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摘抄

2020-12-10 03:0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摘抄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布尔加科夫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87图书,本书定价:2.95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和玛格丽特》精选点评:

  ●用A9读的第一本书,在电纸书和电脑上交替读完了。第513页真是酣畅解恨呐。布尔加科夫认为:“可恶而又可怕的并不在于相信耶稣和撒旦的存在与否,而在于不应由此得出结论:既然没有上帝和魔鬼,人便可以为所欲为,从而否定一切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和人们心中的“上帝”——最根本的善恶观念。”

  ●双线叙事,架空历史和现实的典范。三十年前的译本封面设计给赞。

  ●从图书馆借来读的,读完专门在网上花八十块钱淘了本同款。

  ●故事极尽光怪陆离,荒诞不羁,却又在情节的一片虚幻中构筑出人类真实的内心纠缠,布尔加科夫委实是同马尔克斯一般的叙事大师。布尔加科夫的世界里,理智同疯癫共存,耶稣与撒旦同行,但共同的是宽恕与承担。“你爱谁,你就应该为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很棒的一本小说,可惜不是全懂。"按功德,他们不配得到光明,他们理应得到安宁."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

  ●我在风雨如晦的两天里卧床读完。虽然现实中不会发生,却觉得一切可信。虽然套了好多文本,却读得毫不费力。而在长椅上搭讪的陌生人,是撒旦还是上帝?

  ●补上

  ●荒诞,天马行空。哪怕我读不大懂布尔加科夫,也被这故事吸引了。像水库开闸,洪水一气泻下,奔着失控而去。读到最后,以为千千万万年已过,却只三天而已。

  ●又翻了下,就是这本老书。书页都烂啦,但是它陪了我许多年。

  ●很魔幻,挺有意思。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嗯,好多暗喻

  从头到尾,好几条人物线。从大师,玛格丽特,沃兰德,伊万,本丢皮拉多。这些都是故事的线路。但是感觉深层的意义就是暗示了当时苏联的社会了。作者本身似乎把自己暗比成大师,而且他和大师的命运很相似。布尔加科夫本身就是因为自己的文学而受到苏联政府迫害的,文中的大师也是如此。那么要说大师的作品《本丢皮拉多》,那无非就是暗示当时的斯大林了。“怯懦是人类最可怕的缺陷。”正如这句话对皮拉多地总结一样,貌似对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也同样适用。 作为当时的苏联的一分子,布尔加科夫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只是他的命运,让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本经典之作。

  也很喜欢马太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救下来的那一段,因为感觉马太就是在服从耶稣给世人的传递的信息:耶稣让世人记住的是要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救下来,而不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如果说沃兰德是拯救艺术的人,那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当时的情况,真正的艺术家活不下去,却要让那可笑的“莫协”充当艺术的巅峰。那就真的是贬低了布尔加科夫了。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无题

  #晴耕雨读#[大师和玛格丽特] 此番阅读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布尔加科夫对读者的苛刻,与其说苛刻应该更好理解为他的写作与读者无关,《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著作的出现更多的是他本人同文字的厮杀与和解,毕竟当年被苏联政府封杀的他,死后26年才得以出版此书,政治严肃时代,谈何读者。说到苛刻的感受是因为全篇第一部分开始的时候,书中叙述故事的结构毫无章法,跟上作者天马行空的叙述几乎令我昏头,魔性的小说情节让我抓不住重点,焦急的紧追他的文字,穿插于梦境,口述还有小说篇章里的圣经故事,耶稣与犹太总督的谈话,带着圣经中智慧句子的字眼,突然令我安静下来,这些原本不多可是偏偏是如此随意安插在书本中的经过详尽描述的福音书,几乎都是此书的闪光点,令我都信到布尔加科夫是否亲临了秃山睹见了耶稣的受难,那些通透犹太总督内心想法,穿越千年终于出来替他说话的语句,都饱含深情,受制怯懦最终发令处死耶稣的犹太总督受尽千年折磨终于在书里,被作者给解救了。他用着耶稣临死前的话语转述,你要知道,他(耶稣)并不怪罪任何人。世人偏爱书中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于我而言,描述福音书的细枝末里才是属于那种力的一部分。最后分享书中喜欢的一段句子:“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三):有鲜明时代印记,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经典之作

  2016年5月因为北京-莫斯科往返2300的俄航特价机票一时兴起选择了去俄罗斯旅行,由决定到出发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行程攻略的时候决定找一部关于莫斯科的小说来看,于是遇见了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网上对比了几个译本,最终选择了钱诚先生一九八七年的这个版本,虽然文字没有别人浅显直白,但是胜在古意盎然,肃穆庄严,符合这本小说神话般的氛围。

  从出发前开始阅读,在俄罗斯的火车上继续看,断断续续的一直到回家后半个月终于看完。在俄罗斯参观了数不胜数的东正教堂和修道院,千人高呼的祈祷,庄严悠扬的钟声,金碧辉煌的圣象画,无不给人直击心灵的震撼,再看到本丢彼拉多和耶稣受难的描绘场面,细节细致到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甚至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耶路撒冷的风拂过脸颊,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宗教信仰,甚至开始羡慕那些追随信仰的人们。

  (未完待续)麻雀山俯瞰莫斯科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四):感觉没读懂

  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结构。小说三个主情节:魔王大闹莫斯科、彼拉多和耶稣、大师和玛格丽特。前两个情节由大师所写的那本小说串联起来,穿插推进。历史和现实,真实和幻境,融于一体。开头魔王预言柏辽兹之死的情节最有趣,百看不厌,但后面的情节不太符合我的预期。

  其次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了。魔王那几个调皮捣蛋的随从、他们花样百出的胡闹、玛格丽特变成魔女参加撒旦的宴会,想象力丰沛恣肆,读来很是过瘾。我尤其喜欢“宽恕与归宿”这一章,文辞极其华丽,语言如行云流水,畅快无比。

  但是,可能是文化的隔阂吧,我对这本书所要表达的始终不能深刻领会。彼拉多的千年悔恨,在我这个非基督徒看来无法理解。彼拉多是个搞政治的啊,在他的一生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压抑良心的例子还少吗?耶稣的无辜被杀为什么会给他带来那么沉重的负罪感呢?作者选择这么遥远的故事,多半是为了规避当时苏联的政治审查吧。还有,魔王大闹莫斯科这个情节展示了三十年代苏联治下的芸芸众生,作者聚焦于文艺界人士,刻画出他们的不学无术、狗苟蝇营,极尽讽刺之能事。然而,我不太懂这部分和彼拉多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彼拉多的千年悔恨是在揭示“怯懦是最大的罪”,那这一部分更多是在讽刺苏联当时的现状。那么,这两个部分在主题上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主角大师据说就是作者布尔加科夫本人,但这个人物在书里很不讨喜,不但不如玛格丽特,在我看来还比不上诗人伊万。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五):记一笔

  目眩神迷,读完睡了一觉。

  三条线衔接像果味面条软糖上的各种颜色一样完美:柏辽兹与无家汉牧首湖畔的论争中,魔鬼来到人间。魔鬼带来了本丢彼拉多的故事,无懈可击地论证了上帝的存在。柏辽兹成了无神论的刀下无头鬼,无家汉在精神病院遇上大师,大师带来与玛格丽特的故事。玛格丽特为了自己心上的人与魔鬼共舞,在星夜飞翔。继而再次将本丢彼拉多推向舞台。三个手拉手转圈的裸女,比马蒂斯更和谐,迷人至极。

  “怯懦果真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犹太总督本不愿杀死耶舒阿,但耶舒阿却不能不死,他为一个满月付出着一万二千个满月的代价,最终仍在追问“他死了吗”中自欺欺人地等待一个否定的回答,仿佛它能扭转命运的宣判似的。大师处于漩涡中心,从头至尾无不闪现着作者本人的影子,但偏偏这个人物被处理得最弱,他写过,却要装作没写过,他爱着,却要等待爱人自己离开。他身上的怯懦当真是人的怯懦,好在玛格丽特的存在令大师不至于显得可悲。

  “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大师满面倦容,被自己的才能折磨不堪,他说这是思想在报应思考者。实际上他看清了一切,但没有办法在与自己的缠斗中胜出,不逃避就不能存活下去。玛格丽特却说,瞧你这么大思想包袱是干啥呢,今后,我代替你思考不就得了,让厄运找上我吧,我无所畏惧。玛格丽特什么都不怕,真是***可爱的女士啊。起初,她对魔鬼有疑虑,可那油脂实实在在让她焕发了青春,那还等什么呢,那可是扎扎实实的快乐啊?玛格女王毫不犹豫地奔赴魔鬼的宴会,莫斯科上空飞翔的一章像一袭魔毯,附着其上的流动的图案像黑洞一样吞食着一切真实,将产生于生命的勇毅之上的生命的快乐还给这赤身露体的女人。玛格丽特当真担起了这份的命运。

  小说尾声,利未.马太找到魔鬼沃兰德,奉耶稣之命请魔鬼将安宁赐予玛格丽特和她的情人。沃兰德问,你们上帝团不是神通广大吗,怎么不亲自赐福。马太道,我们提供光明,但他们不需要光明,他们需要的是安宁。安宁是什么,安宁是飞翔着的自由。沃兰德问过大师,“难道您果真不想白天挽着自己心爱的人在含苞待放的樱桃树下散步?不想晚上听上几首舒伯特的音乐?难道您果真不喜欢在烛光下用鹅毛笔写点什么?难道您果真不想象浮士德一样在实验室里守着您的曲颈瓶,幻想也能造出个新“何蒙古鲁士”吗?”

  黑夜中决行,这不就是安宁吗?这里,梅菲斯特大获全胜。

  最后:看封面以为是一只河马,结果小说中真的出现了名为“河马”的黑猫。魔鬼帮成员各个是法力无边的逗比,有趣有趣。

  玛格丽特作为又一个婚姻生活干燥症患者,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她手捧花束在月光下抱着不爱便死的决心拯救了她的爱人。向可爱的女士致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