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精选

2020-07-24 23: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精选

  《大师玛格丽特(译注版)》是一本由米·阿·布尔加科夫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6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精选点评

  ●国内很详尽注释版了。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在莫斯科进行的各种恶作剧、本丢·彼拉多的悔恨和赎罪、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三条线非常巧妙编织在一起,尤其是彼拉多的故事通过沃兰德的讲述伊万·流浪汉的梦幻、大师的小说手稿方式穿插进小说里,和时俄罗斯形成平行式对照,并且在主题呼应起来:人类自身的怯懦乃是最大罪恶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的各种官僚机构应对魔王到来的时候,所做的种种努力不仅无用而且好笑,但透过光怪陆离魔幻情节还是可以残酷现实影子:布尔加科夫借古讽今地写了彼拉多手下秘密护卫队行动和俄罗斯秘密警察的刺探监视活动其实是极其相似的。最后的神来之笔是沃兰德带大师来到彼拉多的忏悔之地,大师作为写下彼拉多故事的作者竟然给予他的主人公自由同时大师也获得永恒安宁

  ●在地狱中的,便被魔鬼救赎

  ●太

  ●用宗教小说来抵抗物质世界和虚无,顺带唾弃一下人类的怯懦

  ●“烧吧,燃烧吧,过去的生活!”“燃烧吧,苦难!” 精彩绝伦作品,读一遍远远不够

  ●开篇卷首语出自歌德的《浮士德》,吾乃彼神力部分,恒欲为善,永司善举。 好几个晚上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实在是太好玩了,前边魔鬼沃兰德的出现还没有很强烈的魔幻感,当玛格丽特接受魔鬼的邀请开始飞起来的时候,怎么看都像是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了,那种畅快的感觉简直是太好玩了。 故事很棒,魔鬼大闹莫斯科,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以及可能虚构出的本丢彼拉多被迫杀死约书亚后又为之复仇的故事,当然还有不太能明了的各种暗讽。 在通篇阅读中我的脑海里都将文字做了实景呈现,好像亲身经历了莫斯科的魔幻世界一般,如书封上的介绍所言,这是一场想象力的狂欢,这是善与恶的永恒争斗

  ●看完发现作者原来已是时日无多,疯狂也好,对往日的怀念也好,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那时的离开真是帅气

  ●我来看看都加了什么注释

  ●值得为这个版本再看一遍

  ●玛格丽特不看注疏版真是看了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一):没有感受震撼

  看了很多评价都说“好书”,“奇书”,“读一遍不够”。可是我却没有那种酣畅淋漓之感,也并未觉得很精彩。这一版的注释很详细很棒,写出了很多由于文化障碍所不能体味的小细节线索。除了惊叹于作者的暗讽与那无时无刻不深藏意味的人名地名情节,故事的几条主线很清晰的在我脑中重现,可是那种被震撼的感觉为什么我却没有体会到呢?!!

  如果拿它与同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对比的话,对我来说,后者对我的震撼更大更深远。。。。

  难道是因为我阅历不够?还是对圣经了解不多?还是对俄国当时的历史背景不清楚??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二):拿撒勒人的坦然,你们都是好人

  《大师与玛格丽特》故事所探讨得社会现实,似乎并不好充分展开,还是说说几点不着边际的感想吧:

  1.作者充分整合了宗教故事和现实人物,无怪乎这本书历时约12年,每年只有1万单词;

  2.每个篇章都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但是篇章的人物比《百年孤独》要清晰的多,能够比较清楚的厘清作者表面的故事线索,也正是这样,才允许读者有余力去探索这背后宗教隐喻和现实讽刺;

  3.思讨在已知的中文作品中,似乎没有能够充分调动中国古代神话瑰宝的深刻文学作品,其一似乎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并没有特别系统地被梳理和广为知晓;另一方面是这个题材目前没有接触到能够深刻的作者,这种作品的绝大多数都被写成了网络文学YY可怜虫;

  4.我们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虚妄,在撒旦营造的幻觉中,欲望膨胀、纸醉金迷,要知道这些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尺度不同的忧伤。

  5.其他对号入座乃至于个人文件夹都不愿留下笔墨。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三):《大师与玛格丽特》读书笔记

  

如果说俄罗斯文学有什么东西是我最为钟爱的,那么一定是他们从不羞涩于展示自己最炽烈且并不幽微的情感。

布尔加科夫在书中像郭德纲在相声里摧毁刘兰芳和贾继光一样摧毁苏联的文艺界乃至整个系统。他怀着最大的恶意,用最不春秋的笔法,揭开格里鲍耶多夫、剧场、公寓的虚伪。这种为了过瘾的嘲弄在他安排文艺界职员进行大合唱时达到巅峰,职员被塞进车里运往精神病院,同时一路高歌,让人以为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

与这种嘲弄相对应的,是布尔加科夫对莫斯科的爱。伊万追逐沃兰德的一道上,穿行于莫斯科的大街小巷,撞见偷情者、汽油炉;最后大师离开前,望着雨后的莫斯科,恍惚间与耶路撒冷重叠。

彼拉多在书中是令人同情的。他几乎做到了世俗标准的“仁至义尽”,但依然受到良的折磨;他意识到约书亚是他的救主,却犯了“怯懦”这一最大的罪恶,因此也无法得到救赎。彼拉多是一个凡人,正如大师是一个凡人,布尔加科夫也是一个凡人;而布尔加科夫不准备以平凡为由赦免自己。

玛格丽特的舞会是全书的转折。在此之前,是魔鬼让全莫斯科出洋相;在此之后,魔鬼成为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天使,光怪陆离的舞会赋予玛格丽特以神性。娜塔莎骑猪相伴,愿为女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四):引人深思的有趣+这个译本不错

  【一读】

  跟着作者去想象,融入这个荒诞的魔幻现实世界就发现此书着实为奇书。关于黑暗魔法的天马行空的种种描绘,无论是柏辽兹与有轨电车、剧院里的戏法、卢布变外汇,还是魔鬼的舞会都引人入胜,这所谓魔幻。作者借撒旦黑暗魔法之手,“黑”了普罗大众爱钱贪财的人性、房地产商人的投机手段等种种丑陋之处,这又是现实。魔幻与现实交错,最终又归于现实,看完不禁要啧啧称赞:“妙啊”。几条叙事线杂糅,看似杂乱,实际上都被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书中用了大量人名隐喻人物的品行,大概是要有俄语背景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这一点,夸夸这个版本的“译注”,不然我完全不知道是隐喻)。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彼拉多和下属商量刺杀犹大的场景:我第一时间以为自己理解错了,这两人说得驴头不对马嘴啊。看了两遍,方知晓作者的深意,会心一笑。

  对于本丢·彼拉多,也就是大师的小说这一条线,倘若不了解耶稣、总督的这段宗教故事,比如我——虽然“犹大”这个名字我是知道的(从《最后的晚餐》得知)——读起来多少会有些费力。建议可以先查查“本丢·彼拉多”和“犹大”,这样便可第一时间融入作者构筑的魔幻、怪诞的世界。

  最后,我想感叹一句:啊,俄国文学的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复杂和雷同了。比如,有一个人复制粘贴似的叫“阿尔齐巴尔德·阿尔齐巴尔德维奇”。文中有时候只出现职位/身份,有时候又只出现中间名,好难对上号,令人抓狂。要是有人名-职位-出场章节对照表就好了(我打算二读时自制一个)。

  此外,392页第二十二章,”孑然一身“被印成了”孓然一身“。

  《大师与玛格丽特(译注版)》读后感(五):书评

  我准备从这几个部分写一下读后感,第一个是喜欢的句子段落,第二个是本书的大概结构和大致印象,第三个是其他的一些。 “涂抹油脂不仅改变了她的外貌,而且让她觉得快感在身体里的每一个部位沸腾,就像破碎的气泡一样刺蛰着她的全身。” “玛格丽特没有睁开眼睛,她喝了一口,顿觉甜美的液体流遍了全身的血管,耳边犹如黄钟大吕鸣响。她仿佛觉得,那是公鸡震耳的啼鸣,又像是进行曲的高亢旋律。” “十分感谢您,阁下。”玛格丽特的声音微乎其微,她询问似的看了看沃兰徳。而对方却只是礼貌而又无动于衷地报以一笑。玛格丽特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她感到自己受了欺骗。看来,他在舞会上尽心尽力的付出根本不会有什么奖励,就像此刻根本没有人愿意挽留她一样。……自己要不要开口乞求呢,就像阿扎泽勒在亚历山大花园里诱人的劝告一样?“不,绝不。”她对自己说。 ………… “您还是坐下吧。”沃兰德突然颐指气使地命令。玛格丽特脸色一变,立刻坐了下来,“或许,您临别前有话要说?” “没有,没有什么了,阁下,”玛格丽特傲然回答道,“而且,只要您需要,只要您乐意,我会甘愿满足您的所有要求。我一点也不累,舞会上也很开心。所以。加入舞会继续进行,我愿意让成千上万绞刑犯和杀人犯亲吻我的膝盖。”玛格丽特朦朦胧胧地看着沃兰德,眼里已是热泪盈眶。 “这就对了!您说的完全正确!”沃兰德凶悍的大叫起来,声如洪钟,“就该这样!” “就该这样!”我懒得的随从们应声附和,就像回声一样。 “我们刚才在考验您,”我懒得继续说,“永远不要乞求任何东西!尤其是面对比你强大的人时,永远不要乞求任何东西。他们自己会送上门的,他们自己会给的!请坐吧,骄傲的女人!” 布尔加科夫的语言经过翻译看到我眼里的时候,可能已经算不上优美了,但是它无比准确,认真想象那些语言,会给我无比真实细腻的感受。比如有一处“迅捷又振奋”的闪电,为什么闪电是迅捷而振奋的?那一定是干脆利落的闪电吧,咔吧一下,几乎是干燥的,而不是带有宏大或是沉闷悠长的雷声,那是一道又快又细的闪电。 第二处的“犹如黄钟大吕鸣响”也很棒,我读到的时候几乎起了鸡皮疙瘩,虽然我没有去查意思,但是一口大钟,黄澄澄的带着金属疙瘩,被duang地撞响了,就在玛格丽特的耳边。这是一种巨大的震撼吧,但它又是在形容喝了一口血之后的感受,比喻很棒。 第三段其实没什么好分析语言的,但那种转折让我深受感动,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写出了魔鬼们内心的不屈和骄傲,永远不要乞求任何东西!多棒!多有骨气!玛格丽特本来已经绝望了,但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原则,没有低头要求什么,但她却相反地打动了魔鬼们。所以说情节的设计真的很重要,语言可以不精美,但是只要做到准确干练也就可以了,情节如果不合理没有力度,那小说就没什么可以看的了,语言的打动人只是一时的,但情节的打动是深刻的、有力的,我想我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也会记得这个。 下面说这本书的情节结构。 应该是有四条线路的。第一条是穿插其中的耶稣和罗马总督本丢·比拉多的故事;第二个是魔鬼撒旦们兴风作浪的故事;第三个是玛格丽特和大师;第四条比较小,没有着墨很多,是年轻诗人伊万流浪汉的发展。 这些故事发生在充斥着种种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苏联莫斯科,人们的狡猾、算计、肤浅、还有痛苦等等,在故事的进行中被一点点揭露出来。 “文学大师协会”应该是代指了一批把持了文学话语权的庸人,他们大部分本身没有什么才华,却工于钻营,在算计别人的方面倒是很在行,大师就是他们的受害者,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却被埋没了,甚至还被攻击。从此消沉痛苦,甚至还住进了精神病院。 但我想作者是不喜欢消沉的大师的,也很后悔过去自己的消沉,文中多处提到“怯懦是最大的罪行”,大师最后和玛格丽特没有进天堂,但作者仁慈地给了他们永远的宁静,在一个月光洒满的小楼里自由自在地创作、思考。 在生命的尽头,布尔加科夫写下了“怯懦是最大的罪行”,这是一种熊熊燃烧的斗志,没有过多的写怎么样去勇敢,但是情节却写出了“尊严”“绝不低头”还有一种“奋力得几乎歇斯底里地破坏欲望”,令人振奋。 我也要努力啊! 最后说些其他的感想。 《浮士德》看来真的得看看了,书里多次引用,恐怕它的地位有点类似于《诗经》或者《楚辞》吧,简直是装逼利器啊。 司马迁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一本小说更应该追求用语言编织成情节,用“行事之深切著明”去表达思想。这也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翻译过来都这么好看,如果我能看得懂俄语就好了!不过我想先学英语,学好了学日语,第三个才是俄语。要是全世界人都说一个语言就好了!估计巴别塔早就建起来了吧哈哈,搞不好巴别塔就是航天飞船什么的,能上太空,然后上帝不乐意了,不想让我们这么早就上,让我们沉醉在算计对方,战争和政治。 看这本书像是在看歌剧或者音乐剧什么的,尤其是高潮——撒旦的晚会那里,恐怕这种感受和布尔加科夫曾经当过剧院的编剧有关系,文中的很多服饰、摆设写的都很详细,有点像是再早一些年头的作品,大段大段地描写背景环境,什么都写出来。不过现在的读者们可能没那个耐心慢慢看了哈哈。 关于语言,我还是觉得不能直接说“悲伤的微笑”这种,或者说要尽量少一些,得说“他嘴角用力弯了弯就落了回去,眼睛里蕴着一层雾。”(会不会有点酸哈哈)但是也得考虑结构和篇幅,一个段落不能有太多的这种描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