一个世界。我们剪断了现实世界更加直白,更加用心,更加满足自我的,更加能使我们开心的世界。所以变得一无所有。

  隔着玻璃面板可以联系全世界看到全书新闻明星见闻又如何。你一样孤独,一样无法信任,一样的生来彷徨。网络并没有改变你我,只是你自己越来越封闭自己。那方寸的屏幕更加要时刻小心翼翼的活着要更加违心的装扮。

  放下社交网络,放下手机,放下电脑和身边人多说说话吧。生活才是你的自我救赎。

  转载联系微信5120549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