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和玛格丽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师和玛格丽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4: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和玛格丽特经典读后感10篇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俄]米·布尔加科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魔幻瑰丽

  前几年便曾从图书馆借来阅读,却因译文生硬人名冗长一度搁置。

  偶然翻阅到此译本翻译的颇让人惊喜,在一层层铺陈之后,撒旦面目的初露,情节的步步递进,让人不忍释卷。

  文章表达内容很多,不能想象作者竟就将他们融在了一本五百页的书中,却不显仓促

  文章虽以大师与玛格丽特为题,但作为主角的二人却是在作者耐心铺垫后的十几章中才缓缓走出。如果不是因为标题,读者大抵将会被神秘沉默的撒旦和其手下那肆意妄为嬉笑人间的一人一猫攫去眼球

  最让人难忘的应该就是玛格丽特在涂了回春脂后神奇变化,她乘坐飞刷畅游莫斯科的情节,很难想象这般魔幻瑰丽的描写竟是出自一名来自20世纪前期的俄罗斯作家的手笔。

  贯穿小说宗教描写,结合作写作背景,和其笔下纵游千般才华却因时局所囿备受折磨的大师,不禁对照起当下的中国

  撒旦虽是黑暗代表,可是,文中的撒旦却成了真正的救赎,他戏弄劣迹斑斑弄权钻营的平庸之辈毫不手软,却对心有赤诚的玛格丽特有求必应照拂有加。

  可本丢彼拉多,却是撒旦乃至耶酥都不能拯救的人,他千百个满月夜里备受着那一时的怯懦带来的折磨不得解脱,而他也多像我们,因为身分、职责利益等所困,常因怯懦做了违本心的事,被悔恨掣肘,不得解脱。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愿所有罪过都可以得到救赎,所有人生都有出路

  偶然借到这本书,被名字所吸引,然后看了作者简介,原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作家,而且命途多舛,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拼。因为小说简介在封底,完全没看到就开始阅读。读完第一章柏辽兹被预言死掉的开头已经让我惊讶不已,这是第一次看到进入状态如此之快的小说,各种悬疑问题顺势打开。而到了第二节跳跃到两千年前在耶律撒冷本丢彼拉多处死耶舒阿的改编故事更是惊为天人,直呼“太好看了”!

  1,结构:整本书充满魔幻色彩有时间穿梭,魔鬼荒诞虚幻现实重叠交叉,而故事多线穿插发展情结推陈出新,看到这一节,你并不知道接下来谁是下一节的故事主角,无章法可循,一个个你不知道的人物在某种关联处一个个被挑出来轮番出场:第五十号住宅的所有住户甚至主人相继莫名消失或是死亡,撒旦的魔鬼军团相继粉末登场,剧院所有领导人相继消失,斯特拉文斯基医院精神病院)相继入住由魔鬼戏弄的人。。虽说主角应该是大师和他的情人玛格丽特,可大师在13节出现,而玛格丽特到第二部分的十九节才出现,讲真,这是一本主角戏份少的不能再少的小说了~而每看完一章你又总有万千疑问,甚至到最后一节都没法讲完所有的答案~~~总之,这部小说惊喜不断,疑问重重,思考万千!

  2,最喜欢的线:本丢·彼拉多的救赎之路。从彼拉多见到耶舒阿的时候他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意义上的聚众蛊惑罪,判处死刑也只是万千个案件中普普通通的一件。可是当他和耶舒阿聊起天来的时候,开始疑惑,开始怀疑,开始犹豫,甚至他的偏头疼都似乎得救了。但是时间太短,他仍没有想得太清楚心中犹豫的到底是什么,不过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耶舒阿必须死。作为罗马帝国派来的总督大人是为了维持此地的秩序,对于一个城市的恶,行为上的恶是可以打击的,如强盗杀人犯,但耶舒阿宣扬的善已经是在浸泡民众思想灵魂,这对于封建强权,宗教统治是万万不可的。对他们来说思想上的不可控更是罪大恶极!但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做到总督这个职位上的彼拉多,经历这么多年的权谋政变,以他的智慧何尝不能为耶舒阿的言论触动呢?“是把所有的人都称为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恶人,”他已经在被耶舒阿感化着。可是在大祭司和全公会一致投票决定宣判耶舒阿死刑的时候,他即使内心是纠结的,而且还在小心翼翼的为自己找托辞,这都是大祭司的决定,自己无力拒绝。直到行刑,他都没有找到困扰自己的点。也直到那场暴风雨来临,直到那个能让自己得到片刻安宁的梦,月光之路下相伴耶舒阿聊天的梦才得以明了。“怯懦是人类严重缺陷。”一切的归因在于内心的怯懦,如果当时面对大祭司和全公会的阴谋决定,可以勇敢反对,也许就可以挽救耶舒阿了,是么?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掩埋尸体释放马太,暗杀犹大,漫漫救赎之路,何尝容易,两千年的等待,一万二千个满月,只为求得那月光之路,求得那梦里的安宁和内心的平静,这都是当初怯懦所需要付出代价。魔鬼尚在人间,许许多多被魔鬼操控的人也只能是行尸走肉过一生;又有多少人如彼拉多一般也曾受到过上帝的感召,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和缺陷从而走上自我救赎之路的呢?也许我们就是千千万万个还未找到救赎之道的彼拉多,不是么?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关注太多,对他人苛求太多,多少时候我们有审问自己,心的方向在哪边?,

  20170120修改处:在彼拉多完成对耶舒阿的审判之后,心里纠结的到底是什么?他的内心在动摇,在耶舒阿善的宣言中,他已经认识到宗教和封建强权的真面目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只是一种观点压倒另一种观点罢了。在封建宗教统治的环境中,统治者要求的是听话顺服的子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消灭他们蠢蠢欲动的思想,最好是麻木不仁。因此,耶舒阿就是个异类,对统治者来说,行为上的恶是小范围的,可控的,如巴拉巴那个杀人狂魔,而耶舒阿造成的“精神上的恶”将如溃堤之势蔓延而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观点恰恰与强权形成对抗,并戳中了统治者的死穴。首先,彼拉多作为一个人,已经在犹疑这种审判结果(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理解耶舒阿应该被判死刑,或是豁免的却不是他),但作为有政治身份的人,他已经对这种危害本身已经有所察觉,所以他心有纠结。在和大祭司的交涉过程中,大祭司是整个宗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彼拉多小心翼翼地揣测更改审判结果可能性的过程中,已经真切地看清了整个系统的真面目和阴谋。作为一个普通的并发现真相的人,他应该争取解救耶舒阿,但他仍然是那个有政治身份的彼拉多,他也在这个阴谋系统之内。要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系统,并赌上自己的前程和晚年,怯懦和未来砝码让他毫无抵抗之力,他终究也是无力回天。但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能够解救耶舒阿,而在于他是否真的尝试过去解救,他的怯懦并不是在身份上的缺失,而是要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强权系统的勇气的缺失。也许叫人丧气的是明知道力量悬殊,最终功败垂成,但更遗憾的却是虽然明知道功败垂成的结果,但依然后悔当初没有试一试。也许彼拉多的悔恨就在于此吧!

  3,撒旦的魔鬼军团VS第50号住户&剧院&精神病院ect:魔鬼在人间。撒旦的魔鬼军团:无边法力的强权(随意处置别人),肆无忌惮金钱(随时随地的变钞票)和性(赤裸的赫连)的诱惑,人类面对这些诱惑鲜少能够抵抗,更何况对手段百出不可思议的撒旦--不可言说的魔鬼,没有人不惊慌失措头脑混乱,也许这里面就有平常的你我他。这种比喻和反讽模式不得不联想到布尔加科夫自己。布尔加斯弃医从文后,作品屡遭当局禁演,禁刊,本书也是在作者去世很多年之后才得以发表。作者坎坷的文学之路在强大政权面前毫无还手之力,而此处的撒旦正如布尔加科夫虚幻中的自己,用魔鬼之力打击抨击世间所有的阴影惩罚他们的贪婪,来倾泻那备受压迫的人生的抑郁之情。而魔鬼军团的乖张,怪诞,搞笑,可爱又不时调笑这这个令人喷笑的局面幽默辛辣人世间恶魔不也这样么?时而丑态百出,时而如跳梁小丑,时而任意妄为。也许就在你身边!彼拉多个人尚且需要救赎,那这个荒诞的社会是不是也需要救赎呢? 4,大师和情人玛格丽特:坚贞的爱请最终等来平静和安宁。一场荒诞的魔术表演之后也引出了本书的主人公,大师,这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写了那本关于本丢·彼拉多的小说而遭到同行的抨击,以致作品无法发表,他自己也被当作精神失常而关进医院。这位大师就是现实中布尔加科夫的写照。另外一场撒旦的宴会让玛格丽特如女王般的出场,艳冠群芳,作为回报,这让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有了新的转机。情节中并没有很多内容描写他们的爱情,但最美好的就在那一次初遇,一个眼神便认定了对方就是自己的一生所爱(好美啊~)。玛格丽特的坚贞和勇敢,聪慧执着支持着她眼里这个前途无量才华横溢的男人,她的爱情支持着这个备受精神折磨的男人。对大师来说,早就没有了期盼,人生已经在这部小说里毁于一旦,唯一的指望是玛格丽特可以好好活下去,获得自由。最终玛格丽特,大师跟随撒旦军团穿越到彼拉多的月圆之夜,彼拉多得到了救赎,而他们也最终获得了永恒的平静和安宁。现实中不知道布尔加科夫是否最终也得到爱情的眷顾,虽然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和最终获得的平静和安宁也是伏尔加付所渴望的吧。 看完这本书,时不时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记得河马和卡罗维夫去莫文馆餐厅吃饭没有证件以老妥难道需要证件证明来戏谑服务员,不难看出,布尔加科夫应该也是老妥的粉丝吧。老妥也是个命运坎坷的作家,也许在前苏联,乃至后来的俄国,由于政权的不稳定国家政治的动荡,作家的命运都是不太好的。也许由于这样恶劣的环境才造就了那里诸多天才的作品和作家吧。不管是现实的寄托还是虚幻的发泄,布尔加科夫最终都给每个人一条出路,煎熬千年的彼拉多最终和耶舒阿再次聊上天儿了,大师也再次得到了爱情的眷顾和永生的宁静,那些被魔鬼捉弄的人也都回归了。 撒旦说阴影是人和物而生的~而善在向阳之处!魔鬼尚在人间,不害怕,不怯懦!愿有所顿悟的万千彼拉多们都能走上自我的救赎之道,也愿所有遭遇过的人生都有出路! (PS,魔鬼军团的河马大黑猫还是着实可爱,犹如一只恶魔小精灵一般,捣蛋,调皮,还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时不时抛出叫人捧腹大笑段子。好想给它画些动画~~)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三):魔鬼,伪装的救星

  魔鬼,伪装的救星

  中学的时候看杂志,有个叫那多的作者始终推荐一部小说,就是这部《大师与玛格丽特》。因为看不懂那多,所以我坚持认为这部卷轶浩繁的小说肯定也是看不懂的。前年毕业,有同学毕业论文做的就是这部小说,而且只讲它的修辞。于是,时隔多年,这部小说又出现在我的视听范围内。一日闲来逛豆瓣,看到一篇主题帖子,说的是有些作品看名字没兴趣,可一旦开卷就欲罢不能,这部小说赫然在目。于是,我两下买了来,利用两周的夜晚读完,酣畅淋漓

  未必没有遗憾,读完这部奇奇怪怪的小说后,让我产生巨大空虚相比之下篇幅体量两三倍于其的小说我也读过,但其卷愈阔,所获得情感饱满。但《大师与玛格丽特》并没有,它就像一个非常精彩气球,越升越高,衬着天色越来越美,不幸的是,最后它突然就被云边擦破了,然后连碎片也不剩一块就消失在茫茫半空,你仰着额头也什么都看不到了。但是,眼睛想看到气球的欲望,并没有因为气球的消失而不见,它们滑落到整个胸腔里,莫名胀大,让人感到难受与空虚。

  故事开篇,一个诗人和一个评论家,在牧首湖畔讨论魔鬼的存在有无。突然魔鬼出现,进而预言了两个人的生死了局并一一言中。自此,整个莫斯科为了魔鬼的一场把戏全城大乱,闹出了动乱、笑话,暴露了很多真相、隐情,甚至引发了多起命案。同时,与莫斯科相对的,是一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这里上演的是耶稣被犹大出卖,进而获刑身死的故事。两个时空,两段故事,表面经由一部描述耶稣被出卖的手稿联系起来。实际上联系两者的,是人类对于真相的逃避与盲视。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基督故事里,主角不再是耶稣基督,而是犹太总督彼拉多。彼拉多因为基督“爱一切世人”而心怀敬畏,但这“无缘无故”、博大宏深的爱,也让他忌惮,因为这份“爱”没有标准包容一切,自然消解了一切威权体系。 彼拉多出于对王权的维系而处死了基督,但由于他对基督之爱的敬畏,令他在基督之死中盘桓不去。他始终不能正视并相信耶稣死亡的事实,因为无所畏惧的爱本身是不容抗拒的,因此它对基督的惩罚,更指向彼拉多对自身的抗拒。可悲的是,千年之下的莫斯科,把彼拉多这点反躬自省的自我抗拒都丢失了,他们摒弃任何不能理解的事物,排除异己,并认为真相只是疯狂。对于任何威胁常规常情的事物,他们不仅视同禁忌,更百般翦除,活在真正令人恐惧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魔鬼,是这个世界的救星,它扰乱了人类自以为的日常秩序,但它的出现,如果仅仅只是破除人类“自闭”狭仄近于自卫的妄想,那么《大师与玛格丽特》可能只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还不足以引发更深层次的空虚。魔鬼,作为这篇作品的命门,不仅仅在叙事结构上完成了两个世界、两段故事的衔接,更将人从人间烟火中抽离并带到一个真与非真、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人,自来需要某种存在的确定性来进一步葆有安全感。但在这非实非虚的双向边界内,人本身获得了更通透的视野,但却永远失去了依持。

  当作品主人公溜进诗人的病房时,他对诗人说他拥抱着自己的手稿进入了生活,但也就此丧失了生活。手稿是他提振自身、拥抱信念的基础,更是世人诽谤污蔑的凭借。当耶路撒冷的故事与俄罗斯的手稿逐一重合时,耶路撒冷的故事就获得了纪实与虚构的双重属性。由此,历史中关于耶稣的死,彼拉多的执着,犹大的出卖,肉身的诱惑全部从纪实转向虚构,虚构的正义与博爱好像也失去了力量。敢问,什么是永恒呢?是魔鬼及其仆从?因为它们是一群从纪实与虚构缝隙中跳脱出来的人,它们不曾出现在手稿中,但魔鬼撒旦对于一切故事了然于心,泯灭了过去与未来的区分,它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对人类的戏谑与调笑,连最伟大的爱似也不能幸免。

  人类也就此陷入虚无的怪圈。这伪装的救星,不曾留下什么,连故事都会夺去。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四):万年孤独

  南京大学教授吕效平老师在爱徒温方伊的习作《蒋公的面子》前言中曾这样写道,所有戏剧就是要把人的灵魂放在火上烤,表现人灵魂的卑微、无奈和渺小,如果我们用救赎的眼光,那就是悲剧;如果我們用戲謔的語調,那就是喜劇(並非原文引用,大意如此)。那麼在魔幻現實主義的領域,加西亞馬爾克斯用悲劇的口吻,書寫了南美次大陸普通人的宿命輪回;布爾加科夫則用喜劇的味道,刻畫俄羅斯民族沈重現實下的荒謬與辛酸。

  全书中的三个部分,除去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主人公部分,撒旦来到莫斯科大闹天宫与耶稣来到耶路撒冷平静赴死,形成了目下与历史之间、现实与魔幻之间意蕴悠长的呼应和对比。名义上的上帝之城,笼罩在一个独裁权力的统治下,实际上都是叛徒和骗子充斥的罪恶之城,公开迫害和暗中杀害,冷漠无情和虚荣自负,就像撒旦渥兰徳所说,莫斯科的人心,千年来从来都没有变过。历史第一次发生是悲剧,第二次就是闹剧。耶稣的宽容和救赎,撒旦的挖苦和惩罚,虽然基调不同,但却都指向无节制暴力下人性深处的卑鄙和卑微,这种与作者心目中人性光明之处完全相背离的状态,才是全书真正的主人公。所以,看似书中有轻快的笔调,有让人嗔目结舌的种种光怪陆离,但它的基调依然是厚重的俄罗斯土地和文学传统,对俄罗斯民族生存状态的反思和批判,仍然是布尔加科夫心中真正的基线。

  如同许多评论所述,大师和玛格丽特作为作者与妻子的文学投射,象征着布尔加科夫所有的美好与憧憬。不见容于文学专制及其代言人的小说作家,向往着纯真爱情和伟大自由的奔放女人,是莫斯科一切虚伪野心和世俗暧昧的敌人。可以想象作者描写玛格丽特横扫莫斯科文协以及主持召开恶人午夜大会的痛快,以及大师宽恕彼拉多罪行的安宁。作者知道自己大概终身都无法离开这片土地,所以他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赋予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翱翔天际的大师二人,以及彼拉多千年苦修后的释放与救赎。相比起离欲望和执念更近的马尔克斯,布尔加科夫更多了些禅宗和东正教的悲天悯人,他怀着一种孩子般的纯洁,始终对于救赎和解脱怀着最后的期望。

  如果说对于政治之恶的反感,对于人性之恶的悲悯,对于自由高翔的向往,已经足以让大师与玛格丽特跻身俄罗斯经典文学的殿堂,那么,布尔加科夫显然还不满足。无家汉诗人最后的自新与守望,与彼拉多的自省与救赎一脉相承,在一众消极度日或者变本加厉的人群中,更显珍贵和力量。他的看似疯疯癫癫,让世俗之城的荒谬中,出现了一抹上帝之城的光辉,虽然是那样细微。

  在地中海的黑暗再次在城市上空密布,在耶稣的宽容和安宁与撒旦的嘲讽和挖苦都已经成为图书馆灰尘下昔日典籍的遥远传说时,你是否还能抵御犹大的诱惑,坚守自我更新的救赎和自我坚持的守望呢?

  如果我说,可能需要一万年的孤独呢?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五):平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和彭冲看完星爷的《美人鱼》,在打车回去的路上,我心绪难平。不止因为笑料。星爷,还是我熟悉的那个星爷。

  他的主角,不论男女,总是心怀梦想而不被世人看好的小人物。一开始,梦想总是那么可笑。主角费尽心机、穷尽全力,也不能靠近目标一点点,自己反而伤痕累累。可敬的是,主角从不因此而放弃,尽管失落,尽管伤心。可喜的是,主角很会自嘲,生活尽管艰难,但并不无聊。可叹的是,主角总会聚沙成塔,奇迹般地实现梦想。这种热血追梦“小”人,就是星爷心目中的英雄吧。

  我最佩服的是小人物苦中作乐与自嘲的功力。生活已如此艰难,梦想已不可能再远,何不也像别人那样取笑下自己呢。反正也不会死。如果我不是我,说不定我未必能全部get其中的笑点。我最羡慕的是小人物坚持的韧劲。在我看来,坚持需要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常言道,人言可畏,唾沫星子淹死人。很多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掌控不了,却试图用嘴巴控制他人。生活颇多吊诡。

  脑海中闪过布尔加科夫。这个纯粹的写作者的形象忽然在我心目中无比伟岸。春节在家看了《大师和玛格丽特》,当时并未觉得该书有多伟大。大师和玛格丽特简直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主角了。与其说是主角,倒不如说是作者需要的两个跑龙套的。大师在书的第200页左右才出现,玛格丽特更是在第二部才出现。作者以魔鬼撒旦和他的3个助手对莫斯科的造访为主线,展示了专制统治下的人间百态。故事很滑稽、很魔幻,甚至还有点搞笑,但我当时觉得并不如《1984》和《动物农场》深刻。此刻,我突然觉得,与1984通篇充斥的压迫感和窒息感相比,《大师与玛格丽特》传达的完全是超脱的姿态。布尔加科夫似乎就是魔鬼撒旦,他突然间到了斯大林统治下的莫斯科这样一个荒唐的地方,他看到滑稽制度下的人们,每个人既是表面上和蔼可亲的同志,又是私底下斤斤计较的敌人。于是他决心捉弄一下他们。他先在牧首湖畔假装倾听莫文联主席和诗人对耶稣的批判,顺便预告了莫文联主席的死亡,目睹一切的诗人便发了疯,被送进了疯人院。他假装表演魔术,引诱妇女们穿上时髦的衣服和鞋帽,于是乎大街上便出现了许多衣不蔽体的妇女。然而现实生活中,布尔加科夫却是一个因作品冲撞了当局而丢了饭碗的作家。他的作品再也通不过当局的审查。他本该像书中的大师一样,恐惧得发了疯。谁知竟没有。布尔加科夫只是写信给当局,请求当局尽快对他进行处理,以便尽快给他安排工作。他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仅此而已。他仍在坚持写作,即使通不过审查又何妨。他为写作而写作,写作就是他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那些莫文联的所谓的作家、诗人们,尽管有官方颁发的作家证、诗人证,但却写不出一部像《浮士德》一样伟大的作品,全都是在装模作样、歌功颂德。文艺一旦谄媚,就只有死路一条。他未必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但是他可以做到不谄媚。

  同是与专制统治相关的作品,考虑到《1984》和《动物农场》是乔治奥威尔的假想,而《大师和玛格丽特》却是布尔加科夫置身其中的超脱作品,我更加觉得布尔加科夫的难能可贵。因为,布尔加科夫不仅揭露了专制对人的压迫,而且给出了个人对抗专制的方案——个人对善的坚持。《大师和玛格丽特》就是他身体力行的结果。(他在作品全面被禁之后开始创作《大师和玛格丽特》,该书在他逝世之后才发表。)利维坦总是想为所欲为,设若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坚持善,利维坦也会被关进笼子里吧。可怕的是普通人的淡漠与势利。书中的本丢彼拉多就是例子。本丢彼拉多本有机会赦免耶稣,但却因为一时的因势利导,处死了治好他头痛的耶稣,从此他便永远活在内疚和自责之中,永远也走不上那条与耶稣并行的月光路。

  世上还是凡人多。凡人皆有七情六欲,皆要养家糊口。所以罗曼罗兰才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什么样的生活呢?不可能是假丑恶的生活,而只能是真善美的生活。在我看来,布尔加科夫算是大英雄了。我钦佩他对文艺的态度,敬佩他对写作的坚持,景仰他对苦难的超脱。

  我这个凡人,也有自己的英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在平淡生活中,用祛邪安神的诗意,熨平心灵的褶皱。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六):撒旦的救赎

  我身隐蔽!自由来去!

  玛格丽特用撒旦赐予她的油脂涂遍了全身,她年轻焕发,周身轻盈。一把扯掉遮身的蓝色衬衫,骑上飞刷,高喊着咒语,狂笑着向远离莫斯科的撒旦狂欢晚宴飞去。

  真不敢相信这样迷幻绮丽狂放不羁,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字,竟出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作家之手。和我印象中斯大林时期的作品迥乎不同,它明快畅达,黑暗华丽,又充满了疯狂的幻想。

  这是一个关于魔鬼、怯懦和爱情的故事。

  假扮成外国教授沃兰德的撒旦,带着他的随从们来到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长着獠牙面目狰狞却彬彬有礼的阿扎泽勒,身形瘦长如同巴松管一般圆滑诡辩的卡罗维夫,以及行为举止像人一样的黑猫河马。

  魔鬼们的降临把“恶”带到莫斯科,从沃兰德教授预言柏辽兹的死开始,整个城市被闹得天翻地覆。人们的面具在魔鬼的恶作剧之中被狠狠砸碎,无以遁形的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竞相抢夺的从天而降的卢布变成了各种纸片商标;从魔鬼扮演的“中介人”那里得到的钱全部变成了违禁的外币;妇女们在马戏团里免费换得的流行华丽的衣服,却在出门后全部消失了,所有人赤条条如同伊甸园里的夏娃一般走在大街上;卡罗维夫和黑猫扮作贵客,在外宾商店和格里鲍耶陀夫之家奢侈的享受了一番之后,用燃烧的大火狂欢般的结束了这一切。

  与此同时,犹太总督彼拉多处死耶稣的圣经故事也在大师的笔下进行着。彼拉多同情被捕的耶舒阿,然而他必须维护罗马皇帝的使命,他的怯懦,却让他无法力排众议拯救耶舒阿。被释放的罪人巴拉巴因为贿赂了大祭司和长老们;犹大也并没有因为得知耶舒阿的死愧疚自杀,而是在得到银钱后在和情人幽会的路上被刺身亡。

  站在上帝的视角,我们看到不同的支线汇在一起,到彼拉多面前却呈现出的依旧是和历史相同的结局:耶稣因为被犹太人憎恨而钉死于十字架;释放杀人强盗巴拉巴是因为他的罪孽最为深重,释放他更能体现出罗马皇帝对逾越节的重视;贪财好色犹大在彼拉多有阴谋的精心策划刺死在橄榄山上,而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依旧是那个因愧疚而自杀的犹大。

  彼拉多无法自拔于杀害耶稣的事实,在月光下徘徊,痛苦了千年。而耶稣之死也充满了象征的色彩,不仅是彼拉多自己无穷悔恨的源泉,更是大师渗透于笔下的执念。

  把现实中的莫斯科和故事中的彼拉多接连在一起的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全书在进入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们总算是盼来了大师,这个独居小楼不被赏识的作者数年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这部关于犹太总督处死耶稣伟大的作品。然而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只被他的情人玛格丽特一人珍重赏识,并敬称他为“大师”,其他人却不由分说的把他关到了精神病疗养院。失意的痛苦让他烧毁了所有的手稿,心中痛苦绝望,对情人的无尽思念无人倾诉。

  绝望之中,玛格丽特在撒旦的帮助下不仅得到了肉体的新生,得到了被付之一炬的大师的书稿,更是得到了撒旦的祝福,和大师一起抛弃了肉体,骑着黑马坠入地狱的深渊。

  俄罗斯小说最常见的除了充满了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的美学,更有着富于东正教色彩的基调。可以说“魔鬼”那一群人,就是狂欢和宗教的化身。而在全文当中,撒旦反而带给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救赎,充当了上帝的职能。在《旧约·约伯记》中,撒旦作为上帝的使者被派遣下来考验约伯对上帝的忠诚。在这本书中,撒旦也是担负起了“考察百年之后的凡间”这个重任。而他做出的这一切“恶”,看起来更像是对凡人的警醒:惩戒了虚伪又一本正经的剧团负责人,制造出一连串荒诞又滑稽的事件;搬走了哗众取宠自以为是的主持人乔治·孟加拉斯基的脑袋;让上瘾于组织各种业余小组的领导人,无休止地合唱下去;“绑架”了贪污受贿的人,把他们带到马戏团接受审判,让那些为自己开脱的人再次陷入他们更深的丑闻中;捉弄妄图不劳而获白的钱财的人们,让他们得到的一切统统又化为虚无……

  撒旦和他们的使者在马戏团的那场表演,赤裸裸的揭开了莫斯科人们虚伪的表象,是故事发生在莫斯科的高潮;而玛格丽特受撒旦之邀扮演女王,接受地狱之中万千罪人的致敬和亲吻,是来自撒旦晚会的高潮。这场盛大晚会举行地点是在已故的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的家中——那个位于市中心面积较大人人觊觎的珠宝商遗孀的故居里。疯狂的撒旦晚会上,无数历史中罪恶狠毒的人纷纷出现,他们纵情于声色欢腾之中,亲吻女王的手脚,在黎明的干杯声中又一闪而过,消失在灰白的雾气里。有罪的灵魂源源不断出现,让撒旦的晚宴拥挤不堪,连最后人们认为无辜死去的推销旅游的麦格尔男爵,竟然是暗中做着一些告密暗探的勾当,当然也被撒旦一并“邀请”到了晚会之中。

  地狱中没有无辜的人,被魔鬼们捉弄的可怜兮兮的也并不是清白正直的人。每个“受害者”的背后都有为人不知的隐情,只有魔鬼知道这些,捉弄他,惩罚他。这时的撒旦带有了“上帝”的一种色彩——惩治人间的罪恶,让人们经受苦难。就像上帝惩罚人类的洪水一般残酷无情,却又不是无理而为。这种无情便是一种绝对真理的体现,也就是在这荒诞的闹剧中才能剥开人们光鲜亮丽冠冕堂皇的外表,看穿其中丑恶不堪,自私虚伪的部分。

  魔鬼们进行的是上帝般一场场严酷的惩戒,而魔女玛格丽特则担任了上帝“救赎”的角色。玛格丽特扮演宴会的女王,接受下地狱的罪人们的祝福,给予他们宽恕。那些历史上被人们认为是罪大恶极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在恶魔们的口中,却包含了“善”的光辉。此时玛格丽特给他们的亲吻祝福,也真如上帝的亲吻一般神圣又亲切了。

  耶稣赞赏大师的小说,派遣使者马太恳求撒旦赐予他永生:“按功德他不应得到光明,他只配得到安宁。”撒旦就让带玛格丽特他逃出精神病院回到地下室里,又和他一起饮用毒酒摆脱肉体的束缚得到永生。而坠入深渊的前一刻,玛格丽特为大师尚未做出结尾的小说写出了圆满的结局:彼拉多等到了耶舒阿的宽恕,和他一起走向萨满月光的道路。“你解脱了!解脱了!他在等待你!”玛格丽特释放了最后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做了最后的“救赎”,然后纵身一跃坠入深渊之中。

  “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千年前的彼拉多因为怯懦,屈从于犹太众人,杀死了耶舒阿,让自己的灵魂徘徊在一万二千个满月的煎熬中。千年之后的莫斯科,就像沃兰德教授说的那样,人们并没有多少改变。想满足自己的私欲,却又不愿直视自身的肮脏与罪恶,顶着仁义道德的名义招摇过市,假面被揭穿后,又摆出了受害者的姿态。人类的本性历经了千年从未改变,恶魔们带着大师和玛格丽特离开后,对这出荒诞剧,城市里的人们依旧选择用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催眠着自己:发生的一切荒诞的事不是因为自身的贪婪被魔鬼无情揭穿,而是源自于不知名的催眠大师的催眠,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魔鬼的降临,为城市带来了不安,为玛格丽特带来了自由,为大师带来了安宁,也为二人带来了结局完满的爱情。撒旦去伪存真,耶稣以善报恶,故事的结局就像世界尽头的圆月一样完满,魔幻现实主义浓墨重彩的三重奏,为这则荒诞离奇的故事隐上一层神秘迷幻的色彩。不管是莫斯科的众生相,还是大师的蹉跎经历,多多少少都影射着当时苏联社会存在的种种滑稽的丑相,以及作者布尔加科夫自身作品被禁载,仕途失意,衣食无着的现实。而这个一生困苦灵魂孤独的作家,倾其一生用《玛格丽特和大师》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他艰苦的人生历程,也向大家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终极完美道德的追求。

  “根本没有行刑!是不是?我恳求你,说吧,没有行刑,对吗?”

  “嗯,当然没有,那是你的幻觉。”

  “是这样吗?你能发誓吗?”

  “我发誓。”

  “那我就别无他求了!”

  只有直白的揭穿和温婉的感化,也许这世上本身并没有什么魔鬼。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七):仿佛看到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宫崎骏的魔幻世界

  克服了令人神烦的苏联小说人物名字记忆障碍后,就欲罢不能了,好看。

  深深的觉得宫崎骏的动画一定受到布尔加科夫的影响。直立行走的巨大黑猫,涂了回春脂后骑在地板刷上自由飞翔的玛格丽特,剧院里被魔法迷惑疯狂换购华服的女人们......撒旦大闹莫斯科的那些章节里那种轻盈的魔幻的荒诞的天马行空简直和宫崎骏动画里的光怪陆离一毛一样!

  审判耶稣的本丢·彼拉多最终也克服了“人类最大的缺陷是懦弱”,杀死了告密者犹大,释放了利未·马太,算是对自己后悔宣判耶稣死刑的救赎。诚如大师从自己小说被批判被禁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惶恐中走出,“爱者应该跟被爱者同甘苦共命运”,最终和深爱他的玛格丽特一起越过莫斯科,灵魂飞向安宁。

  撒旦搅乱了现实社会的秩序,不过是撕下了人们的伪装,把隐藏的怯懦亮了出来。唯有

  善意能战胜怯懦。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八):大师的世界

  这是大师创造的世界,跳跃交错,时空变换,但归于和谐;战胜怯懦,拯救自己,并不是唯一的主题。无法说清楚的思绪,只有信笔直书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主题并不是爱情,但爱情在这里却值得一提。

  爱情大多是男人想象、女人创造的,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爱情只是爱情。玛格丽特手捧黄花出现在大师的世界,黄花和声音发颤的第一句对话,挽起对方的手,大师说他们遽然相爱了。尽管彼此互不相知,也未曾相见,但玛格丽特却说他们已经爱了很久了。如果是肉欲的冲动,那么玛格丽特无非是一个愚蠢的妇人罢了,纵使带着浪漫的情调和温柔的邂逅;而恰恰相反的,没有人会有玛格丽特那永恒的爱的精神,她是代表着爱而出现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的,这是布尔加科夫的爱情,也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爱情里,女人比男人勇敢。大师写下的关于本丢•彼拉多的小说曾经是他生命的全部,也是玛格丽特鼓励他、支持他的结晶。当付之于生命的创作得不到出版,并且招来不断的批评和攻击的时候,大师的身体和精神都濒于崩溃了。玛格丽特虽然也消瘦了,脸上失去血色,不再笑了,但她对大师说的却是:不要紧,我救你!我一定救你!男人或许有一种成全的伟大——即使我毁灭,也不能让你不幸,因此要离开你。于是大师深夜出走了,在精神病院躲了起来;而女人却有一种无畏的勇敢——你毁灭,我也愿意同你一起毁灭,只要能在你身边。玛格丽特在大师走后靠着她的宝物——被烧得残缺的大师的原稿、一朵干玫瑰花和大师的照片——从严冬活到了春天。只要有人提供关于大师的一丝线索,就算害怕有陷阱,玛格丽特也毫不迟疑地愿意去探个究竟。

  在我看来,大师是一个隐藏的角色,书中的主角似乎只是撒旦一行和玛格丽特——撒旦揭穿一切的罪恶,玛格丽特却与这个恶魔订立合约以寻求真爱。玛格丽特在第二部分才开始出场,以她为界的前半部分是恶的闹场,后半部分转为爱和善的迸溅。在这部时空交错的小说里,大师实际上是连接点的创造者。本丢•彼拉多的时代被现世俄罗斯的大师创作出来,这个没有任何人相信神魔的国度,或者说他们更愿意相信权威历史的存在,总之大师因为这部小说而遭到排斥和攻击,而撒旦的到来也正是因了这个缘由。

  胆怯和悔悟,是贯穿本丢•彼拉多一生的性格主题。他的本意是不希望耶舒阿死的,但胆怯的性格却使他不能做任何可以拯救耶舒阿的行为,这位总督大人看着耶舒阿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内心也跟着焦躁不安。不难发现,本丢•彼拉多其实已经是被耶舒阿征服的信徒了,只是怯懦,毁了他接近真理。耶舒阿被处死之前不忘提醒总督:人类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怯懦。他同时申明自己不怪罪处死他的人。从这一方面来讲,本丢•彼拉多已经得到了宽恕。但是这个宽恕却令他的心灵更加不得安宁。耶舒阿死后,本丢•彼拉多设计杀了犹大,释放了利未•马太,想以此救赎自己的灵魂,可以安详地迎接第二天的清晨。他在梦里踏上一条洒满月光的道路,和耶舒阿同行,欺骗着自己死刑还没有执行,为了这样一个月夜而付出一万两千个月夜,直到得到大师的释放,孤独的总督最终才如愿以偿,从悔悟中走了出来。

  本丢•彼拉多的命运是大师的构造,而大师如同自己小说的主人公那样,怯懦是最大的毛病。沃兰德说:“爱者应该与被爱者同甘苦共命运。”虽然在说总督忠诚的狗班加,实际上是在暗指大师不应该因为怯懦而离开他爱着同时也爱着他的玛格丽特。大师在沃兰德的指引下释放了本丢•彼拉多,同时也释放了自己。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时空交错使小说显得扑朔迷离,在这其中包含的神与魔、善良与丑恶、真实与谎言、生与死、历史、爱情、文学、人性、哲学信仰……种种主题共同酝酿了失序的现实与和谐的真理,就像沃兰德说的那样:“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世界便是由此而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